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3322.org)(xys.xlogit.com)◇◇   就高考“大跃进”“知助”“贫困生”   正和   拙文《杨曾宪“高教大跃进”的盲点》发表后,受到“贫困生”网友的全面 反驳,杨先生也发了不少后续文章做出非针对性回应(即并非针对拙文而发)。 由于鄙人忙于生计,一直未有时间继续参与讨论。在回杨先生鸿文之前,先“知 助”一下“贫困生”吧。   “贫困生”网友写道:“大家之所以上大学,都是希望能够学到知识、提高 能力,以便将来毕业之后能够安身立命,更好地为社会做贡献。如果在大学里学 不到足够的知识、增长相应的能力,或者说虽然学到了屠龙之技但毕业之后无用 武之地,那么上大学就没有意义了。”   既然“贫困生”网友是杨先生的拥虿,难道没看出杨先生认为“大跃进”灾 难中的大学生学的连屠龙之技也不如吗?   “贫困生”还写道:“呵呵,问得好!这些问题让我想到了北京的房价。这 几年北京的房价一路飙升,短短几年的时间几乎翻了一番。可是该买房的人还是 在买,即使拿棺材本也要买。为什么会这样?因为房子是生活之必需,要想在北 京长期居留,没有房子会有很多麻烦。同样,在现代社会,高等教育是一个人一 生的必经阶段,如果不想落后于时代的话。明白了这些道理,我想上面的那些问 题自然也就有答案了。”   我不知道“贫困生”究竟明白了什么道理。不错,“拿棺材本也要买”是 “因为房子是生活之必需”,可为什么高教文凭也是生活之必需呢?从人的需要 层次理论来看,必需的是低级需要: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住房属于“衣食 住”,是生理的需要,高教文凭显然不是生理的需要,《盲点》一文指出高教文 凭是进入“有保障”的“体制内”的敲门砖,因而属于安全的需要。“贫困生” 赋予高教文凭的那些更高的需要“不想落后于时代”“更好地为社会作贡献”诚 然也是高教能满足的需要,但那是属于自尊和自我实现的高级需要,不可能提供 低级需要未满足时的那种“不惜棺材本”的需要强度。“贫困生”只感受到“没 有房子会有很多麻烦”,可惜“贫困生”已有高等文凭,感受不到“没有文凭会 有很多麻烦”了。君不见许多城市以“才”(学历)“财”(买房)为入户口的 条件吗?体会一下非户籍人口的社保歧视,就可以再次感受到文凭的保障功能。 为了把户口留在学校所在城市而不被迁回原籍,甚至出现“负工资”就业现象。   “贫困生”继续写道:“看到这里,我的第一感觉是作者好像还生活在上世 纪八十年代,不知道这二十年来中国的变化。从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开始, 中国的市场经济体制已经逐步建立和完善起来,目前计划经济所占的比重已经很 小了。国有企业改制、下岗分流已经让“不公正的社会保障体系”逐渐崩溃,所 谓“体制内的文凭崇拜”也逐渐被人们理性的思考和判断取代。高等教育巨大需 求的产生,应该说是随着经济的发展更多的人开始认识到现代社会中高等教育对 人的重要作用。”   如果说本人生活在上世纪80年代,“贫困生”则生活在本世纪80年代或媒体 创造的“年代”。君不见,目前最被羡慕的公务员、电力、电信、银行等光鲜行 业有多少市场的味道呢?下岗分流的人们向往的又是市场的那个角落呢?政府官 员、金融高管络绎不绝地去“拿”博士学位干什么呢?一所学校,国家“承认” 或“不承认”其学历,在哪里实现呢?不正是在“体制内”吗?而针对本人的 “深思高教“大跃进”,它只是把整个社会就业难转化成大学生就业难而已,它 是更大范围社会问题的结果,是病症而非病因,如同人体的发烧;而整个社会就 业难问题不过是计划经济时代的隐性失业和隐性保障变为市场经济中的显性失业 和无保障而已。”   “贫困生”写道:“恕我驽钝,这段话我看了几遍,还是不知道作者想要说 什么。高教“大跃进”明明是指政府和教育部门不顾高等院校能力和大学生就业 市场容量,肆意扩大高等教育规模的错误举动,它怎么就成了病症呢?如果这也 是病症的话,那么病因应该是政府和教育部门没有良心没? 7;脑子才更对呀!政 府和教育部门完全可以放慢扩招的步子,或者先扩招一年看看效果再决定是否继 续扩招。到底是我没有逻辑还是这个作者没有逻辑?” 看来我只好“恕你驽钝” 了。仿佛阁下认为中学生、中专生就业难就不是问题,故只要减少大学生就解决 问题了。阁下也完全没有理解《盲点》一文中“租值耗散定律”一段文字的精义。 该文以3千字回复杨先生3万字,当然不能处处展开,只能点到为止,不那么驽钝 的人自然有会于心。这里略作展开:扩招之前,“老三届”复读、“高考移民”、 高考补习班以及“高考产业”的社会浪费怎么算?