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电子文库(www.xys.org)(www.xys2.org)】 ———————————————— 余杰:是新青年还是文坛剽客?--致余杰的公开信 徐林正    余杰先生:    你好!       大作《“真实”的谎言》拜读,我佩服得五体投地!       你在该文称:“一个余秋雨的狂热支持者、名叫徐林正的记者, 为了‘捍卫’偶像余秋雨,并扰乱这场严肃的讨论,也口口声声地在 多篇文字中痛斥我的‘抄袭’。在他编写的、肉麻地吹捧余秋雨的 《文化突围》一书中,更是将我对余秋雨的批评定格为‘剽窃”和 “闹剧’,并设专节论述。余秋雨赏赐徐林正‘青年学友’四个字, 他立刻如获至宝地镶嵌入自己的简历之中。我们究竟是应当全盘相信 莫须有先生们的谣言,还是认真地阅读阅读两篇文章,通过对比和观 照得出自己的结论呢?”       现在我请你拿出证据,我的哪一份简历里写着你所谓的“余秋雨 赏赐徐林正‘青年学友’四个字?”       余秋雨在文汇版《山居笔记》称我为“青年学友”,这是个事 实。但请问余杰,你在所出版的作品的封面封底自称“大陆李敖”、 “王小波第二”,并且在你的大作《李敖与北大》厚颜无耻地称李敖 为师兄——请问李敖说过你是大陆李敖了吗?李敖说把你当作师弟了 吗?王小波说你是他的第二了吗?——这种扯虎皮作大旗的把戏,真 亏你这个“新青年”做得出来。       “王小波第二”同志,我不是余秋雨的狂热支持者,我写的《文 化突围——世纪末之争的余秋雨》只是从一个客观的角度展示世纪末 的余秋雨的心路历程,同时顺便把你这个文坛剽客来揭露一番。       青年评论家谢有顺也许从千龙新闻网看到了我写的有关揭露“文 坛剽客”的文章,所以写了《“盗”亦有道:看“文坛剽客”现象》一 文。这可了得,“大陆李敖”同志生气了。你口口声声与谢有顺的友谊 是多么高贵,多么珍惜,但谢有顺只是在一篇文章里顺便批评了你一 下,你就要与他断交?你的所谓的友谊难道就这么脆弱?——我想了 老半天,你这位“大陆李敖”毕竟不是李敖,只是个冒牌货,你对朋 友的实质态度是——朋友必须为你吹号抬轿,否则——byebye。       “新青年”同志,你在《“真实”的谎言》里彻底否认你的抄袭 行为,但我现在只想请你解释一下:你的大作《余秋雨,你为何不忏 悔》和张育仁的《灵魂拷问链条的一个重要缺环》为什么这么像?       第一个为什么:为什么你的大作和张育仁的文章观点基本一样? 张育仁《灵魂拷问链条的一个重要缺环》的主要观点是余秋雨缺乏忏 悔,如果忏悔了,大家照样喜欢他。而你的大作主要观点是:余秋雨 为什么不忏悔,因此余秋雨是“文革余孽”、是“才子加流氓”。 ——余杰先生,请回答,这两篇观点究竟有什么不同?       第二个为什么:你的大作为什么和张育仁的文章结构基本相同? 张育仁的文章全文约9000字,共分为四部分,你的文章则为1300字, 共分为5部分,现在不妨把这个结构的主要内容作个比较——       张育仁《灵魂拷问链条的一个重要缺环》第一部分为《余秋雨研 究何以苍白和尴尬》,主要观点为,余秋雨拷问历史的同时缺乏对自 己的灵魂的拷问, 而你在《余秋雨,你为何不忏悔》的第一部分为 《历史拷问和灵魂拷问》,其观点与张育仁的基本相同;张育仁的文 章第二部分是《余秋雨何以要躲闪“文革”的写作经历》,你的第二部 分为《“文革余孽”》;张育仁文章的第三部分是《余秋雨与<学习与 批判>》,余杰的文章的第三、第四部分是《胡适传:个案分析》、 《上海文人与才子加流氓》;张育仁的第四部分是《我们对余秋雨的 期待》,你的文章第四部分是《忏悔:一个缺失的人文传统》等。可 以看出,你的文章每一部分都可以和和张育仁的文章一一对应,    并且观点基本相同,大量的论据相同,这一些,我在《文化突 围——世纪末之争的余秋雨》一书里有详细的论述。请问余杰这不是 抄袭是什么?       第三个为什么——请你余杰自己看看,具体到细节,你的大作与 张育仁的文章为什么连语气都那么像?现举几个例子,要说明的是, 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       张育仁写道:当他‘更多地把笔指向对象世界’时,他确是‘下 笔力透纸背’;可是他却很少把笔毫不犹豫地指向自己。------余秋 雨身为‘拷问者’的种种机巧而艺术的躲闪,更为严重的后果是,使 我们对这个大名鼎鼎的‘拷问者’的‘资格’产生了怀疑。       你则写道:余秋雨在拷问历史和历史人物时,的确显示出‘下笔 力透纸背’的工夫。------我在余秋雨的散文中,很少读到他对1949 年以来的历史反思,很少感受到他有直面自身心灵世界的时刻。两个 巨大的‘空洞’导致了我对余秋雨散文的怀疑。       张育仁写道:许多人都称赞他的《三十年的重量》-----作为一 个写作者,他对自己的中学时代的一篇得奖作文既然都非常在意,蹊 跷的是,他怎么就那么粗心地将自己在《学习与批判》以及其他报刊 上写了那些大批判文章一股脑忘掉呢?是什么顾虑使他如此讳莫如深 呢?    你则写道:余秋雨先生在《三十年的重量》一文中,对自己中学 时代的一篇获奖作文念念不忘,这是人之常情。然而,让我疑惑的 是,为什么他能够记得中学时代的作品,而完全忘记了青年时代所写 的一系列御用大批判作品呢?       “新青年”同志,请你回答我!!!       “李敖师弟”同志,你为了掩饰你的抄袭的卑鄙行径,当真煞费 苦心,在《“真实”的谎言》,你说:“我的整个思路早在张文发表 前一年就形成,当时我在北京和外地十多所大学的演讲中已经比较详 尽地谈及,有数千名听众可以作证。”那就请那数千名听众来给你作 证吧!!!请你不要再玩空手道了,请你遵从那个不配做你的师兄的 胡适先生的名言——“拿证据来”!!!       在此,同时希望读者好好对比张育仁和余杰的两篇文章,余杰是 否抄袭,相信读者会作出公正评判。(张育仁的文章发表于1999年10 月的《四川文学》。) ———————————————— 【新语丝电子文库(www.xys.org)(www.xys2.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