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3322.org)(xys.freedns.us)◇◇   学术自由与程序正义   童大焕   甘德怀报考北大法学院院长朱苏力教授的博士生的遭遇,早已经传遍天下。 他作为唯一一个通过初试(笔试)的外校考生,在复试(面试)时被淘汰,而两 名没能通过初试的北大毕业生,却破格参加了复试,而且全都通过。   仔细看一看三位参加复试者的初试成绩,似乎的确没有明显的高下之分—— 甘德怀:英语52、法理学84、法社会学63,总分199,排名第一。艾某某:英语 46、法理83、法社会学60,总分189,排名第二。何某某:英语57、法理学57、 西方法律思想史72,总分186,排名第三。北大法学院调整复试者的初试成绩, 既为不少大学博士招生的“惯例”,似乎也情有可原。   从情感上,我倾向于教授们扩大招生自主权,甚至凭他们的直觉来判断学生 的潜质并且决定是否录用。但那有个前提:一是教授们的博士生名额足够少,二 是博士生名额及其生源质量、学生的未来成果是教授们的命根子,直接关系到教 授们的学术声誉和前途。而不像现在,博士生名额既是公共资源(都是公立大 学),也跟教授个人的学术生涯影响不大(他们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在行政关 系上不平等的公立学校的“位置”决定的,比如北大教授天然就比任何一所民办 大学“地位高”)。   朱苏力在接受新京报记者采访时,有一个暗示,就是他有三个名额,本来可 以包括甘德怀在内一网打尽全部录取,那样就不会有今天的风波了。“我可以全 部录取,那么是皆大欢喜,后来的所有质疑和指控都不会有了。”   《新京报》:那你为什么宁愿空着一个名额?   朱:如果都要,是我对学术不尊重,也是对自己不诚实。收了你认为研究能 力不突出的学生,自己当了好人,但花费的是国家的钱,老百姓的钱。作为一个 学者,重要的是学术品格,学术上一定要诚实。   如果真是这样,我是要佩服北大法学院的勇气的。宁缺勿滥,这么一种精神, 确实不应该受到指责和怀疑。但是网上很快有文章披露:“目前有消息证实,朱 院长所谓的对学术尊重,为国家省钱而空着的一个名额,已经被朱院长的手下、 未曾参加面试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北京大学法学院副院长给消耗了。”   这种情形,很像一开始朱苏力为“偏袒北大考生”辩护被方舟子“指正”一 样。朱苏力解释说,艾某某为应届毕业的法律硕士(读本科不在北大),他对艾 “仅仅认识,但不熟悉。”甘、何两位考生是面试时才见面,不存在歧视外校考 生或偏袒熟人的问题。有学术打假专家之称的方舟子则说,艾某某为朱苏力指导 的应届法律硕士毕业生,不可能仅仅认识,朱苏力是在“遮遮掩掩”。   抛开这些是非恩怨不谈,北大法学院在博士招生录取过程中程序正义的严重 缺乏确实已经到了令人吃惊的地步:复试名单不公布;对提前几天通知复试没有 明确规定;复试时有招考老师迟到;复试现场由导师自我记录,没有第三方记录 员等等。   中国法学界这十几二十几年来,最大的贡献就是让程序正义理念深入人心并 且直接推动了法律实践的进步。然而,北大法学院博士生招生表现出的对程序正 义的藐视,却给了我们一个尖锐的反差和刺激。难道法律学术界自身,却可以成 为不受监督和制约的“特权的场所”?难道社会生活中的任何领域,都要以程序 正义为第一要义,惟独在北大法学院的学术生涯中,却只需凭借导师的个人道德 与学术自觉?难道北大法学院的导师们个个都是圣人?没有人会相信这一点。   甘德怀的遭遇使我们更明白一个浅显的道理:任何权力都需要程序的制约, 也需要外在的监督。学术权力绝没有例外。没有程序正义所保障的“学术自由”, 既不会有真正的学术,也不会有真正的自由(真正的自由,就是不损害他人自由 的自由)。在没有程序正义保障的情形之下,学术的“品格”令人怀疑,学术的 “质量”也令人怀疑。   2004/8/1 (XYS20040804) ◇◇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3322.org)(xys.freedns.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