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3322.org)(xys.xlogit.com)◇◇   高教大跃进危机解决的对策建议   ——中国高教大跃进批判之六   杨曾宪   (前文承接“中国高教大跃进批判之五”)   十二、高教大跃进危机解决的对策建议(上)   ——高教缩量保质必要性和推进措施   既然中国高教大跃进造成或激化的危机非常严重,那么,公立高校缩量保质 便势在必行。时至今日,尽管教育部已表态重视高校质量,但当他们依然把高教 大跃进成果作为政绩肯定时,就表明,他们并不想也不能真正解决高教危机。这 样一来,高教危机便只能靠市场来矫正了——我们说过,尽管高教市场是“伪” 的,但外部市场却真实存在着。由于高教涉及两个市场,信号严重滞后,市场矫 正的社会成本太大、预后太坏。这就是说,即便眼下家长或大学生因投资失败而 后悔,但对已上高中接受所谓应试教育的学生来说,大学还是第一选项。这样, 算上已经在校的大学生,这中间将有七届大学生面临越来越严峻的就业危机,形 势及后果是极为严重的。那么,公立高校能否不缩招而保质呢?前文已分析过, 答案是否定的。不仅如此,如果不缩量保质,中国公立高校自身的生存危机也将 越来越严重。其一,国内大学热肯定会因就业难而降温;其二,伴随人民币升值, 海外大学性价比越来越高;其三,中国高教市场即将开放,合资大学可能因其质 量保障获得竞争优势;其四,2008年之后,高校适龄人口将逐年下降。综上所述, 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随着优秀生源大批流向海外,国内一流大学将会败给海外 二流大学,到2010年,某些二、三流大学会因生源不足难以存续,面临破产危机。 因此,与其被动地等待市场惩罚、陷入更深危机,不如主动缩招保质,让中国公 立高校凤凰涅槃,重获新生。   那么,缩招会不会影响国家未来对人才的需求呢?答案是否定的。即便到 2010年中国大学招生人数降到400万(即连续三年缩招8—9%),到2020年照样可 实现教育部提出的毛入学率40%的目标(附带说一下,若目前的招生人数不变, 到2020年毛入学率也可达到40%!)。这是因为,2020年我国高校适龄人口仅为 现在的60%,而2007年高教市场对外开放后,新增民营或合资高校要增加招生, 这一减、一增,高校毛入学率便不会大幅降低。当然,上述缩招数量,只是参考 值。大学缩招不能再靠行政命令推行,搞大折腾。这期间的硬规定,是不能再扩 招,或允许缩2扩1,即长线或关停专业少招200名学生,短线或新设专业可扩招 100名学生。我相信,只要下面的制度建设到位,高校会自觉缩量保质的。这些 制度包括:   1、健全高校就业率统计制度   从就业率入手控制高校招生,这工作目前已开始做了。就业率统计结果,应 上网公布,让社会能及时了解各高校、专业就业信息,督促大学缩招。凡对口就 业率低于30%的院系和专业,无论是量或质的原因,都要停招或大幅减招。鉴于 高校自己统计就业率作假情况严重,近期建议委托社会审计组织进行抽查复验, 远期应由各地统计局进行统计。大学生就业率统计途径,应以社保登记为准。在 社保登记表上,填写统一的文凭或毕业证号码,通过与大学联网,是较容易汇总 的。这一制度适合民营高校,但是否缩招则由民营高校自己决定。   2、建立高校教学质量评估网站   教育部应支持大的门户网站,分校建立质量评估网。其中设两部分内容:各 校对其院系专业教学质量的自我评估和本校师生及往届毕业生、用人单位的外在 评估。在网上评估全面推行的情况下,个别人对某校、某专业恶意贬损或刻意吹 捧的概率是对等的,而且其影响可通过彼此论辩抵消。只要评估时间足够长,社 会各界特别是新考生肯定会了解某大学、某专业的真实质量的;人大组织专家进 行评估时,应充分参考这些信息。