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电子文库(www.xys.org)(www.xys2.org)】 ———————————————— 我在暧昧的日本① 大江健三郎 (许金龙 译) 灾难性的二次大战期间,我在一片森林里度过了孩童时代。那片森林位于日本列岛中的 四国岛上,离这里有万里之遥。当时,有两本书占据了我的内心世界,那就是《哈克贝 里·芬历险记》②和《尼尔斯历险记》③。 -------- ①该文为日本作家大江健三郎于1994年12月7日,在斯德哥尔摩瑞典皇家文学院 发表的讲演全文。该讲演标题直译应为《暧昧的日本的我》。因文章中多处借此标题进行对 比说明,为便于理解,除标题外,文中各处均直译为《暧昧的日本的我》。 ②美国作家马克·吐温的作品。 ③1909年度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瑞典儿童文学女作家拉格洛芙的作品,在我国被 译为《骑鹅旅行记》。 通过阅读《哈克贝里·芬历险记》,孩童时代的我为自己的行为找到了合法化的依据。 我发现,在恐怖笼罩着世界的那个时代,与其呆在峡谷间那座狭小的房屋里过夜,倒不如 来到森林里,在树木的簇拥下进入梦乡更为安逸。而《尼尔斯历险记》中的少年,则变 成了一个小不点儿,他能够听懂鸟类的语言,并进行了一次充满冒险的旅行。在这个故事 中,我感受到若干层次的官能性的愉悦。首先,由于像祖先那样长年生活在小岛茂密的森林 里,自己天真而又固执地相信,这个大自然中的真实的世界以及生活于其中的方式,都像故 事中所描绘的那样获得了解放。这,就是第一个层次的愉悦。其次,在横越瑞典的旅行中, 尼尔斯与朋友(野鹅)们相互帮助,并为他们而战斗,使自己淘气的性格得以改造,成为纯 洁的、充满自信而又谦虚的人。这是愉悦的第二个层次。终于回到了家乡的尼尔斯,呼喊着 家中思念已久的双亲。或许可以说,最高层次的愉悦,正在那呼喊声中。我觉得,自己也在 同尼尔斯一起发出那声声呼喊,因而感受到一种被净化了的高尚的情感。如果借助法语来进 行表达,那是这样一种呼喊:“Maman,Papa!Je suis grand je suis de nouveau un homme!”criatil。 他这样喊道:——妈妈、爸爸,我长大了,我又回到了人间! 深深打动了我的那个句子,是“Je suis de nouveau un homme!”随着年龄的增长, 我继续体验着持久的苦难,这些苦难来自生活的方方面面,从家庭内部,到与日本社会的联 系,乃至我在20世纪后半叶的总的生活方式。我将自己的体验写成小说,并通过这种方式 活在世上。在这一过程中,我时常用近乎叹息的口吻重复着那声呼喊:“Je suis de nouveau un homme!” 可能有不少女士和先生认为,像这样絮叨私事,与我现在站立的场所和时间是不相宜 的,可是,我在文学上最基本的风格,就是从个人的具体性出发,力图将它们与社会、国家 和世界连接起来。现在,谨请允许我稍稍讲述有关个人的话题。 半个世纪之前,身为森林里的孩子,我在阅读尼尔斯的故事时,从中感受到了两个预 言。一个是不久后自己也将能够听懂鸟类的语言,另一个则是自己也将会与亲爱的野鹅结伴 而行,从空中飞往遥远而又令人神往的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结婚后,我们所生的第一个孩子 是个弱智儿。根据Light这个英语单词的含义,我们替他取名为光。幼年时,他只对鸟的歌 声有所知觉,而对人类的声音和语言却全然没有反应。在他六岁那年夏天,我们去了山中小 屋,当听见小鸡的叫声从树丛对面的湖上传来时,他竟以野鸟叫声唱片中解说者的语调说 道:“这是……水鸡。”这是孩子第一次用人类的语言说出的话语。从此,他与我们之间用 语言进行的思想交流开始了。 目前,光在为残疾人设立的职业培训所工作,这是我国以瑞典为模式兴办的福利事业, 同时还一直在作曲。把他与人类所创造的音乐结合起来,首先是小鸟的歌声。难道说,光替 父亲实现了听懂小鸟的语言这一预言? 