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www.xys.org)(xys2.dxiong.com)(www.xysforum.org)(xys-reader.org)◇◇   研究生论文质量令人忧   ——旁听研究生答辩有感   余文三   每年5、6月是高校一年一度的硕士、博士研究生论文答辩会的高峰期,每当 这段时间笔者都特别留意校园布告栏上的答辩会海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题目去 旁听,以了解研究生的研究方向、水平和前沿。旁听研究生论文答辩数年以来, 笔者的担忧之心越来越重,深为研究生论文质量的下降和答辩制度的落后而担忧。 笔者左思右想后确定,实应把发现的问题如实托出,以唤起学术、教育界的重视, 能使兴国之才茁壮成长,忧国之人宽胸舒怀!   一、研究生论文质量下降表象   依笔者之见,研究生论文质量下降有如下表象:   其一,选题脱离中国国情,模仿之风盛行。我旁听的都是生命科学领域内的 研究生论文答辩。生命科学是发达国家研究的重点领域之一。发表的文章之多、 内容之丰富、观点之新颖,是发展中国家无法比拟的。在中国,研究生的论题, 尤其是对生物学机制研究的命题及其方法大多依赖于国外文献,离创新尤其是原 始创新还有相当的距离,这已是不争的事实。限于中国目前条件,为了培养训练 研究生的科研能力,重复研究也无可厚非,尤其是应用性研究。但对于大量文献 早已证明了的,比如某污染物的某些生物学效应及其机制研究,简单低层次的重 复得出相似的结果和结论的科学意义就值得商榷。我个人认为,与其如此,倒不 如另辟蹊径,调查研究中国有否污染,污染的来源、类型和程度及其人群效应等, 在此基础上建立污染物的监测系统,这既是进行更深入分子水平研究的基础和前 提,又使其结果和结论有别于国外的研究。同时,为制订中国的环境保护法律、 法规和方针政策提供科学依据。有的实验室研究明明是模仿,偏要说是创新。中 国有丰富的流行病学调查资源,流行病学调查研究也可达分子水平,即分子流行 病学。若进行分子流行病学调查研究,远比纯粹的模仿研究有意义。就连国外有 的课题亦在中国寻求流行病学调查现场,而中国这方面的研究生却没有充分利用 这一丰富的资源,实在令人百思不得其解。   其二,论文标题大,内涵少。例如,有的论文只研究了上百种物质的总称物 中的二种受试物的某生物学效应,但标题却用了总称物的某生物学效应。这种标 题足够一本专著的书名。同时,这二种受试物的生物学效应不能代表总称物的生 物学效应。这种头重脚轻,皮硬腹中空的命题是好大喜吹的表现。总称物中的生 物学效应机制相当复杂,有的生物学效应机制研究只触及其皮毛,但标的题目似 乎是重要或全部机制,这种以点带面的学风好似瞎子摸象,把局部概括成总体, 其结论就可想而知了,挂一漏万,闹出不少笑话。   其三,试验设计纰漏多。为验证某物的生物学效应的体内外试验设计本应选 用相同受试物,以便体内外结果相互比较印证,但设计者却选用了不同受试物, 这样的受试物选择不恰当。设计某些污染物对小白鼠生殖发育毒性的影响剂量是 文献设计剂量的25-50倍,这样的剂量设计应说明理由和依据,但作者未作交待。 三次不同时间做同样的试验,其结果数据差1-3倍,有充分理由质疑其结果的可 信度,但文章照样发表。实验结果是论文的论据,用不可靠的论据去阐明的论点, 站得住脚吗?令人信服吗?其结论准确吗?某博士生选用了一个错误概念的数学 公式作为流行病学调查评价指标。这一概念及数学公式在国内没有一本书是正确 的。因为首次引用这一概念的祖师爷错了,自此以后的20余年,写书人或文章作 者包括一位海归博士照抄“不误”,流传至今。笔者写的纠正文章几经周折终于 在2000年发表。研究某物对某细胞株影响的主要指标之一是某种蛋白,在电镜观 察这种细胞的超微结构时,不是去观察制造这种蛋白的细胞器,而是其他。类似 的错误很多,不一一列举了。博士生在科研实验设计时应把与课题相关的基础知 识彻底弄懂,用自己的智慧去设计试图要阐明立论的试验程序。不然,设计的是 空中楼阁,展现的是海市蜃楼。课题设计是论文的核心和灵魂,只有合理的设计 得出的真实结果去论证论点才有力,令人信服,其结论才准确。否则就说明不了 问题或说明的问题是不真实的,经不起检验。   其四,论文自评过高。2001年6月7日旁听一位博士生论文答辩,他自评论文 有5点创新成果,我仔细研读后发现,该文不仅无创新,而且有严重错误。其实 研究生的论文只要真正有一点创新就算不错了。又如在2003年6月3日的一位博士 生论文答辩会上,自称国内外首次将某细胞株引入对某物的研究领域。实际上, 此法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初就广泛用于某些有害物对某功能的影响评价了。   