【新语丝电子文库(www.xys.org)】 ———————————————— 金庸旋风席卷海内外 □以建   一九九八年,“退隐江湖”的著名武侠小说大师金庸,驿马星动, 年头至年尾,风尘仆仆地奔走于东西南北间,事缘于这一年“江湖上” 金庸旋风再起,各路“英雄好汉”力邀金庸出访,大侠难却盛情,唯 有出山。   先是三月,云南大理苍山洱海边举行了一个“金庸学术研讨会”, 汇集国内的“金学”研究者,更有昔日大理国武林高人“一阳指”段 王爷的众多后人,盛邀金庸出席“论剑”。一时“洛阳纸贵”,数日 之间,新华书店里的上千套金庸武侠小说全集抢购一空。时逢大理白 族三月街民族节,欲亲睹金庸大侠风度为快者,几近人山人海。金庸 履迹之处,更留下无数令人回味无穷的佳话。   五月,美国洛基山脉下世外桃园般的科罗拉多大学,举行了“金 庸小说与20世纪中国文学”国际学术讨论会,邀请金庸坐镇。与会 者包括来自中国内地、香港、台湾以及英国、瑞典、日本、加拿大的 学者文人,还有来自美国各名牌大学的诸多教授和博士生,华洋荟萃 一堂,以严谨的学术精神共同解读金庸小说这巨大的“文学之谜”。   十一月,又一批学术界高手聚集东海上的台湾宝岛,召开热闹无 比的“金庸小说国际研讨会”,自然不能没有金庸出席。一年之间, 不同国家和地域的学术界,不约而同地为同一个作家举行了三个大型 的国际性学术研讨会,如此殊荣,在当代作家中,唯有金庸独享。   不仅是学术殿堂一片金庸热,市井平民间也卷起金庸旋风。年初, 香港电视台推出“杰出华人系列”电视专辑,率先播出金庸专辑,连 续三个星期天晚上黄金时间播映,几近万人空巷。看罢金庸笔下的小 说,再看金庸本人传奇的故事,从书籍出版、影视制作、电脑新游戏, 直到传媒跟踪报道、新式菜谱“射雕英雄宴”的出现,热闹非凡,从 年头至年尾,海内外华人的视觉中跳动的全是金庸世界中的英雄豪杰。 时兴的国际互联网中也刮起金庸旋风,年轻的网上发烧友无不趋之若 鹜。台湾远流出版社去年创建的网站——“金庸茶馆”,据负责报道 的“店小二”声称,该站台曾创下一天超过2000则留言记录。   更出人意料的是,金庸旋风竟然蔓延到美食界。十一月四日,港 台名厨汇聚台北,联手掌勺,摆出无数英雄竞垂涎的“华山论剑之射 雕英雄宴”。开宴之日,群情激动,将金庸热推向高潮。这席英雄宴 仿造《射雕英雄传》书中黄蓉为诱请洪七公教郭靖降龙十八掌而做出 的菜肴,菜名如诗如画,不似人间食物,如“矫若游龙掷金针”、 “玉笛谁家听落梅”、“荷香飘溢叫化鸡”、“二十四桥明月夜”、 “岁寒三友聚一堂”等。尝过大宴,人们问金庸何以会想出如此佳肴 美名,金庸笑说,“我只想把它写得好听又特别一点,没想到会这么 难做出来。”   金庸签名签得手都要起茧了。且不提在大理,热情的读者排长队 等候签名,甚至苦苦守候在金庸下榻的宾馆门前久久不愿离去。在异 国他乡的美国,竟有不辞劳苦连夜驱车数百公里的“金迷”,为的就 是求取金庸的亲笔签名。更不用说在台湾,金庸即使是在小面馆里吃 碗清炖牛肉面,桌旁也站着要求签名的食客。大侠自有大侠的胸襟和 风度,即使再忙再累,金庸总是出手毫不吝啬,“金迷”更是满载而 归。   除了出手应付络绎不绝的签名外,金庸还要出口回答来自不同阶 层、不同年龄“金迷”的讨教或“找碴儿”。面对来自四面八方、千 奇百怪的问题,金庸的口术恰如其描写的武术一样,才华横溢,妙趣 横生,令众“金迷”无不为之倾倒。   在台湾金庸不仅接受了电视的采访和回答现场观众的提问,还加 入互联网同网友聊天。有读者询问金庸笔下忙于行侠仗义的大侠靠什 么维持生计金庸笑着说:武当七侠生活清苦,令狐冲常没钱买酒,至 于郭靖,因为帮助守城,应该会领到粮饷,其他人像老顽童周伯通脑 袋本就不太清楚,多半会去跟有钱人“借”,只是大概不会经过人家 同意,也不会还钱吧。   台湾一位电视台主持人问金庸,有那么多读者把金庸小说当成生 命中很重要的书籍,金庸先生会不会有压力呢?金庸先生幽默地回答: 不会,因为他写时还没有那么多读者。   有人问金庸最崇拜什么历史人物,金庸答,范蠡和张良。因为范 蠡有美女西施相伴,又很会投资经营。那么金庸最认同中国哪个朝代? 金庸表示最认同唐朝。他说“唐朝不但文治武功鼎盛,而且是中国历 史上最雍容大度的朝代,在当时就有位宰相是外族人,这种只问能力, 没有民族成见的泱泱大国自信,不要说是中国其他朝代,就连外国也 不曾见。”   有金庸迷问金庸,为何能描写出如此令人神魂颠倒的男女主角, 金庸答:不是那些人物会令人神魂颠倒,是读者自己神魂颠倒。金庸 封笔十八年,但其小说却不受时空限制,从六十年代到九十年代,每 代读者都为之神魂颠倒,电视台主持人问金庸当初封笔的时候,有没 有想过十八年后的今天,甚至180年后的人会如何看金庸小说?金 庸先生愉快地答道:如果180年后还有人看我的小说,我做鬼都很 高兴。   金庸先生固然期望180年后有人阅读他的小说,但他更希望有 人继承武侠小说创作的衣钵,将武侠小说创作发扬光大。对此,金庸 先生似乎有些无奈。在台湾的国际学术研讨会上,金庸先生感叹道: 现在已不太有人写武侠小说了,台湾方面如果再没人写,恐怕将来就 更没有武侠小说可读了。他表示,至今没有人拜他为师,他也没打算 收徒弟,只希望有人继续写下去。   虽然自己不写,但金庸还是为武侠小说创作发展方向指点迷津。 他说:“对于往后武侠小说的发展,我认为仍以具侠气、正义、见义 勇为等为主要呈现的精神,也可将现代的枪炮、拳击等元素加进去。”   对于读者的期望,金庸希望年轻朋友在透过电视、漫画、甚至电 脑游戏来认识他的作品之后,更期待他们长大时,多认点字,也来看 看他的书。事实上,不少海外华人为了让自己的后代能继续学习汉语, 保持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都刻意购买金庸小说送给自己的子女,既 能吸引生活在海外人文环境的年轻华裔一代的阅读兴趣,培养他们阅 读中文书籍的习惯;又能从中汲取传统文化的精华,提高自己的民族 意识和自尊。因为金庸小说既是汉语语言和文学的典范之一,又融汇 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这或许正是金庸小说的魅力之所在,也 是金庸旋风连续不断的真正根源。   (摘自《家》杂志1999创刊号) ——————————————— 【新语丝电子文库(www.xys.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