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3322.org)(xys.freedns.us)◇◇   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借鉴美国大学联合会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薛澜、陈玲主笔,苏竣、董秀海、喻彤钰、王本东 等参与研究。)   世界一流大学的衡量标准是什么?我国发展高等教育,建设一流大学,瞻外 省内,差距和出路在哪里?美国大学联合会(AAU)作为可供参考的世界一流 大学群体之一,既有卓尔不群的整体特征,其成员又有鲜明突出的个性特征,它 们的发展道路不失为我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明鉴。   纵览国内各界对“世界一流大学”的理解和评判标准的多种研究,我们认为, 世界一流大学是以学校实力和社会贡献为基础的一种主观评价,是一个综合的概 念,它既有其共性的一面(如大学的经济实力、科研成果等),也有其个性的一 面(如各个学校对国家和地区发展的独特贡献,各自的学科特长等),更受到各 个学校自身传统、发展历史和所处经济、社会环境的影响。作为一个集合性概念, 世界一流大学的本质内涵和外在表现都是丰富多彩、各具特色的,简单地依据一 两个评价体系给大学论名次排座位,难免以偏概全。本文的主要目的是分析把美 国大学联合会(American Association of Univ ersities,AAU)作为一个可供参考的世界一流大学群体的可能性。   AAU简况及其成员   美国大学联合会成立于1900年,总部设在华盛顿特区,迄今拥有61所 美国大学和2所加拿大大学。该协会的基本目标是提供一个永久性的论坛和两年 一次的例会,影响国家和公共机构教育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以提升大学的学术研 究和教育水平。由于该协会在成员遴选方面的苛刻标准,加上它在美国公共教育 和科技政策上的深刻影响力,AAU已经成为美国一流研究型大学的“贵族俱乐 部”。著名的加州理工学院、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普林斯顿大学、斯坦福 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卡耐基-梅隆大学、耶鲁大学等都是AAU成员。   AAU成员均以高质量的研究项目和研究生教育而著称于世。AAU的成员 遴选机制相当严格,它通过一个常设的“成员资格认定委员会”来考察、挑选和 邀请符合其标准的大学加入联合会。AAU的指标体系主要集中在学术研究和研 究生教育方面,包括竞争性联邦研究资助的数量、美国国家研究院的院士数量、 教师质量和获奖情况、研究论文的引用情况等。同时还包括一些次级指标,如非 竞争性研究经费的数量,博士教育的数量和范围,博士后的数量,本科生教育等。 上个世纪以来,AAU平均每年吸收的会员数不到一个(见图1 ),其中仅有 两名外籍会员,即1926年收纳的加拿大的多伦多大学和麦吉尔大学。   AAU大学群体特性分析   根据美国卡耐基教学促进会2000年分类法,全美共有全国性研究型大学 261所,其中61所为AAU成员,200所为非AAU成员。以下是对上述 大学中AAU成员和非AAU成员部分指标的分布做统计比较的结果。   本科生人数:AAU大学的学生规模一般要大于非AAU大学。   全职教师数:从平均意义上看,AAU大学的全职教师数高于非AAU大学。   总研究经费:AAU学校的总研究经费总体上分布的比较平滑。而非AAU 学校的总研究经费,绝大部分集中于100000万元之下。   生师比:总体上非AAU学校的生师比比较相近,而AAU学校之间生师比 的数据比较分散,同时也稍微比非AAU的值小一些。   拥有博士学位教师比例:AAU学校的比例在0.775到1.00之间, 而非AAU学校的比例范围是0.44到1.00,这说明AAU学校对教授资 格的要求更加严格。   院士数: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和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院 士数目远远大于平均值,除此外各校分布平均。非AAU学校大部分院校院士数 很少。   平均录取率:非AAU学校的平均录取率几乎集中于0.5到1之间,而A AU学校的平均录取率相对来说分布的比较均匀,这反映出了AAU学校的学生 竞争性强,弹性大。   新生高中班级前10名的比例:AAU学校的这个比例分布比较均匀,而非 AAU学校的这个比例较低,这说明AAU学校的生源质量高于非AAU学校。   