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电子文库(www.xys.org)(www.xys2.org)】 ———————————————— 当今社会四派“精英”之分疏 程晓农      ⊙ “改革幻觉”破灭、多数精英回避“危机意识”   ⊙ 国家为谁谋利益?   ⊙ 知识精英的分化   ⊙ 谁是今天的改革派?   ⊙ “商务派”学者和“新保守主义”思潮   ⊙ 今后可能的合纵联横       中国目前同时在改革和发展两方面,都面临瓶颈。虽然政府投入了巨额资金去扩大基 础设施建设,城市市容也有了明显改观,但是,越来越多的国有企业进无路(产品无销路、 投资找不到方向)、退无门(一旦破产就让在职和退休职工失去依靠),经济萧条已经延续 了差不多两年,政府几乎用尽了所有可能的手段,仍然无法重新恢复经济景气。    表面上,社会舆论仍表现出一些乐观情绪,但这样的乐观含有相当大的侥幸心理和盲 目性。人们或者是盼望着政府的景气刺激政策能一举扭转经济困境,或者是默默地期待着再 出现一个九十年代那样的“机遇”,从而能轻而易举、不付代价地跳出改革的难关,然而, 其实谁也不知道这样的企盼有何根据或基础;另一方面,在相当大一部分的社会大众和精英 的深层心理当中,事实上存在着日益严重的不安和焦虑。特别是企业职工,他们目睹自己工 作的企业每况愈下、复活无望,尤为不安。不过,这种焦虑现在尚未动摇对政府和基本政策 的信心。但是,若萧条持续下去,复苏无望的局面逐渐明朗化,社会和精英的麻木状态能否 延续下去就是个疑问了。政府已感受到了这种正在变成事实的危险,因而处于高度紧张和脆 弱的状态。      ⊙ “改革幻觉”破灭、多数精英回避“危机意识”    英文elite,中文称为“精英”,是一个中性词,指在特定时期对政治、思想文 化影响较大的人物群,本文使用的“政治精英”,特指当今中国执政集团,而“知识精英” 则指知识界较活跃的人物。    八十年代的苏联和中国,都曾经历过一个巨大的“改革幻觉”。多数政治和知识精英 都以为,改革就是一举迈入现代世界的“天梯”;他们相信政府有推动改革的足够能力、民 众有支持改革的强烈意愿、改革过程不会漫长艰难、改革的结果是“苦”少“甜”多。但 是,今天在中国的政治和知识精英当中,过去对改革的“幻觉”早已被本国和俄国东欧的种 种现实所击破。许多人不再轻信任何关于变革的美好许愿,而宁愿沉溺在惰怠之中。这是今 天中国的政治精英和多数知识精英缺乏变革激情的原因之一。因此,虽然他们甚至间或还会 对“政治变革”的诉求表示同情,但在经济改革上,竟然除了继续奉行、热心诠释“白猫黑 猫”这种肤浅的“邓小平理论”,肖规曹随、维持现状之外,懒得再作任何“创新”。    虽然大家都对前景忧虑,也没有多少共识,但多数精英并不想再怀“危机意识”,甚 至不愿意面对深层问题,他们需要维持心灵上的暂时安宁,以免被“前途恐惧症”和“无力 感”所支配。所以,今后中国改革的困难与八十年代有很大的不同。现在,改革的困难主要 并不在于缺乏清晰的而又有说服力的变革蓝图,也不在于缺少懂得如何操作变革过程的政治 和知识精英;改革徘徊不前的主要原因似乎是,改革的诉求缺乏来自精英和大众的支持而没 有政治社会动力,也不完全是个别领导人的偏好使然。    与八十年代最大的不同是,中国的政治精英和不少知识精英们,如今或是言不及义地 重复一些已经讲过二十年的关于改革的空话,或者是旁顾左右而言它,就是不去深刻分析中 国的那些会危及国本的久治不愈的难题。比如,最近不少中国的经济学家开始热衷于判断美 国的经济什么时候出问题,似乎只要美国经济不好了,那么中国经济的困境和萧条就不算回 事了,他们也就不用为此烦心了,反正大家的经济都不怎么样嘛。在三月召开的“中国经济 五十人论坛”的会议上,中国宏观经济研究会的一位副秘书长直言,美国经济即将崩溃,不 出今年。还有一些经济学家则来了个大转行,开始研究如何把雅鲁藏布江的江水引到长江、 黄河的上游,俨然变成了水利工程专家。    