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www.xys.org)(xys3.dxiong.com)(www.xysforum.org)(xys2.dropin.org)◇◇   “海归”奇遇记(之三)   ——愚蠢透顶的“大刀长矛”PK“飞机大炮”   作者:钟宁君   【题记:前不久,借助“新语丝”网站登出了两篇网文《“海归”奇遇记 (之一、之二)》后,就有网友调侃道,如此少见多怪,愤世嫉俗,想必还有 “之三、之四……”吧?】   观看描写晚清列强侵略中国的影视作品如《火烧圆明园》等,国人大多会对 以下这类场景感到痛心疾首:大队大队清兵为保家卫国,手握大刀长矛面对侵略 者奋勇杀敌、冲锋陷阵,然而却如飞蝗扑火般一排排倒在敌人的枪弹炮火下。据 说,在一次拱卫京师与英法联军的战斗中,僧格林沁亲王的数千骑兵最后竟然只 有七、八个人幸存,以至于连当时的敌人都不由感叹,这哪里是战斗,简直就是 杀鸡宰鸭式的屠杀。   回顾这惨痛的历史一幕,人们的第一反应可能是:冷兵器与热兵器的战斗力 实在太不对称了。然而很少有人会反思,为何中国人发明火药只是用于烟花爆竹, 而洋人则拿来造枪炮弹?可能更少有人会注意到这样的历史细节:其实早在康熙 年间,即有火枪辗转流传至皇宫。康熙皇帝把玩了一阵后,即将火枪束之高阁, 严旨不可荒废了祖宗流传下来的弓马射骑。如果康熙大帝陵寝中有知,不知会对 一百多年后他的子民任人宰割作何感想?康熙大帝可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明君, 能写数学论文,懂满、汉、蒙、藏语和略懂拉丁语,即使与当今世界各国领导人 也有得一比。   历史发展到今天,中央一再强调科技兴国,各级领导不遗余力鼓吹“与国际 接轨”,再也不会出现“弃火枪用大刀”的愚蠢行为了吧?然而且慢,说来令人 难以置信,这种“弃火枪用大刀”的愚蠢行为至今仍公然以某种部门政策法规为 依据、以某种方式大行其道。谓予不信,且听在下将回国后的亲身经历一一道来。   毛泽东有句名言:“正确的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性因素”。套 用这个句型,也可以说:“科研经费拿到手后,能否招聘到合格人才,或者更具 体说,能否招聘到高素质的博士后,就是科研课题能否很好完成的决定性因素”。 其实,不管是毛泽东的名言也好,笔者仿照的非名言也好,说的都是尽人皆知的 常识,即所谓“千金易得,一将难求”,古已有之。懂得这个常识理所当然,连 这个常识都不懂那才是咄咄怪事。当然,常识蕴含真理,常识并不意味着容易。 比如“正确的政治路线”就并不容易“确定”,按照官修中共党史,那是经历了 反复多次“路线斗争”、付出血的代价才“确定”的。   对于吃科研饭的人来说,不管他是“海龟”还是“土鳖”,入道头件事,就 是申请科研基金,拿到课题经费,“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嘛!科研基金粥少 僧多,每年这申请课题经费挤破脑袋的艰辛,就尽在不言中了。难怪有人坦言, 吃科研饭得受制于一天到晚忙于申请课题经费,难有自由身。   笔者不才,回国后迫于生计,不得不也加入这“挤破脑袋”的行列。如今似 乎就要苦尽甘来了,因为申请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省级重大科技专项等基金陆 续批复下来,各类经费累计起来,在下也算“百万富翁”了。接着应该可套用另 外一个“常识”了:有钱好办事。有了钱还怕招不到人?   确实,在科技发达国家,不管是笔者曾经呆过的德国还是美国,任何一个科 研人员,在申请到课题经费后,首先要办的一件事就是,面向全世界登广告,招 聘博士后,作为课题组主要成员,甚至是作为除课题负责人外的唯一成员。   在中国,博士后制度乃地道“舶来品”,凡中年左右的学界人士如稍有关注, 应该了解中国博士后制度从引进到衍化的过程。1983年至1984年,诺贝尔奖获得 者、华裔物理学家李政道两次致信邓小平,建议中国实行博士后制度。1984年5 月,邓小平在人民大会堂会见了李政道,并仔细听取其关于实施博士后制度的意 见和方案,当即表示:“这是一个新的方法,是培养使用科技人才的制度。”