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3322.org)(xys.freedns.us)◇◇   金庸研讨会想听批评好难   (2003-10-25都市快报)   特派记者黄莺   看一个人,至少需要两种眼光。看金庸,至少得四种。   昨天,浙江嘉兴,2003金庸小说国际研讨会暨金庸小说改编影视作品研讨会。   王国维、徐志摩、丰子恺……嘉兴出了不少才子,当然还有这位金老爷子 (网民对金庸的称呼)。西安、大理、桃花岛……国内不少地方都借金老爷子好 好地出了一回名,作为金庸故乡的嘉兴,终于盼到了昨天开幕的研讨会,100多 名国内外专家学者到场助阵。   开幕式上,嘉兴市的主要领导悉数到场。金庸和中国作协名誉副主席邓友梅、 北大中文系的严家炎等众多知名学者共同撑起场面。浙江省作协、上海金庸研究 中心、上海市总工会都发来了贺信。   学术金庸锋芒太少   研讨会要开四天,昨天下午的发言只是一个前奏。这个前奏不像西安举行的 研讨会那样一片追捧之声,但发言中似乎还是锋芒太少,好话太多。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严家炎率先发言。1994年,他率先在国内提出金庸带来 了“一场静悄悄的文学革命”。这次他再次认真总结了金庸小说的重要性,最后 严肃地表态:自己正在撰写的现代文学史中,会把金庸的小说写进去。   接着,有人谈金庸小说中“杨过的反叛形象”,认为这个形象具有重要的人 性价值与文化意义。再接着,有人提出金庸小说是通俗文学中的经典,然后众多 学者围绕杨过与小龙女的爱情及保卫襄阳的冲突,来回讨论了好几个回合。   看看后面几天的研讨题目:《侠义、正义与现代化》、《金庸小说的魅力》、 《金庸武功描写中的文化内涵》……看来,金庸一再表态希望听到的批评之声, 在这里很难听见。   开幕式结束到学术研讨开始之间有个空当,不少与会学者呼啦围过去索要金 庸签名———没有批评是正常的。   网络金庸照顾老人   众多学者中有位网络高手———新语丝网站站长方舟子。1993年他曾在留学 生中发起倡议,要让金庸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并在网站上组织了浩浩荡荡的金庸 评论,是网民代表。昨天他表现得很中庸。他没有夸金庸,谈的题目是《互联网 上的金庸》,与其说是谈金庸,不如说是普及互联网知识。他介绍了网络上金庸 学的发展,并重点介绍了金庸网络游戏,然后就结束了发言。【方舟子按:我未 在发言中介绍网络游戏(在发言稿中做了介绍),但把网络世界和江湖世界做了 比较,可能因此被该记者误会为是在介绍网络游戏】   还好,在台下他吐了一些真言:“在这种研讨会上很难说一些批评的话,虽 然我知道网民有不少反面意见。对金庸频繁出来活动,我觉得可以理解。毕竟他 不是钱钟书那样的学者,他渴望得到学术上的承认。而且人老了,喜欢热闹。” 【方舟子按:这话与我说的略有出入。我没有说得那么绝对,也不说别人“渴望” 什么。我还提到,金庸本来就不是一个单纯的小说家,更是个社会批评家和活动 家,所以乐于参加活动】   影视金庸原著最好   研讨会最后一天,据说会重点讨论金庸小说改编影视作品的情况。昨天,提 前了解到了一些专家的观点,大多都是说金庸原著好,改编的作品差。   中国艺术研究院影视研究所研究员崔文华:金庸的文学大厦是人类文学想像 力的伟大建筑。影视改编浅化了金庸武侠小说的文化、哲理内涵。   马来西亚业余评论家邝万禾:如何制作一部成功的金庸武侠电影?理想的制 作人员应该是导演李安,编剧和选角都应该是金庸,武术指导应是袁和平。   还有人认为金庸改编影视作品的经典还没出现,认为央视拍的都像古装历史 剧,改编太多,没得金庸精神。对此,参加研讨会的《天龙八部》编剧递交了论 文,对自己来了一番辩护,“未来《天龙八部》的观众中完整看过原著的可能5% 都不到,我们不能为了满足5%的人的观赏要求,而放弃95%的人。”   现实金庸开心并清醒着   昨天开会前,有电视台争取到了10分钟时间采访金庸。当时,金老爷子坐在 宾馆房间的椅子上,灰白格子的毛衣,显得格外精神。