这种空话、大话盛行的风气,其实掩盖着一些精英们对实质性经济、社会难题的无力 感,他们对眼前的困境抱持着“鸵鸟”心态,不愿意严肃认真地面对,更找不出解决办法。 他们很清楚地知道,进一步的改革和经济结构调整,只会改变长远发展的条件,不可能在中 期内扭转萧条和困难的现状;相反,下一步的改革还可能威胁或挑战他们目前的地位和权 力,他们对这样的挑战既缺乏心理准备,更没有应对手段。    所以,最近半年来,国内的经济专家们在政策讨论中出现了一个明显的转变,就是对 解决实质性难题,如国企改革、经济结构调整、银行坏帐、压缩政府部门的奢靡消费等等, 兴趣明显减少,而关于如何恢复民众的信心的对策建议却大幅度增加。越来越多的学者,把 经济复苏、社会稳定的希望,寄托到鼓起民众对未来的信心这一点上。所以,在国内报刊上 出现频率非常高的一个新的话题,是如何“重建民众信心”。今年国庆活动的盛大规模,实 际上也反映出这一意向。    同时,最近半年来,在国内媒体上,对于经济上存在的全局性的问题或困难,分析和 报道明显减少,而对局部、个别的成功实例,以及历史成就的宣传,则大大增加了,藉此编 织出一个民众最想听的未来之梦,诸如“中国已经在许多方面赶上了世界上的先进国家,按 照过去十年的速度,下一世纪中国必将迅速富强”之类“伟大的空话”。多数不懂得经济问 题的民众未必能体会得到,这正是一场美梦落空的征兆。      ⊙ 国家为谁谋利益?    目前中国的经济决策中,也出现了一个与以往二十年不同的特点,即越来越多的政 策,不再是从国家的整体利益出发,而是明显地赐惠于特定的利益集团。许多关系到国民经 济兴衰的重大政策,如调整重复建设造成的畸形产业结构、解决银行的坏帐等,始终摆不到 决策的中心位置;一些有助于缓解社会不满的政策,如堵绝公车私开、减少公费吃喝、防止 对农民的乱摊派等,或者是“胎死腹中”,或者是名存实亡。而一些运用公众资源,为特定 利益集团谋利的政策,却出台迅速、实施果断。    最近给机关干部涨工资的政策,就是个显例。谁都知道,多数机关干部虽然工资不 高,但利用职权早已捞到许多财富,实际生活水平远远超出其工资水平,他们并非捉襟见 肘,生活贫困,而许多下岗职工则真是到了揭不开锅的程度。虽然有学者建议,涨工资应该 照顾到生活困难的下岗职工,但最后出台的调资方案,还是为全体机关干部涨了工资,也照 顾到了生活水平中间偏上的离、退休人员,却故意漏掉了最需要照顾的下岗职工。这种明显 “帮富不顾穷”的政策,不仅反映了“穷者”困难无处诉、利益无人护的社会问题,也显示 国家决策的偏斜。    出现这类的倾斜,除了与执政党的社会基础早已倾斜有关外,还与技术官僚的“商业 化”和官商勾结有关。近几年来,经济上发迹的一部分政治和经济管理精英,对经济政策的 方向有相当大的影响力。他们所主张的政策,并不完全是从国家和社会利益的角度考虑的, 而是有图利于自己这个利益集团的倾向。这个群体,关心的是如何保住权力地位、政府能插 手操纵的资源和机会、如何甩掉或减轻政府所背负的维护社会大众利益的包袱。    例如,近两年来一系列的裁员、削减社会福利等政策,在经济萧条时期都明显是加快 衰退、增加社会冲突的,但其减轻国家负担的意图则十分明显。又如,过去两年中的扩大房 地产投资、最近的刺激股市政策等,都是便于这批精英从低迷的房地产、证券市场中抽身的 做法,以待把股市推到高峰后将所持股票出脱,却让普通股民去承担股市回落的损失。这样 的政策倾向明显地不是从国家长远稳定发展着眼的,不去解决急待解决的难题,往往是一些 只能短期内见效的技巧和手段,对多数社会大众不利,而对这群精英则有益无损。这些目前 对上层影响力最大的精英只看重眼前、不考虑长远,也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他们对中国未来 已无信心。      ⊙ 知识精英的分化    由于政治精英的技术官僚化,执政集团的多数成员,个人都缺乏明显的政治派系背 景,也没有独立反映技术官僚集团需要的政治经济理念,所以,现在这个群体的成员,缺乏 群体认同和群体向心力,也不太可能按背景的不同而分化成不同的政治派别。