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电子文库(www.xys.org)(www.xys2.org)】 ———————————————— 有感于中央情报局改编《动物农庄》 辛旗   《纽约时报》最近有篇文章揭露,美国中央情报局(CIA)曾在 1955 年出高价买得名著《动物农庄》(Animal Farm)的版权,窜改结尾情节 ,让好莱坞编成一部反共卡通片。这篇文章也描述,冷战时期中情局如何 以电影、画展、文化讲谈、音乐会与控制报刊等方法进行反苏宣传。中情 局的所作所为其实并不新鲜,令人感兴趣的是,《纽约时报》不留情面的 揭露,到底代表了什么含义?   探讨这个问题,自然就得先谈谈《动物农庄》这本英文世界的经典之 作,以及它的作者乔治·奥威尔(George Orwell)。《动》书 1945年在 英国出版,翌年在美国印行,至今翻译成世界多种语文,是奥威尔生平九 部著作中最出名的一部。他的另一名著是《一九八四年》,与《动》书一 样是以苏联当年的极权统治为背景的。   作者自称《动物农庄》是个“童话故事”,其实他是以极其生动的比 喻,描绘了苏联要建立共产主义乌托邦,结果却带来暴政的一幅图卷。为 文精辟,处处是神来之笔。   故事发生在一位琼斯先生(Mr Jones)的农庄里,牲畜们对主人产生 厌倦,终于在猪大哥拿破仑(Napoleon)带领下起来造反,把琼斯赶跑, 建立理想中由动物自行管理的农庄。但到头来美梦未能成真,恶运却来了 。动物们辛劳加重,报酬减少,而由于农庄现在采取“自管”制,任何投 诉动辄被打为反动派,所以大家无论多么悲惨也不敢吭声。   动物们发现,拿破仑在造反初年定立的农庄七项教条,最后只剩下一 项,那就是“所有动物平等”(All Animals Are Equal)。仔细一看, 后面却附加了一句:“但某些动物比其他动物更平等”( But Some Animals Are More Equal Than Others)。结尾时,拿破仑请了邻庄的人类前来参 观他的“新农庄”,会客室里宾主相欢。饱受劫难的动物看到,盈盈笑声 当中猪脸与人脸交错,最后人猪不分。   《动物农庄》原本就带有“反共”色彩,此书也在“自由世界”里广 为传扬,甚至成为反共教科书。《纽约时报》指出,美国中情局以高价向 奥威尔的遗孀买下该书版权,改动结尾让好莱坞拍成卡通片,是因为嫌小 说的寓意不够明显。中情局怕一般电影观众看不懂“人猪不分”的含义, 所以把“客人”的部分去掉了,改以拿破仑等“共产头子”耀武扬威收场 ,加强“反共”的鞭挞。   《纽约时报》说,中情局这样的做法十分“荒唐”,因为原书的寓意 是深刻的,作者并不以这本小说批判某种社会制度。“人猪不分”的含义 就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都有毛病,“改朝换代”并不一定就带来光明 。对于中情局唆使好莱坞窜改其他文学作品的行径,《纽约时报》也大力 抨击。   照笔者看,由文学改编为演艺作品而能“忠于原著”者,自古以来就 极为稀罕。但《纽约时报》这种寻根问底以正视听的精神,也不啻是传媒 的好榜样。深想一层,《动物农庄》如果是低层次的政治宣传,它是不可 能得到隽永的回响,并得到文学界崇高评价的。好的文学作品大都有个共 同点,就是悲天悯人、民胞物与的胸怀。奥威尔的原意相信在说明“以暴 易暴最终没有好结果”的警世道理,而小说始终没给“农庄”指出什么金 光大道。   奥威尔(1903-1950)本来是个“左倾”社会主义者,对英、法等国 的失业与贫穷问题深表同情,1936年甚至到西班牙去参加反独裁者佛朗哥 的内战,并因此而伤残。但由于他参加的民兵组织独立性太强,结果遭到 马德里和莫斯科共产党人的排斥、攻击和清算。这使他意识到,极左和极 右的政治都走向同一极端,纳粹主义和斯大林主义结果没什么分别。   奥威尔并没在共产世界里面生活过,他对斯大林主义的认识,主要通 过一位波兰朋友查普斯基(Joseph Czapski)的描述。查普斯基是苏维埃 集中营和卡廷大屠杀(Katyn Massacre)的生还者,他见证了社会主义大 家庭里的“称兄道弟”是怎么一回事。   《动物农庄》是以斯大林时代的苏联为蓝本的,拿破仑一角即影射斯 大林。但查普斯基告诉奥威尔,第二次世界大战德军逼近莫斯科时,斯大 林留下来死守危在旦夕的首都,仍然有他“伟大”的一面。奥威尔吸取了 这个意见,调整描绘拿破仑的一个情节,让这个人物有血有肉,不至于那 么“一面倒”。这说明了文学作品确是字字推敲的,随意改动作家的心血 结晶无疑是种罪过。   美国中央情报局窜改名著的举动,说明了冷战时期无论东西方阵营都 无所不用其极,一意致对方于死地。1993年笔者到柏林做采访的时候,参 观过一个展览会,主题是冷战年代的东西柏林。当时,苏联已经瓦解,柏 林围墙已经倒塌,而东西德也重归统一。柏林当局举办这个展览,用意是 让德国人了解,冷战时期敌对阵营如何利用媒体打击对方,东西德如何互 相“妖魔化”。从那个时代走过来的德国人,如今看了这些针锋相对而又 特意扭曲的展品,相信会产生无限感慨。   不过这也让我们体会到,确保民众的知情权,对过去的重大事件不断 揭发与求证,是西方的优良传统,值得我们借鉴。英国有一条法律说,档 案在保密30年后便解禁;为了让公众了解真相,报章传媒可以到档案局翻 查有关资料,政府不得阻拦。   所谓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人谁无错,但西方因能自省,所以永远 进步,在各个领域都名列前茅。柏林的冷战展览,《纽约时报》的猛批中 情局,都是大智大勇的举动,激起多少痛心,几许尴尬,几分汗颜,但却 迎来民族自新的坦途。 ———————————————— 【新语丝电子文库(www.xys.org)(www.xys2.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