学术声誉:AAU学校的学术声誉大部分在3.25分以上,而非AAU学 校大部分都在3.25分以下。表明AAU学校的学术声誉大大高于非AAU学 校(见图2)。   联邦研究经费:竞争性项目经费多寡能够反映出该校的研究水平。AAU学 校的联邦经费绝大部分在5千万美元到4亿美元之间,而非AAU学校的研究经 费少于1亿2千万美元。   SCI/EI/SSCI引文数:从总体上看,大部分学校引文数都在10 00篇以下,然而也有像哈佛大学这样达到4800多篇的。非AAU学校的引 文数绝大部分少于1000篇,而AAU学校引文数,一般都大于1000篇。   从总体上看,以上分析的各个原始指标在AAU大学和非AAU大学间的差 异还是比较明显的。因此,用这些指标可以用来建立区分AAU和非AAU大学 的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   以上对比研究显示,AAU大学在本科生总数、全职教师总数等体现人才培 养规模的指标上比非AAU大学高1.5-2倍;在研究经费支出和论文数等体 现研究实力的指标上高于非AAU大学5-6倍,尤其是AAU成员的院士数远 高于非AAU成员近27倍,雄证了“大学,非大楼之谓也,乃大师之谓也”的 道理。同样,在《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进行的大学声誉调查(2002年)中, AAU大学的平均得分为3.9分总分为5分 ,非AAU大学的平均得分为 2.7分,AAU大学远远超出了非AAU大学。   AAU成员的个性分析   在上述指标分析中,AAU大学与非AAU大学呈现出显著的群体特征差异。 但指标并不是绝对的,更无法全面揭示世界一流大学的本质特征。深入研究AA U中的成员大学,其个性特征和发展历程更是呈现出了丰富的多样性。如加州理 工学院,尽管规模极小,但却拥有无可争议的教学和研究质量,堪称精英学府的 极致;卡耐基-梅隆大学的发展道路则凸显出战略机遇和规划的重要性;斯坦福 大学与硅谷的密切关系被誉为大学与工业界合作的典范。   加州理工学院:精英学府的杰出典范   加州理工学院是精英学府的典范,自创始以来一直秉承“小而精”的办学理 念,是享有盛誉的科学殿堂。其规模之小,现仅有本科生约900人,研究生1 100人,研究生数量占全校学生总数的55%。教师只有1000人(含博士 后人员,其中教授280余人)。学校只有六个系,校园面积小,只是斯坦福大 学的五十分之一。   但加州理工学院却是大师云集,群星璀璨。迄今该校有27名校友或教授获 得了28次诺贝尔奖;40人获得国家科学奖章;9人获国家技术奖章。现任教 授中有63名国家科学院院士,29名国家工程院院士,75名国家文理学院院 士。中国著名科学家赵忠尧、钱学森、胡宁、郭永怀、孟昭英、谈家祯、唐有祺、 郑哲敏等都是加州理工学院的校友。其成功的内在因素,有如下几点:   首先,重视学生培养。该校多年来始终遵循“学科不求过多,范围不求过宽, 严格保证学生入学和学习质量,宁缺勿滥,精益求精”的办学方针,扎扎实实 “为教育事业、政府机构和企业发展培养急需的具有创新才能的科学家和工程师” 而不懈努力。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学生质量高。加州理工的学生入 学平均分为全美最高,学生入学后学习的刻苦程度也属罕见,但即便如此,加州 理工的学生毕业率仅为85%,而麻省理工和哈佛大学则分别为92%和97%。 二是对学生的投入高。该校对每个学生的教育支出是19.2万美元,远远超过 其他大学。且该校名师云集,师生比率常年保持在13以上。三是学生学习和 科学研究风气浓厚,加州理工的研究生有42%继续攻读科学和工程方面的博士 学位,相比之下,麻省理工学院读博士学位的研究生只有22%,普林斯顿为1 2%,斯坦福仅为8%。   其次,重视基础学科的教学和研究,注重提高教学和研究的质量。在建校之 初,加州理工就十分重视数学、物理、化学等基础学科的教学和研究工作。二战 之后,学院一直保持6个系,仍对基础学科高度重视。在课程设置上,加州理工 也是重开课质量,不盲目追求课程的门数。科学研究方面也重在质量,避免大而 全,只选择特定范围的尖端科学做重点突破。   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学校聘用的教授和讲师都是一流的科学家,很多是诺贝 尔奖得主及其他科技奖得主。所有研究生课程均由教授开设。不仅如此,加州理 工的历届校长都是著名的科学家,又都对发展科学教育事业倾注了巨大的热情。   最后,加州理工学院建校以来逐渐形成的良好校风和特色文化是其成为世界 一流大学的根本保证。这包括学生刻苦学习,互相扶持,充满学术自由的学风; 科学研究上讲究多学科交叉,研讨和充分自由交流的研究风气;追求质量,精益 求精的管理文化;以及弥漫在整个校园的追求科学真理,献身科学的学术风气等。   