不过,其技术 官僚的教育和社会背景,使之可以了解不同知识精英群体的观念,因此这一代政治精英不会 象上一代政治精英那样与知识分子之间有那么大的理念隔阂。这一代政治精英的政治意向, 除了受个人的政治、经济利益影响外,也会受到知识精英看法的影响。在知识精英的观念明 显分化的情况下,政治精英们很可能分别倾向或认同于某一知识精英群体的观念。因此,可 以通过分析知识精英的分化来了解政治精英未来可能的分化。    在八十年代中,从总体上来看,知识分子对改革的支持度基本上以理念导向和国家利 益为主,多数人都支持经济改革,同时也比较容易认同政治改革。所以,那时党内改革派的 社会支持主要来自于知识分子,而党内保守派势力则集中于官僚体系内部。因此,八十年代 的改革派和保守派阵营有比较清晰的阶层和价值观界限,改革派往往都属于接受现代知识比 较多的知识阶层,而保守派则多是那些观念陈旧、眼界狭窄、把持权力的官僚及依附他们的 少数老知识分子。    但是,九十年代以来,在八十年代中认识比较同一的知识分子群体,因各自在市场化 过程中的位势及现实和潜在利益不同,对改革的态度出现了明显的分化。有一部分知识精英 利用与政治精英的关系,在合作中获得了优势的经济和社会地位;另一部分工程技术人员也 在技术市场化过程中获得了财富。但是,还有相当大的一部分知识分子,则不但未从经济改 革中得到多少经济利益,其相对的社会经济地位还难以挽回地下降了。因此,知识分子对变 革的态度,已越来越由利益导向所支配;同时,很多知识精英受利益支配的的政治倾向,也 越来越背离其原有的理念和价值观。    九十年代里,原来那种改革派和保守派的界限已经被打破了。现在,很多市场派的知 识分子坚决反对政治变革,而不少反对市场化的人却拥护政治变革;很多在市场化过程中通 过权钱交换而获益、现在高唱“稳定高于一切”、拒绝进一步变革的人,其主张虽然得到官 方支持,却在民间面对着越来越强的社会批判;而一些尖锐地批评改革过程中诸多弊端的知 识分子,却似乎更反映民众的呼声和真正的国家利益之所在。目前,八十年代中形成的所谓 改革派精英已经明显地分化了,随着他们当中不同群体之间的分歧和对立的日益扩大,各群 体或者完全分道扬镳,或者正在重新组合,甚至与过去被称为保守派的势力结盟。      ⊙ 谁是今天的改革派?    在这样的背景下,目前政治和知识精英以及不同利益集团,对政治经济局势和走向的 判断和评价,已经超越出简单的保守、改革两大营垒之区分,也不宜再沿用保守、改革这种 两分法去理解今天中国精英们的观念和主张。一种比较简单的划分方法是,在一个两维平面 中,将知识精英区分为四个象限内的四个群体。这两维中,一维是从政治上主张保守,还是 主张激进变革来判断;另一维是在意识形态上是自由主义(西方视此为保守主义)的,还是 左翼具社会主义色彩的。                自由主义意识形态                 +            “清流派” + “商务派”    主张政治变革++++++++++++++++++++++++++++++政治主张保守            “平民派” + “守旧派”                 +             左派平民社会主义色彩       第一象限里,是政治主张比较保守、但意识形态接近自由主义的人,其代表人物是接 近政策研究圈子的经济学者。这一群体因与国有、半国有、私营的商业圈有密切合作,或通 过研究活动商务化而获利,可称之为“商务派”。    第二象限里是持自由主义意识形态、但主张政治变革的,其代表是一些自由派知识分 子。因其专业背景往往是远离经、金、商、法的人文学科(文、史、哲),其研究成果往往 不易转化为商业圈或政策制定部门所需要的东西,他们一般也较少介入商务活动,保留着知 识分子的原型,可称之为“清流派”。    