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电子文库(www.xys.org)(www.xys2.org)】 ———————————————— “威德纳迷宫” ——哈佛图书馆印象记 □丁宁   在哈佛进修期间,最为痛快的,无疑就是读书了。因为,哈佛的 图书馆实在是一个令读书人流连忘返的地方。   刚到哈佛的第一天,时差还未完全倒过来,我就开始打听起图书 馆的情况了。一位美国同行便装作一本正经地跟我开玩笑:“你会不 会溜冰?”当时我不知所以然就随口答道:“不会啊。难道溜冰……” 朋友开心地笑了起来,然后说:“逗你呢。不过,哈佛的几个图书馆 的确很大,而且馆与馆之间的路也不近。你就是能溜冰,恐怕也转不 过来啊。”经此番开导,哈佛的图书馆在我的内心里又添了一份神秘 感,也使我愈加想早点身处其中,过一把泡书海的瘾。   由于办理哈佛的身份证尚需一点时间,在进不了任何一个图书馆 的情况下,我先到学校的行政大楼里找了一些介绍资料,开始理性地 认识哈佛的图书馆。同行见我是一个不可救药的图书馆迷,急于想找 的书也已密密麻麻地写满了十几页的记事本,就专挑图书馆的话题和 我聊……结果,我是住房没有找妥,银行户头未开,社会保安号码未 办,满脑子却尽是此图书馆如何绝,彼图书馆如何棒的信息了。   的确,即使是据实描述一下哈佛的图书馆,有时也让人有那么一 点不是亲见不足信的味道。所谓“哈佛图书馆”,其实是一个统称而 已,因为实际上校园内外共有九十多个大大小小、不同类型的图书馆 均属于哈佛大学,近的就在哈佛校园里,远的则在华盛顿特区甚至意 大利的佛罗伦萨。哈佛的第一个图书馆建于1638年,其家底大概就是 英国清教牧师、新英格兰殖民地的开拓者约翰·哈佛先生去世时捐赠 给学校的那点私人藏书,主要是古典和神学文献。如今,哈佛图书馆 的总藏书量则已过一千三百万册,另外还有大量的手稿、照片、地图、 幻灯、缩微胶片资料以及其它材料,称其为世界上最大的图书馆之一, 那是绝不为过的。   众多的哈佛图书馆中当仁不让的老大就是赫赫有名的威德纳图书 馆,其藏书已逾三百万册,是哈佛师生以及访问学者最常光顾的去处。 我对图书馆向来不怵,自以为有过在英国做过博士后研究的经历就可 举一反三了。结果,在威德纳图书馆着实是长了见识。记得第一次在 馆内电脑上打印出一串索书目录之后,我就直奔书库了。可是,一进 入里面就犯惑:上哪儿找我要的书啊?成排成排、数也数不清的高大 书架似乎是望不到尽头的高墙,而且此馆是主楼六层,地下两层,过 一奇长的走廊还有两层地下的大书库,每一层本身都委实让人觉得如 入迷宫。于是,心里想,不耻下问吧。可是,偌大的书库还真找不到 什么人。好容易在角落里找到了在馆内预约专座上做研究的一位教师 模样的美国人。他对我的索书单细细看了一遍,然后告诉我该怎么怎 么走,后来发现说得太复杂了点,就拿出笔为我画了图。我道过谢, 就放心地向前走去。不料,此公的热心指点竟是完全错的!后来才知 道,图书馆内问路一招常常是靠不住的。因为,有几个人能搞清楚迷 宫的途径呢!走了冤枉路之后,我只得找来图书馆的布局图细细地研 究了半天,然后一丝不苟地遵循上面的提示行事(如坐电梯到B层,一 直沿地上的黄线走……之类),果然要找的书一一觅得,颇令我生出 一番得来不易的感慨。   出于好奇,我问过哈佛出身的几位朋友,干嘛要把威德纳图书馆 弄成地上地下,如此复杂。答案似乎各有不同。其中有一种说法倒也 值得一提。原来,此馆的来历非同寻常。当年泰坦尼克号罹难,其中 就有威德纳先生。事后,出于对爱子的悼念,威德纳的母亲将儿子的 财产和藏书慷慨地捐予哈佛,用于建造一座大型图书馆。不过,据说 当初订下了三个条件:首先,要以哈利·艾尔金斯·威德纳的名字命 名图书馆,同时在馆内专设纪念厅,每天献上特订的鲜花;其次,图 书馆的外观不能更改;第三,所有入哈佛的学子均要学会游泳(因为 威德纳先生如果会游泳的话,就可能远离悲剧了)。