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3322.org)(xys.xlogit.com)◇◇   【方舟子按:沈教授为了维护其发明的英语大学命名语法规则,非要说我举 出的美国大学名称反例是因为美语和英国英语对着干,这就实在是在狡辩了。我 举美国大学名称为例,不过是因为对美国大学名称比较熟悉而已。我粗粗一查, 英国大学中以地名为名,把地名放在前面,而当地又不止一所大学的,也有的是, 例如Lancaster University,Coventry University,Cranfield University。 不知沈教授对此又有何话可说?本来两种用法都可以,正式名称用哪一种,完全 是个命名时选择的问题,哪里扯得上语法?就语法而言,“Beijing University”、“Shanghai University”不可能被误解为泛指北京、上海的大 学,如果泛指,前面应该加不定冠词,university应该用小写,这该是初级英语 的知识了,怎么还会担心老外搞混?另外,顺便再纠正沈教授的一个错误。沈教 授说Oxford University的说法只在口语中,正式的文字材料都用University of Oxford。其实不然。牛津大学的正式名称虽然是University of Oxford,但是在 习惯上却大量地用Oxford University,在正式的材料中也如此,只要去牛津大 学的网站看一下,就可以发现在正式的材料中两种用法并存,Oxford University的用法可能还要多。要发明一条语法规则,总应该多掌握资料,而不 要根据有限的资料想当然。】   答“愤怒的”Archihistory   沈弘   (浙江大学外语学院英语系教授)   自从给方舟子发去了一篇有关北京大学英语校名的文章以后,居然引起了某 些人的愤怒和咒骂,这是我所始料不及的。我认为讨论学术问题,目的是追求真 理,所以在讨论时态度应该是心平气和的,不应该掺杂私人的感情,更不应采取 咒骂和诽谤等不正当的手段。其实这场讨论的背后是一个非常简单的道理,你们 怎么能够强求一个“百年老店”来砸自己的“牌子”呢?   首先我得声明,本人没有丝毫的官方背景,虽然在北京大学学习工作了近三 十年,但最近已经调离了北大,所以我现在完全是以局外人的身份在讨论问题, 没有丝毫的“别有用心”。第二,我的文章原是校内一次学术讨论会上宣读的一 篇论文,题目中的“赝品”并非指“Beijing University”,而是指 “Metropolitan University”和“Capital College”。   校名的英译应该是一个学术问题,可以见仁见智,不应该将它政治化。我在 文章中只是列举了一些客观的事实和我自己的理解和看法,并没有要居高临下, 将自己的看法强加于人。当然我可能有偏颇的地方,对于善意的批评(例如方舟 子不同意我的说法,提出了相反的例子)我还是非常欢迎的。但是读了 Archihistory的文章,就觉得讨论已经变了味儿,作者有点像是胡搅蛮缠的愤青 “文科生”。既然他点名要我回答问题,所以只好勉为其难了。   我在文章中提到的北大英译名称都不是我随意捏造的,或是依据某一个英文 报纸或杂志而任意拿来的。在文章原稿中,我在几乎每一个英译校名的下面都展 示了当时北大和其他大学双语公章的照片。由于技术上的原因,新语丝网站在刊 登文章时未能把照片也刊登出来。可能因此引起了某些读者的误解。关于这一点, 请方舟子先生作证。   下面是我对Archihistory文章的评点:   Archihistory写道:“在作者看来,既然有印章为证,“Imperial University of Peking”就是京师大学堂的标准译名,“Peking University” 只不过是局外人的一厢情愿,是民间的而非官方的,是非正式的而非正式的翻译, 根本不足为据。而沈教授却拿着鸡毛当令箭,不能不让人怀疑他此举是别有用 心。”   上面这段评论有点莫名其妙,这位“作者”显然没有看懂我的文章。 “Peking University”在当时是一个非常模糊的称呼,至少有四五个大学在不 同的场合被外国人称作“Peking University”,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北京大学 从一开始就是跟这个名称紧密相关的。我不明白的是,为什么指出这一点就被骂 作“鸡毛当令箭”和“别有用心”   Archihistory写道:“下面,为了说服自己、领导和大众,沈教授不惜编造 了3条“凡起用地名来作为英语校名的高等院校都要认真遵循的”“语法规则”。 但遗憾的是却被方先生戳穿了,而且也恐怕因此永远不会“被写入薄冰或张道真 的英语语法书”了。   首先,“语法规则”都是“编造”(归纳)出来的,而且不可能管所有的语 法现象。