目前网上已有的评估信息证明,这种办法,经 济且有效,因为它很难作秀。这一措施同样适合民营高校。   3、建立人大对高教质量评估制度   鉴于目前教育部对公立高校评估尚属自我评估且弊端多多,而社会中介组织 不成熟,建议由全国人大教科文委出面,制定对高教质量评估的简化指标,然后 委托民主党派建立若干精悍(三、五人足矣)、专业、高效、廉洁(不吃请、不 受礼)的评估专家组,用三年时间对全国公立高校实行不打招呼的评估。高教质 量评估指标是国际难题,我认为,那种追求严密量化指标的做法,本身就是荒唐, 只能导致“数字出名校”的闹剧。高校质量所依存的学统文脉等软因素,属人文 文化,无法量化。因此,专家的任务,不是去看报表、查教案、听汇报,而是从 教师的授课水平、敬业精神,学生学习条件、求学精神等方面切入,对大学教学 质量是否合格做出评估。评估不多涉及专业数量、课程设置及教材内容,也不涉 及科研、更不搞大学排名;大学评估不是评优——大学教学科研水平靠市场或历 史检验,一流大学,不是评出来的。评估结果即时网上公布,接受监督。专家舞 弊,也要处理。评估不合格的专业或院系,则强制“关、停、减”。   4、建立高校教学双向淘汰制   教育部应出台新的本科、研究生教学质量保证体系。该体系不应是模式化的 量化指标体系。其中,关键部分是以教学质量(不是科研)为依据的教师“优进 劣出”淘汰制;以学习成绩为依据的学生“宽进严出”淘汰制。特别后一制度, 需立即制定和执行。以往,高校属精英教育,毛入学率3%,生源素质高,实行 “严进宽出”零淘汰制,不影响质量。而进入高教大众化阶段后,生源素质下降, 这就势必要建立淘汰制度。我们的专家不是乐于效仿国外标准吗?那就参照美国 大学50%的淘汰率(这是网上普遍采用的一个数字),并依据毛升学率比例调整, 将平均淘汰率暂定为20%。普通大学生源质量差,理应高出这个比例。硕士、博 士淘汰率应高于20%,名校重声誉,则应更高。必须指出,硕士、博士,高学费 买的是高责任、高声誉,在美国,博士学位读到40岁的大有人在。当然,“严出” 制度必须公开、公正,避免滋生腐败。学生延期毕业的收费,要低于正常学费, 避免学校将其作为增收措施。学生对淘汰结果可提出申诉,并有权对学校教学质 量进行监督、投诉。凡查实教学质量不合格的专业或课程,可要求退还部分或全 部学费,相应专业要关停、相应的教师导师则要被淘汰。这也就迫使大学重视教 学质量,教授上课照本宣科或乱发感慨、博导让弟子打工的现象就难以为继了。 当然,这项制度的实施,需要外在评估制度做保证,对低于平均淘汰率的大学, 要严格评估。否则,实行最低淘汰率,则可能是师生都乐于看到的“双赢”结局。 民营高校可自主决定是否采取这一制度。   5、财政应支持或鼓励公立大学缩招保质   今后国家财政拨款,要与高校教学质量挂钩。凡缩量保质措施有力,专家、 学生、社会满意的大学,国家应增拨经费,以示支持。但是,缩招后大学背负的 巨额债务不能绝让财政偿还,而要通过市场运作解决。如将二级学院出售转让; 吸引外资内资入股;将部分校区土地房产抛售;将学校游泳馆、体育官、音乐厅 或大片绿地等售给地方政府,变成公共物品等等。国家应制定具体的减免优惠税 制,鼓励私企或个人向大学捐资。   十三 高教大跃进危机解决的对策建议(下)   ——高教体制改革和高教市场建立   由大跃进所激化的高教危机,归根结底反映的是中国高教体制、机制和市场 化改革滞后的问题。这些问题不会随着高校缩招而自动解决,但缩招的过程,却 是大学深化改革的良好时机。   中国高教体制改革的重点同样是公立大学。如同国企改革一样,首先要破解 “政教不分”难题,实现所有权、经营权分离,使公立高校真正自主办学。应借 鉴国企改革和国外公立高校治理经验,建立高校董事会制度,董事会由国资代表、 知名人士、民主党派代表、本校资深教授组成。