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3322.org)(xys.xlogit.com)◇◇   “是非”还是传统?辩论还是辱骂?   ——我看关于Peking University的争论   James   一   首先看到的是熊蕾的文章,很快就看到了沈泓教授的文章,既而就是各位方 家的讨论。其实,在看到熊蕾的文章和沈泓教授的文章后,就想写两句的,但后 来看到大家探讨的很深入,就打消了念头。但讨论到如今,感到自己还是有话要 说,而这些话还没有人说,或者没有做进一步地讨论。   对熊蕾的文章,套用一句俗语,要“透过现象看本质”。   那么,什么是熊蕾文章的“现象”呢?第一,文章有意气用事的地方,也使 用了不适当的言辞,如“屁坑”等;这是在讨论中应该提出批评的。第二,文章 对清华大学使用Tsinghua University的译名保持理解和赞同,完全是双重标准, 显然没有道理。属于自煽耳光之举。这也让我怀疑:熊蕾是否本人或是其前辈、 亲属毕业于清华,所以对清华宠爱有加从而做如此的阐释。若是,那将大大降低 本人对他/她学术品格的尊敬程度。   然而,熊蕾文章还是有其“本质”内容的。有点分析能力的人就能明白,熊 蕾的文章其实说的是一个很基本的“是非”问题,即,“北京大学”在使用其英 文名字的时候,根据国家的相关法规,应使用Beijing University,而不是沿用 过去的Peking University。这其中的道理很简单,北京大学违反了国家的有关 法律条文,这是不对的。   应该说,熊蕾的文章是点到了北大的软肋,抛开文章中带有情绪性的不当语 言不谈,基本上是有理有据的。换句话说,熊蕾的文章不应该引起如此大的凡响, 因为他/她说的是对的——一个单位违法使用了英文译名,既然有根有据,大家 不应该有什么说的。(声明:为了避免无谓的争论,请无聊之人不要虚张声势地 指责本人说:James说北大违法了!)   但不应该的事,在中国发生了,是不足为奇的。似乎应了这句话:这是一块 神奇的土地,什么人间奇迹都能创造出来。   二   首先是沈泓教授站出来,说熊蕾可能不了解北大的历史和传统,所以才会有 这样的认识。说实话,看了沈教授的文章,我比较失望。失望之处在于,作者没 有涉及到熊蕾文章的一个最基本点,即北京大学是否违法使用Peking University的问题。而是扯了一大通别的。最后拉出了“传统”作旗帜。当然, 这应该有情可原:因为,沈教授的文章是多年前做的而并非针对熊蕾的文章而写。 但我感到奇怪的是,作为研究Peking University历史的学者,为什么沈教授当 时就没有考虑到熊蕾所涉及的这个很基本的问题呢?   沈教授的文章,若简单归纳的话,大致有这样三个论点,第一,Peking University是历史和传统的产物;第二,Peking University中的Peking已经不 是地名了;第三,Peking University已经成为了一块金字招牌。   中国的历史悠久,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所以,在讨论问题时把很多问题“中 国化”,用传统、历史强调中国情形之不同,手法常见,但见识不高。从现在关 于Peking University的讨论来看,凡支持使用Peking University者,基本都是 拿传统来说事儿的。   但我认为,这样的说法不合逻辑,经不起推敲。我举两个例子来说吧,如果 说使用Peking University是因为传统使然而有合理性的话,那么如下的推理也 应成立:   1. 南京大学过去叫“中央大学”,英文名称为“National Central University”,所以为了传统,今天的英文名称还可以使用National Central University而不是如今的Nanjing University。   2. 为了维系传统,为了使外国人更多地了解和理解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 国度,中华人民共和国,应该继续使用“秦、……元、明、清……”的(英文) 译名,……我不敢往下写了……   说Peking University中的Peking已经不是地名了,我想应该有两种意思, 第一,它不再是地名了,这是个事实;第二,它成为了一个符号,比如成为了 “北大”的代称。   