“走后门”、舞弊、地域歧视 的民愤如何平?独生子女考不上大学对家庭的精神压力有多大?会不会以四届复 读代替四年大学?   “贫困生”写道:“我从来不反对扩招,但我坚决反对大跃进。自然现象是 有内在运行规律的,同样,社会问题也有内在运行规律,不全盘考虑、谨慎操作 而任由某些人胡来势必会造成严重的社会后果。”   《盲点》怎么“不全盘考虑”了?建立健全全民社保、高教更加市场化、政 治体制改革,不比杨先生的药方更“全盘考虑”吗?如果不理顺高校治理机制, 由教委来决定“扩招”“缩招”,绝对是“进亦忧退亦忧”,所以本人的着眼点 不在扩招还是缩招。“教委”不是问题的药方,而是问题的本身。高校随着教委 的指挥棒起舞,这就是问题所在。像长江商学院这样由企业家治理而非教委治理 的教育机构,才是市场化的成功例子,这样子市场化的高等教育机构,绝不会不 爱惜自己的羽毛。在下的药方,也绝非远水不解近渴。因为高教改革绝非可以独 善其身,一蹴而就的。国家已经在花大力气于社保体系建设,主药已经用上了; 而高教市场化改革还没真正开始,教委的指挥棒决不是市场。   “贫困生”写道:“我曾经看过我所在学校的一些统计数据。从1998年到 2002年,我所在学校招收的本科新生中农村学生所占的比例由19%左右下降到 17%左右,大约下降了2个百分点。(数据大概如此,相信不会差很多,如果谁有 更准确的数据,欢迎提供,谢谢!)为什么农村学生所占的比例会下降?我想原 因不用多说。其实高校里的贫困生,多数都是来自农村的学生。即使这个国家不 保障贫困生上大学也没什么,因为占贫困生大多数的农村学生所占比例并不大嘛, 即使这些人都不上大学,顶多也就是多几个民工罢了。中国八亿多农民中,有机 会上大学的有几个,大家不一样在为社会做贡献么。我当年就曾经有过当民工的 打算,因为不想降低尊严,还好总算苦苦撑过来了。”   “不用多说的原因”,你不会抵赖就是“学费涨了上不起大学”吧?那么, 即使给你4位有效数字,你也只会错得更精确而已。让我给你一个不精确的正确 吧: 1998-2002,中国的城市化率大约增加了5%,农村人口不但相对数量下降, 绝对数量也下降;而且城市化的首先是农村年轻人。以阁下的表现,应当是“大 跃进”的受益者吧?农民工缺少的仅仅是尊严么?依我看,效益差的国企里拿着 低工资混日子的工人更没尊严,但他们有社会保障!这就值得许多民工羡慕了。   贫困生写道:““真正优秀的贫困生用奖学金来解决根本不是问题”。呵呵, 作者并没有给出“优秀”的定义,那么我斗胆揣测,在作者眼里凡是不能用奖学 金解决自己经济问题的贫困生都不是“真正优秀”的学生。这样看来,我不是 “真正优秀”的学生,因为我在大学期间为了解决经济问题做了很长时间的家教, 浪费了很多时间;北大清华有相当多的学生也不是“真正优秀”的学生,因为即 使在这样的名校,虽然奖学金很多获奖的人也多,但也不是每个得奖的人都拿的 是几千元以上的高额奖学金。作者估计曾经是“真正优秀”的学生,因为他说话 底气十足,都可以不用去调查。”   阁下“胆”真够“斗”的。算在下词不达意吧,本意为“真正优秀的贫困生 (并不多,)用奖学金来解决根本不是问题”。这里无需对“优秀”作学理性定 义,只需可操作。用公共财政设立的奖学金,完全可以定义“优秀”为高考成绩 TOPx%(分母的划区有讲究,比如县里的第一名可能比市里的第一百名低,即使 分数更低。这里不多谈),“贫困”则以家庭人均收入低于学校地人均收入的y%, “优秀的贫困生”就可操作了。私立的奖学金,爱谁谁。高校真市场化了,奖学 金将成为争夺优秀生源的利器之一。香港的大学在内地招生不就用上了这一利器 吗?   “贫困生”最后写道:“为什么在公正社会保障体制下大把的贫困生根本不 会选择进大学呢?这是又一个作者没有给出理由、让我始终想不明白的问题!贫 困生难道就不能有更高的追求?贫困生难道就不能争取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作者的奇谈怪论真是让我头痛!”   你头痛是你的头有问题。自尊和自我实现的需要的实现途径,远多于高教一 途。而安全的需要,现实的实现方式就是上大学,而不是中学毕业打工做生意发 财实现自我保障。在低层次需要还远未满足的情况下就产生了强烈的高层次需要, 这样的志士仁人并不多见。阁下也未必是这样的志士仁人,而是已在体制内,饱 汉不知饿汉饥而已。 (XYS20070201) ◇◇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3322.org)(xys.xlogi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