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电子文库(www.xys.org)(www.xys2.org)】 ———————————————— 悼犯人李铜钟 阎纲   张一弓的中篇小说《犯人李铜钟的故事》在1980年第一期《收获》 发展之后,读过的人没有不说受到震动,但是对其评价却大相径庭。   读这部作品,三年困难时期因绝对权威的人治而酿成的巨大灾难 如在目前。这部反映前“文革”时期“左”祸祸国的作品还有茹志鹃 的《剪辑错了的故事》、刘真的《黑旗》和高晓声的《李顺大造屋》 等短篇小说,但被我视作“反思文学”代表作的中篇小说《犯人李铜 钟的故事》更接近实情,更惨烈,更具爆炸性。   那是一幅多么可怕的图画呵! 李家寨上交粮食数百万斤,“反瞒 产”反走十万斤,再反“伸手派”,百姓们吃树皮,还要反,“反 右倾可以反出粮食,反出吃的”,以致全村断粮、宰杀耕牛,全村四 百九十多口人浮肿,百十多口人挺在床上动弹不得,而形势却一片大 好,公然宣称“两年进入共产主义”。救人要紧! 李家寨的村民们到 死相信共产党,热爱毛主席,相信毛主席会原谅他们“借”一口粮食 活命。情急之下,残废军人李铜钟开仓放粮,然后以重大抢劫犯的罪 名戴上手铐,倒在法庭上。   !!!!!!   《犯人李铜钟的故事》的发表传递给我一个信号,即粉碎“四人 帮”之后的文学在控诉“文革”极“左”下尸横遍野的同时,已经将 笔触探向17年“左”祸下的啼饥号寒,不无理由地使人相信:“文革” 极“左”,事出有因。   我当时在《文艺报》供职,特别注意发现新作新人,常常有报刊 的同行向我打听有什么好作品值得向他们的读者介绍,我向他们极力 推荐《犯人李铜钟的故事》,几周过去,没有反应,后来问及,方才 说道“动公仓”、“抢皇粮”,“讴歌抢劫犯”,“不利于安定团结”。 其它几个报刊的答复大致相同。我刊主编冯牧在发表于《上海文学》 第六期的题为《关于近年来文学的主流及其它》一文中旗帜鲜明地肯 定该作,《文艺报》第六期在“新作短评”栏里石泉的一篇千字文里 单独推荐了它。七月份,我写了—篇《高尚的圣者和殉道者》的长文, 反诘“不利安定团结”论,发表在不大为人注意然而被不少人注意到 的《新文艺论丛》创刊号上。   1981年全国第——届中篇小说评奖开始,主办单位就是《文艺报》。 初评小组一致推举《犯人李铜钟的故事》,但是当时的气氛太不合适。 一月份中宣部长王任重指名批评《文艺报》是“右派骨干掌权”,应 该进行人员调整。紧接着,中宣部召开“文艺部门党员领导骨干会议”, 会上,林默涵就《文艺报》发表沙叶新的旨在针对“剧本创作座谈会” 的《扯“淡”》等错误倾向,亮明了他与周扬、陈荒煤和冯牧的四点 分歧。所以,《文艺报》的领导以及他们的支持者对于“人性”、 “人道主义”、“揭露阴暗面”的作品十分敏感,生怕被人抓住上纲 上线,当然,对于《犯人李铜钟的故事》评奖一事举棋不定。正在这 个时候,作者张一弓所在的河南省纷纷提出反对意见,有的意见以 加盖公章的单位证明信的方式转送到上级有关单位。反对这部小说人 选的意见主要是“暴露黑暗面”,其次是有着30年新闻记者生涯的作 者本人在“文革”中曾经进入《河南日报》革委会,是“三种人”, 故不宜得奖云云。但是初评小组全体中青年评论家坚持给奖不动摇。 《文艺报》为此专门派人前往郑州、登封等地进行调查,结果证明: 一、作品暗指的“信阳事件”确有其事,事实比作品所写更其严重; 二、张一弓“文革”中进入河南日报社领导班子是事实,但属人民内 部矛盾,更不是“三种人”,可以发表作品,是不是给奖,其说不一。 事已至此,评选委员会不得不向评委会主任巴金实情禀报并请示下。 巴老不但同意该作得奖,而且力主列为一等奖中打头的一个(一等奖 共设5名)。后来由于各种考虑,将谌容的《人到中年》排在一等奖 的第—位,《犯人李铜钟的故事》排在第四位。   