躲避崇高 王蒙 “五四”以来,我们的作家虽然屡有可怕的分歧与斗争,但在几个基本点上其 实常常是一致的。他们中有许多人有一种救国救民、教育读者的责任感:或启蒙; 或疗救,或团结人民鼓舞人民打击敌人声讨敌人,或歌颂光明,或暴露黑暗,或呼 唤英雄,或鞭挞丑类……他们实际上确认自己的知识、审美品质、道德力量、精神 境界、更不要说是政治的自觉了,是高于一般读者的。他们的任务他们的使命是把 读者也拉到推到煽动到说服到同样高的境界中来。如果他们承认自己的境界也时有 不高,有一种讲法是至少在运笔的瞬间要“升华”到高境界来。写作的过程是一个 升华的过程,阅读的过程是一个被提高的过程,据说是这样。所以作品比作者更比 读者更真、更善、更美。作品体现着一种社会的道德的与审美的理想,体现着一种 渴望理想与批判现实的激情。或者认为理想已经实现,现实即是理想,那就是赞美 新的现实今天的现实与批判旧的现实昨天的现实的激情。作品有着一种光辉,要用 自己的作品照亮人间;那是作者的深思与人格力量,也是时代的“制高点”所发射 出来的光辉。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吃的是草,挤出来的是牛奶,做灵魂的工程师 (而不是灵魂的蛀虫),点燃自己的心,照亮前进道路上的黑暗与荆棘……等等, 这些话我们不但耳熟能详也身体力行。尽管对于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我们的 作家意见未必一致,甚至可以为之争得头破血流直至你死我活,但都自以为是,努 力做到一种先行者、殉道者的悲壮与执着,教师的循循善诱,思想家的深沉与睿智, 艺术家的敏锐与特立独行,匠人的精益求精与严格要求。在读者当中,他们实际上 选择了先知先觉的“精英”(无近年来的政治附加含义)形象,高出读者一头的形 象。当然也有许多人努了半天力做不到这一点,那么他们牵强地、装模做样地、乃 至做伪地也摆出了这样的架式。 当然,在老一辈的作家当中也有一些温柔的叙述者,平和的见证者,优雅的观 赏者。比如沈从文,周作人,林语堂乃至部分的谢冰心。但他们至少也相当有意识 地强调着自己的文人的趣味、雅致、温馨、教养和洁净;哪怕不是志士与先锋直到 精美的文学,至少也是绅士与淑女的文学。 我们大概没有想到,完全可能有另外的样子的作家和文学。比如说,绝对不自 以为比读者高明(真诚、智慧、觉悟、爱心……)而且大体上并不相信世界上有什 么太高明之物的作家和作品,不打算提出什么问题更不打算回答什么问题的文学, 不写工农兵也不写干部、知识分子,不写革命者也不写反革命,不写任何有意义的 历史角色的文学,即几乎是不把人物当做历史的人社会的人的文学:不歌颂真善美 也不鞭挞假恶丑乃至不大承认真善美与假恶丑的区别的文学,不准备也不许诺献给 读者什么东西的文学,不“进步”也不“反动”,不高尚也不躲避下流,不红不白 不黑不黄也不算多么灰的文学,不承载什么有份量的东西的(我曾经称之为“失重 ”)文学…… 然而这样的文学出现了,而且受到热烈的欢迎。这几年,在纯文学作品发行销 售相当疲软的时刻,一个年轻人的名字越来越“火”了起来。对于我们这些天降或 自降大任的作家来说,这实在是一个顽童。他的名言“过去作家中有许多流氓,现 在的流氓则有许多是作家”(大意)广为流传。他的另一句名言“青春好像一条河, 流着流着成了浑汤子”,头半句似乎有点文雅,后半句却毫不客气地揶揄了“青春 常在”“青春万岁”的浪漫与自恋。当他的一个人物津津有味地表白自己“像我这 样诡计多端的人……”的时候,他完全消解了“诡计多端”四个字的贬意,而更像 是一种自我卖弄和咀嚼。