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3322.org)(xys.freedns.us)◇◇   再谈“考试悖论”:老掉牙的垃圾游戏   量子 (email: forcetower@hotmail.com)   在科学圈子内(不包括人文社会科学),这根本不是什么新东西。两天前我为 此写过一篇短文,是希望大家不要在这一很显然的事上浪费时间。没想到漫无边 际的“学术讨论”依然热烈。   有人引入时空观,量子力学之类高深学术名词。我看不懂这些学术名词与 “考试悖论”有何联系。坦率的说,我怀疑他们自己也不懂自己在说什么。据我 所知,有许多人文社会科学家同时兼具“科学名词术语家”。几年前一件很时髦 的事就是在社会学或环保场所大谈热力学第二定律。   亦有人端出哲学参考文献,一本正经的告诉大家这问题高深莫测。这些人大 概完全忘记了另外一个文献:中学数学课本的反证法一章。现在就帮诸位回顾如 下:   反证法目的:证明某命题不成立。   步骤:1。假定该命题成立。2。利用该命题,经正确推理得到荒唐结论。3。 得证原命题不成立。   在第二部,获得“荒唐结论”不是要把该结论作为自己的结论,而是要以该 结论之荒唐为依据得证原命题不成立。   在“考试悖论”的故事里,学术的推理过程完全正确。学生的结论“下周一 定不考试”错误,但这个错误结论不是学生的错,而是老师原命题的错。或者说, 学生正确的推理过程加上“下周一定不考试”的错误结论,得证老师的话“下周 肯定考试且考试日无法事先预知”不成立。简单的讲,如果到周五还不考试,不 论周六考不考, 老师都要违背自定的游戏规则。   “考试悖论”之类的故事其实就是把反证法作如下篡改:   目的:在科学以外的场所制造“悖论”。   步骤:1。提出一个命题,该命题自身含有隐蔽的内在矛盾。2。利用该命题, 经正确推理得到荒唐结论。 3。完成“悖论”的“发现”。 (XYS20050420) ◇◇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3322.org)(xys.freedns.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