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3322.org)(xys.freedns.us)◇◇   如此微小的事件,为何竟蕴涵了如此丰富的谈资   ――甘德怀 vs 朱苏力 “北大法学院招生风波”导读   胡丰(法学时评网执行版主,2004,7,21)   今年暑期对于超级网友们来说可以算得上酷热了。一位网友在网路兴奋地奔 走相告,北大法学院中招啦!“出招”的是甘德怀,一位河海大学法律系的讲师。 他于7月 9日在网上贴出《我的北大考博经历》一文,讲述了今年报考北大法学 院院长朱苏力教授法律社会学方向博士研究生的考试过程,尤其是复试过程,强 烈质疑苏力院长在招生过程中违反程序公正甚至暗示其具有不当操纵招生的嫌疑。 此文既出,网络哗然。7月13日,苏力撰文《关于甘怀德同学面试情况的说明》 在新语丝贴出,力图辨清自己在对待甘同学复试上并无轻侮、随意,同时声辩博 士生招生存在特殊性,“本科生录取采取的是淘汰制,博士生则是淘汰制与选拔 制的结合;甘怀德同学通过了淘汰制这一关,但未能通过选拔制这一关”。随后, 甘德怀分别于14日撰文质疑并于15日撰文补充。   网友们就此获得了当事双方的“陈述” 资材,评论持续升温、升温、升温。 评论的范围也越来越广。新语丝、北大一塌糊涂BBS、关天茶舍、法学时评BBS…… 人声鼎沸、群情激昂,盛况绝对空前!为甘德怀鸣不平的,为苏力辩护的,评论 法学家人格与学品的,挑战博士生招生体制的,质问规则合理性的,反思教育制 度转型及实践有效性的,质疑整个教育体制的……一个小小的个案,竟然蕴涵了 如此丰富而热烈的谈资,实在有点不可思议。然而,细心一想,又完全可以理解: 不是这个事件有多大多小的问题,而是网友们对于现行的教育体制有多么憋闷的 问题。大学各种招生舞弊的问题、教育资源任意分配的问题、教育管理混乱问题 等等,早就烦透了网友们的心。就事论事也罢,借题发挥也罢,打抱不平也罢, 拍转头也罢,反正这都是个好题材。网路声浪中,不排除存在情绪的宣泄。   但是,我们也应该正视,这场网络热评已经显现了巨大的舆论价值,在各种 不同声音中亦存在一种严肃诚恳的关切之音:   究竟什么样的博士招生体制才是合理的?在中国当下,博士招生制度与其他 各类招生制度应该如何正确区分?   我们的各种招生机制、我们的教育体制,我们的握有教育资源的大学教授们, 是不是能够公正无私地践行“择优录取”、“因才施教”的原则承诺?教授的招 生主导权应有多大?应如何才不至于滥用?   在如今的漫天飞舞“市场经济”、“法治”旗子的时代,我们的法治人才的 培养大本营――法学院,是否体认了一种诚信的品格(见方舟子先生的质问)? 是否在清晰的规则谨慎的态度中进行着最大程度避免混乱的教育实践(见萧翰先 生的评论)?   我们的教育实践中,是不是存在某种扭曲的非学术力量,这种力量使得我们 的教育投入与学术成长陷入一种二极背反的关系之中?“究竟是一种什么力量: 是政治的?经济的?指标的?还是我们所谓的与博士招生相符合的学术的?甚或 还是某种个人的?它居然能够迫使我们不得不把一个原本包括‘不通过’考生的 复试制度变成了一个必须‘通过’考生的制度” (见邓正来先生的评论)?   这场讨论迟早会因为网友的兴尽而结束,可能像其他网路热评一样最终没有 结局。但是作为当代的一个教育事件,它已深深嵌入了中国法学教育的历史,而 不仅仅是北大法学院的历史,更不只是甘德怀或者朱苏力个人的教育生活史。   因此,我们也就可以特别声明,法学时评网在提供讨论空间并收录相关资料 之时,根本不需要表明支持哪一方的立场。因为我们在这一事件中的立场,是要 关注有关我国教育的舆论空间的有效成长。我们既没有打算支持甘德怀先生,尽 管我们很同情他的不幸;也没有打算为苏力鸣不平,尽管我们都很认真地推荐他 的大作。   我们千百万次地向往:公共评论的事情应该“放”由公众尽情地去做! (XYS20040723) ◇◇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3322.org)(xys.freedns.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