次 年7月,国务院批准了设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试行博士后制度的方案——博士 后制度在我国正式确立。   关于博士后,一个通俗解释是,在大学本科阶段,老师出题给你做,老师知 道题目答案,你做出来了,考试合格,你就毕业了,获得学士学位;在研究生院, 导师出题给你做,导师也不知道题目答案,你做出来了,答辩合格,你就毕业了, 获得硕士或博士学士学位;在博士后流动站,导师和你(已获博士学位)都不知 道题目,或者导师只知道一个大的题目或题目的大概,结果你找到了题目并做出 来了,考核合格,你就博士后出站,积累了自己当导师的资格(这其中“考核” “出站”之类当属“中国特色”)。这样的解释可能失之简略,但强调了博士后 的独立工作能力,大体也差不离。不过,不管怎样理解,博士后只是在博士毕业 后至“自立门户”之间的一段大略两、三年时间的过渡阶段,而不是如国内媒体 有意无意误导的那样似乎是比博士学位更高一级的等级。从这个意义上讲,说博 士后就是一个“科技打工仔”也没错。   招聘博士后的好处是不言自明的,首先,如专业对口,博士后立即就能进入 实验室工作,或稍加培训就能工作。其次,不像在读研究生,招聘博士后基本没 有学期季节限制。加之博士后“价廉物美”,美国新出道的华裔“老板”(助理 教授级别)特别喜欢招收本族的博士后。   一个完善的博士后制度,能够真正实现博士后与导师之间的自由双向选择, 互利双赢。从博士后这方来说,能够找到自己感兴趣的研究领域,实现从“科技 打工仔”到当“老板”的无缝对接;而从导师这方来说,能够招聘到高素质的博 士后也是三生有幸,立马就能当“甩手掌柜”、日后省心省力不说,还能实现不 同学科知识的“杂交优势”乃至促进导师自身的知识更新提高。在科学历史上, 导师与博士后互相促进提高和相互协作,导致重大发现和发明创造的佳话,史不 绝书,这也包括近一、二十年来华人博士后和华人导师在欧美国家的参与。   应该对国内读者特别说明的是,在欧美国家,拿到科研经费的“老板”,不 管他是资深的终身教授,还是初次出道的助理教授,在招聘博士后的权力方面都 是没有任何差别和问题的。决不存在只有正教授才能有资格招博士后,而副教授 和助理教授只能招技术员或硕士生的规定。能否能招博士生和博士后只取决于所 在大学是否有招收博士生和博士后的资质,与“老板”自身资深抑或资浅并不相 干。基本上,在欧美发达国家,一个科研人员如果申请到科研经费就能招聘博士 后,那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正常得根本不值一提。反之,如果没有申请到基金, 哪怕你是德高望重的终身教授,也不能招收甚至一名技术员或硕士生。   就像自由市场经济的精髓是公平自由竞争一样,一个完善的博士后制度的精 髓也是公平自由竞争。如果规定只有“处级”老板才能在农贸市场摆摊卖肉,而 “科级”老板只能卖白菜,那将是个什么样的“市场”?类似地,如果同样是获 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却规定只有资深教授才能招博士后,而“资浅”教 授或副教授只能招硕士生,那就好比比武擂台上,大家都获得了决赛资格,却规 定“资浅”者须礼让“资深”者三招,这样的游戏规则还公平吗?这样异化的 “特色”博士后制度当然不是原产地“原版”或“正版”的博士后制度。   我回国不久,看到一个个同学亮出的名片上赫然印着“博士生导师”,报刊 上每每对一些名人以最高级敬仰口吻冠以某某“博导”或“博士后导师”的头衔, 总觉得不可思议,那感觉就像有人一有机会就唯恐别人不知地对你说“我是个人 啊!”“我是个大男人啊!”“我这个大男人有XX啊!”一样。不过,虽然对这 一“中国特色”的独特现象感觉怪异,但见多了也就见怪不怪了,“与我何干?” 压根儿不会料到日后这会有什么麻烦与我相关联。   拿到课题经费后,笔者也准备“一朝钱到手,便将令来行”,来一次愉快的 “与国际接轨”。然而现实中国的科教行政政策规定却给了我当头棒喝。等回过 神来,才回味起为何回国后听到的领导同事最多的一句忠告是“这里是中国,不 要总将美国那套搬到中国来”。原来,按照国内规定,“海归”回国后,即使申 请到科研课题经费,并不等于就能招收研究生。要招收研究生,首先 “海归” 自身须申报研究生导师资格——开始还觉得“真逗”:我已经“验明正身”,证 明“我是个大男人”了,而且已经拿到“大男人”证书,干嘛还须申报“我这个 大男人具有XX”呢?