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3322.org)(xys.freedns.us)◇◇ 走不出的考试“潜规则” 郭立场 2004年07月25日红网   一路过关斩将、以笔试成绩第一杀进北京大学法学院重围的河海大学法律系 讲师甘德怀满怀憧憬参加复试,却意外地被有充分自主选拔招生权的导师拒之门 外。甘德怀作为唯一通过初试的外校考生在复试时却被淘汰,而两名没能通过初 试的北大考生不但破格参加了复试,而且全通过了。(7月23日《新京报》)   笔试得第一,复试却落榜;分数未达标,复试却通过。这是多么显而易见的 二律背反。校方却振振有词地说,博士生考试采用淘汰制与选拔制相结合,录取 过程公开公正公平;“阅人”无数的导师的经验和直觉在判断一个人的潜能方面 会更可靠;研究生录取导师要说了算,导师的经验和直觉比考分更重要。就甘德 怀考博这件事情本身来说,事实上就是有欠公允有欠透明地在同一模式下采取不 同的选拔标准进行遴选人才。在感性的“经验和直觉”与理性的录取程序面前, 青睐所谓的“实质正义”而忽视“程序正义”;抛弃正统的录取规则,却情有独 钟感性判断,遵循录取程序却没有了道理。   据了解,我国研究生录取中有3%的特批指标,即考分不够国家标准的考生, 经学校特批也可以录取。为了尊重导师自主录取研究生的权利,更为了不拘一格 录用人才,导师自主录取研究生的权利受到尊重并得以推广实施。这本身无可厚 非。破格不是不允许,但只能作为特例,而不能视为普遍情况;必须纳入程序, 从程序上加以保证,而不能脱离相应的程序,视程序规则可有可无。从考分本身 看,如果按分录取,则每一分都应该拥有相等的权利,应高度重视每一位考生的 “分权”,应将特例和非特例区别对待。而无视录取规则,导师一言定考生命运 沉浮,随意“破格”与 “罢黜”,是典型的“人治”而非“法治”。这样做, 只会助长社会上不公正的歪风邪气,不利于学术文明。本来,为防止代考等可能 发生的舞弊现象,防止一考定终身,也为了更好更全面的考察遴选未来的研究人 员,才确立了笔试和面试两道程序,并明确规定,笔试成绩占70%,面试成绩占 30%,最后统一计分录取。而今倒好,唯一的初试合格者败走麦城,原因是复试 不合格不予录取。而在不能采取“差额制”而执意启动“差额制”的情形下获利 的北大二考生,却榜上有名。   既定的事实是,“很多导师都偏爱本校的学生”,因为他们和导师相熟,尽 管这对外地考生很不公平。于是,别有用心者为了能够在导师心中留有识相、勤 快、踏实肯干、任劳任怨的良好印象,报名前就开始了意义重大的登门拜访,报 名后便是别出心裁地虚心聆听教诲,得知分数后更是捷足先登咨询复试要求。至 于平时频繁的电话、电邮,要求审阅习作、共同探讨问题、主动提出帮他整理资 料,等等,更是不在话下。这些招式,大行其道。选拔人才的考试,成了投机钻 营的广场,导师和考生违背自身良知却又乐此不疲,早已遗忘了选拔的真实意义。   这种潜规则肆虐、主宰招生方向的事实,扭曲、扼杀着中国研究生招生制度 的正义以及我们对正义本身所具有的善意的理解,阻碍了中国的学术进步和科技 发展。因此,我认为,只要我们不对这一邪恶力量做出严肃的回应和严厉的约束, 那么我们就无力阻止学术的堕落和腐败,而且诸如此类的“考博事件”还将继续 玷污着人们的灵魂,给越来越多的无辜者带来致命的损害,使越来越多的人丧失 学术道路的追求,面对邪恶无所适从望而却步,从而抹杀了众多人心目中原有的 美好期待和向往。 (XYS20040730) ◇◇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3322.org)(xys.freedns.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