卡耐基-梅隆大学:机遇和战略规划的完美结合   卡耐基-梅隆大学(CMU)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通过战略规划等措施, 审时度势,锐意进取,从一个中流的全国性大学跻身美国一流大学,在一系列前 沿科学技术领域中占据领先地位,走出了一条跨越发展的道路。它的主要成功经 验是:   1.清晰的战略规划和争创一流的意识   1972年到1990年间,战略规划大师萨特任CMU校长。他在任期间 通过战略规划明确比较优势,抓住了计算机技术与科学发展的重大历史机遇,确 定那些本校有可能占据领先优势的学科领域,在计算机、机器人、软件工程、管 理信息技术等领域取得了空前发展,从一个区域性的优秀大学发展成为享誉全球 的卓越研究型大学。由于CMU的资源有限,所以其战略规划总是在不断搜寻新 的发展机遇,审视其现有资源的配置,在其确定优先发展的领域中集中资源,在 较短的时间内确立并巩固自己的领先地位。如CMU在80年代中期就利用其计 算机和相关领域的优势,建立“安德鲁”校园网,将校园中所有的计算机和工作 站联网,开创了美国高校计算机网的先河,为全校其它院系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优 势提供了平台。目前CMU所有与信息技术相关的系科在美国都名列前茅。   一流意识始终体现在CMU战略规划和创新活动中。除了一些基本的院系以 外,CMU的各种院系研究机构的设立最先考虑的就是能否在这个领域成为一流 并保持一流。所以CMU院系设置在一些大学校看来都不够完备,如CMU没有 医学院,法学院,但其目前所存在的各个院系大都在其领域中保持领先地位。   2. 强烈的创新意识   CMU的教师和管理人员有着强烈的创新意识,希望能够利用创新来弥补自 己在资源等方面的不利地位。CMU的院系或研究中心经常标新立异,但经过发 展,这些院系往往代表了一个学科发展的新方向。如CMU的工商管理学院的名 称是Graduate School of Industrial Adm inistration,与大部分美国商学院的主流注重商业活动管理不同, 成立于1949年的CMU工商管理学院尤其重视生产活动的管理,注重定量方 法在管理中的应用,把商业教育建立在社会科学和数学基础之上。这种创新意识 使其在美国工商管理学院中名声大振,至今CMU工商管理学院的定量分析、生 产管理、信息技术、电子商务等领域始终保持美国领先地位。同样,CMU工商 管理学院注重组织行为分析的传统使其形成组织理论中著名的“卡耐基学派”, 并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赫伯特西蒙)。   3. 注重跨学科跨领域的合作   CMU素以注重跨学科跨领域合作而著称。1939-1940年间,当时 CMU的校长罗伯特·多哈蒂牵头制定了闻名全美的“卡耐基计划 Carn egie Plan ”,该计划要求所有理工科学生都必须选修四分之一的人 文和社会科学方面的课程。此外,学校还着重强调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这 在当时美国高等教育界引起很大震动,对促进美国高等教育中的文理工结合产生 了重大的影响。CMU很多院系的建立都是以跨学科合作为基础的。如CMU计 算机系最早就是从工商管理学院发展出来的。CMU的科技政策系通过实质性交 叉聘任的办法融合了工学院、公共管理学院、工商管理学院的优秀教师,从事关 于科技政策的教学与研究工作,成为该领域内世界一流的教学与研究中心。由美 国国家科学基金会资助成立的CMU工程设计研究中心也是在化学工程、机械工 程、土木工程多学科领域的基础上成立的。   斯坦福大学:大学与工业界的合作   斯坦福大学成立于1887年,一个多世纪以来,该大学已经拥有18位诺 贝尔奖大师,十多位全美科学奖得主,近百位美国科学院院士、100多位美国 艺术和科学院院士。不仅跻身世界一流学府行列,而且为加州以及美国带来无尽 的财富。然而斯坦福大学在其成立最初的半个世纪表现平平,而且多次遭遇财政 危机,直到二战后斯坦福大学抓住与政府全面合作的机遇,积极与工业界密切合 作,迅速发展为世界一流大学,其成功要素可以归纳为如下几点:   1. 明确的战略规划   1944年,斯坦福大学制定了《20年发展规划》,以便引起政府对斯坦 福大学的重视,并充分利用联邦政府的资助,把斯坦福大学从一所地区性大学变 成全国著名的研究学府。规划的要点包括:(1)结合斯坦福大学的尖端学科, 努力使斯坦福大学成为工业研究和开发的中心。目标旨在使大学和工业联合起来 为高科技发展、地区经济增长作出贡献,同时也可为该校毕业生提供优越的就业 机会。