——不过,很快就“逗”不起来了:这申请研究生导师资格 的时间安排可不是像叫出租车那样随叫随到,甚至也不像到非洲某个小国的航班 那样每周诺干次,而是像南极考察队赴南极,须等到每年一度某个特定季节。报 批后,才能坐等每年一度的研究生报考,如一切顺利,等研究生上完大略一年基 础课后,才能进入实验室工作。   至于“博士后”,在中国那是十分“高级”的一个玩意儿,要说“多年的媳 妇熬成婆”,那么“招博士后”则是少数一些“高级婆婆”才能享有的资格或特 权。当然,也包括少数“海归”大牛,可“享受”即刻能招收博士后的“待遇”。 如此一来,“舶来”的博士后制度一到中国就走了样。首先,是弄出了“博士后 流动站”这么个在其它国家闻所未闻的怪胎。然后,以教育行政法规的方式作出 赤裸裸的歧视规定——即使同样是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完成类似的科研 课题,只有坐拥所谓“博士后流动站”的少数极品级大牛才能有资格招博士后, 而绝大多数人则无此“殊荣”。说到底,即使一切顺利,从申报招生资格到研究 生上完基础课,鄙人撑死只能等到两年后某个硕士生进实验室了。至于申请的研 究课题计划须三年内完成,就没人理你这个茬了,你就瞧着自生自灭吧。   这样一来,我算是彻底醒过梦来,明白“这里是中国”意味着什么。打个不 甚恰当的比喻,如果将硕士生技术员等低端人才比作“大刀长矛”,将博士后等 高端人才比作“飞机大炮”,那么,人家洋人有了钱可以自由地在全世界购买 “飞机大炮”,而“这里是中国”却作茧自缚,规定除少数“高级婆婆”外,即 使有钱也只允许买“大刀长矛”。   众所周知,当今世界,科技竞争十分激烈,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一个课 题组,除了项目主持人外,最重要的人才就是博士生或博士后了。欧美国家科研 人员一旦申请到科研经费,就自然“默认”其具有招收博士后资格了,这是完成 课题的基本人才保证。道理很简单,无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申请科研项 目课题经费竞争都很激烈,任何一个基金组织,都不会贸然将经费批给一个水平 低下的申请人和资质条件不够的单位。因此,除非作弊,获批某一级别的科研基 金通常是反映了申请人及所在单位的科研实力和水平。如果一定要探究“先有鸡 还是先有蛋”,那只能说,获批某一级别的科研基金是招收博士生和博士后的充 要条件,而不是相反,弄成“博导”资格是获得科研基金的有利条件。这理由还 需解释吗?   反观我国,显而易见的事实是,中国绝大多数科研项目主持人即使有充足课 题经费,也都不被允许招收博士后。显然,就“招博士后资格”而言,我国与欧 美各国存在重大差别:咬文嚼字说,“招博士后资格”在欧美各国属“基金本 位”,即获得基金就能招;而我国属于“职称本位”,即只有达到最高级职称如 资深教授和院士,才能招博士后。   如此,面对竞争,我们仍在以“大刀长矛”PK人家的“飞机大炮”,损己利 人,自废武功,难道还有比这更愚蠢透顶的吗?难道我们还要在当今科研“战场” 重演晚清历史的一幕吗?而最为荒唐透顶、匪夷所思的是,并没有哪个凌驾中国 政府之上的东西规定中国科研项目主持人只能招收低端人才,却是中国政府科教 当局自我设限,将大部分中国科研项目主持人排除在招收高端人才的资格之外。 世界上还有比这更愚蠢的科教政策吗?由此,我们看到一副对比鲜明的“人才分 布图”:在美国,绝大多数研究课题组都有至少一名博士后;在中国,绝大多数 课题组都没有博士后。另一副与此多少有点相关的“图景”是,如今在美国,已 不是几乎每个大学肯定有中国学人,而是在稍微正规点的大学中,几乎每个房间 都有中国人,他们中相当多的人是博士后身份。   当然,主管当局对“严控博士后”会有另一套说辞,“必也正名乎,名不正 则言不顺”。可能还会有人觉得“硕导”休得窥伺“博导”。但要害问题是,我 们追求“名正言顺”是为了什么?我们排定“硕导”“博导”又是为了什么?宣 传机器时不时冒出某某政策是否“有利于”什么什么的“标准”之类口号,那么, “大刀长矛”PK“飞机大炮”的现状又是“有利于”什么了?在此,不妨暴点料: 为避免坐等固定的每年一度招生周期,作为“应急措施”,我曾发布“联合培养 研究生”网络广告。