据说,前天到嘉兴后,他 曾经围了一条围巾,围法很像五四文学青年,显得很年轻。   面对镜头,金庸总是很愉悦:“问吧,个人的问题问我,研讨会的问题问秘 书长。”刚参加完华山论剑,被网友称为“作秀一般表演了几天”的金庸,似乎 对那次活动也不大满意:“我本来没让他们封山,他们怕游客看到我会找我签名, 一定要封。还有研讨会,我希望听到贾平凹他们批评我的话,结果满场都是好话, 听着是很开心,但意义就失去了。”金老爷子的清醒让人吃惊。   有人问他,最近频繁活动是不是因为刚刚修改好的《射雕》等卖得不好?他 笑着打起了广告:“没有啊,卖得很好啊。你们想知道我修改了些什么东西吗? 去买一本,我的销量会更好。”说完了,好像想起来自己还没回答完问题:“我 最近活动是太多,很疲倦。28日大理请我去,因为我是大理的荣誉市民,我就决 定不去了。”   金庸剧为什么不好看   影视人和学者昨激烈交锋   (2003-10-28都市快报)   ◇特约记者万润龙每日商报讯   正在各地热播的“金庸剧”已经引起了越来越多的观众和评论家的争议,在 这样的大背景下,上百位专家学者聚会浙江嘉兴,参加金庸小说国际研讨会暨金 庸小说改编影视作品研讨会。昨天上午,专家学者们就金庸小说改编成影视剧的 话题展开了正面交锋。交锋的一方是影视剧改编的参与者,另一方则是众多的专 家学者。   《天龙八部》的主要编导者周晓文和胡月伟在联合发言中表示,对金庸先生 名著的改编与所有的名著改编一样,都需要遵循一个原则:既忠实于原著,又要 有所创新。央视版《天龙八部》对金庸原著的结构作了较大幅度的调整,金庸迷 对此不满意,但编导人员的判断是,在电视剧《天龙八部》的观众中,看过小说 《天龙八部》的不会超过5%。因此,不能为了满足5%的人的观赏需求而放弃95% 的人的观赏需求。   一位编导人员表示,编导人员在执编改编影视剧时,需要考虑两大因素,一 是观众的心理需求,二是投资方的要求。比如在确定某部“金庸剧”的男女主人 公时,全体编创人员全票反对两位已经入选的演员,但投资方表示,如果不是这 两位演员出演男女主角,就撤回投资。这位发言者表示,在他所参与编导的影视 剧中,真正按照自己意愿编导的只占十分之一。   专家学者们对金庸小说改编的影视作品给予了总体上的否定。北京语言大学 教授彭庆生等认为,在迄今为止改编的49部“金庸剧”(22部电影,27部电视剧) 中,尚未出现堪称精品的力作。他们认为,看金庸的小说可以通宵达旦,废寝忘 食,但“金庸剧”却无法看下去,这种现象值得影视剧工作者反思。究其原因, 主要是胡编乱改,改丢了神韵,编成了儿戏。有些编导人员连金庸原著都不读, 只是顺从投资方和低俗观众群的意愿,习惯性地将金庸剧理解成武侠剧,并套用 “武打+暴力+色情”的拍摄模式,大量“金庸剧”就在这种机制下产生。中国影 视研究所研究员崔文华等认为,在金庸小说的全民普及过程中,影视艺术虽然功 不可没,但金庸小说的艺术价值远未得到应有的张扬。崔文华认为,资本控制之 手控制编导人员和编导人员的文化素养低下是“金庸剧”的文化浅化现象的根本 所在。浙江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徐岱教授认为,商业性和艺术性只有一致才可能 持久,只追求商业性而忽略艺术性就不可能出精品。   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研究员陈墨发表了独有的观点,他表示,在影视剧改 编中有一个奇怪的现象:一流的文学作品往往改编成了二三流的影视剧,而二三 流的文学作品却往往能改编出一流的影视剧来。这是因为二三流的文学作品给影 视剧编导人员留下了再创作的空间,而一流的文学作品却已经在读者中“先入为 主”,编导人员的再创作空间已经很小,这是“金庸剧”的改编难度。陈墨同时 认为,只要编导人员有自身的追求,遵循“学我者生,似我者死”的再创作原则, “金庸剧”也一定会有卓越的成果。 (XYS20031030) ◇◇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3322.org)(xys.freedns.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