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3322.org)(xys.freedns.us)◇◇   为金庸先生鸣不平   作者:傻子枫——尘埃落定   本人理工出身,所读的文学作品少得可怜。从读初中开始,除父母之外,本 人的人生观、爱情观和世界观主要受这么几个人的作品的影响:金庸、成龙、李 连杰、周星驰和梁朝伟。其中,金庸作品的影响最大,因为,长期以来,我都希 望自己能够成为象郭靖、杨过、乔峰、袁承志、令狐冲、胡斐……那样的人物, 诚实、善良、脚踏实地、追求美好、对爱情专一、最后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 成功。而成龙、李连杰、周星驰和梁朝伟等人的影视作品同样让我沉浸在这么一 种氛围中。所以,对这些人,我一直怀着无比的尊敬之情。   最近上新语丝,发现许多对金庸先生不利的文章,本人很替金庸先生愤愤不 平,不吐不快。(本人很少看小道消息,也没时间进行非本专业的调研,这里主 要参考新语丝1/5/05的《外滩画报》:金庸浙大辞职调查一文)   该文(先假设该文所述均为事实)内容和结构均极复杂,为了让自己能够明 白事情的前因后果,我将其简单化或重新编排。   第一部分:关于金庸先生在浙大的工作   1) 金庸先生1924年出生于浙江海宁,2004年刚好80岁。(来自GOOGLE搜索 结果)   2) “张浚生记得,他邀请金庸来浙大之初曾有过约法三章:一是对人文学 院学科发展方向提出指导意见;二是带博士;三是开讲座。张浚生认为,金庸这 三方面都做得很好。”   3) “浙大人文学院党政办公室主任何春晖则认为,金庸每年都会回学校两 三次,每次呆上十天左右,他为人文学院做了许多工作。不过她也承认,查先生 年事已高,具体工作已经不做了……”   4) “而金庸一年至少一次的讲座也已成为浙大的品牌之一……”   5) “在金庸先生担任院长职务期间,曾邀请诸多国内外优秀学者到浙大讲 学,并举办过跨学科、高层次的大型人文国际会议,在学院管理上有其国际发展 眼光。”   评:一位近80岁高龄的老头,被邀请来浙大做院长,附带三个条件,其中之 一是必须带博士,可见其带弟子并非完全处于自愿;每年金庸先生在浙大断断续 续总共呆20-30天左右;自1999年至今总共呆了20*6-30*6=120-180天,即4-6个 月的时间。在这4-6个月的时间内金庸先生举办了6次讲座(每年一次),邀请了 诸多国内外学者来浙大讲学,举办过至少一次大型国际会议。在这么短的时间内 完成这么多的事情,对于一个近80岁的老人来说,容易么?还不包括讲座内容的 准备、旅途的疲劳、与该学院内其他人打交道的烦琐、特别是该“历史系的抵制” 情绪。这些对于国内大部分年轻力胜的院长们来说,都是不容易胜任的,又何必 苛求一个80岁高龄的老头呢!!!本来浙大聘请金庸先生为的只是他的名气,也 没指望他带出一群小金庸来,要不,怎么不要求金庸先生一年到头呆在浙大呢。 现在浙大提高知名度的目的已基本实现,而金庸先生呢?又得到了什么?好象是 骂多于赞。金庸啊金庸,您这是何苦呢。有了傲视天下的小说群,有了英国的 O.B.E勋衔,有了香港大学中文系名誉教授和剑桥大学荣誉院士称号,有了北京 大学的名誉教授称号,您难道还在乎靠您的名声来提高知名度的浙江大学的历史 学教授称号和院长职位么?我宁愿相信是这么两个原因促使您担任所谓院长的: 第一,浙江是您的出生地,您希望自己在80岁高龄的时候叶落归根;第二,张浚 生先生是您几十年的好友,不拂好友好意才是善良之辈所为。   