不久,就有某大学“博导”因为自己没有项目课题经费,而 愿将自己招收的博士生送到我这“硕导”这儿全程培养。那么,“没课题经费的 却有招博士生资格”,而“有课题经费的却没有招生资格”,这一反差说明什么 问题呢?这到底是“鸡生蛋”还是“蛋生鸡”呀?   那么,如果将“舶来”的博士后制度的“中国特色”全部抛弃而“全盘西化” 地回归其“原版”或“正版”,会天下大乱吗?比如,首先保守谨慎行事,实行 “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就能招博士后”,会造成“有枪就是草头王”,导致 “阿狗阿猫都来弄个博导当当”的局面吗?其实,面对这样的担心,应该反问: 傻子不会过年,难道还不会“傻子过年看隔壁”?——在美国有没有靠NIH基金 资助招博士后造成滥竽充数混乱局面的?——除非中国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评审体系本身就有眼无珠、私相授受或滥竽充数。   考虑到中、美之间的物价差异和“购买力平价”,本人现在手头的经费与在 美国时的博士后老板相比似乎也不相上下了,正铆足劲头准备与前老板在相同研 究领域好好PK一番。如今算是凉了半截——“大刀长矛”PK“飞机大炮”,这不 明摆着已经“输在起跑线上”了吗?   “木桶理论”指出,木桶盛水的多少不是取决于构成木桶的木板的平均高度 或最长的木板,而是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只有少数“高级婆婆”才享有招收 博士后的“殊荣” ——这样的愚蠢规定是否就是造成中国目前科技水平仍大大 落后发达国家的“最短的那块木板”呢?也许不是,顶多只能说是“最短的木板 之一”,但重要的是,“高级婆婆”会自动放弃自己的“殊荣”而与“低级婆婆” 分享大餐吗?“傻子过年”愿意“看隔壁”吗?清王朝被洋人打痛了才意识到康 熙爷的弓马射骑毕竟敌不过洋枪洋炮,殷鉴不远,我们的“大刀长矛”PK“飞机 大炮”还要到几时?   以前时不时看到报刊上说某某特区经济高速发展的决定因素是中央“给政 策”,当时总是弄不明白,总觉得“给政策”有什么好炫耀的,既然政策好,那 么,没给政策是蠢,给晚了也是蠢,给得厚此薄彼还是蠢,如果放着人家其它国 家早已摸索出来的好政策不用,愣是沉迷于“众人皆醒我独醉”,那才是蠢到家 了。而蠢了还不知道和/或拒绝承认“寡人有疾”,才是最蠢。如今算是悟出点 道道来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舍得花大把银子“买马”,教育部却规定除少 数“极品”马外,即使不花银子也不许备“马鞍”。如果哪天小民呼吁终于“上 达天听“,让食肉者明白“有鞍的马确实比没鞍的马好使”,从而“恩准”可以 备“马鞍”了,报刊媒体又会三呼万岁“给政策”了吧?   当然,“给政策”利国利民总归是好的。   最后,想提及一件似为题外话的往事。记得上大学时老师讲过有种“先天无 痛觉”的人。老师绘声绘色讲课情景仍历历在目:“有的同学可能会觉得,嘿! 那多带劲儿,再也不用怕摔着碰着疼痛难忍了。其实,先天无痛觉人时时处在危 险中的,试想,正常人如果患阑尾炎发烧,按按腹部压痛点,就能发现诊断线索, 而先天无痛觉人只见发烧、血白细胞升高,却找不到病灶,找诊断线索一筹莫展, 那你还觉得带劲吗?”将这个小故事上升到“理论高度”,可从一个侧面解释生 物学热门学科“信号传导”的要义。“人有两件宝,双手和大脑”,尽人皆知, 二者地位并不对等,大脑高高在上,位于指挥中枢,是大脑指挥双手,大脑发出 指令让双手拍蚊子,双手不会去做别的事。然而,另一方面,大脑正是根据双手 和其它外周器官感知环境传回的信号(比如“有蚊子叮咬”的信号),才能发出 正确的指令。从这个意义上讲,也可说是双手和其它外周器官指挥大脑。如果 “信号传导”系统出现故障(如“先天无痛觉人”),大脑无法接收外周部分或 全部信号,则机体危矣!   我们的科教当局还有“信号传导”系统吗?还能接收“外周信号”吗?   2008-11-30 (XYS20081203) ◇◇新语丝(www.xys.org)(xys3.dxiong.com)(www.xysforum.org)(xys2.dropin.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