其中,有的大学可让某一民主党 派董事占主导地位。有条件的公立大学,可吸收国企或民资入股,实现投资主体 多元化,董事会增加投资方代表。大学校长应职业化,在董事会领导下主管校务。 党委对公立高校实行政治领导。教育部要下放权力,退出对高校科研项目、教学 模式的直接管理,不再审批所谓科研基地、重点学科。各种课题经费、基地资助 等等,都作为教育经费统一划拨,由大学自主支配。教育部长不应再担任重点大 学“总校长”的职务,不再办拔苗助长的蠢事,而是要创造条件,使各类大学都 按高教规律办学,在公平条件下靠内功竞争,让教授们的教学与科研彻底摆脱浮 躁环境。   推进中国高教市场化改革的重点是大力发展民营或私立高校。国外私立高校 一般超过大学总数的1/2,我们的比例太低。目前,促进民营高校发展的关键, 是要解决政策性歧视问题。譬如,民营资本投资和经营高校应享受免税待遇,办 学质量合格的民营高校应获得国家财政补助,民营高校师生应享受与公立大学师 生的同等待遇等等。2007年中国高教市场对外开放后,有些地方高校,可接受外 资参股,中外合营。同时,可按“股份合作”、“国有民营”、“国退民进”等 方式,将部分地方高校整体转为民营。特别是已具有独立运营能力的二级学院如 北大“光华学院”或所谓“国有民办二级学院”,应彻底改制,允许教授参股或 内外资收购,使之脱离“母体”,实现完全自主办学。大批二级学院独立,也可 将中国的超级大学规模缩小。中国在校大学生人数已超过美国,但大学数量仅为 美国一半。美国的中小型大学,强调分工,人才质量有保证。加州一所大学校长 便曾这样比喻:在硅谷人才供应链条中,他们只培养“下旋球发球手”。我们一 味追求“大而全”的综合型大学,弊端多多,难以实现这种分工。适当分家,也 会获取“母子”双赢结果。   一面是公立大学改革,一面是民营高校发展,中国的高教市场就逐步建立起 来了,诸多高教难题,就可得到合理解决。像社会公平问题,国家可通过缩小规 模的公立高校解决;富家子弟对高教商品的需求,则可按市场原则由私立或中外 合办大学校满足。这样,也可减少优秀生源大规模外流。私立高校面向市场,质 量和效率意识非常强,由此形成的竞争压力,会迫使公立高校提高质量、降低成 本,目前大量繁衍的泡沫教授也就失去了生存空间,公立高校也就可能抛弃“官 本位”而向“学本位”回归,“院长一走廊、处长一礼堂”现象就会削弱。当 “大学像大学、教授像教授”之后,假以时日,教学科研质量上去了,大师也就 涌现了,中国大学离“世界一流”也不远了。当市场成为决定高校命运的惟一筹 码时,中国高校倒金字塔型结构就可逐步翻转过来:研究型大学的比例会缩小, 专业学院、职业大学(将这两者区别开来的做法是荒谬的)地位就会提高。中国 学生之所以要去瑞士上酒店学院,就因为国内缺少权威的酒店学院。由于公立大 学体制机制转化较难,中小型民营专业学院或职业大学,很可能率先跻身国际一 流行列。   随着高教改革的深化、高教市场监督体系的完善,高校学龄人口的持续下降, 2010年之后,大学缩招便可能便完成其使命。高校招生将逐步转由市场调节。国 家只审核大学的办学资格,学历则由大学自主发放。再其后,像高教大跃进之类 事情就不会发生了。“国之兴衰,系于教育。高质量的教育体系将越来越成为我 国最重要的基础设施之一”《计划》中所提出的这一目标,也将成为现实。   2006年6月—12月   出自拙文:《“上学难”“就业难”与中国高教大跃进危机》   刊发《社会科学论坛》2007年1期学术评论卷 (XYS20070125) ◇◇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3322.org)(xys.xlogi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