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3322.org)(xys.freedns.us)◇◇ 舍得一身剐 誓把导师拉下马 搜狐文教视线 http://learning.sohu.com/6/0204/31/blank218953186.shtml   2004年全国研究生招生人数将达到33万,比2003年增长22%。连年大幅度的 研究生扩招,已导致师资力量严重不足。江苏省教育厅的数据表明: 2003~ 2004年度全省高校有全日制在校研究生4.87万人,另有在职攻读硕士学位人员 1.2万人,全省高校共有研究生导师7846人,师生比达到 1:7.74,事实上,一 些热门专业的热门导师一人带二三十个研究生根本不足为奇。   不久前,上海市某名牌高校的九位博士生因不满导师让他们长时间地为自己 的公司做项目,疏于对学生本身学业的指导,遂向学校要求“炒”掉导师。原本 敢怒不敢言的学生终于发出了怒吼,研究生与导师的矛盾终于被激化。   教师负担过重、研究生质量下滑等一系列问题已成为中国高等教育无法承受 之重。 导师变老板 学生成劳力 ·九位博士生齐“炒”博导师   上海市某名牌高校的一位博士生导师门下9名博士生认为他们的导师“指导 无方”,向学校要求“炒”掉导师。学校从人才培养角度出发,根据学生的意愿, 上学期已经按照博士生转导师的相关规定,将这9名博士生转到其他导师名下。   据了解,学生对这位导师的不满主要是导师让他们长时间地为自己的公司做 项目,而疏于对学生本身学业的指导,结果导致一名博士生给学校有关方面写信, 要求“改换门庭”,谁料一发不可收拾,这位博导门下的另外8名博士生也要求 更换导师。该校十分重视学生们的意见,坚持开展对教师任职表现的网上评教, 并把评教意见向师生公开,促使教师优化自己的教学方式、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9名博士生集体要求“炒”掉导师,在该校教师中引起强烈反响,多位博导 表示,博导已不再是“终身荣誉”,学生有权利接受高质量的教育,只有向学生 提供名副其实的指导,教师才能受到学生欢迎。 ·“老师都快成商人了”   研究生该不该为导师"打工"呢?下面摘录一段在几大高校为此进行的一次抽 样访问。 硕士研究生A: 对于课题,我认为做一两个就行了,关键是熟悉其中的过程。整 天为导师忙,不值!关键要学会拒绝的艺术。没有学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卖身给 导师,只能是青春的浪费。 硕士研究生B:很正常啦!现在是有些导师在利用研究生的劳动力,把别人的变 为自己的还理所当然的样子,谁叫你的前途在他的掌握之中呢,还是老老实实的 苦干吧 。 硕士研究生C:没办法,稍微有一点异议,就会受到"不能毕业"、"推迟毕业"的 要挟,能怎么办?这不过是中国几千年家长制的一个缩影。你能抗衡吗?再过五 千年吧! 硕士研究生D:有选择吗,如果不答应还能混下去吗,至少还有点报酬,还能跟 导师顺便搞好关系,何乐而不为呢?如果你想锻炼自己,这是很好的一个机会, 就好好干;如果你想赚大钱,大可与你老板直言。不用怕,因为你想要的是钱, 至于老板怎么想与你所想的无关 。 硕士研究生E:老师都快成商人了,我们成了他的牺牲品,我很失望。 ·导师不该是“老板”   某高校一位青年博导认为,博士生导师不应该是那种把学生当作劳动力使用 的“老板”,而是应该给博士生从事课题研究时提供支持,包括学术上、经济上 的支持,并且进行学术方向的指导,为学生从事科研工作创造条件是博导的责任。   这位青年博导认为,大学要向国际名校靠拢,博士生的生源是很重要的一个 条件,培养优秀的博士生必须有良好的学术环境。博导尤其是工科的博导应该每 年只能招收一名到两名博士生,而且不同于硕士生可以多参加应用性项目研究, 博士生则应该尽量少参加应用性太强的项目研究,更多地参加纵向科研课题,尤 其是一些国家级的重大课题。