第二部分:关于金庸先生与弟子们的交流   1) “出任院长以后,2000年,金庸获得了浙大博士生导师的资格,2001年 开始招收历史系古代史专业的隋唐史、中西交通史方向的博士生,……”   2) “从2001年开始,金庸连续两年未招博士生,直到2003年秋季,才招到 首批3名博士生,……”   3) “据一位了解情况的人士透露,金庸虽然是导师,但极少过问学生们的 学业,除了带他们参加过“华山论剑”、“南湖论剑”这样的活动外,师生双方 一个学期只见一次面,每次聊上几个钟头,而正规的授课则从来没有过。”   评:金庸先生招收第一批也是最后一批学生是在2003年秋季,迄今只有一年 时间。在这一年时间内,金庸先生在浙大呆的时间是2-3个10天。而在这2-3个10 天内,80岁的金庸先生就与其学生见了2次面(应该还有n次电话通话)、每次聊 了几个钟头、还带他们参加了“华山论剑”和“湖南论剑”(这里不评论这些会 议)等至少两次活动,如果谁敢说这样的导师不合格,我敲破他的头。据我所知, 现在国内一年到头见不到面、连自己的学生叫什么名字都不知的导师一大把一大 把的,而一个月能够找学生来正正经经地聊一次的导师也不多见。对于“了解情 况的人士”所透露的所谓“金庸先生极少过问学生们的学业”,本人不以为然。 请问,金庸先生与其学生聊上好几个钟头,难道只是在聊“早上好” 、“你吃 过了吗?” 、“还没呢”?难道他们在参加“华山论剑”和“湖南论剑”活动 时都是哑巴或者只聊一些生活上的小事?更何况,假模假样地问一下学生功课学 得怎么样了、考试考好了吗之类的话才叫关心学生学业啊?   4) 当记者询问卢敦基这一年从导师那里学到什么东西时,他笑笑回答: “不好说,呵呵,不好说。”   评:当然不好说了。你随便找一个一年级的博士生来问问他从自己的导师那 里学到了什么,十之八九要说“不好说了”,如果他说出一大堆赞美之词,我估 计多半是有恭维之意。现在,就金庸来说,请别忘记他呆在浙大的时间是如此短 暂。   第三部分:关于金庸的辞职及某些人的反应   1)“更令人不解的是,该人士告诉记者,金庸的博士生事前并未从金庸那 里获知任何关于他将辞职的消息,而是从网络上看到相关新闻方才知道,过后几 天才得到人文学院的正式通知,希望他们考虑更换导师。然而记者从金庸好友、 北大中文系教授严家炎处获知,早在半年前,金庸本人就打电话告诉他将会辞职; 两个月前,浙江大学城市学院大四学生王在陪同金庸到丽水参加“龙泉问剑”活 动时,也听金庸说起过辞职的事。”   2)““金庸辞职背后还有两个牺牲者,其中之一是我。”2004年12月28日, 陈洪波略带无奈地说。2004年6月,30岁的山东大学考古学专业硕士生陈洪波报 考了金庸的博士,并于10月参加了考试。11月成绩公布,各项都过了分数线。”; “然而正当他憧憬着成为金门弟子之时,11月中旬浙江大学人文学院研究生科沈 科长告诉他,金庸不招生了,没办法录取了……”;“陈洪波反驳说,报考金庸 博士的一共就两个人,两个人都过线了,至少总可以留下一个,但现在是两个人 都被拒了。而且金庸早在9月就写信向浙大校长潘云鹤提出辞职,但浙大不通知 考生,让考生过来参加初试复试,最后一句话就打发掉,这是对考生明目张胆的 欺辱。陈洪波说,浙江大学2005年秋季博士招生简章上导师栏仍然挂着金庸的名 字,真不知道他们是怎么想的。”   3)““这是一种对学生极其不负责任的做法。”一位浙大人文学院的博士 生说。”   4)“2004年12月21日,浙江大学校方证实,著名作家金庸提出辞去浙大人 文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职务。此前一月,金庸在深圳接受采访时表示:“我在 浙江大学人文学院收了几个博士生,不够好,我现在也不教了,还把院长的官辞 了。””   