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3322.org)(xys.freedns.us)◇◇   高考制度与诺贝尔奖   刘海峰   高考制度与诺贝尔奖似乎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两种事物,但最近几年却经常有 人将其联系起来,说中国之所以至今还没能得到诺贝尔奖,就是因为高考制度导 致中国人缺乏创新能力。甚至说如果取消“压抑”创新精神的高考制度,中华民 族离诺贝尔奖就很近了。2004年夏天,我应邀到山东和陕西电视台去讨论有关高 考改革的问题,与我对谈的一位北京和一位陕西的学者,也不约而同地将中国没 有诺贝尔奖归罪于高考,可见这一观点已流传得相当广泛了。   中国人具有很深的诺贝尔奖情结,文学界对诺贝尔奖可以说是又爱又恨,而 在诺贝尔文学奖的评选中确实存在着语言和文化歧视现象,故而不得也罢。但科 学没有国界,科学方面的诺贝尔奖较少存在话语霸权,而科学家有国界,中国至 今未获得一项诺贝尔奖,令我们耿耿于怀。于是探讨中国为什么未得诺贝尔奖的 文章层出不穷,在讨论高考改革问题时也常有人将高考与此奖联系起来,似乎高 考成了中国缺失诺贝尔奖的罪魁祸首。   然而,问题并没有那么简单。将中国人未在本土获得诺贝尔奖归咎于高考固 然简单省事,但解决不了创新人才的培养问题。不要以为只要废止了高考制度, 诺贝尔奖自然可以降临中国。中国未获得诺贝尔奖的原因是复杂而多方面的,其 深层次原因或根本原因并非高考制度作祟。高考至多只是次要原因,而且高考对 人才选拔和民族振兴是利大于弊,最终实际上是对获得诺贝尔奖起推动作用。   在统一考试制度之下,求异思维是会受到一定的影响。但同时也应该看到, 高考将优秀人才选拔出来,输送到高水平的大学进行高等教育,为他们进行创造 性的研究提供了途径,这是科研创新的必要条件。中国至今没有获得诺贝尔奖的 最重要的原因之一,是原有的研究水平较低、基础太差,长期以来,中国在多数 领域落后发达国家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情况下,企望能做出世界领先水平的原创 性成果是不现实的。这就像希望在中国落后的乡村产生出全国领先水平的物理和 化学科研成果一样。没有处于学科的前沿和高水平的科研平台很难做出世界领先 水平的创新成果。此外,1976年以前各种政治运动、不够合理的科研体制、没有 学术传承等因素对高水平创新成果的影响也比高考来得更大。   存在激烈的考试竞争不见得就没有可能获得诺贝尔奖。众所周知,日本的升 学考试竞争激烈,素有“考试地域”之称,但近年来日本接二连三获得诺贝尔奖 的人都是在类似于中国“应试教育”体制下成长的。日本存在着大量辅导补习的 私塾,完全以应试教育为目的,每年杂志上还公布全国各名牌高中考上各主要大 学的人数,各高中具体考上哪所大学的人数一目了然,等于进行高考升学率的排 行。为什么从“考试地狱”中煎熬出来的日本人却能获得诺贝尔奖?为什么在类 似大陆高考体制下从台湾走到美国的学者却获得过诺贝尔奖?   “文革”期间废止高考,或实行推荐制,青少年学子不再有“应试教育”的 羁绊,但他们是否就比高考制度下的学生更有创造力或动手能力呢?如果将中国 大陆1977至1997年的教育都归结为“应试教育”的话,我可以大胆预言:将来中 国大陆培养的第一个科学方面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很可能就是在所谓“应试教育 的轨道”上考上大学者。没有公平合理的升学考试制度将优秀人才选拔出来,没 有高考制度,中国人离诺贝尔奖也许还更遥远。   退一万步说,假如废止了高考就能够立即获得一项诺贝尔奖,那也不值得。 因为在满足国人的自豪感与虚荣心同时,却缺少了一条公平竞争的道路,可能剥 夺了千百万平民子弟向上努力的重要途径,可能造成走后门的泛滥,可能影响社 会的稳定。在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权衡利弊,对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 益而言,恐怕高考制度远比诺贝尔奖来得重要。   因此,所谓“中国缺少诺贝尔奖是因为有高考制度”,是一个似是而非的观 点。我们不能因噎废食,轻言废止高考,而要继续坚持高考,渐进地改革高考, 使之更好地为高校选拔人才、为中国的经济起飞和社会发展服务。   刘海峰, 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院长、教授 (XYS20050127) ◇◇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3322.org)(xys.freedns.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