(2)把大学的财力、物力集中起来,用以吸引第一流的研究人员,组建 各种前沿性的研究所、实验室等,培育在某些方面“引导世界”的人才。(3) 同时也不忽视大学的基础教育。在教学和科研的战略上,把大学的二级学科视为 潜在的“成长工业”的技术储备。(4)为了增加教师与工业进行联系的兴趣, 斯坦福大学制定了一套刺激这种积极性的报酬制度,并且优先考虑可能对大学学 术目标作出贡献的企业进入工业园区。   2. 创建工业园区,与工业界的紧密合作   二战之后,被誉为“硅谷之父”的特曼教授提出,应该整合学术计划、研究 基金以及产业开发三种力量。1951年,斯坦福大学采纳特曼的建议,将其中 6000英亩划出,开辟了工业园,促使许多企业搬迁了进来。斯坦福工业园是 美国最早的工业园之一,并逐渐形成了著名的硅谷。   1953年,特曼在斯坦福建立了“优先合作项目”(Honors Co operativeProgram)也就是允许附近的企业派自己的雇员到 斯坦福大学业余攻读硕士学位。除学费之外,参加这一项目的企业要交项目费, 而企业得到的好处是参与斯坦福的科研活动。“优先合作项目”非常成功,后来 特曼还不得不限制每个企业派来的学生数。50年代末,特曼的工程学院又建立 了一个“企业联合项目”,参加这个项目的企业可以优先获得斯坦福的科研成果。 当然,加入这个项目也是要交钱的。地理上的接近使这些企业对斯坦福的依赖更 深了。斯坦福大学工程学院在这期间成了全国两个最优秀的工程学院之一。   将AAU作为世界一流大学参照系的分析   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我们现在要回答的问题是:目前有哪些世界一流大学 参照系可供选择考虑?与其它可能的参照系相比,AAU有什么特点和优势?有 什么缺陷和问题?AAU作为一个参照系能够给我们提供什么样的启示?   从全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现状来看,以美国为首的北美区集中了一大批举世 闻名的一流大学。欧洲作为现代大学的发源地也有很多具有优秀传统的一流大学。 但作为一个群体,其实力与北美相比尚有一定的差距。亚太地区近年来发展很快, 日本、中国(大陆、台湾、香港)和韩国等国家和地区的高校都有不俗表现。虽 然各个国家、地区常常有一些大学评价的排行榜,不同专业领域也有一些全球性 的评比(尤其是MBA等),但比较严肃的全球性大学评比尚未见到。在这样的 情况下,我们只能把眼光放到各个不同区域中去。   美国目前流行着各式各样的排行榜。在大众化的排行榜中,《美国新闻与世 界报道》每年公布的全美大学排行榜(America’s Best Col leges)近年来很有影响。但《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的大学排行榜的主要 目的是为高中毕业生择校服务,其排名指标依据比较侧重于本科教育,综合考虑 不够。这样,一些注重教学质量的私立大学往往能够名列前茅,而一些规模较大 的公立研究型大学往往排名偏后。   一个学术性较强的排名榜是美国国家研究理事会(National Re search Council,NRC)对大学博士项目的排名。最近NRC 对全美大学5个博士研究领域进行了调研评价:数理学、工程学、社会行为学、 生物学、人文学科。提供了274所博士学位授予机构在41个学科上的近40 00个博士项目的相关信息,以及关于员工质量、效率的评级。这个排名榜的方 法比较严谨可靠。但其排名主要以学科领域为主,而不是以学校为基础。由于各 个学校的侧重点不同,各个学科发展的历史也不同,所以很难用一种比较令人信 服的办法在学科基础上综合形成对学校的评价。   另一个思路是考虑大学的类型。美国卡耐基基金会对美国几千所大学的基本 分类一直是美国高等教育体系最权威的分类法。该组织2000年以前的分类法 将美国大学分为研究型大学、博士型大学、综合教学型大学、文理学院和专业学 院等。作为最高层次的研究型大学又分为两类,即年度获取联邦研究经费超过4 000万美元的大学为研究型大学I,介于1500万-4000万美元之间的 为研究型大学II。按此分类,研究型I和研究型II各有100多所学校。2 000年后卡耐基基金会调整了其大学分类方法,主要按照博士学位授予数和学 科覆盖面将研究型大学分为全面型(comprehensive)和专攻型 intensive 两大类,也各有100多所。国内不少研究者也把卡耐 基分类中的研究型大学I作为高水平大学的一个集合体。但是,由于这种分类考 虑指标比较单一,而研究经费逐年有所变化,同时研究型大学的涵盖范围也比较 大,将其作为参照系也有局限性。   在综合分析考虑了以上这些参考体系后,我们认为美国大学联合会(AAU) 是一个比较理想的一流大学群体参照系。作为一个自发组织起来的整体,AAU 的63所成员学校有一些一流大学所共有的特点。