而当他的另一个人物问自己“是不是有点悲壮”的时候, 这里的悲壮不再具有贬意,它实在是一个谑而不虐或谑而近虐(对那些时时摆出一 副悲壮面孔的人来说)的笑话。他拼命躲避庄严、神圣、伟大也躲避他认为的酸溜 溜的爱呀伤感呀什么的。他的小说的题目《玩的就是心跳》《千万别把我当人》《 过把瘾就死》《顽主》《我是你爸爸》以及电视剧题目《爱你没商量》在悲壮的作 家们的眼光里实在像是小流氓小痞子的语言,与文学的崇高性实在不搭界。与主旋 律不搭界,与任何一篇社论不搭界。他的第一人称的主人公与其朋友、哥们儿经常 说谎,常有婚外的性关系,没有任何积极干社会主义的表现,而且常常牵连到一些 犯罪或准犯罪案件中,受到警察、派出所、街道治安组织直到单位领导的怀疑审察, 并且满嘴俚语、粗话、小流氓的“行话”直到脏话。(当然,他们也没有有意地干 过任何反党反社会主义或严重违法乱纪的事)。他指出“每个行当的人都有神化自 己的本能冲动”,他宣称“其实一个元帅不过是一群平庸的士兵的平庸的头儿”, 他明确指出:“我一向反感信念过于执着的人”。 当然,他就是王朔。他不过三十三、四岁,他一九七八年才开始发表第一篇小 说,他的许多作品被改编为电影、电视剧,他参加并领衔编剧的《编辑部的故事》 大获成功。许多书店也包括书摊上摆着他的作品,经营书刊的摊贩把写有他的名字 的招贴旋挂起来,引人注目,招揽顾客。而且——这一点并非不重要,没有哪个单 位给他发工资和提供医疗直至丧葬服务,我们的各级作家协会或文工团剧团的专业 作家队伍中没有他的名字,对于我们的仍然是很可爱的铁饭碗铁交椅体制来说,他 是一个0。一面是群众以及某些传播媒介的自发地对于他的宣传,一面是时而传出 对王朔及王朔现象的批判已经列入开大批判选题规划、某占有权威地位的报刊规定 不准在版面上出现他的名字、某杂志被指示不可发表他的作品的消息,一些不断地 对新时期的文学进行惊人的反思、发出严正的警告、声称要给文艺这个重灾区救灾 的自以为是掌舵掌盘的人士面对小小的火火的王朔,夸也不是批也不是,轻也不是 重也不是,盯着他不是闭上眼也不是,颇显出了几分尴尬。 这本身,已经显示了王朔的作用与意义了。 在王朔的初期的一些作品中,确实流露着一种玩世不恭的态度。他的第一部长 篇小说《玩的就是心跳》的主人公,甚至对什么是已经发生或确实发生的,什么是 仅仅在幻想中出现而不曾发生的也分不清了。对于他来说,人生的实在性已经是可 疑的了。遑论文学?已经有人著文批评王朔故做潇洒了。因为他更多地喜欢用一种 满不在乎绝不认真的口气谈论自己的创作:“玩一部长篇”、“哄读者笑笑”、“ 骗几滴眼泪”之类。“玩”当然不是一个很科学很准确更不是一个很有全面概括力 的字眼。王朔等一些人有意识地与那种“高于生活”的文学、教师和志士的文学或 者绅士与淑女的文学拉开距离,他们反感于那种随着风向改变、一忽儿这样一忽儿 那样的诈诈唬唬,哭哭啼啼,装腔做势,危言耸听。他不相信那些一忽儿这样说一 忽儿那样说的高调大话。他厌恶激情、狂热、执着、悲愤的装神弄鬼。他的一个人 物说: 我一点也不感动……类似的话我……听过不下一千遍……有一百次到两百次被 感动过。这就像一个只会从空罐子往外掏鸭子的魔术师……不能回回都对他表示惊 奇……过分的吹捧和寄予厚望……有强迫一个体弱的人挑重担子的嫌疑……造就一 大批野心家和自大狂。(《野兽凶猛》) 他和他的伙伴们的“玩文学”,恰恰是对横眉立目、高踞人上的救世文学的一 种反动。他们恰似一个班上的不受老师待见的一些淘气的孩子。他们颇多智商,颇 少调理,小小年纪把各种崇高的把戏看得很透很透。