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电子文库(www.xys.org)(www.xys2.org)】 ———————————————— 关于郭沫若我也想写几句 □于光远 读《文学自由谈》载《如今咒骂郭沫若并不崇高》一文,引发我想写这样一篇。 郭沫若的大名七十年前我在初一年级时就知道了,同班同学中有很喜欢看他作品 的。很惭愧,那时我比较喜欢看“平江不肖生”的武侠小说,写北伐战争的文学作品 引不起我的兴趣。但是对他的事也还是有时听到一些。抗战爆发时我在武汉,我的朋 友有在政治部第三厅的,又常听人说到他。但他的《洪波曲》是以后看到的,那书中 写的我没有兴趣。甲骨文我至今认不得几个。他写的东西,我认认真真学过的只有那 篇《甲申三百年祭》。当时,我在延安,这篇东西是中央当作整风文件要我们学的, 当然得好好地学,从中受教育。而的确也受到教育。而且深感毛泽东领导方法的灵 活,把一篇史论作为全党必读的文件。 我和郭沫若的相识是在建国后他担任中国科学院院长,我在中共中央宣传部当处长 负责联系中国科学院党组的时候。这时候我对他就有了直接接触后产生的印象。在我 的印象中他是一个平易近人的长者,对党组织特别尊重,对党中央、国务院、毛泽 东、周恩来不必说了。他发言经常说某月某日某党中央的同志、院党组都是怎么怎么 说的,作出什么决定。我惊讶他不但内容记得准确,日子也能随口说来。不仅如此, 就是对我,因是党中央机关来的年轻人,也有一种颇为尊重的味道,使我感到惶恐。 他的有些公开的讲话稿,比方他批判右派的发言,中科院党组要我们处帮助起草。稿 子他认认真真看了,没改多少就同意发表。我们觉得他很好说话。我和我们处里的同 志对他都有好感。 我觉得不解,便是毛泽东对他写的《十批判书》的批评及他的态度。他的《十批判 书》和《奴隶制时代》我都比较仔细地读过。我想总是经过一番研究写出的学术著 作,怎么能毛泽东写一首诗,他就来一个一百八十度的转变呢? 那是一个有名的事情,我还记得毛泽东写的那首“批判诗”和郭沫若的“检讨 诗”,现在还能默写得出,不过当时也没有记准(因为有不同版本,不知道那个版本 准确),现在默写也就会有更多的差错,不过总的来说是不会错很多的。) 毛泽东的“批判诗”的题目是《读封建论》(七律)有八句: 劝君少骂秦始皇,焚坑之事待商量。祖龙虽死秦犹在,孔子名高实秕糠。历代都行 秦政制,《十批》不是好文章。熟读唐人《封建论》,莫从子厚返文王。 郭沫若的检讨诗题目《春雷.呈主席》也是七律,八句。 春雷动地布胎苏,沧海群龙竞吐珠。肯定秦皇超百代,判宣孔二有余辜。《十批》 大借明如火,柳论高瞻灿若朱。愿与工农齐步伐,涤除污浊绘新图。 我记不起这两首诗都是哪年哪月写的,只记得两诗相隔不久。我作为一个搞学术的 人,对沫若的这种转变实在难以理解。 关于郭沫若《十批判书》是否抄袭《先秦诸子系年》这件事,我对钱穆等人的著作 毫无所知。我在《读者》上看到境内一位学人介绍的余英时为他的老师夺发明权这种 说法,完全是偶然。我更没有时间和兴趣去研究这种说法真实与否。可是就在这时 候,我在《博览群书》上看到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的两位研究员耿清珩、翟清 福写的文章,我就根据学术界的一般的规矩给《读者》编辑部写了这样一封信: 胡亚权、彭长城同志: 《读者》我虽未订阅,有时在书摊上买回来后,看了我的印象是很不错的。但你刊 第十期选用了丁东所写《逢场作戏的悲剧》文中完全接受余英时的观点,认为郭老 《十批判书》多处抄袭余英时的教师钱穆的文章,从而不公正地批评郭老。我对文章 所涉及的两本书没有研究,但在看到此文前,曾读到《博览群书》1996年第8期刊有 《一桩学术公案的真相--评余英时<郭沫若抄袭钱穆著作考>》,读后觉得驳斥余英时 有根有据,不知你们以为如何?我认为你们既然已经选用丁文,耿、翟的文章,似乎 也应选登一次,不知尊意如何? 盼复 为了便于你们工作,特复印耿、翟的文章寄给你们。 于光远 1996年10月21日 与此同时我也写了这样一封信给《博览群书》编辑部: 武宁同志: 谢谢你寄给我的《博览群书》,我虽未能给你写些什么,但寄来的几期都看了。 我在你刊1996年8期读到耿清珩、翟清福二位同志的文章,从文字来看,它有理有 据地驳斥余英时中伤郭老写得是很好的。(这里所写“从文字来看”是指我未及审查 原始资料。)但《读者》第十期选用了丁东所写的《逢场作戏的悲剧》完全接受余英 时的观念,对郭老作出依我看不公正的评论。我认为丁文的写作态度是不可取的。 《读者》的编者选用此文也不妥当。我这个意见已去函《读者》了。对此特函告。不 知你们对我的这种看法以为如何? 敬礼! 于光远 1996年10月14日 两封信都没有得到反馈。今天我把这两封信的草稿找了出来。由于我未作任何研 究,我只是要求按照“百家争鸣”的方针办事,没有别的想法。我认为《博览群书》 编辑部没有必要给我回信,而《读者》也不给我一封回信就未免有些失礼。 后来,我又看到《书屋》1999年第五期方舟子的文章《郭沫若抄袭钱穆了吗》和翟 清福的《关于郭沫若‘抄袭’说与焚书论》。我作为一个读者觉得否定“抄袭说”的 论据更充分了。 (《文学自由谈》1999年第六期) ———————————————— 【新语丝电子文库(www.xys.org)(www.xys2.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