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电子文库(www.xys.org)】 ———————————————— (摘自《方法》1998年第11期,汉林书城(www.hanlin.com)推荐) 学者、学费、工资 黄国桥   孔子以前,学在官府,以吏为师,到底收不收学费, 我不得而知。孔子以后,民间办学,学者收徒,渐成风 气。但孔子教学生要收费却是人所共知的事。孔子的学 费是10条干肉,名曰束xiu,虽然名义上是学生的见面礼, 实际是给老师的酬劳。想来孔子并不十分殷实,但也不 穷,因为他一生有3000学生,专门收干肉怕也够他生活, 何况他还兼职做官,拿些俸禄。此外,他的学生子贡做大 买卖,可以经常给老先生一些资助,所以孔子当年比起 现在的教授,可能要风光得多。   1998年第1期的《方法》杂志上,周国平先生的文章 《哲学与精神生活》这样说: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 多德招收学生,但不收费。唯一的例外是那些被称作“智 者”的人,他们四处游走,靠教授智术亦即辩论术为生, 收取学费,却也因此遭到了苏格拉底们的鄙视。果真如 此我倒非常敬佩,但不巧《国富论》中却有这样一段 话:“苏格拉底自己向学生每人要10迈纳,即33磅6先令8 便士。据说,他在雅典讲学时,有100个学生。……所以对 于每系列连续讲演,他必定得有1000迈纳,即3333镑6先 令8便士。”3000多镑可不是个小数目,在斯密时代,一个 工人的年工资也只有十几镑,而一个教区牧师年薪是30 至40镑,3000多镑相当于一个中等贵族的年收入。据斯密 说,柏拉图办学校,生活也很阔绰。亚里士多德是亚力山 大王子的师傅,其报酬隆厚,是一般所公认的。但亚里士 多德却以为,回到雅典再开学园,更为上算。看来周国平 先生与斯密有分歧,孰是孰非,难以定论,但我宁愿相信 斯密,不是因为斯密名气大,而是考虑到学费和收入本 是经济学家研究的范围。不错,苏格拉底确实谴责过那 些自称“智者”的学者,但那不是因为他们收费,而是因 为他们收费太低。苏格拉底说:“他们对他们学生作极堂 皇的诺言,说要把学生训练成为智慧、幸福和公正的人, 但对这样重大的功劳,他们只要求4迈纳或5迈纳那么微 薄的报酬。”“教人智慧,自己无疑应当是有智慧的。但 是,一个人以这样低的价格,出卖这样高的货色,定会被 人訾为大愚。”看来当时也存在低价倾销,争夺生源的问 题,“智者”们的学费比苏格拉底收取的要低一倍,可见 苏格拉底谴责“智者”们是理所当然的了。   然而自那以后,学者的境况是一落千丈。中世纪,出 色的教师的普通报酬已比不上律师和医生,据斯密说:“ 在印刷术发明以前,学者和乞丐,似乎是非常接近的同 义语。当时各大学校长,似乎常给他们的学生发乞食 证。”学者之所以沦落到此种地步,其实仍离不开以上苏 格拉底所谴责的,低价竞争。低价竞争是供过于求的表 现,从中世纪开始,已有很多公共团体和私人捐助基金 者设置了许多奖金,如:助学金、奖学金、苦学生津贴 等。结果,使学者的人数增加,大大超过自然的限度。那 些自费受教育的人,所花的长久时间和巨大费用以及所 下苦功,未必都能获得相应的报酬,因为有很多愿意接 受比他们应得报酬低得多的人。这样,学者、教授在经济 上的窘迫也就顺理成章了。   前些年有这样一种抱怨,当年陈独秀在北大当教 授,月薪是300多大洋,是一个图书管理员月薪(8个大洋) 的几十倍,如今教授的工资与普通人相差无几。这话确 有道理,20年代的300多大洋除养活一家五六口人外,还 可请保姆、雇黄包车。当时在京汉铁路上工作的最好的 技工,每月是50大洋,这大概是全国最高工资的技工。普 通技工为30大洋,无技术的小工为10个大洋左右。从这个 角度比较,今天的教授真是贬值了。主要原因仍离不了 斯密的分析。陈独秀们当年读书、留学完全是自家出钱, 政府和各团体以及私人的资助很少,这样,学成的人数 自然很少,物以稀为贵,这些人教书的工资高也就可以 理解。打从解放以后,政府出公费办教育,很多原先上不 起学的贫家子弟,也有机会上大学了,这无疑是件大好 事,但随之而来的是学者人数剧增,陈独秀们一样的高 待遇也就一去不复返了,那只能成为今后学者们美好的 向往和回忆。其实在目前的西方,教授与普通职员的工 资相差也并不大。所以,学者们抱怨自己的待遇过低自 然是有依据的,但读一读斯密的文章,对平静自己的情 绪,延年益寿也许大有裨益。 ——————————————— 【新语丝电子文库(www.xys.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