第一个条件看来 是不折不扣地实现了,威德纳图书馆的纪念厅典雅肃穆,鲜花也是每 天必换的,并且有专人照看着纪念厅;第二个条件亦实现得差不离, 因为从外表看,威德纳图书馆确实依然保持着当年的那份不凡气派。 问题是,书在增多,馆内场地渐渐不敷使用。既然图书馆的外观不容 改变,那么地面上的扩建工程就无从谈起了。于是,唯一的办法就是 向地下发展,既不伤外观之原貌,又使馆内的空间大有增加。只是这 样一来,苦了一帮莘莘学子,地上地下找书毕竟是累得慌。至于第三 个条件,如今看来是无人追究了的。顺带一提,我在哈佛时,正好赶 上电影《泰坦尼克号》在全美上映。但是,威德纳图书馆对此全无反 应,作为一座名不虚传的学术圣殿,它已经对流行之类感到无所谓了。   从地下和威德纳图书馆连成一片的所谓P2和P3书库由于有一条奇 长的、曲曲弯弯的走廊而颇有故事。有一次,搭美国朋友的车去看球 赛。言谈中他知道我刚到不久就连这样的地方也去了不下五、六次, 十分惊讶。然后,煞有介事地问我,到P3用电控移动书架是不是有异 样感。我说,一切正常呀。他似乎不想理会我,说了发生在P3的一件 事:某天,一古生物学教授颤颤巍巍地摸到此间找书,不料被移动书 架夹住而不能动弹……数年之后,一位研究考古的博士生也到那一角 落找书,不意发现已经变成标本似的老教授,为此揭开了教授多年失 踪之谜……见我将信将疑,朋友才笑道,移动书架初看是颇吓人的, 但将人夹死则是绝无仅有的。这种科幻似的轶事只是要让人留下这样 的深刻印象:哈佛的藏书不但以多著称,而且以僻称绝——冷僻到只 有一古生物学教授和研究考古的博士生偶尔才会有兴趣去查阅一下。   不消说,价值连城的书在哈佛图书馆是不在少数的。著名的休敦 图书馆就是一个收藏珍本的书城。无数次地从它的前面路过,不是没 有进去的欲望,而是太忙,要看的专业书实在太多。临到快要回国时, 应邀去纽约的一所大学作学术讲演。邀请我的D.阿什顿教授早年也出 身哈佛,和我闲聊自然就有了哈佛的话题。当她知道我竟连休敦图书 馆也未去过,简直有些生气。回到哈佛后,尽管回国前诸事缠身,还 是特意去了休敦图书馆。由于藏书的特殊性,馆内没有复印机,也不 能用铅笔以外的任何书写工具,以免污损书籍或珍贵手稿。所有的索 书都不外借,均由工作人员送至读者的书桌处,当天收回。镇馆之宝 是那些永久陈列的手稿,其中有爱尔兰诗人济慈、英国大文豪塞缪尔 ·约翰逊和美国女诗人艾米丽·狄金森等人的手笔。当时,我恰好对 英国著名的艺术理论家罗斯金的一本讲演集有兴趣,就填了一单子。 待面前出现了一本发黄的初版本时,我差不多不忍心去翻动它,因为 书看上去保存得实在太好了……一天下来,读书本身仿佛成了一种仪 式的体验,令我至今难忘。   在哈佛期间,大大小小的图书馆跑了不少。不同的馆给人的印象 是大不相同的。譬如哈佛欧洲研究中心图书馆几乎是一个无人管理的 地方,取书、还书纯靠自觉和修养;希莱斯图书馆远在校园的边缘, 但正如美术系的同行所说,借不到书时,上那儿一定不会让人失望的。 我连试数次,果真如此,使我对此馆留下了极佳的印象;拉蒙图书馆 也是我喜欢的图书馆之一,它的开放时间最长,其中周一至周三从早 上八点三刻一直开到凌晨一点,连大多数的节假日也照开不误。尤其 是大门前的草坪上有一座亨利·摩尔的铜雕。当灿烂的阳光挥洒在雕 像上,草坪上斜躺着手捧书本的青年学生时,知识展示的迷人魅力简 直无以复加!   令人时时怀恋的图书馆,它所具有的意义当是无法估量的。 中华读书报2000年08月02日 ———————————————— 【新语丝电子文库(www.xys.org)(www.xys2.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