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电子文库(www.xys.org)(www.xys2.org)】 ———————————————— 大奖不宜小器 霁生   “长江《读书》奖”被称作“目前奖金额最高的学术著作奖项”,理应引起读书人(不 仅是《读书》人)的注意。然而获奖名单公布后,却听到不少微辞。 据主办者宣称,为使此次评奖具备“科学的程序”,“把经取到了瑞典诺贝尔奖证审委 员会,把他们的程序拷贝过来”,而后“在某些程序上还是做了更加严格的规定”。而且 “学者们在活动中体现出了高度的责任感和恪守立场的气节”。 对这次评奖的主要质疑,是汪晖(主办该奖的《读书》杂志的主编)何以获奖以及《汪 晖自选集》(其他获“著作奖”者均为学术专著)何以获奖。后一问题迄今未见说明;前一 问题,主办者说:“汪晖作为《读书》杂志社的成员……是不具备推荐、评选资格的。但评 选活动开始时,他已经在国外进行学术活动直到现在。”既然“作为《读书》杂志社的成 员”的身份未曾改变,“不具备推荐、评选资格”也就一直有效,与是否“已经在国外进行 学术活动直到现在”没有关系。至于“《读书》杂志原有将之撤下的打算,但这是经过程序 产生的结果,《读书》杂志没有这个权力,民主的结果只能尊重”的说法,很像是在打马虎 眼。如果“程序”即是如此,怎么谈得上“科学”;而就此事而言,“科学”之后才能“民 主”,不然“民主”以及“学者们”的“责任感”等等都成了借口了。 主办者提到诺贝尔奖,不错,诺贝尔奖的程序并未规定评委会成员不能获奖,即以文学 奖来说,获奖者也有过上述成员。但是还有另外的情况。1931年瑞典诗人卡尔费尔德死后被 追授该奖,因为他身为主持该奖的瑞典文学院的院士兼常任秘书,生前始终拒绝接受。“科 学的程序”无疑是重要的,然而即使“程序”真的“科学”,在此之上还应该有别的东 西———是什么呢?不言自明。有文章说:“单是为了去这个‘疑’,避这个‘嫌’,汪晖 先生这次不获奖可能更好。”为了维护首次举办的这个奖的意义、声誉乃至生命,其实也是 如此。当然这些话可能只是旁人瞎操心而已。 一个奖项最重要的是权威性,没有权威性就没有生命;颁奖不仅对举办者和获奖者有意 义,还要对公众(读书人甚至不读书的人)产生影响。权威性的建立与维护,要从举办者 (包括评委)开始。从某种意义上讲,他们是立法者;这一身份该是何等崇高,又如何要求 自律。立法者不能首先成为所立法的受益者,无论什么“科学的程序”,这也该是前提。这 个意思,也就是从前说的“要奋斗就会有牺牲”。 我们这么议论,别是太理想主义了吧?然而这本来就是一件理想的事情。不设置这么个 奖,中国照样有人著述,有人读书;既然设置了,还是争取把它弄得好些。理想的事情,应 该理想主义地去干,不要现实主义地去干———当然这话并不限于“长江《读书》奖”。 (《北京晚报》) ———————————————— 【新语丝电子文库(www.xys.org)(www.xys2.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