我想,大家讨论的分歧就在这里:熊蕾等人认可的是这里的第一种情况,既 然地名已经改变——过去叫北平而现在叫北京,那么,英文名当然也应随之改变。 而沈教授等所认可的应该是这里的第二种情形,即Peking成为了“北大”的符号 和代称。   事实果真如此吗?拿英美的大学一些说事儿吧——沈教授在文章也提到了的。 我们大家都知道的事实是:   Harvard University的代称是Harvard   Yale University的代称是Yale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的代称是Penn或UPenn   University of Oxford或Oxford University的代称是Oxford   Cambridge University或University of Cambridge的代称是Cambridge   这里有一点是明确的,正如沈教授所说,在这里,无论是人名、地名还是别 的,都已经不会使人想起或是误解为在这里还指人名或地名了,道理很简单, Harvard、Yale、Penn、Oxford、Cambridge都已经成为了相关大学的代称了。   我想问的是,Peking University中的Peking能否作为北京大学的代称呢?! 我想答案是不言而喻的。   另外,我对沈教授说Peking University已经成为了金字招牌感到不是很理 解。已经有方舟子等人对此拿出了强有力的数据来说话,我也就不再多说了。   但值得注意的是,在沈教授的文章中,有这样一段话:   虽然在七十年代中,北大曾短暂地将其英文名称改为“Beijing University”,但它很快就放弃了这种企图,又将英文校名恢复成“Peking University”。   让人感到奇怪的是,沈教授作为研究Peking University的学者,却没有在 其长篇文章中说到为什么放弃了这种企图,而是直接说出了自己的“看法”:   根据我个人的看法,北京大学目前的英文名称“Peking University”与中 文原名堪称珠联璧合,完美无缺,既保存了北大百年历史的厚重底蕴,又简明扼 要,琅琅上口。由于目前我国在人名、地名上均采用了拼音字母系统,“Peking” 已经不再是一个现实意义上的地名,所以拿它作为校名,就像“Harvard University”、“Yale University”和“Columbia University”那样,再也不 用受到上述三条基本语法规则的约束。百年沧桑和北大师生在海内外取得的成就 已经给北京大学这个中国的最高学府带来了有形和无形的巨大品牌效应,因此 “Peking University”这个英文名称不仅在海外已经深入人心,成为中国名牌 大学的象征,而且在国内也占尽风流,代表了无数学子心仪向往的一块圣地。   说实话,抛开自恋情结,如果说,“北京大学”(无论是这个名字还是这个 学校的实体)是个招牌的话,大家都是可以接受的,但非要把她的英文名称也说 是个招牌,还煞有介事地为此做学术注脚,就让人感到不能理解了。因为,北京 大学若真是招牌,那么其英文名称若为Beijing University,就会被外人看低了 不成?!   令人感到意外的是,沈教授在给方舟子的附言中说了为什么“放弃” Beijing University的原因之一:乃是外国给北大捐款寄到了北外。   用上海人的话说,这样的例子属于无俚头,滑天下之大稽。第一,我不相信 西洋人傻到汇款时不写帐号和地址;第二,我不相信有了确切的帐号和地址,银 行和邮局还会出错(若出了错,应该找银行和邮局而不能埋怨是Beijing University给闹的,因为哪怕是北大的名字写错了,但毕竟还有帐号和地址呢); 第三,我不相信西洋人捐款不写一封信写明捐款的原因;第四,若真是搞错了, 我也不相信其他学校收到了不该收的巨款而不归还。   三   在中国的学术争论中,意气用事、侮辱谩骂是常事,古已有之,但以现当代 为甚。