他们不想和老师的苦口婆心而 又千篇一律、指手划脚的教育搭界。他们不想驱逐老师或从事任何与老师认真做对 的行动,因为他们明白,换一个老师大致上也是一丘之貉。他们没有能力以更丰富 的学识或更雄辩的语言去战胜老师。他们唯一的和平而又锐利的武器便是起哄,说 一些尖酸刻薄或者边应付边耍笑的话,略有刺激,嘴头满足,维持大面,皆大欢喜。 他们维妙维肖地模仿着老师亵渎着师道的尊严,他们故意犯规说一些刺话做一些小 动作,他们的聪明已先洞悉老师的弱点,他们不断地用真真假假的招子欺骗老师使 老师入套,然后他们挤挤眼,哄大家笑笑,并在被老师发现和训斥的时候坚持自己 除了玩、逗笑外是这样善良和纯洁,决无别的居心目的。他们显然得意于自己的成 功。他们不满意乃至同样以嘲笑的口吻谈论那些认真地批评老师的人,在他们看来, 那些人无非要取代现有的老师的位置,换一些词句,继续高高在上地对他们进行差 不多同样的耳提面命的教育。他们差不多是同样地冥顽不灵与自以为是。他的一个 人物说,既然人人都自以为是,和平相处的唯一途径便是互相欺骗。 是的,亵渎神圣是他们常用的一招。所以要讲什么“玩文学”,正是要捅破文 学的时时绷得紧紧的外皮。他的一个人物把一起搓麻将牌说成过“组织生活”,还 说什么“本党的宗旨一贯是……你是本党党员本党就将你开除出去,你不是……就 将你发展进来——反正不能让你闲着。”(《玩的就是心跳》)这种大胆妄言和厚 颜无耻几乎令人拍案:“是可忍孰不可忍”?但是我们必须公正地说,首先是生活 亵渎了神圣,比如江青和林彪摆出了多么神圣的样子演出了多么拙劣和倒胃口的闹 剧。我们的政治运动一次又一次地与多么神圣的东西——主义、忠诚、党籍、称号 直到生命——开了玩笑……是他们先残酷地“玩”了起来的!其次才有王朔。 多几个王朔也许能少几个高喊着“捍卫江青同志”去杀人与被杀的红卫兵。王 朔的玩世言论尤其是红卫兵精神与样板戏精神的反动。陈建功早已提出“不要装孙 子”(其实是装爸爸),王安忆也早已在创作中回避开价值判断的难题。然后王朔 自然也是应运而生。他撕破了一些伪崇高的假面。 而且他的语言鲜活上口,绝对地大白话,绝对地没有洋八股党八股与书生气。 他的思想感情相当平民化,既不杨子荣也不座山雕,他与他的读者完全拉平,他不 但不在读者面前升华,毋宁说,他见了读者有意识地弯下腰或屈腿下蹲,一副与“ 下层”的人贴得近近的样子。读他的作品你觉得轻松地如同吸一口香烟或者玩一圈 麻将牌,没有营养,不十分符合卫生的原则与上级的号召,谈不上感动……但也多 少地满足了一下自己的个人兴趣,甚至多少尝到了一下触犯规范与调皮的快乐,不 再活得那么傻,那么累。 他不像有多少学问,但智商满高,十分机智,敢砍敢抡,而又适当搂着——不 往枪口上碰。他写了许多小人物的艰难困苦,却又都嘻嘻哈哈,鬼精鬼灵,自得其 乐,基本上还是良民。他开了一些大话空话的玩笑,但他基本上不写任何大人物( 哪怕是一个团支部书记或者处长),或者写了也是他们的哥们儿他们的朋友,决无 任何不敬非礼。他把各种语言——严肃的与调侃的,优雅的与粗俗的,悲伤的与喜 悦的——拉到同一条水平线上。他把各种人物(不管多么自命不凡),拉到同一条 水平线上。他的人物说:“我要做烈士”的时候与“千万别拿我当人”的时候几乎 呈现出同样闪烁、自嘲而又和解加嘻笑。他的“元帅”与黑社会的“大哥大”没有 什么原则区别,他公然宣布过。 抡和砍(侃)在他的作品中,在他的人物的生活中,起着十分重大的作用。他 把读者砍得晕晕忽忽,欢欢喜喜。他的故事多数相当一般,他的人物描写也难称深 刻,但是他的人物说起话来真真假假,大大咧咧,扎扎刺刺,山山海海,而又时有 警句妙语,微言小义,入木三厘。