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电子文库(www.xys.org)(www.xys2.org)】 ———————————————— “半真半假”说北大--答《新周刊》记者问 □陈平原 (摘自:《北大精神及其他》,陈平原 著,上海文艺出版社,ISBN 7532120201 本书将北大置于教育史、思想史、学术史的脉络中考察,除了凸显史家的眼光, 更希望引导读者走向历史深处,思考若干重大问题。在百年中国的叙事框架中讨论 北大的得失成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里还涉及如何进入历史--包括研究的策 略与叙述的笔调。将历史研究的探索与写作方式的革新结合起来,希望兼及“文” 与“学”,这是作者的小小的梦想。 不是专业著述,也不是通常意义上的散文随 笔,而是半学术半文章,姑且称之为“第三种笔墨”。 汉林书城(www.hanlin.com)推荐) 陈平原博士,广东潮州人。先后就读于中山大学、北京大学,现为北京大学中文系教 授。陈平原长期从事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研究工作,著述甚丰。近年在中国近现代学术 思想史的研究方面用力甚勤,有多种专著面世。今年年初出版的《北大旧事》(与夏晓 虹合编)、《老北大的故事》是其最新研究成果。适逢北京大学百年校庆,此两书遂成 为热门读物。为此,本刊记者专门采访了陈平原。 记者:你原来的研究重点是学术思想史,近来为什么会对北大的旧事感兴趣? 陈平原:在研究中国近现代学术思想史的过程中,我一直比较关注近世学术思想的演 变与教育制度的关系问题,尤其是传统科举制的取消和新型学校的建立,不仅改变了中 国知识分子的身份、地位及发言姿态,而且对知识生产方式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去 年,我在北大开设了一门“中国大学百年”的课程,专门讨论中国大学制度的得与失, 以及传统的中国书院如何向现代的“University”(大学)转化等一系列问题。在这个 过程中,我发现,倘若从学术思想史的角度来考察百年中国教育,北大是一个很好的个 案。当然,对北大旧事的关注,还包括一些私人的原因:我是北大的一员,对北大有一 份特殊的感情。但另一方面,我又不同于一些一辈子都在北大学习、工作和生活的老先 生,我是在中山大学读的本科和硕士,有一半是属于中大的。我喜欢这一“双重身 份”,因为,它可以为我对北大的关注,提供另一个大学的眼光和角度。 记者:你在《北大旧事》的序言中说你展现的是“半真半假的历史”,这指的是什 么?它与我们通常所见到的“校史”是一种什么关系? 陈平原:我们通常见到的是“校史”,应该说,就是人们常说的“正史”,它属于 “宏大叙事”的范畴,侧重于从意识形态的合理性角度来解读历史。而我所讲的“半真 半假的历史”,则属于一种私人叙事,它的表现形式是回忆录、书信、轶事和趣闻等, 这些内容是永远也写不进“正史”里的。以前,我们比较看重“正史”,结果把一些鲜 活、生动的东西过滤掉了。我现在做的工作,就是引入一种私人叙事,用个人的视角, 从日常生活的层面重新观照北大的历史。当然,我的这两本书也不是仅仅满足于讲述一 些有趣的故事,我的目的是要将“正史”和“逸闻”对照起来,从而呈现一个立体的有 生命的丰富复杂的大学形象。 记者:目前我们所讲的“北大精神”,仅仅是北大所专有,还有中国大学所共有的一 种资源? 陈平原:相比较而言,“正史”喜欢谈论传统与精神,则我更感兴趣的,则是北大的 性格。所有的大学都出人才,出成果,但并不一定每个大学都个性鲜明。在我看来,北 大是一所性格最为鲜明的大学。而在北大的性格特征中,我认为最值得一提的是“兼容 并包”。一方面,这作为一种教育理念,特别适合于University的本意;而另一方面, 一所大学必然是各种思想和学派的荟萃之地,相互之间的碰撞与交流在所难免,而且也 很有必要。北大的“兼容并包”在鼓励各种学术思想平等竞争的同时,也逐渐形成了其 “有容乃大”的性格。这一点是最难能可贵的,也完全可以看成是中国大学所应该追求 的基本品格。 记者:近年来,读书界出现了不少谈论清华大学的文字,你认为北大和清华这两所中 国最好的大学在学术传统乃至品格方面有何差异? 陈平原:清华原来就是一所留美预备学校,在办学方面是比较单纯的美国模式。相比 之下,北大跟中国传统的联系更为密切一些。一开始有很浓厚的传统书院特点,后来蔡 元培校长引进了一些德国大学尤其是柏林大学的办学理念。二三十年代,北大人士又热 衷于追慕剑桥、牛津的风习,注重陶冶人格、养成绅士。与清华相比,北大的特点还在 于她对社会的关注,独立自由精神的培养,以及重基础、讲学理,还有对人文科学的高 度重视等。当然,这些差异也不是绝对的,特别是到了今天,很多方面都有融合。 记者:你编《北大旧事》、写《老北大的故事》,仅仅是出于一种怀旧情绪,抑或一 种文人趣味,还是另有更深一层的意味? 陈平原:我们这两本书之所以卖得不错,可能跟现在的怀旧风有关。但就我个人而 言,以老北大作为个案来考察中国学术思想与教育制度的关系,这种论述策略,与我自 己做学问的风格有关。作为北大人,收集研究北大所需的资料,确实是比较容易些。不 过,我之所以关注北大而不是清华、关注旧事而不是新事,更为重要的,还是因为老北 大跟我个人所理解的大学理念比较接近。在我看来,老北大在学生人格的培养、精神传 统的呵护、学术氛围的营造、知识的生产与传播、与国际学术界的接触、以及对社会的 实际影响等方面所取得的成绩,的确有值得称道之处。这一点,对于我们正在进行的大 学改革,应该说是有积极的借鉴意义的。 ———————————————— 【新语丝电子文库(www.xys.org)(www.xys2.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