在我的生涯中,我的妻子发挥了极为丰富的女性力量,她是尼尔斯的那只名叫阿克的野 鹅的化身。现在,我同她结伴而行,飞到了斯德哥尔摩。 第一个站在这里的日语作家川端康成,曾在此发表过题为《美丽的日本的我》①的讲 演。这一讲演极为美丽,同时也极为暧昧。我现在使用的英语单词vague,即相当于日语中 “暧昧的”这一形容词。我之所以特意提出这一点,是因为用英语翻译“暧昧”这个日语单 词时,可以有若干译法。川端或许有意识地选择了“暧昧”,并且预先用讲演的标题来进行 提示。这是通过日语中“美丽的日本的我”里“的”这个助词的功能来体现的。 ------------- ①此处意译应为《我在美丽的日本》。因文章中多处将其与《暧昧的日本的我》作对比 说明,为便于理解,特直译为《美丽的日本的我》。 我们可以认为,这个标题首先意味着“我”从属于“美丽的日本”,同时也在提示, “我”与“美丽的日本”同格。川端的译者、一位研究日本文学的美国人将这一标题译成了 这样的英语《Japan,the Beautiful,and Myself》。虽说把这个句子再译回到普通的日 语,就是“美丽的日本与我”,但却未必可以认为,刚才提到的那位娴熟的英译者是一个背 叛原作的翻译者。 通过这一标题,川端表现出了独特的神秘主义。不仅在日本,更广泛地说,在整个东方 范围内,都让人们感受到了这种神秘主义。之所以说那是独特的,是因为他为了表现出生活 于现代的自我的内心世界,而借助“独特的”这一禅的形式,引用了中世纪禅僧的和歌。而 且大致说来,这些和歌都强调语言不可能表现真理,语言是封闭的。这些禅僧的和歌使得人 们无法期待这种语言向自己传递信息,只能主动舍弃自我,参与到封闭的语言之中去,非此 则不能理解或产生共鸣。 在斯德哥尔摩的听众面前,川端为什么要朗诵诸如此类的和歌呢?而且还是用的日语。 我敬佩这位优秀艺术家的态度,在晚年,他直率地表白了勇敢的信条。作为小说家,在经历 了长年的劳作之后,川端迷上了这些主动拒绝理解的和歌,因而只能借助此类表白,讲述自 己所生存的世界与文学,即《美丽的日本的我》。 而且,川端是这样结束讲演的:有人评论说我的作品是虚无的,可它却并不等于西方所 说的虚无主义,我觉得这在“心灵”上,根本是不相同的,道元的四季歌命题为《本来面 目》,一方面歌颂四季的美,另一方面强烈地反映了禅宗的哲理。我觉得,这里就有直率和 勇敢的自我主张。他认为。虽然自己植根于东方古典世界的禅的思想和审美情趣之中,却并 不属于虚无主义。川端特别提出这一点,是在向阿尔弗雷德·诺贝尔寄予信赖和希望的未来 的人类发出心底的呼喊。坦率地说,与26年前站立在这里的同胞相比,我感到71年前获 奖的那位爱尔兰诗人威廉·勃特勒·叶芝①更为可亲。当时,他和我年龄相仿。当然,我并 不是故意把自己与这位天才相提并论。正如威廉·布莱克②——叶芝使他的作品在本世纪得 以复兴——所赞颂的那样:“如同闪电一般,横扫欧亚两洲,再越过中国,还有日本。”我 只是一位谦卑的弟子,在离他的国度非常遥远的土地上,我说了以上这番话。 ------------ ①威·勃·叶芝(1865—1939),爱尔兰诗人,剧作家,1923年度诺贝尔 文学奖获得者。 ②威廉·布莱克(1757—1827),英国诗人、画家、神秘主义者,著有散文 《天堂和地狱的结婚》(1790)等文学作品。此外,还创作了一批象征主义和超现实主 义绘画作品。 现在,我总结自己作为小说家的一生而写作的三部曲已经脱稿,这部作品的书名①,即 取自于他的一部重要诗作中的一节:“从树梢的枝头,一半全是辉耀着的火焰/另一半全是 绿色/这是一株被露水湿润了的丰茂的大树。”他的全部诗集,在这部作品的每一处都投下 了透彻的影子。为祝贺大诗人威·勃·叶芝获奖,爱尔兰上院提出的决议案演说中,有这样 一段话:“由于您的力量,我们的文明得以被世界所评价……您的文学极为珍贵,在破坏性 的盲信中守护了人类的理智……” ------------- ①书名为《熊熊燃烧的绿树》。 倘若可能,为了我国的文明,为了不是因为文学和哲学,而是通过电子工程学和汽车生 产工艺学而为世界所知的我国的文明,我希望能够起到叶芝的作用。