第三象限里,是支持社会主义或平民主义意识形态、但主张政治变革的,目前这一群 体还在形成中,没有明显的代表人物,但知识分子中不乏那种来自基层、同情工农运动、对 权贵持批判态度的人,可称之为“平民派”。    第四象限里是政治主张保守、坚持左派意识形态的人物,可称为“守旧派”。在中 国,习惯上只把这最后一类人“守旧派”称为保守派,而其他三类人都常常自视或被视为 “改革派”。其实,被视为改革派的人当中,彼此在改革取向上有非常大的歧见甚至对立; 而在“守旧派”中,也并不都是对西方毫无所知、知识老旧、思维僵化的老知识分子,也包 括一些倾向于左翼思潮的中青年学者,甚至一些留学归国的人。    这四类群体彼此在某些问题上有交集,但在另一些问题上又有严重分歧。例如,“商 务派”和“清流派”对市场化有某些共识,但在政治改革以及社会公正问题上则看法对立; 在社会公正和政治改革问题上,“清流派”和“平民派”有一些共识,但对社会政策和经济 制度方向的看法则有根本的差异;在意识形态和社会公正问题上,“平民派”和“守旧派” 有相通之处,但在政治改革问题上则彼此对立;“守旧派”和“商务派”在意识形态上完全 对立,但在维持政治现状这一点上则相当一致。      ⊙ “商务派”学者和“新保守主义”思潮    最近在国内被称为“新保守主义”的思潮,主张民族主义、鼓吹对抗西方文化,这股 思潮中的活跃人物,并非都是“守旧派”成员,还有不少人来自“商务派”。其实,“新保 守主义”这一思潮之所以是“保守”的,并不在于它的意识形态特征,而在于它的政治主张 相当保守。因为,这一思潮中的活跃人物的意识形态,并不见得都是左翼社会主义的,也有 人赞同经济上的自由主义、反对社会主义式经济政策。    需要说明的是,中国驻南使馆被炸后,不少“商务派”知识分子主动加入了“新保守 主义”的阵营,而与他们过去在经济改革问题上多年来合作的“清流派”朋友分道扬镳、反 目相向了。这一决裂很可能标志着,“商务派”和“清流派”之间近年来潜藏着的对立,终 于藉着对民族主义情绪之评价而公开化了,目前似乎是“商务派”占着上风。这两个群体多 年来合作的终结,意味着“商务派”最后抛弃了以往维系着所谓的“改革派”阵营的理念追 求,赤裸裸地亮出了利益考量的旗帜。    现在国内一些具有明显民族主义倾向的“商务派”学者,大多与政府的经济管理部门 或垄断型官办公司(内地的、香港的)有直接、间接的利益联系,包括接受资助、委托研究 等,他们对经济国际化的批评,也部分地反映出这些政府部门和官办公司目前的困难处境。 这些部门或公司在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中逐渐居于弱势,因而资助并鼓动这些“商务派”出 面,以研究报告的形式影响舆论,并进而影响政策,从而力图运用间接手段来维护其部门或 公司利益。这些“商务派”学者的主要诉求是,反对国际经济霸权、文化霸权、维护民族利 益,并提出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不稳定、甚至经济危机即将来临的判断,以支撑其民族主 义诉求。    由于国内社会科学和人文领域研究基金的萎缩、“皇粮”短缺,某些政府部门和官办 公司这种“养士图利”的做法,吸引了不少学者。但是,这些“商务派”学者的活跃进一步 分化了知识分子群体,他们接受了有特定经济利益的政府部门和官办公司的资助,其研究报 告和观点,逐渐偏离了知识分子相对独立的立场,成为某些政府部门和官办公司的代言人。 这是最近两、三年来出现的新现象,这一趋势今后可能进一步扩大。    “商务派”的“新保守主义”化和依附立场,使得它与“清流派”、“平民派”之 间,越来越缺少共同语言。面对“清流派”对官员腐败、自肥的揭露和责难,以及对“商务 派”学者的间接批评,“商务派”学者实际上缺乏道义上的辩护能力,因此很可能会赞同执 政集团动用政治手段打压“清流派”。    所谓新生的“企业家阶层”,因经济政治位势的差异,可能分别认同不同的知识精英 群体的理念。