在今天关于Peking University的讨论中,也不例外,也可谓中国特色了。   按道理说,这里面所牵涉到的问题很简单——即北京大学是否违反了国家的 有关法律条文,因此,大家的讨论也应该围绕这个最基本的“是非”问题来讨论 才有意思。然而,这是一相情愿。   熊蕾的文章中首先出现了不适当的(inappropriate)言辞,这是将讨论引 向斜路的一个原因。但后来跟进的一些网友的讨论,在对熊蕾的批评和讨论中, 所使用的某些近似人身攻击的言论,则更让我感到震惊。   请看署名为“北大一学子”在翻译熊蕾时的说法:   你爸爸的熊现在翻译成xiong,你爷爷的熊原来翻译成hsiung,你能说你爷 爷的那个hsiung是个“疭”,和你的熊没有任何关系?   说心里话,这样的说法,为读书人蒙羞。在美国,不说小学了,就说中学和 大学吧,每个学期每门课的头一天,老师都是要讲Class Rules的。其中就有: 不得有不适当的言辞;要尊重他人等等。而我们没有这样的教育,所以出现这样 的读书人,似乎情有可原。   对于这样的人这样的话,本不想多说,但看其附言中对方舟子所说的话“我 爱北大,而且是理性地爱北大”,所以就想说几句。   “北大一学子”身为北大人,如此辩论,来自其对北大的至爱,其情可感, 但理至亏!从辩论本身看,熊蕾是在“骂”北大,他/她“骂”的是一个机构, “北大一学子”你可以说熊蕾骂的不对,但你若直接回骂对方的先辈,一,你不 值得——因为你并不能代表北大,即便是“骂”北大,也并不代表“骂”你本人, 你没有必要如此反唇相讥;二,你不厚道——因为熊蕾毕竟不是着眼于“骂”, 他/她毕竟还是在谈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你却要把人家的先辈给拉出来做例子, 仿佛你很有聪明才智似的;三,你不上台面——因为大家在讨论的是学术问题, 我看到你也是在讨论问题,那就没有必要用侮辱和谩骂。   我若是沈教授,在表达对漫骂感到惊讶和无奈的时候,一定也会同自己阵营 中出现这样的人划清界限。而令我感到奇怪的是,在新语丝的讨论中,却未见有 人对此提出批评,而熊蕾也未出面,不知是未见还是自觉理亏。   记得前几年流行“有话好好说”。最初的看法是,这话很适合中国。因为, 无论是在学术讨论还是在日常生活中,中国人好象特别容易急噪、容易上火、容 易大发雷霆、容易掐架。所以,这样的说法,我以为可以使国人更冷静点。   但后来,我对此的看法有了一些改变。感觉这要看这话是谁说的了。我觉得 这很重要。举个例子吧。比如这里有甲、乙两方。当甲方有违法乱纪行为时,乙 方很气恼、很激愤、很打抱不平,但又无可奈何。作为旁观者,乙方只有骂人的 份儿。所以,乙方就骂了。这时候,甲方或是其支持者就出来说话了,“有话好 好说嘛,干吗要骂人呢?”其言辞之凿凿,我想结局有可能会令乙方牙口无言, 但更有可能是双方在对骂上升级,然后是一片混战,最终导致一个很大的问题被 搁置了,那就是:甲方的违法乱纪之事被人忽略了。   这样的事出现在中国大陆的学术讨论、学术批评中的几率,几乎是百分之百。 是与非的问题总是与态度、动机混为一谈。你说是非的时候,千万别意气用事, 否则依如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那样给你来一句“你这什么态度!”,批评一方在道 义上就处于下方了。往下再说,讨论就转了向了!   我希望,在我们的学术讨论、学术批评中,批评者能够做到以理服人、与人 为善,而不要自以为真理在手狂妄自大,最后实际上偏离了自己论题的方向;同 时,也希望反批评者能够虚心听取意见,有错则改,无错则辩,不要总是纠缠于 对方的意图、态度等问题,最后致使是非不明。   这可能是奢望,但我还要说:我希望!   2006年2月8日星期三   与西雅图 (XYS20060208) ◇◇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3322.org)(xys.xlogi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