5)“就是这三名学生,2003年10月,金庸在故乡嘉兴还对当地媒体表示: “他们都是高材生,非常优秀。”浙大人文学院党政办公室主任何春晖也证实, 金庸曾特别表扬卢敦基学术功底扎实,然而事隔仅一年,金庸的评价就变成了 “不够好”。”   6)“而金庸关于学生“不够好”的说法更是在人文学院的博士生中引起了 “公愤”。“你现在出去问,十个学生里面最少有九个都对这句话很气愤。”一 位历史系2003级的博士对记者说,“学生都是他亲自招的,就算不好,你可以批 评,甚至可以让他通不过论文,怎么也不该这样一走了之,撒手不管。””   评:根据这些报道,金庸先生是在2004年9月份辞职的,而考生是在参加复 试后才被告知金庸先生辞职的消息。所以,所谓的“金庸辞职背后的两个牺牲者” 罪名不应该算到金庸先生的头上。我猜测,可能是浙大在努力挽留金庸先生,所 以与金庸先生有关的事情并没有完全停止(比如2005年秋季博士招生简章仍挂着 金庸先生的名字)。而早在辞职的半年前金庸先生就告诉过北大的好友严家炎先 生,并在辞职的2个月前金庸先生又告诉了一个毫不相干、毫不重要的大学生。 我推测,作为其好友的张浚生先生应该早已获知金庸先生的去意,必然的,浙大 也应早知此消息。之所以人文学院那么晚才通知博士生们要更换导师,很可能是 因为校方正在做金庸先生的思想工作,自以为还能够留住金庸先生,所以迟迟未 公布消息。这种推测完全合情合理,也完全符合中国人事制度的特点。所以消息 公布延迟之罪也不能算在金庸先生头上。至于金庸先生所说的“博士生不够好”, 本人以为,要么是金庸先生以此为借口想脱离浙大,要么是几个博士生都“不够 好”。请注意,请理解“不够好”一词的涵义。卢敦基先生做董健院长的博士生 一定是足够好的,做金庸先生的学生未必“够好”;别人以为卢敦基先生做金庸 先生的博士生可能“够好”,可能金庸先生会认为其做自己的弟子“不够好”; 换句话说,“不够好”一词是相对的,请不要以大众的眼光来评价,而应该从金 庸先生的角度来理解,大师们都千方百计地希望能找到自己的衣钵传人,怎么会 轻易放弃“足够好”的弟子呢?所以,结论是,卢敦基先生及其它弟子不符合金 庸先生的得意弟子的要求,虽然他们是高才生、非常优秀、学术功底扎实(更何 况,金庸先生带博士生本来未必是完全自愿,而是属于约法三章之一,实在没办 法只好矮子里面挑高个也是有可能的)。换个角度来说,金庸先生的三个博士生 们在金庸辞职一事上又有什么得失呢?他们的损失只是换一个导师略显麻烦而已, 得到的却是从金庸先生身上粘来的紫光名气,我有理由相信,在这三个博士生未 来的简历中多半会标明自己曾经是鼎鼎大名的金庸先生的弟子,光“金庸弟子” 四个金字招牌就够他们享用一辈子的了,正如许多出自院士门第的硕士博士们比 普通硕士博士有更好的前途一样,正如许多在诺贝尔得主手下干过活的人回国后 得到的待遇及其前途比其他人好得多,道理是一样。   第四部分:关于名人与教授   1) “查先生是大学问家,只不过他武侠小说家的名头盖过了学问家,我觉 得请他来浙大做人文学院院长是最合适的。”张浚生说。   2) “香港有个董桥,还有个张五常,不知在董院长看来,董、张二人的学 问是否也是不值一哂?董、张都极为自负,然而俱对香港的“两枝健笔”相当敬 服,一枝是《信报》的林行止,一枝就是《明报》的查良镛。“健笔”之名,可 并非浪得于“武侠小说”,而是得之于“社评”——不唯凭文字的功力,更要有 学问与识见。张五常论查良镛的社评,认为“文章与史识都极上乘,以史论政, 独步文林”。董桥说查先生学问淹博,通西文,“占了视野上的优势”,“他的 每篇文章我都细读,读的是那毫不保守的文字与气势。””