这位青年博导说,他对博士生有一个要求,就是入 门以后和导师商量选准自己的研究方向,然后给博士生大量的时间去阅读他所从 事研究方向的所有的论文和著作,如果博士生需要出国进修、参加国际学术会议, 导师应该从学术指导和经济上全力支持而且鼓励,而不是让博士生单纯地为自己 打工,这样才有可能培养出有一定质量的博士生。 研究生与导师比例严重失调 ·三十个茶杯与一个茶壶 报考研究生人数连年增加   根据江苏省教育厅提供的资料,2003~2004年度全省高校有全日制在校研究 生4.87万人,另有在职攻读硕士学位人员1.2万人,全省高校共有研究生导师 7846人,师生比达到1:7.74。   事实上,一些热门专业的热门导师带二三十个研究生根本不足为奇,有的导 师甚至一届就带十几个。工科院系由于围绕项目开展研究生教学,组成一定规模 的团队或者实验室是客观需要,但在文理学科,三四十个学生显然是导师不能承 受之重。有人将研究生和导师之间的关系比喻为茶杯和茶壶,那么当30个茶杯围 绕着1个茶壶的时候,茶壶有能力将他们都灌满水吗? ·“现在有些导师简直是胡搞”   一位博士生导师的意见颇为尖锐:“现在有些导师简直是胡搞!某些文科专 业甚至出现了一个导师带三四十个博士(包括在职博士生)的现象。按规定博士 学位论文字数不得少于10万字,而每个学生的论文在答辩前老师至少也应该看两 三遍。这样的话,导师所有的时间都用来看论文也显紧张,更何况他自己还要学 习、授课,加上科研项目、研讨会和行政职务,精力显然不够,对学生的指导和 监督也就力不从心,于是研究生质量下降、论文剽窃等问题都冒出来了。”   南京大学物理系教授马余强说:“我每星期组织学生做两次讨论,其实也是 因为没有时间做个别指导。老师的精力有限,只能挑选出优秀的学生重点培养, 而对那些能力一般或者对研究没有什么兴趣的学生关心就少一点,这部分学生的 素质可能就要打折扣。” ·“我不太能理解这样的博导是如何培养博士生的”   上海交通大学计算机系主任、软件学院院长,同样也是博导的傅育熙教授说, 我不太能理解这样的博导是如何培养博士生的。   傅育熙教授现在每年招收一至两名博士生,他认为,一名博导名下同时有10 名博士生已经是上限了,否则“即使每周见一次面交流学术研究进展的话,一天 和一名博士生交谈都来不及,更不用说指导了”。事实上,国外很多知名学者终 其一生可能也就培养十来个博士生。而国内博士生培养是批量生产,只要有了博 导的“头衔”,年年都可以招,少则几个,多则十来个。导师没有时间指导,有 点学术研究追求的博士生就埋头苦干,没有什么学术追求的博士生就混混日子, 总是能够混出头的。这也是过去我们一直抱怨博士生质量太差的原因。在工程技 术领域里,国外也有一个所长带几十个博士生的,但那是因为所里的很多研究员 帮着一起带。   傅育熙教授认为,一所大学最应该做的是严格控制出口,尤其是本科生和博 士生,因为本科生体现了学校的社会声誉,而博士生则体现了一所学校的学术地 位。 某些导师愧做学生典范 ·命题放松要求,降低严肃性   近年来人们对研考研招各个环节存在的弊端已经有所觉察和认识,一些专家 学者和社会人士也不断进行揭露和批评。但此前指出的弊端和问题主要集中于招 生环节,主要表现在导师权力过大,近亲繁殖,专业考试走过场,招生的随意性 过大,招生腐败严重。   一方面,国家不断地赋予招生学校更大的招生自主权,而招生学校又将这个 权力简单而不附任何条件地下放给导师,导师在研招中拥有生杀予夺的权力。另 一方面,就业的压力使招生名额与考研人数之间形成巨大的供需矛盾,形势逼迫 考研者不得不花更多的功夫做导师的工作,把功夫不是花在复习迎考上,而是花 在考试之外。多年来,能否考上研究生关键不取决于考试成绩(除了英语和政治 外),而取决于对导师公关的水平。事实上,导师每年要招的弟子,多数都在考 试之前确定了,考试特别是专业考试只是形式而已。专业考试的形式化,必然导 致对命题放松要求,降低严肃性,缺乏严谨性,错题、错装也就是必然的了。 ·纵容学生抄袭论文   科技部党组成员、中央纪委驻科技部纪检组组长吴忠泽在某次会议上曾说, 很难想象,在备受羡慕与尊重的科技界及科学家当中,失信行为已是触目惊心。 中科院曾有一位院士,作为导师,他不但对学生抄袭论文的不诚信行为睁一只眼 闭一眼,还签上了自己的大名!在这篇论文中,几名“作者”还毫无愧色地提到 了一个“自主研发”的设备,但事实却是:当时,他们的实验室里根本不存在这 样的设备,所谓的设备,只是根据国外设备的照片绘成的。 ·掠夺学生学术成果   有的导师让研究生们为自己的课题搞调查,为之提供一份又一份的“调查报 告”,然后将这些报告“改头换面”,经过“加工”处理,一变而成为自己的 “科研成果”。某高校就有这样一位导师,他把这样加工出来的多篇调查报告完 全收入自己的“专著”之中。为了“安抚”有关研究生及提供报告者,则不得不 在有关调查报告的末尾“括号”内用很小号字体做个简单说明:“此报告在XXX 提供的调查材料基础上写成”。其实,人家提供的仅仅是一堆“调查材料”吗? 显然不是,据我所知,有的是完整的长篇调查报告,有观点,有材料,是研究生 几年的科研成果,并在此基础上完成了自己的学位论文。将他人的科研成果轻而 易举地“拿来”,纳入自己的“专著”之中,与公开的“抢劫”有什么差别?这 种“独吞”他人科研成果的行为,难道可以仅仅用“学术不规范”来解释吗?如 果这也不是学术腐败还有什么是学术腐败?   还有的导师在几十个学生的论文上都要署名,很难想象他如何指导如此众多 的研究。更有互送论文的做法,即此次我让你在我的论文上挂名,以换取下次你 让我在你的论文上挂名。 伪劣导师的根源在哪里? ·高校借扩招做大“盘子”   一些学校已经意识到以上种种问题,开始限制每位导师所带学生的数量。但 对于大多数高校来说,借扩招这个机遇争取国家的资源投入,做大学校的“盘子” 才是其当务之急。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温卫东说:“国内对大 学的评价体系仍然主要着重于数量统计,根据师资、学科点、招生量、院士数量 等来考核排名。而排名就是学校的品牌和附加值,这种隐形效益影响着学校的生 源、号召力等各方面发展因素,将来如果学校实行收费制,更成为价格的决定因 素。所以各校都紧抓扩招这个机遇,发展规模,争设硕士点、博士点。” ·导师遴选制度不完善   导师遴选制度方面,由于缺乏必要的个人品行与经历的核查、鉴定以及事后 的监督机制,使得一些缺乏起码做人品质与操守却被堂而皇之地晋升到具备带研 究生资格的导师们,拿学生当作可以呼来唤去颐指气使的随从与雇佣,任意侵犯 学生的权利;也使得这种严重侵害学生权益的行为长盛不衰。而教育所承担的教 书育人教化道德与风尚的功能,在此早就被抛到九霄云外。 ·硕博流水线让人担忧   在我国高校中,常常是一个博士生导师同时带若干个博士和硕士研究生。有 的导师能在一年中同时招收5个以上的博士研究生,再加上10个以上的硕士研究 生,形成前呼后拥拉帮结伙的壮观景象。有个被认为年富力强的博士生导师对笔 者说,他常常根本就认不出他的学生,并因此闹出张冠李戴的笑话,被学生当作 趣闻广为流传。 观点:把不合格的导师拉下马 编者按:历来只有导师对学生不满意而将学生拒之门外,还很少听说有学生炒导 师鱿鱼的事。上海市这9名博士生想必实在是忍无可忍了,才敢如此斗胆抗争的。 不过,这一抗争却在无意中揭开了研究生导师中存在的种种问题的黑盖子 … ·滥竽充数:鸭子一赶就上架   用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副主任王战军先生的话来说,研究生教 育是社会发展的“制高点”,现在的这种扩招具有补偿性的特征,是一种补偿性 增长。   王先生的观点从战略发展的角度讲,无疑是十分正确的。不过,大规模的研 究生扩招所带来的负面效应也不可忽视。首先是教育资源的短缺,而教育资源的 短缺又以导师的数量和质量的欠缺,以及研究生生源质量下降为甚,随之而来的 是教师负担过重、教学质量滑坡、研究生质量下降等一系列“副作用”。