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电子文库(www.xys.org)】 ———————————————— 论博士 季羡林 中国的博士和西方的博士不一样。在一些中国人心目中, 博士是学术生活的终结,而在西方国家,博士则只是学术研究 的开端。博士这个词儿,中国古代就有。唐代的韩愈就曾当过 “国子博士”。这同今天的博士显然是不同的。今天的博士制 度是继学士、硕士之后而建立起来的,是地地道道的舶来品。 在这里,有人会提意见了:既然源于西方,为什么又同西方不 一样呢?这意见提得有理。但是,中国古代晏子说:“橘生淮 南,则为橘;生淮北,则为枳。 ”土壤和气候条件一变,则 其种亦必随之而变。在中国,除了土壤和气候条件以外,还有 思想条件。西洋的博士到了中国,就是由于这个思想条件而变 了味的。在世界各国的历史中,中国封建阶段的历史最长。在 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中国的知识分子上进之途只有一 条,就是科举制度。这真是千军万马,挤过独木小桥。从考秀 才起,有的人历尽八十一难,还未必能从秀才而举人,从举人 而进士,从进士而殿试点状元等等,最有幸运的人才能进入翰 林院,往往已达垂暮之年,老夫耄矣,一生志愿满足矣,一个 士子的一生可以划句号矣。 自从清末废科举以后,秀才、举人、进士之名已佚,而 思想中的形象犹在。一推行西洋的教育制度,出现了小学、中 学、大学、研究院等等级别。于是就有人来作新旧对比:中学 毕业等于秀才;大学毕业等于举人,研究生毕业等于进士,点 了翰林等于院士。这两项都隐含着“博士”这一顶桂冠的影子。 顺理成章,天衣无缝,新旧相当,如影随形。于是对比者心安 理得,胸无疑滞了。如果让我打一个比方的话,我只能拿今天 的素斋一定要烹调成鸡鱼鸭肉的形状来相比。隐含在背后的心 理状态,实在是耐人寻味的。君不见在今天的大学中,博士热 已经颇为普遍,有的副教授,甚至有的教授,都急起直追,申 报在职博士生。是否有向原来是自己的学生而今顿成博导的教 授名下申请作博士生的例子,我不敢乱说。反正向比自己晚一 辈的顿成博导的教授申请的则是有的,甚至还听说有一位教授 申请作博士生后自己却被批准为博导。万没有自己做自己的博 士生的道理,不知这位教授如何处理这个问题。 过去读前代笔记,说清代有一个人,自己的儿子已经 成为大学士,当上了会试主考官。他因此不能再参加进士会 试,大骂自己的儿子:“这畜生让我戴假乌纱帽!”难道这 位教授也会大发牢骚:“批准我为博导让我戴假乌纱帽吗? ”中国眼前这种情况实为老外所难解。即如“老内”如不佞 者,最初也迷惑不解。现在,我一旦顿悟:在中国当前社会 中,封建思想意识仍极浓厚。在许多人的下意识里,西方传 进来的博士的背后隐约闪动着进士和翰林的影子。 ——————————————— 【新语丝电子文库(www.xys.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