(来自XYS12/27/04 翟春阳的《搬不下来的石头——评南京大学文学院院长董健骂金庸》一文)   3) “孔庆东:谁说金庸不够资格当教授,你让他站出来?梁漱溟到北大当 教授那时,也没有什么高级文凭,现在大学有几个老师够格的?我们这个时代是 个可笑的时代,也是所谓民主的时代,很多人就象鲁迅先生所说的,在战士尸体 上嗡嗡作响。那是苍蝇一贯的态度。我们学术界充满了无知和偏见,金庸的学问 在“职业技巧”上可能不如董健老师和我这样的“科班出身”者,但金庸指导几 个学生是没有什么问题的。”   4) “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陪伴了至少两代人。   本人打小就很笨,对于特别复杂的事情总是无法处理,后来干脆把它们简单 化,抓住一个主要方面,暂时忽略其它,渐渐觉得这种办法蛮有效的。对于科学 研究领域专家或学者的评价,本人现在养成了一个习惯,不管其科班出身于多么 好的学校或者其在社会上知名度多高或者有多么多么多的课题和经费,首先是看 其发表了多少论文,然后看这些论文的被引用率,根据这两点来判断其成就,然 后再给予其相应的尊重度或鄙视度。   把这种简单化的方法再引申到其它领域,感觉也挺管用。比如金庸先生吧, ‘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及大量的社评文章,就足以让我发自内心 地尊称他一声查教授或查院长;而对于某些只发一些垃圾文章却整天自以为是、 高高在上的所谓的“知名”教授或院长们,我只好正面应付,出门就吐口痰以泻 晦气。又比如成龙和周星驰们吧,主演和编导了一大堆优秀影视作品,长时期的 实践已经使他们具备了演艺、编剧、导演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他们留给后世的 是真正影响影视发展的作品,而不是只在图书馆里发霉的垃圾文章,如果这些发 霉的垃圾文章的作者们可以成为教授和博导,为什么成龙和周星驰们不可以呢? 金庸、成龙和周星驰们给后世留下了一大堆的文学作品或影视作品,而且,他们 的作品影响了一代代人的生活、人生观、爱情观、世界观,并且这些作品对其它 的文学作品或影视作品有不同程度的促进作用。这就是我对金庸、成龙和周星驰 们评价的简单标准,而不是他们的出身门第或名望程度。假如他们不够资格做教 授的话,这世界上也就没几个教授了。你也别费力跟我争辩说教授得具有“教” 和“授”的能力,在他们工作的周围,不知有多少人耳染目睹地受到金庸、成龙 和周星驰们的影响,那些人其实就是他们的“学生”和“博士们”,只是没有冠 于“某某大学的……”名称而已。   如今,我的父母均已60多岁退休在家,我常打电话回家叫他们没事就出门到 处旅游去。我相信,所有孝顺的子女都会希望自己年老的父母亲们能安享晚年, 有经济能力的话可以去到处游山玩水。我们的父母可以这样,80岁的金庸老人为 什么就不可以借着“某某论剑”的名义去旅游、去众乐乐呢?请不要因为参加所 谓的“某某论剑”就认为金庸先生在走下坡路,你难道还苛求一个已过事业颠峰 时期的80岁的老人再整天去做学术研究?请不要这样苛求。就目前的成就而言, 在他的领域,恐怕已没有人能够超越,他做出的贡献没有几个人能够与之媲美。 请展示您善良、体贴的一面,能够理解和体谅一位80岁老人的任何行为,就象人 们能够理解和体谅小孩的行为一样,不论这些行为是对还是错。 (XYS20050110) ◇◇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3322.org)(xys.freedns.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