身为官商或依靠与官僚集团的关系生存发展的人,会接近“商务派”群体;以 个体、私营经济起家、规模较小、对官僚的依赖不深的人,可能接近“清流派”;而“下 海”从事私营经济活动的官员和知识分子,其定位则可能介乎于“商务派”和“清流派”之 间。但是,除了部分备有外国居留证和国外财产、随时准备离境当“寓公”的商人,多数新 生的企业家阶层可能在政治变动的早期阶段持观望态度,并小心地保护自己的财产、关系和 地位,他们很难成为政治变革的直接推动者,也未必会热情地资助知识精英推动政治变革的 活动。但是,一旦政治局势明朗后,他们会迅速在变动中的政治格局里重新寻找安排新的 “保护伞”和“关系网”,此时他们才会愿意作必要的政治投资。      ⊙ 今后可能的合纵联横    目前中国局势的稳定,是执政集团与“商务派”联盟、利用“守旧派”抗衡和压制 “清流派”和“平民派”的结果。在经济前景尚佳的状况下,这样的政治结构可以稳定一 时。但在经济困难日益严重,难以解决,社会不安日渐浮现的情况下,这一结构阻止了进一 步变革的选择,排斥利益的重新调整和分配,无视社会大众的不满,造成了僵局,反而导致 有利于“守旧派”、却不见得有利于执政集团和“商务派”的结果。所以,这种政治结构能 否长期维持下去,是值得怀疑的。    今后真正影响中国改革路径的,主要不是保守派与其他三派的斗争。因为,保守派对 舆论的直接影响力很小,除非发生重大政策争论,他们对日常决策过程也没有多少体制内的 影响力。目前他们影响力的存在,实际上是执政集团刻意借重的结果。但是,由于号称改革 派的那三派,对政治、经济政策的主张大相径庭,今后,他们之间的分歧和力量消长的变 化,对局势演变具有关键性的影响。    今后各派势力的发展演变似有如下可能:首先,执政集团的成员、特别是地方政府的 官员,其政治取向具有很强的功利色彩,在政争中未必能够“团结一致”地抵制变革;相 反,这一集团很可能出现分化,与上述四派分别结合。    其次,“商务派”因为与执政集团的合作,而得以参与经济资源的瓜分并获得相当的 政治地位,将来最有可能与执政党的政治精英结合,成为执政力量和新权贵。因此,当他们 为了打破政治经济僵局、寻求新的出路、以保护并扩张其长远利益时,是可能与“清流派” 合作的。但是,由于参与执政集团的利益分配以及这种分配中的排他性,他们丧失了知识分 子的独立性和感召力、又沾上了权贵的味道,可能缺乏真正的社会支持。    第三,“平民派”具有草根性,社会动员力最强,具有潜在的爆发力,如果深入乡 村,则其支持者的数量可能在社会中占绝对多数。但他们缺少对经济资源的支配力,财源很 少,执政能力也较弱,比较可能形成长期性的反对党。同时,虽然在政治上他们具有反对官 僚特权的倾向,但在意识形态上却和“守旧派”有某些共通之处。    第四,“清流派”对腐败和权钱勾结的批判,使他们比较容易占据影响舆论的地位, 但现阶段他们通常不会在政治上得势,也难在经济活动中发财。在民主化过程中,他们在普 通知识分子里拥有长期支持者,但因其知识精英的社会地位以及缺乏政治运作能力的特点, 对工农大众和官僚集团的影响力是有限的。无论是现在或民主化以后,他们因清流特性而可 能被“商务派”排挤打击,因此他们与“商务派”的分歧未必比与“守旧派”小;相反,他 们的一些强调社会公平的政策主张却可能缩小他们与“平民派”的距离。如果能实行新闻自 由,这一群体可能具有影响媒体导向的能力。    第五,“守旧派”可以在占城镇人口百分之五到十的人群中赢得长久的支持,这些人 主要是离退休了的部分干部、工人、观念僵化的老知识分子,也包括部分受教育少、观念比 较封闭狭窄的军官,因此,这一势力将会长期存在下去,并维持比较弱的社会影响力。他们 要发挥实际作用,就只能在其他三股势力的合纵连横过程中策略性地“站队” 。 ———————————————— 【新语丝电子文库(www.xys.org)(www.xys2.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