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电子文库(www.xys.org)(www.xys2.org)】 ———————————————— 三顾之旅--货真价实的文化苦旅 梅小璈   远行,不是农耕文明中多数人的生活常态。旧诗文中颇多赠别忆 往、羁旅怀乡之作,也许恰恰是国人安土重迁观念的折映。当然也有 例外。人们知道寄意河渠、文笔清丽的郦道元,壮游山野、风神超拔 的徐霞客,也熟悉陶渊明、谢灵运以下,包括王羲之、李太白、柳子 厚、苏东坡在内的一干清流。他们之流连山水,大抵与现实生活中的 种种不如意有关。至于向来以开发乃至征服为务的西方人,越洋敛财、 耀兵异域几乎是家常便饭。从那些金发碧眼,强悍、精明而又贪婪的 探险家、考古者身上,国人往往能够看到迥异于自身的精神状貌。   然而,人世间还有另一种旅程。   它既不是因仕途失意而散发扁舟,也不是因俗务烦恼而醉心林泉; 既不是单纯、孤立的科学考察,更不能带来现实的财富、地位以及任 何利益———恰恰相反,它往往伴随着难以想象的危险和艰辛。   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旅程?这旅程上显现着什么人的身影?   三百多年前,黄河以北。燕赵秦晋大地上,经常可以看到一位 “双瞳”老者,以骡马驮书,在古老的驿路上缓缓前行。“过边塞亭 障,呼老兵卒询曲折,有与平日所闻不合,即发书对勘;或平原大野, 则于鞍上默诵诸经注疏。”后来,世上便有了《日知录》、《昌平山 水记》、《京东考古录》,加上老者早年编著的《肇域志》、《历代 宅京记》和《天下郡国利病书》,举凡中国学问———文物典章、音 韵训诂、经史百家,特别是舆地、天文,无所不论,且新见迭出,发 前人未发之覆。   老者姓顾,名炎武,昆山(今上海)人。少时学有根基,因参加 抗清活动,失败后避祸远徙。明清鼎革,汉族士大夫颇有以气节相尚 者,炎武即其一。他痛感明人学风空疏,玄谈心性,而不知攻守经略、 农桑河漕的弊端,决心为民族复兴、为学术发展而身体力行。“生无 一锥地,常有四海心”;“天地有肝胆,江山阅鬓华。”马背上望夕 阳,渡口边迎晓月;一路兴亡慨叹,一路细考穷研。   与此同时,另一位“反叛”清廷的顾先生却在失败后悄然还乡。 他继承父志,开始了大规模的历史地理著作编撰。他将历代典籍中的 有关内容搜求竭尽,严加考索,凡政区沿革、山川险要、河渠水利、 食货屯田,乃至战守事迹,条分缕析,从容道来。这就是那部著名的 《读史方舆纪要》,它不但超越了前人著述,连后来的官修《大清一 统志》也未必能望其项背。先生虽未如亭林老人那样亲涉四海,却能 引领读者遍履九州。   江底可怜沉铁锁,掌中犹喜抚金瓯。   这位顾先生名祖禹,无锡人,其父是著名学者顾柔谦。柔谦尝见 明代学者重臣对于“封疆形势,惘惘莫知”,遂致“四海陆沉”, “三百年之图籍泯焉沦没”,于痛彻心脾之中嘱祖禹考续“先代所著 述”,“掇拾遗言,网罗旧典,发舒志意,昭示来兹”。祖禹不负重 托,积二十余年之力乃成巨帙。   两位顾先生都是“经世致用”主张的积极倡导者。他们都瞩意于 舆地山川,认定“世乱则由此而佐折冲、锄强暴,时平则以此而经邦 国、理人民”。同时,两位顾先生又都反对趋时媚俗,迷信因袭;都 讲求考而后信,信而有征。常听说考据和义理殊途,学术和思想异趣; 常听说科学和人文相悖,致用和求真不同。可是,在两位顾先生的著 述里面,这些界限和分野又何尝有那么明显?相辅相成,融汇贯通, 才是大师的境界。   两位顾先生的人生旅程都充斥着风险。所幸者,清初朝廷忙于征 伐,文网有疏,他们于是得以完成著述,“反叛”之事未遭深究。然 而,他们绝意仕途,拒不参与官方史志修撰,实在令人捏一把汗。设 在雍乾二朝,则祸不可免。彼时,钱谦益、吴伟业、侯方域等文人早 已与清廷通上款曲,而傅山、万斯同、全祖望等学者却仍然与清廷保 持着距离,两位顾先生的态度也很坚决。才子颇识权变,学究偏好固 执,代不乏例。   当然,从清廷的角度看,扬州十日、嘉定三屠,乃至后来的数百 起文字狱,都是顺理成章的事情;史可法、夏完淳、郑成功则是破坏 大一统的罪人,李来亨之属当然也在剿灭之列。至于两位顾先生,至 少也可以算做不识时务的腐儒。这些恩恩怨怨,即使粗略地归结为 “统一的多民族大家庭形成过程中不可避免的矛盾”,但若提起顾炎 武、顾祖禹的大名,多数人的感觉总还是与提起洪承畴、吴三桂时不 太一样。   “上述这二位顾先生,都是要革清皇朝的命的。”三百年后,另 一位顾先生(颉刚,苏州人)作如是说。   同样的兵荒马乱,同样的民生多艰,同样的危急存亡之秋。颉刚 先生也踏上了访察西北、西南的旅程。边疆史地,民族考古,在20世 纪三四十年代凸显着经世致用的品格。有了颉刚先生的努力,世上便 有了《禹贡》、《边疆》,有了古老学术的新生。如果说,在颉刚先 生的学术旅程中,“古史辨”和民俗研究之得失非三言两语可以讲清 的话,那么,发起禹贡学会,培育研究人才,升华历史地理学科,恐 怕是举世公认的超绝贡献。人们就此可以间接地感受到后学对前两位 顾先生的告慰和张扬。   当例行的批判、改造、冲击趋于平缓,颉刚先生振作精神,主持 了二十四史排印本的校点、出版工作。踵武前贤,嘉惠后生,先生的 学术旅程可谓“绚烂之极,归于平淡”。   三位顾先生都出生在吴地,早已归真返璞。如今,人们不时可以 看到,个把飞舟往返、传媒簇拥的专家、教授,于走马观花之余,面 对美艳女主持手中的话筒,口吐莲花,喋喋然“文明”、“历史”。 笔者脑海中却总是浮现三位顾先生的身影,总是浮现《日知录》、 《读史方舆纪要》和《禹贡》。   三顾之旅,货真价实的文化苦旅。 中国青年报2000年4月11日 ———————————————— 【新语丝电子文库(www.xys.org)(www.xys2.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