在并不遥远的过去,那 种破坏性的盲信,曾践踏了国内和周边国家的人民的理智。而我,则是拥有这种历史的国家 的一位国民。 作为生活于现在这种时代的人,作为被这样的历史打上痛苦烙印的回忆者,我无法和川 端一同喊出“美丽的日本的我”。刚才,在谈论川端的暧昧时,我使用了vague这一英语单 词,现在我仍然要遵从英语圈的大诗人凯思琳·雷恩①所下的定义——“是ambiguous,而 不是vague”,希望把日语中相同的暧昧译成ambiguous。因为,在谈论到自己时,我只能 用“暧昧的日本的我”来表达。 ------------- ①凯·雷恩(1908—),英国女诗人,著有《坑坑洼洼的土丘》、《失去的国 土》、《在荒凉的海滨》等诗集。 我觉得,日本现在仍然持续着开国120年以来的现代化进程,正从根本上被置于暧昧 (ambiguity)的两极之间。而我,身为被刻上了伤口般深深印痕的小说家,就生活在这种 暧昧之中。 把国家和国人撕裂开来的这种强大而又锐利的暧昧,正在日本和日本人之间以多种形式 表面化。日本的现代化,被定性为一味地向西欧模仿。然而,日本却位于亚洲,日本人也在 坚定、持续地守护着传统文化。暧昧的进程,使得日本在亚洲扮演了侵略者的角色。而面向 西欧全方位开放的现代日本文化,却并没有因此而得到西欧的理解,或者至少可以说,理解 被滞后了,遗留下了阴暗的一面。在亚洲,不仅在政治方面,就是在社会和文化方面,日本 也越发处于孤立的境地。 就日本现代文学而言,那些最为自觉和诚实的“战后文学者”,即在那场大战后背负着 战争创伤、同时也在渴望新生的作家群,力图填平与西欧先进国家以及非洲和拉丁美洲诸国 间的深深沟壑。而在亚洲地区,他们则对日本军队的非人行为做了痛苦的赎罪,并以此为基 础,从内心深处祈求和解。我志愿站在了表现出这种姿态的作家们的行列的最末尾,直至今 日。 现代日本无论作为国家或是个人的现状,都孕育着双重性。在近、现代化的历史上,这 种近、现代化同时也带来了它的弊端,即太平洋战争。以大约50年前的战败为契机,正如 “战后文学者”作为当事人所表现出来的那样,日本和日本人在极其悲惨和痛苦的境况中又 重新出发了。支撑着日本人走向新生的,是民主主义和放弃战争的誓言,这也是新的日本人 最根本的道德观念。然而,蕴含着这种道德观念的个人和社会,却并不是纯洁和清白的。作 为曾践踏了亚洲的侵略者,他们染上了历史的污垢。而且,遭受了人类第一次核攻击的广岛 和长崎的那些死者们,那些染上了放射病的幸存者们,那些从父母处遗传了这种放射病的第 二代的患者们(除了日本人,还包括众多以朝鲜语为母语的不幸者),也在不断地审视着我 们的道德观念。 现在,国际间有一种批评,认为日本这个国家对于在联合国恢复军事作用以维护世界和 平持消极态度。这些言论灌满了我们的耳朵。然而,日本为重新出发而制定的宪法的核心, 就是发誓放弃战争,这也是很有必要的。作为走向新生的道德观念的基础,日本人痛定思 痛,选择了放弃战争的原则。 西欧有着悠久传统——对那些拒绝服兵役者,人们会在良心上持宽容的态度。在那里, 这种放弃战争的选择,难道不正是一种最容易理解的思想吗?如果把这种放弃战争的誓言从 日本国的宪法中删去——为达到这一目的的策动,在国内时有发生,其中不乏试图利用国际 上的所谓外来压力的策动——无疑将是对亚洲和广岛、长崎的牺牲者们最彻底的背叛。身为 小说家,我不得不想象,在这之后,还会接二连三地发生何种残忍的新的背叛。 支撑着现有宪法的市民感情超越了民主主义原理,把绝对价值置于更高的位置。在长达 半个世纪之久的民主主义宪法下,与其说这种情感值得感怀,莫如说它更为现实地存续了下 来。假如日本人再次将另一种原理制度化,用以取代战后重新出发的道德规范,那么,我们 为在崩溃了的现代化废墟上建立具有普遍意义的人性而进行的祈祷,也就只能变得徒劳无益 了。作为一个人,我没法不去想象这一切。 另一方面,日本经济的极其繁荣——尽管从世界经济的构想和环境保护的角度考虑,这 种繁荣正孕育着种种危险的胎芽——使得日本人在近、现代化进程中培育出的慢性病一般的 暧昧急剧膨胀,并呈现出更加新异的形态。