同时,AAU学校在成立年代、 学校传统、学科特色等各个方面也大不相同,各具特色。AAU不仅在组织方式 和成员遴选机制上保证了其会员在美国的大学体系中处于“第一集团”的地位, 而且在其他评价体系中也表现不俗:   1. 按照上面提到的卡耐基基金会的分类方法,依2000年以前的分类 法,61所美国AAU大学中有55所属于研究型大学I,占AAU大学群体的 90%。按照2000年后的分类法,AAU成员学校100%是全面型研究型 大学。   2. 《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2002年公布的美国大学排行榜前50名 大学中有39所为AAU大学,其它AAU大学也在次50名之列,反映出AA U作为一流大学群体在本科教育方面也毫不逊色。   3. AAU大学在美国国家研究理事会的学科评估中的总体表现也非常好。   4.在全美261所全国性研究型大学中,将AAU大学与其它非AAU的 美国全国性研究型大学进行整体比较后可以发现:AAU大学的整体实力,如学 术研究和研究生教育等指标,都大大高于美国非AAU的全国性研究型大学。如 AAU大学的院士数量是非AAU大学的21.68倍,发表论文数为5.47 倍,联邦研究资助是3.46倍,博士学位授予数和博士后数也大大高于非AA U大学。另外,新生高中班级前10%比例等指标也反映出AAU大学的生源质 量大大优于非AAU大学。   同时,我们也注意到由于AAU组织尚无明确的退出机制,在AAU成员中 也有个别早期加入的学校在近代发展比较慢,属于AAU这个一流群体中的落后 者。同时,也有个别比较突出的研究型大学没有进入AAU的,如乔治亚理工学 院和洛克菲勒大学等。但这些学校也存在着学科比较单一或所提供的教育项目比 较单一的问题。   应当看到的是,把AAU作为世界一流大学唯一的参照系是不现实的。欧洲 一些著名大学以其悠久的传统和深厚的学术底蕴足以傲立于世界一流大学之林。 但是,我们认为,美国在20世纪后半叶经济和社会全面的发展和其对研发多年 的持续投入(从二战后直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美国研发投资一直超过其它O ECD国家研发投资的总和)使得美国科学技术研究的综合实力傲立全球,美国 的一流大学在世界大学之林中的确是佼佼者,没有哪一个国家有美国这样多的享 誉世界的优秀大学。虽然目前比较权威的综合性全球大学排名尚未见到,但在各 种单科全球排名中,美国的大学是占主导地位的。其次,以美国的优秀大学群体 作为一流大学的参照系,并不排除我们按照特定的指标在全球范围内选择一流大 学,从而建立新的参照系。但由于各国历史文化传统不同,经济社会发展状况不 同,一些指标的应用将会遇到很多困难,分析借鉴时有可能会更加困难。以AA U这样集中在一个国家内的群体作为一个参照系,有助于我们控制整体社会历史 经济环境,减少需要观察的因素,从而能够更加集中地分析一流大学发展的内在 原因,为我们建设一流大学提供借鉴。对于欧洲和其它各国中的一流大学发展的 经验,我们仍然会根据情况,进行个案分析。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对以上评价体系的研究分析和确定以AAU作为一流大 学的参照系是比较合理的。总体来说AAU这个群体是我们所能看到的最为集中 的美国一流大学的集合体。这些成员在美国研究型大学体系中,在卡耐基大学分 类法、《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大学排行榜、美国国家研究理事会等评价体系中 均占据突出的地位。   AAU对中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启示   在明确以AAU作为世界一流大学的一个参照系后,我们可以发现世界一流 大学具有如下几点共性特征:   首先,世界一流大学是雄厚实力和卓越贡献的统一。一流大学在师资力量、 学生质量、财务和设施方面都显著优于普通大学,其科研成果和毕业人才的规模 和质量也显著优于普通大学。深入研究发现,实现大学实力和贡献相统一的关键 在于有效竞争,苛刻的外部评议制度和专业化有效的行政管理体系。   其次,世界一流大学的广泛声誉主要来自于人才,包括卓越的科学家和优秀 的毕业生。卓越的教学科研人员不仅能够创造研究成果,而且还培养出优秀的学 生。更为广泛的大学声誉来自于毕业生,毕业生在工作岗位上的突出表现,以及 他们对母校的馈赠,都是提高大学声誉的显著因素。   世界一流大学也是共性特征和个性特征的统一。一流大学的个性特征主要体 现在时代内涵、国家目标和发展道路的差异上。   第一,世界一流大学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建校历史和背景不同的大学,其 时代特征也迥然而异。   