除了反革命煽动或严重刑事犯罪的教唆,他们什 么话——假话、反话、刺话、荤话、野话、牛皮话、熊包话直到下流话和“为艺术 而艺术”的语言游戏的话——都说。(王朔巧妙地把一些下流话的关键字眼改成无 色无味的同音字,这就起了某种“净化”作用。可见,他绝非一概不管不顾。)他 们的一些话相当尖锐却有浅尝辄止,刚挨边即闪过滑过,不搞聚焦,更不搞钻牛角。 有刺刀之锋利却决不见红。他们的话乍一听“小逆不道”,岂有此理;再一听说说 而已,嘴皮子上聊做发泄,从嘴皮子到嘴皮子,连耳朵都进不去,遑论心脑?发泄 一些闷气,搔一搔痒痒筋,倒也平安无事。 承认不承认,高兴不高兴,出镜不出镜,表态不表态,这已经是文学,是前所 未有的文学选择,是前所未有的文学现象与作家类属,谁也无法视而不见。不知道 这是不是与西方的什么“派”什么“一代”有关,但我宁愿意认为这是非常中国非 常当代的现象。曲折的过程带来了曲折的文学方式与某种精明的消解与厌倦,理想 主义受到了冲击,教育功能被滥用从而引起了反感,救世的使命被生活所嘲笑,一 些不同式样的膨胀的文学气球或飘失或破碎或慢慢撒了气,在雄狮们因为无力扭转 乾坤而尴尬、为回忆而骄傲的时候,猴子活活泼泼地满山打滚,满地开花。他赢得 了读者。它令人耳目一新,虽然很难说成清新,不妨认作“浊新”。此亦一是非彼 亦一是非。和光同尘。大贤隐于朝,小贤隐于山野;他呢,不大不小,隐于“市”。 他们很适应四项原则与市场经济。 当然王朔为他的“过瘾”与“玩”不是没有付出代价。他幽默,亲切,生动, 超脱,精灵,自然,务实而又多产。然而他多少放弃了对于文学的真诚的而不是虚 伪的精神力量的追求。他似乎倾倒着旧澡盆的污水,以及孩子。不错,画虎不成反 类鼠,与其做一个张牙舞爪的要吃人又吃不了的假虎,不如干脆做一只灵敏的猴子, 一只千啼百啭的黄莺,一条自由而又快乐的梭鱼;但是毕竟或迟或早人们仍然会想 念起哪怕是受过伤的、被仿制伪劣过也被嘲笑丢份儿过的狮、虎、鲸鱼和雄鹰。在 玩得洒脱的同时王朔的作品已经出现了某些“靠色”(重复或雷同)、粗糙、质量 不稳定的状况。以他之聪明,他自己当比别人更清楚。 王朔的创作并没有停留在出发点上。其实他不只是“痞子”般地玩玩心跳,他 的不长的长篇小说《我是你爸爸》中充满了小人物、特别是小人物的儿子的无可奈 何的幽默与辛酸,滑稽中不无令人泪下的悲凉乃至寂寞。他的《过把瘾就死》包含 着对于以爱的名义行使的情感专制的深刻思考,女主人公歇斯底里地捆住男主人公 的手脚,用刀逼着他说“我爱你”的场面接触到人性中相当可悲亦可怖的一面;主 人公虽不乏王朔式的痞子腔调与行状,毕竟也“体会到了一种从未有过的激情。那 种巨大的……过去我从来不相信会发生在人类之间的激情……”。自称“哄”“玩” 是一回事,玩着玩着就流露出一些玩不动的沉重的东西,这也完全可能。而他的短 篇小说《各执一词》,实际上包含着强烈的维护青年人不受误解、骚扰与侮辱的呼 吁。如果我说这篇小说里也有血泪,未必是要提一提这位“玩主”的不开的壶。 王朔会怎么样呢?玩着玩着会不会玩出点真格的来呢?保持着随意的满不在乎 的风度,是不是也有时候咽下点苦水呢?如果说崇高会成为一种面具,洒脱和痞子 状会不会呢?你不近官,但又不免近商。商也是很厉害的。它同样对于文学有一种 建设的与扭曲的力量。作为对你有热情也有宽容的读者,该怎么指望你呢? (原载于《读书》杂志, 一九九三年一月号) ---- 〖新语丝电子文库(http://www.xys.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