关于这一点,国际间的批评之眼所看到的,远比 我们在国内所感觉到的更为清晰。如同在战后忍受着赤贫,没有失去走向复兴的希望那样, 日本人现在正从异常的繁荣下竭力挺起身子,忍受着对前途的巨大担忧,尽管这种说法有些 奇妙。我们可以认为,日本的繁荣,有赖于亚洲经济领域内的生产和消费这两股潜在势力的 增加,这种繁荣正不断呈现出新的形态。 在这样的时代,我们所希望创作的严肃文学,与反映东京泛滥的消费文化和世界性从属 文化的小说大相径庭,那么,我们又该如何界定我们日本人自身呢? 奥登①为小说家下了这样的定义:他们“在正直的人群中正直,/在污浊中污浊,/如 果可能,/须以羸弱之身,/在钝痛中承受,/人类所有的苦难。”我长年过着这种职业作 家的生活,已然形成了自己的“生活习惯”(弗兰纳里·奥康纳②语)。 ------------ ①威·休·奥登(1907—1973),出生于英国的美国诗人,著有《新年的信》 (1941)和《不安的时代》(1948)等诗作。 ②弗·奥康纳(1925—1964)美国女小说家。 为了界定理想的日本人形象,我想从乔治·奥威尔①时常使用的形容词中挑选“正派 的”一词。奥威尔常用这词以及诸如“仁慈的”、“明智的”、“整洁的”等词来形容自己 特别喜爱的人物形象。这些使人误以为十分简单的形容词,完全可以衬托我在“暖昧的日本 的我”这一句子中所使用的“暖昧”一词,并与它形成鲜明的对照。从外部所看到的日本人 形象,与日本人所希望呈现的形象之间,存在着显而易见的差异。 ------------ ①乔·奥威尔(1903—1950),英国小说家、社会评论家,著有《一九八四 年》(1949)等讽刺性作品。 倘若我将“正派的”人这一日本人的形象,与法语中“人道主义者”的日本人这一表现 重叠起来使用的话,我希望奥威尔不会提出异议,因为这两个词都含有宽容和人性之义。不 过,我们确实有一位前辈不辞辛劳,为造就这样的日本人而付出了艰辛的努力。 他,就是研究法国文艺复兴时期文学和思想的学者渡边一夫①。在大战爆发前夕和激烈 进行中的那种爱国狂热里,渡边尽管独自苦恼,却仍梦想着要将人文主义者的人际观,融入 到自己未曾舍弃的日本传统美意识和自然观中去,这是不同于川端的“美丽的日本”的另一 种观念。 与其它国家为实现近、现代化而不顾一切的做法不同,日本的知识分子以一种相互影响 的复杂方法,试图在很深的程度上把西欧同他们的岛国连接起来。这是一项非常辛苦的劳 作,却也充满了喜悦。尤其是渡边一夫所进行的弗朗索瓦·拉伯雷②研究,更是取得了丰硕 的成果。 ------------- ①渡边一夫(1901—1975),日本的法国文学专家、评论家,东京大学名誉教 授,大江健三郎的恩师。 ②弗·拉伯雷(1494—1553),16世纪法国文艺复兴文学的代表作家、医 师、人文学者。 年轻的渡边在大战前曾在巴黎留学,当他对自己的导师表明了要将拉伯雷译介到日本去 的决心时,那位老练的法国人给这位野心勃勃的日本青年下了这样的评价:“L′enC treprise inouie de la traduction de l′in traduisible Rabelais”即“要把不可翻译 的拉伯雷译为日语,这可是前所未闻的企图”。另一位惊讶的帮腔者则更为直率地说道: “Belle entreprise Pantagrueline”,即“这是庞大固埃①式的、了不起的企图”。然 而,在大战和被占领期间的贫困、窘迫之中,渡边一夫不仅完成了这项伟大的工程,而且还 竭尽所能,把拉伯雷之前的、与拉伯雷齐驾并驱的、还有继他之后的各种各样的人文学者的 生平和思想,移植到了处于混乱时期的日本。 --------------- ①拉伯雷的代表作《巨人传》中的巨人王。 我是渡边一夫在人生和文学方面的弟子。从渡边那里,我以两种形式接受了决定性的影 响。其一是小说。在渡边有关拉伯雷的译著中,我具体学习和体验了米哈伊尔·巴赫金①所 提出并理论化了的“荒诞现实主义或大众笑文化的形象系统”——物质性和肉体性原理的重 要程度;宇宙性、社会性、肉体性等诸要素的紧密结合;死亡与再生情结的重合;还有公然 推翻上下关系所引起的哄笑。 --------------- ①米·巴赫金(1895—1975)前苏联文学理论家、批评家。 正是这些形象系统,使我得以植根于我置身的边缘的日本乃至更为边缘的土地,同时开 拓出一条到达和表现普遍性的道路。不久后,这些系统还把我同韩国的金芝河、中国的莫言 等结合在了一起。这种结合的基础,是亚洲这块土地上一直存续着的某种暗示——自古以来 就似曾相识的感觉。当然,我所说的亚洲,并不是作为新兴经济势力受到宠爱的亚洲,而是 蕴含着持久的贫困和混沌的富庶的亚洲。在我看来,文学的世界性,首先应该建立在这种具 体的联系之中。为争取一位韩国优秀诗人的政治自由,我曾参加过一次绝食斗争。现在,我 则对中国那些非常优秀的小说家们的命运表示关注。渡边给予我的另一个影响,是人文主义 思想。我把与米兰·昆德拉所说的“小说的精神”相重复的欧洲精神,作为一个有生气的整 体接受了下来。像是要团团围住拉伯雷一般,渡边还写了易于读解的史料性评传。他的评传 涵盖了伊拉斯谟①和塞巴斯齐昂·卡斯泰利勇②等人文学者,甚至还包括从围绕着亨利四世 的玛尔戈王后③到伽布利埃尔·黛托莱的诸多女性。就这样,渡边向日本人介绍了最具人性 的人文主义、尤其是宽容的宝贵、人类的信仰、以及人类易于成为自己制造的机械的奴隶等 观念。 ---------------- ①德·伊拉斯谟(1466B67—1536),荷兰文学家、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具有 代表性的人文主义者,著有《格言集》(1500)、《痴愚神礼赞》(1511)和《对 话集》(1518)等文学作品。 ②塞·卡斯泰利勇(1515—1563),16世纪法国人文主义者、新教神学家。 ③玛尔戈王后(1553—1615),1572年与法国国王亨利四世结婚。 他勤奋努力,传播了丹麦伟大语法学家克利斯托夫·尼罗普的名言“不抗议(战争)的 人,则是同谋者”,使之成为时事性的警句。渡边一夫通过把人文主义这种包孕着诸多思想 的西欧母胎移植到日本,而大胆尝试了“前所未闻的企图”,确实是一位“宠大固埃式的、 了不起的企图”的人。作为渡边的人文主义的弟子,我希望通过自己这份小说家的工作,能 使那些用语言进行表达的人及其接受者,从个人和时代的痛苦中共同恢复过来,并使他们各 自心灵上的创伤得到医治。我刚才说过被日本人的暖昧“撕裂开来”这句话,因而我在文学 上做出了不懈的努力,力图医治和恢复这些痛苦和创伤。这种工作也是对共同拥有日语的同 胞和朋友们确定相同方向而作的祈祷。 让我们重新回到个人的话题上来吧。我那个在智力上存在着障碍、却存活下来的孩子, 在小鸟的歌声中走向巴赫和莫扎特的音乐世界,并在其中成长,终于开始创作自己的乐曲。 我认为,他最初的小小作品,无异于小草叶片上闪烁着的耀眼的露珠,充满新鲜的亮光和喜 悦。纯洁一词好像由in和nocea组合而成,即没有暇疵。光的音乐,的确是作曲家本人纯 真的自然流露。 然而,当光进一步进行音乐创作时,作为父亲,我却从他的音乐中清晰地听到了“阴暗 灵魂的哭喊声”。智力发育滞后的孩子尽了最大努力,以使自己“人生的习惯”——作曲, 得以在技术上发展和构思上深化。这件事的本身,也使得他发现了自己心灵深处尚未用语言 触摸过的、黑暗和悲哀的硬结。 而且,“阴暗灵魂的哭喊声”被作为音乐而美妙地加以表现这一行为本身,也在明显地 医治和恢复他那黑暗和悲哀的硬结。作为使那些生活在同时代的听众得到医治和恢复的音 乐,光的作品已经被广泛接受。从艺术的这种不可思议的治愈力中,我找到了相信这一切的 依据。 我无须仔细进行验证,只是遵循这一信条,希望能够探寻到一种方法——如果可能,将 以自己的羸弱之身,在20世纪,于钝痛中接受那些在科学技术与交通的畸形发展中积累的 被害者们的苦难。我还在考虑,作为一个置身于世界边缘的人,如何从自己的意愿出发展望 世界,并对全体人类的医治与和解作出高尚的和人文主义的贡献。 ———————————————— 【新语丝电子文库(www.xys.org)(www.xys2.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