第二,国家目标和民族命运决定了大学使命。世界一流大学均在本国或本地 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中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   第三,世界一流大学的发展道路各具特色,跨越式发展具有现实的可能性。 大多数世界一流大学都是依赖数代人的共同努力和长期积累建设而成的,以AA U为例,其平均建校年代为1855年,距今已有一个半世纪的历史。尽管如此, AAU中也有建校历史不足50年的后起之秀,如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加州 大学圣迭戈分校、加州大学Irvine分校、新泽西州立大学等。   中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机遇和战略   创建世界一流大学,我们拥有难得的后发优势。通过对AAU这个世界一流 大学群体的分析研究表明,多数世界一流大学在其发展历史中都有快速发展的跨 越阶段,而且大学成长为世界一流大学的时间正在缩短。探视大学如何进行跨越 发展,其发展的机遇和战略如何,可以得出如下认识:   首先是明确的战略目标和规划为大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和方向。   其次是有效的资源整合战略,包括师资、学生、科研、学科建设等。   第三是管理创新战略和制度创新战略。管理创新战略包括提升筹款能力和应 变管理;制度创新则包括校长聘任制度、教授治校的学术管理制度等。   第四是开放战略。世界一流大学都是开放性的大学,向社会开放、在国际平 台上竞争是此类大学的共同特征。   大学如能够适时的抓住经济、环境和人才等方面的机遇,做出适宜的战略选 择和规划,就能够实现跨越发展的目标。 附: 美国大学联合会成员名单 (后面的数字为加入联合会的年份) 布朗戴斯大学 Brandeis University (1985) 布朗大学 Brown University (1933) 加州理工学院 Californ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1934) 卡耐基·梅隆大学 Carnegie Mellon University (1982) 凯斯西保留地大学 Case Western Reserve University (1969) 哥伦比亚大学 Columbia University (1900) 康奈尔大学 Cornell University (1900) 杜克大学 Duke University (1938) 艾莫利大学 Emory University (1995) 哈佛大学 Harvard University (1900) 印第安纳大学 Indiana University (1909) 爱荷华州立大学 Iowa State University (1958) 约翰·霍普金斯大学 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1900) 麻省理工学院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1934) 麦吉尔大学 McGill University (1926) 密西根州立大学 Michigan State University (1964) 纽约大学 New York University (1950) 西北大学 Northwestern University (1917) 俄亥俄州立大学 The Ohio State University (1916) 宾州州立大学 The 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 (1958) 普林斯顿大学 Princeton University (1900) 普度大学 Purdue University (1958) 莱斯大学 Rice University (1985) 拉特格斯大学 Rutgers, The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Jersey (1989) 斯坦福大学 Stanford University (1900) 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 Stonybrook University-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2001) 锡拉丘兹大学 Syracuse University (1966) 德州A&M大学 Texas A&M University (2001) 图兰大学 Tulane University (1958) 亚利桑那大学 The University of Arizona (1985) 纽约州立大学布法罗分校 University at Buffalo, The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1989)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 (1900) 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Davis (1996) 加州大学厄文分校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Irvine (1996) 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Los Angeles (1974) 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 Diego (1982) 加州大学桑塔巴巴拉分校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ta Barbara (1995) 芝加哥大学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1900) 科罗拉多大学鲍尔德分校 University of Colorado at Boulder (1966) 佛罗里达大学 University of Florida (1985) 伊利诺大学厄伯那-香槟分校 University of Illinois at Urbana-Champaign (1908) 爱荷华大学 University of Iowa (1909) 堪萨斯大学 The University of Kansas (1909) 马里兰大学大学园分校 University of Maryland at College Park (1969) 密歇根大学 University of Michigan (1900) 明尼苏达大学双城分校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Twin Cities (1908) 密苏里大学哥伦比亚分校 University of Missouri-Columbia (1908) 内布拉斯加大学林肯分校 University of Nebraska-Lincoln (1909) 北卡大学教堂山分校 The 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at Chapel Hill (1922) 俄勒冈大学 University of Oregon (1969) 宾州大学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1900) 匹兹堡大学 University of Pittsburgh (1974) 罗切斯特大学 University of Rochester (1941) 南加州大学 University of Southern California (1969) 德州大学奥斯丁分校 The University of Texas at Austin (1929) 多伦多大学 University of Toronto (1926) 佛吉尼亚大学 University of Virginia (1904) 华盛顿大学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1950) 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 The University of Wisconsin-Madison (1900) 范德比尔特大学 Vanderbilt University (1950) 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 Washington University in St. Louis (1923) 耶鲁大学 Yale University (1900) (XYS20040127) ◇◇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3322.org)(xys.freedns.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