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电子文库(www.xys.org)(www.xys2.org)】 ———————————————— 孔夫子是我们的老师 丁国强 孔夫子是我们的老师。他极具个人魅力,形成了无以复加的个人崇拜。对老师的 热爱是不需要太多理由的。许多人压根儿就没有听过某某老师的课,却也佩服得 五体投地,这可能就是名师效应。名师是一种精神品牌。孔夫子显然是我们这个 民族的精神品牌。他的弟子称其为“出乎其类,拔乎其萃”、“仰之弥高,钻之 弥坚”,可见,孔夫子靠思想和品德征服了学生的心灵。孔夫子的教科书并不是 《论语》,那是弟子们的课堂笔记。孔夫子是把自己与教科书凝为一体的,我们 无法把他们分割开来。于是,阅读孔子成了中国知识分子最大的牵挂。孔夫子是 亲切的,尽管他的思想两千多年一直处于被神化、工具化和功利化的状态,但是, 作为一个老师,他的循循善诱永远让学生们感动。 夫子并不是专门的写作者,他不需要通过撰写论文或专著来获取高级职称。他不 追求思想的形式,真正的智慧只言片语就足够了。至于后人把这些上下前后并不 连贯的语句当作教条,与孔夫子无关。夫子提倡“身教”,他把教学当成了一种 行为艺术。教学是一种氛围。现场感的缺乏导致了误读的不可避免。思想也是一 种体验。司马迁说:“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梁启超在谈到《论语》的读 法时说:“读此书时,即立意自作一篇孔子传或孔子学案”。每个人心中都有一 篇孔子传。现在的校长大会小会都嘱咐教师要注意形象,譬如衣冠要整洁,举止 要得体之类。教师的形象是潜在的,是无法表演的,因为教师是生活在学生中间 的,学生向来都是用怀疑的目光来打量教师的。教师的形象是学生最大的谈资。 孔夫子的形象有一种寓言般的力量。 孔夫子将学生与教师的关系定位为对话关系。三人行必有我师,师生是同步的。 孔夫子开办的私学是中国最早的学术沙龙。孔子是布衣,他的教学是一种民间活 动。辜鸿铭把夫子的讲坛称为“中国国教的教堂”,这种说法是荒谬的。教堂是 封闭的,沉闷的,压抑的。更重要的是,教堂所确立的是人与神的关系,而夫子 所关注的是人。学生们大都反感高高在上的老师。孔夫子是温和的,他甚至连讲 台都没有。教学在夫子那里是一种自我满足,所以充满了乐趣。夫子之所以“诲 人不倦”,并不是因为他天性好为人师,而是因为教学是一种精神游戏,游戏者 不但兴致盎然而且精力充沛。 夫子是性情中人,他讨厌那些亦步亦趋、随声附和的学生。从某种意义上说,学 生与教师是一种对抗关系,学生要对抗教师的先入为主,教师要防备学生偷梁换 柱。这种精神张力推动了价值认同的形成。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 愚”。可见夫子并不喜欢绝对顺从的弟子。夫子的学生各有个的性格和才能,没 有个性的人是不配做夫子的学生的。君子和而不同,对于不同意见不仅是一个容 忍的问题,而且还要加倍地欢迎,思想和个性的培育离不开各种各样的“异端”。 然而,夫子又说:“君子无所争”,所谓“中庸之道”,其实,根本不是常人所 理解的那种没有立场、没有原则、耍滑头。孔夫子所把握的“度”是一种精神向 度,一种不可调和的价值选择,而决不是一种油滑的生存技巧。一个没有眼力的 老师肯定是个糊涂虫。夫子对人的洞察不仅透彻,而且固执,凡是他所认准的事 情,没有人能够动摇他。当他拍掌击案大喊“人焉庾哉”的时候,一定非常兴奋 得意。 夫子只不过是一个教书先生而已。他再三叮嘱弟子们要“笃信好学,守死善道”, 然而,他无法保证他的孙子辈重孙子辈的“学生”都不出问题。老师的名声来自 学生,也毁于学生。两千多年来,有多少不争气、不出息、不老实的学生在孔子 的招牌下面,徒有虚名乃至招摇撞骗!孔夫子是我们的老师,这是确凿无疑的, 但是,我们终究配不配作夫子的学生,那就要划个问号了。师道不是霸道,夫子 希望他的弟子“当仁,不让于师”。老师只提供一种观念,一种思想方法,他不 需要对思想和心灵进行统治。孔夫子只是谈他个人的看法,表白自己的人生态度, 他的那些诸如“己欲立而立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之类的话,其价值在 于为我们建构一个视角,提醒我们要通过不断反省自我来确立人与人之间、人与 世界之间的关系。夫子说话是相当委婉的,没有霸权话语的痕迹。他告诉学生, 君子是这样做的,小人是那样做的,至于是作君子还是作小人,那是你自己的事 情,无法强求。夫子还善于运用假设和提问的方式来强化自己的观点。他说: “苟志于仁矣,无恶也”,夫子用这种坚硬的语气来劝学生,给处于迷惘中的弟 子以信念支持。夫子万万没有想到,经过两千多年的加工,自己的这些肺腑之言 居然被改造成“吃人”的谎言。在特定的语境中,为师者完全可以把话说得直接 一些。如果连老师本人都不自信,学生们自然会乱套。“仁”是一种境界,一种 努力方向,一种价值选择。一开始,它只不过是一个老师的结论,后来才演化成 为中国人道德自律的标准。一个好的讲义甚至会改变整个教育体系。我们早已习 惯了这样的说法:“先做人,后做官”,“先做人,后做学问”,“先做人,后 经商”……这个思路来自孔夫子,不过有的人只是说说而已,在发生利益纠葛时, 并不把做人的准则当回事。 我们是孔夫子的学生,我们死记硬背了两千多年。夫子最担心的事情是:“困而 不学,民斯为下矣。”可是,我们拼命学了,却依然处于困境。这不能怪老师, 还是那句老话:“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 ———————————————— 【新语丝电子文库(www.xys.org)(www.xys2.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