如果大家平心静气地作一个统计的话,就可以发现,我所说的“语法规 则”在一定范围内还是起作用的。例如我两年前去过的“Bristol University”, 其正式名称就是“University of Bristol”。当然,每一条语法规则都会有例 外,因为现在英语已经全球化,各地的英语都有差别,美国由于原来是英国的殖 民地,所以美语有很强的民族性,在有些词汇和语法方面就是跟英式英语拧着干。 更别提美国黑人英语、西班牙裔英语和洋泾浜英语了。所以凡是学过英语的人都 不应该对此大惊小怪。   “假设第1条规则成立,如果某地再创建第2所大学,那么是不允许它在校名 中出现地名,还是把第1所改名呢?请沈教授回答!“   怎么都可以。建议你再仔细看一下我的文章。20世纪初,北京曾经有两个著 名的“Peking University”。其中一个是汇文大学,即后来燕京大学的前身之 一,燕大成立之后,也沿用了这个名称,直到20年代中期,为了跟北大有所区别, 才改名为“Yenching University”。   “假设第2条规则成立,当有老外说“Beijing University”的时候,他会 不会是在指清华?当有老外说“Shanghai University”的时候,他指的是同济 还是上海交大?请沈教授回答!”   不排除这种可能。   ‘假设第3条规则成立,“Peking University”只是非正式的口语,而书面 语应该是“University of Peking”了?“Shanghai University”也就是 “Jiaotong University of Shanghai”(作者臆造)的口语形式和简称了?请 沈教授回答!‘   确实如此。解放前北大的英文名字就是“Government University of Paking”和“National University of Peking”。假如现在采用Beijing University的英译名的话,那么在正式场合,语法正确的称呼应该是“The University of Beijing”,就跟英国的许多大学(如牛津、剑桥、布里斯托尔 大学)那样。   “我就是搞不懂为什么沈教授宁可引用社会上的《北京导报周年特刊》(而 且又是仅限一种)不一定规范的说法,而不愿翻拣北大自己的公文、档案、学报 中的标准英译呢?难道这会比发现清代的印章更困难吗?惟一合理的解释就是沈 教授在为他钟情的《北华捷报》中的“Peking University”打掩护。”   《北京导报周年特刊》的作者几乎全是北大教授,我本人“翻拣北大自己的 公文、档案、学报中的标准英译”已经有十几年的功夫了,曾多年担任过北大学 报的英文翻译。没想到今天竟会栽在了一个“愤青”(对不起,开个玩笑)的手 里。   “我倒是要问沈教授,如果“Peking”不是地名又是什么?”   我倒是要问Archihistory,“Peking”如今还能做地名吗?   ‘尤其不能容忍的是,傲慢的“弘文”标题中竟然出现了“赝品”一词。什 么是赝品?谁是赝品?是“Beijing University”?’   文不对题,对牛弹琴。   ‘“沈弘说,圆明园西洋楼海晏堂的十二生肖铜像是在法国天主教传教士们 的指导下为康熙皇帝所设计和制作的。从传教士们绘制的铜版画上……。”   “到了十九世纪,慈禧太后挪用海军军费在颐和园大兴土木的同时,又模仿 圆明园海晏堂的十二生肖铜像在东宫建了另一套十二生肖铜像。””‘   这段文字并非我写的,所以责任不应该由我来负。“康熙”应为“乾隆”, “东宫”应为“冬宫”(即指西苑慈禧的住处,也包括故宫,与“夏宫”圆明园 相对)。我当时在北大新闻网和校报上发过文章,相关文字应以我的文章为准。   ‘除了乾隆时期的铜版画,上世纪30年代曾在国立北平图书馆和中国营造学 社任职的金勋还画过一些圆明园海晏堂的“复原图”。被沈教授这样的不明就里 的“专家”弄假成真。‘   金勋的复原图也是根据乾隆时期铜版画画的,我并没有“弄假成真”。我当 时是向北京晨报提供了第二套“十二生肖”的老照片。你的批评都把我搞糊涂了。   ‘最后我呼吁,在北大把英译改为汉语拼音之前,我们一律改按熊蕾的“汉 译”,呼之为“屁坑大学”,简称“屁大”!或许数年之后,沈教授又会撰文考 证“屁大”与“北大”“就像是一朵并蒂花,从丙戌年伊始便已共同存在,并且 在网络和公文中被交替地用来指代这同一个大学。”’   说这样的话是自贬身分,把自己等同于玩家家的小娃娃,而且是调皮捣蛋, 不听老师管教的那种。   最后我也呼吁,方舟子在新语丝论坛上应该清除这样的脏话和下流话。 (XYS20060206) ◇◇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3322.org)(xys.xlogi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