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3322.org)(xys.freedns.us)◇◇   对一种被遮蔽的制度性“共谋”的追究——三论“苏力招博事件”   邓正来(吉林大学教授、博导)   在《我们对社会生活“言说”的正当性——再论“苏力招博事件”》一文中, 我经由主张从一个“整体性”的视角来审视和检讨“苏力招博事件”和那些与此 相关的文字,进而对中国学术界在这个问题上所出现的集体性失语现象做出了这 样两个追问:第一,往日里对社会生活中各种现象(“孙志刚案”、“刘涌案”、 “黄碟案”以及与此类似的各种情形)进行“发言”和撰文讨论的学术界人士去 了哪里?为什么在直面学术界自身问题的场合,我们想听却听不到了学术界人士 像其在其他情形中那样以其真实身份而发表的那些令人颇受启发的理性分析或理 性批判?第二,支配上述事实以这种方式呈现在我们面前的究竟是一种什么力量? 或者说,就“苏力招博事件”而言,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力量有如此大的“魔力” 能够使得那些作为社会良知的学术界人士把他们犀利无比的视角仅仅指向他们或 学术界自身以外的社会生活现象?换一个角度说,亦就是作为学者或法学家的我 们,对社会生活“言说”的正当性究竟是什么?!   然而必须指出的是,当我们探究我们与中国博士招生制度以及其他相关学术 制度间关系的时候,我们依旧可以延用上文所述的“整体性视角”对这个问题展 开讨论。众所周知,在讨论“苏力招博事件”的时候,论涉到人与制度间的关系 或苏力与相关的具体博士招生制度间的关系问题,不仅是一个“应当”的问题, 而且实际上也是绝大多数文字所纠缠的最为关键的几个问题之一。在对“苏力招 博事件”的讨论中,可以说有一种基本的观点;这种观点认为,苏力在此次招收 博士的过程中确实是以一种“认真对待人治”的态度将相关的具体博士招生制度 “玩弄”或“运作”于掌股之中,而且这种现象在中国当下的博士招生过程中也 绝非是“一个苏力”的偶然现象。   实际上,我们只需要对上述观点做些许追究,我们就可以发现这一观点隐含 着这样两层含义:一是苏力以及与其处在相同位置上的其他博导们不仅是此前而 且也将是日后“玩弄”或“运作”这些相关制度的特权者,因为惟有博导们才有 资格或权力运作这些制度;二是从这些制度的角度看,甘德怀以及其他报考博士 的学生则是相对的弱势群体。在一定的意义上讲,尤其是从“苏力招博事件”本 身来讲,人们经由上述观点而洞见到这两种现实的可能性,不仅具有重要的意义, 而且也实是我们在认识这个问题方面的一大进展。但是,我个人认为,面对中国 当下的博士招生制度以及其他相关的学术制度所存在的各种问题,仅仅洞见到这 两种现实的可能性还远远不够,因为在我看来,与此相关的乃是这样两个最为重 要的问题:第一,这种“玩弄”或“运作”究竟是凭靠什么而得以在中国年复一 年的博士招生日常实践中被践履得如此“顺利”?第二,这种“玩弄”或“运作” 为什么能够在中国年复一年的博士招生日常实践中得以“完好地”延续下来并演 化成为各种“非正式规则”?显而易见,上述观点是无力回答这两个问题的。   上述观点之所以无力回答我在上文设定的两个问题,实是因为它本身就遮蔽 了我们关于中国博士招生制度以及其他相关制度认识的一个较为根本的视角,换 言之,这种观点只追究那些拥有资格或权力“玩弄”或“运作”这些制度的博导 们,而在实质上忽略了对这种“玩弄”或“运作”所依凭的更多群体之间的关系 的追究,亦即忽略了对博导们与那些隐藏在我所谓的“消声之幕”背后的人们所 进行的制度性“共谋”关系予以追问。   在我看来,“玩弄”或“运作”中国博士招生制度不仅与博导个人的做法直 接相关,而且也与驱动其实践的各种非学术性的力量紧密相关;但是需要引起我 们重视的是:这种“玩弄”或“运作”之所以得以在中国年复一年的博士招生日 常实践中被践履得如此“顺利”,或者这种“玩弄”或“运作”之所以能够在中 国年复一年的博士招生日常实践中得以“完好地”延续下来并成为种种“非正式 规则”,实是那些拥有资格或权力“玩弄”或“运作”这些制度的博导们与那些 隐藏在“消声之幕”背后的各式人等进行交易性的“共谋”所致——后者中既包 括长期忍声吞气的考生、包括那些准备来年参加博士生考试因而不敢发表自己看 法的学生、包括那些具有批判能力但却熟视无睹的知识分子们,当然也包括那些 日后有可能“运作”这些制度的博导们。一言以蔽之,没有后者的失语性“沉默” 或“冷漠”,亦即我所谓的后者参与的制度性“共谋”,中国博士招生日常实践 中的那些“玩弄”或“运作”决不可能如此“顺利”,也决不可能演化成种种堂 而煌之地使考生背上“弱势群体”之印记的“非正式规则”。   这里需要强调指出的是,我之阐明中国博士招生过程中那种“玩弄”或“运 作”实践所赖以建构的“共谋”关系,其目的主要不是要对“共谋者”本身进行 追究,而毋宁是要把我们的矛头直指那张隐藏“共谋者”的“消声之幕”,亦即 那种能够使具有“日常正义感”的人们不得不变成“失语共谋者”的“消声之 幕”,因为所谓的“失语共谋者”正是安稳地栖身在这张由中国本土的“人情世 故”、“利益分配”或“权力关系”等因素编织而成的“消声之幕”背后的,又 因为在这张“消声之幕”的支配下,我们这一代人和下一代人也只能无奈地把那 种“玩弄”或“运作”制度的实践或“非正式规则”继续移交给后人。因此,惟 有摧毁这张“消声之幕”,我们才有可能彻底解构在这张“消声之幕”之下进行 的各种“共谋”关系。   当然,我也不得不承认,对于上文所述的“失语性共谋者”个体(尤其是那 些准备考博的学生个体)而言,在面对中国博士招生制度以及其他相关制度时确 实会陷入一种经典性的两难困境:试图经由打破那张“消声之幕”而进行反抗, 未必就能够使他/她获得解放,因为他/她完全有可能在考试过程中遭到“暗算”; 而试图经由屈服于那张“消声之幕”而参与“共谋”关系,则完全有可能使他/ 她达到自己的目的。但是,我想指出的是,这种两难困境的存在却恰恰意味着这 样两个基本的道理:第一,我们欲在改革中国博士招生制度之实践的方面取得进 展,第一步当是清醒地认识到这张“消声之幕”对我们的宰制以及由此形成的 “共谋”关系乃是“玩弄”或“运作”制度之实践的基础;第二,中国博士招生 制度之实践的改革决不可能一帆风顺,而是必须要付出大代价的——无论是对个 人而言,还是对群体而言。   然而令我们感到欣慰的是,这场改革以及摧毁“消声之幕”的运动已经以一 种自下而上的方式开始启动了——尽管其间的噪音还很多。这在根本上意味着: 不论我们以发言还是“沉默”的方式说明自己的存在,我们都将注定成为这场改 革和运动的一个因素。   2004年7月26日   于北京北郊未名斋 (XYS20040730) ◇◇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3322.org)(xys.freedns.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