其次, 一些高校热衷于借扩招来做大学校的“盘子”,对学位点、研究生招生数等展开 不切校情和实际的争夺和攀比,更加导致大学研究生教育呈无序发展状况。 ·学问注水:粗制滥造泡沫多   学术道德失范问题近年来有越来越严重的趋势,薄弱的学术功底,再加上功 利心严重,使得学术界充斥着浮躁、浅近、轻飘的学风。表现在研究生导师与学 生的关系上,许多导师一味追求成果数量,急功近利,不但不是安下心来板凳一 坐十年冷,潜心向学,言传身教,反而热衷于钻天觅缝地跑项目,什么项目都敢 接,什么领域都敢做,然后“组织”学生搞课题、写论文,然后在学生的成果上 署上大名,甚至据为己有,这样利于评职称和晋级等,至于学生的成果是不是严 谨踏实则无心顾及了。在导师的压力下,学生往往东拼西凑,剪刀加糨糊,甚至 伪造实验数据,抄袭剽窃他人成果,制造学术泡沫。而导师却不管不问,甚至为 其提供方便,在学生毕业时网开一面,绿灯放行。 ·学术掮客:摇身一变成老板   成为老板的导师又是如何指导研究生的呢?往往是将手中的课题和研究方向 布置给研究生,让研究生自行研究,就再也见不着面了。而这些课题和任务,却 未必与研究生攻读的学术方向有什么关联,研究生也只好按照导师的要求,为了 与自己的专业无关的课题而疲于奔命。研究生的成果如果具有科学价值的话,导 师就会据为己有。更多的时候,导师本身“积极投身”于市场经济大潮,承接了 众多的短平快的赚钱项目,研究生则成为导师赚钱的廉价工具。 ·批量生产:卅个孩子一个爹   李政道先生曾说:研究生的培养,从根本上应采取“一对一”的模式。也就 是说,培养研究生应该采用导师言传身教的方式来进行,经常和学生讨论学术是 一个基本要求。之所以如此,是因为研究生不像本科生那样以知识传授为主,而 是在课程学习的同时,着重锻炼科研能力和创新精神,而这是课堂教学所不能实 现的,必须由导师通过与研究生个体之间的交流和引导才能做到。从某种意义上 讲,研究生阶段的培养应该更加注重因材施教和个性化教学。事实上,国外很多 知名学者终其一生可能也就培养十来个博士生。 ·滥用职权:颐指气使霸气足   我国现在的“导师老板”则将研究生应得的报酬据为己有,造成研究生的强 烈不满。其次是无偿驱使研究生,为导师承担众多繁杂的事务。更有甚者,有的 导师利用学生的弱点和把柄,或者自己掌握的对研究生学业等方面的一言九鼎的 决定权,诱使、逼迫研究生向他行贿,或者巧立名目中饱私囊,或者让研究生帮 导师做一些不道德、不合法的事情。前一阵子,媒体上甚至暴出女研究生成为导 师的性猎物的丑闻。而一旦遇到研究生的不满或者异议,导师往往会用“不能毕 业”、“推迟毕业” 等借口加以要挟。在滥用职权、颐指气使的少数导师面前, 不少研究生都处在进退两难的境地。 ·突破坚冰:从制度创新开始   取消名不正言不顺的所谓研究生导师遴选,还研究生指导教师本来面目。按 照教育改革的要求,理应逐步淡化博导、硕导的概念。但是,由于各教育机构中 普遍实行一种导师资格遴选制度,要想带研究生,必须先取得带生资格,因此, 使博导、硕导概念不但没有淡化,反而更加强化。控制研究生招生规模,缓解招 生数量猛增与培养资源短缺之间的尖锐矛盾。尽管当前研究生扩招带有某种“补 偿性质”,但招生数量必须与培养资源大致协调,才能保证培养质量。导师评价 体系应彻底改革,革除那种以导师指导学生数量、争取课题和经费的数量,以及 发表论文的数量等为评估标准的做法,在不忽视数量的同时,更加侧重于对导师 指导研究生的质量方面的要求,更加侧重于导师本身的学术水平,更加侧重于导 师的创新精神和前沿研究能力。须知,粗制滥造一大批次品,不如精雕细刻出一 个精品。 编后话   “有些人他太忙,那就不应该进入这样一个岗位”—复旦大学研究生院副院 长 (XYS20040210) ◇◇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3322.org)(xys.freedns.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