将近二十年过去,事实证明,《犯人李铜钟的故事》并没有因得 奖而妨碍国家的安定团结,张一弓并没有反党反社会主义。张一弓此 后不断写出好作品,《犯人李铜钟的故事》将此后的“反思文学”不 断推向深入而作为“反思文学”的代表作进人中国当代文学史册。后 来,我当着张一弓的面向他表达我近年益见强烈的心愿:“驱动改革 开放的仍然是李铜钟式的人物,文学仍然需要李铜钟式的硬汉子,今 天文学的历史价值、悲壮意味和阳刚之气不能无视李铜钟式的忠烈之 士。”后来,我又应邀为他主办的《热风》一周年题辞:“张天翼说 现代文学在续写阿Q,事实证明新时期文学又在续写阿Q,可能还要写 ——李铜钟。”   事实还证明,张一弓够“安定团结”的,他笔下留情,口将言而 嗫嚅,把责任仅仅追到乡一级,说他们相信毛主席会救他们,只是 “电话线刮断了”,电话打不通,毛主席在北京不知道。事实还证明, “信阳事件”的真相比张一弓书里所写的严重得多。   据原中共信阳地委副书记、行政公署专员张树藩1993年写于病中 的遗作《信阳事件:一个沉痛的历史教训》和肖冬连等著的《求索中 国——文革前十年史》一书披露,河南省50年代末的浮夸风造成了大 量人口的非正常死亡。 1958年全省粮食产量281亿斤,河南省委虚报 数为702亿斤, 导致全省性的高征购,基层干部完不成任务就一味地 “反瞒产”,因向农民逼粮而捆、绑、吊、打、捕等现象屡见不鲜。 1958年11月底,密县已经饿死人,1959年春,豫东黄泛区内浮肿病的 泛滥和死人的事态蔓延开来,省委书记吴芝圃在庐山会议上依然起劲 地“反右倾”,“共产风”再度刮起来,夹带着疯狂地“反瞒产”, 哪个基层干部完不成任务就是“小彭德怀”,就得像土改时斗地主那 样挨批挨斗;哪个农民交不够粮食,就吊打追逼,关压拘留,拆毁房 屋,全省笼罩在恐怖之中。光山县委书记一天竟拷打40多个农民,一 个被他活活踢死,1959年信阳地区领导班子中9个常委中就有8个同意 把全地区粮食总产20多亿斤夸大成70多亿斤,强行征购,农民颗粒无 存, 1960年, 一边是大小官仓堆满粮,一边是抓人、关人,一边是 100多万人成饿殍、 尸横于野,有的地方死人没有活人掩埋。从1959 年11月到1960年7月, 信阳地区为了追逼粮食,正式由公安机关逮捕 的人数就达1774人, 其中36人死于狱中;短期拘留的人达10720人, 死于拘留所的667人。 饥民煮野菜、吃薯叶,干部还要砸农民的锅。 农民外出讨饭,他们围追堵截。农民面对满仓粮食和暴虐的干部,没 有采取半点过激行动。他们呼喊开仓赈济,免得一死,那不成了暴徒 吗? 农民不敢怀疑什么,他们纵然—死,也得“顾全大局”,“不能 给咱政府抹黑”。   大好形势下的历史功绩和地方官的伟大政绩就是吴芝圃用高征购 敛聚的资金在黄河岸边兴建了一座豪华的园林型的别墅群 (中央委员 和中央候补委员一人一个套间,党的七位领袖每人一幢别墅) 。这是 用成千上万农民的尸体堆起来的一座行宫。“信阳事件”案发,对毛 主席震动很大,他在1961年初召开的中央工作会议上说:“现在看来, 社会主义建设也不要那么十分急,过急了办不成,越急越办不成,要 搞它半个世纪,要波浪式地向前发展。要搞几年慢腾腾,要搞扎实一 点,不要务虚名而招实祸。今年、明年、近两年,要做巩固工作,提 高质量。”   看来,毛主席当时真的不知道信阳死了那么多的人,其原因不是 电话不通,而是李家庄的“告急信石沉大海”。但毛主席后来知道了 又怎么样? 三个字,就是“不要急”——“社会主义建设也不要那么 十分急”。由此看来,张一弓的《犯人李铜钟的故事》不但当时发表 于“安定团结”无碍,后来得了奖于“安定团结”也无碍,殷鉴不远, 于今则大有稗益。   信阳事件,不寒而栗:尸骨成堆,怎一个“急”字了得! (原载《随笔》2001.3) ———————————————— 【新语丝电子文库(www.xys.org)(www.xys2.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