其五,论文叙述的内容,自己的和文献的有混淆和矛盾。有的论文在文前说 某观点或某方法是国内外首次提出或应用,有创新,但文后又说其结果与某人的 相似。这显然是混淆了自己的与文献的内容,而且自相矛盾。这正说明是重复研 究,不是创新。研究生在论文论点的提出、方法的建立、结果的讨论和结论的下 定时,自己的内容与文献的内容要泾渭分明的合流。科学需要的是真实性和本质, 越赤裸越好,不需掩饰。   其六,研究生论文的撰写功底和技巧不敢恭维。主要问题表现在文章结构松 散,主线不明,内容重复,逻辑性不强,文句不通且冗长,描述用语不当,错别 字不少,中英文混装(指正文而非表格),中英论文摘要错位对不上号等。科研 论文不是休闲聊天文章,撰写格式要规范,结构应严谨,逻辑性要强,文字表述 要言简意赅,多了是累赘,少了是遗憾,应该恰到好处,要经反复锤炼和修改。 可惜我见的一些(包括已发表的)论文有点粗制滥造。   二、亟待革新完善的答辩制度   下降的论文质量来自落后的答辩制度,论文答辩评价决议公式化。 “…… 选题新颖,设计合理,技术路线清晰,手段先进,结果客观,学科性强,有创新 性,论文层次分明,阐述清楚……是一篇优秀论文。”这段评语的前后省略部分 是对论文评价的具体描述,但将这段结论语的措词稍加修改,亦可套用到对其他 研究生论文的评价。对论文的缺点和错误几乎不提,即使提,也是轻描淡写稍带 了事。   论文答辩委员会和论文评阅人由导师推荐的圈内人,其中包括论文指导小组 成员组成。礼尚往来,彼此互请,形成牢固的圈内文化和氛围。答辩委员中的论 文指导小组成员有似体育界的“吹黑哨”之嫌。有的答辩委员发言一开始自我谦 虚一番:“我是来学习的,提点外行意见。”然后公式化地肯定论文优点,接着 提点不关紧要的问题。应当明确,答辩委员不是来学习的旁听者,而是要对研究 生论文的选题、设计、方法、结果、讨论、结论和总体构思,以及研究生的答辩 能力和水平,包括论文的缺点和问题,做出客观、公正、科学的评价。评价过高 过低都属委员责任和水平问题。正确评价论文水平是对科学和研究生负责,通过 答辩,研究生可以学到不少东西,提高认识水平。对论文质量的过高评价掩盖了 论文的错误和问题,把错的东西当成对的,这对研究生有何益处?过低评价是求 全责备,脱离实际,不符合目前的整体水平,起不到鼓励研究生的作用。流于形 式的答辩会,关起门来吹,哄抬“市价”,看似热闹,实则加速了垃圾文章的制 造。现在垃圾文章不少,谁来清扫?国外亦有垃圾文章,但他们随时清扫。遗憾 的是,有的论文又把洋垃圾文章奉为经典。甚至垃圾文章也成了加薪晋级,申请 科研经费,政府津贴的资本和筹码。研究生论文答辩制度应尽快革新完善。   三、亟待革新完善的研究生导师选拔制度   落后的答辩制度来自落后的研究生导师和学术带头人选拔制度。造成研究生 导师良莠不分的原因如下:   研究生导师选拔一刀切。这种一刀切的标准是年龄而不是水平。在所谓标准 内的不行者也行,在标准外的行者也不行。以年龄为标准划分学术水平,既不合 理又不科学。一刀切制度对标准内的不行者是捧抬,对标准外的行者是打压;学 术带头人(通常也是博士生导师)官僚化。在高校,省级、厅级学术带头人官僚 化较普遍。这种政教一体,殿堂变成了官场,干扰了学术秩序和纯洁;职称晋级 标准随意化。晋级标准朝令夕改,不是变得更合理,而是变得更官本位了;晋级 标准解释适用化。晋升你有理由,不晋升你也有理由,要晋升你抛出优点,不晋 升你搬出缺点;晋升论文重量轻质,是造成一稿多投、一文多发的主要原因;重 科研轻教学是目前高校教学质量下降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教学也是重量轻质, 有的教师修正教科书数十处原则性错误不但不算成果,而且还惹怒一些人,荒唐 不荒唐;评审机制行政化。能否晋升你,领导有决定权。置于领导控制下的专家 评审组评审的公正性受到质疑,评审组评审通过,并宣布了结果的,也可借故拉 下马,补上领导钦定的人;评审会前的勾兑,攻关能力强者受益,老实人吃亏; 人为的排学术梯队,领导认为好的人重点培养,这不是公平自由竞争。   由于这些原因,在学术带头人中却有部分人没有起到促进中国科学技术发展 的作用,而且阻碍了学术的民主自由。对他们来说,这种头衔只是个人的一种荣 誉,而不是对社会的一种责任;是炫耀自己的一种包装,而不是学术的一种内涵; 是加薪晋级的一种资本,而不是学术水平的一种鞭策;是护身的一种法宝,而不 是公平的一种竞争;是目无学理的一种学阀作风,而不是学理高尚的一种大师风 范。目前的这种制度没有彻底摆脱学术异化了的官本位这种怪兽的影响。原苏联 生物学的独裁者——李森科的政-学一体模式就是这种怪兽典型。他给科学贴上 政治标签,这种怪兽就凶残得很,扼杀了孟德尔—摩尔根遗传学在前苏联的传播 和发展机会,遗传学精英遭灭顶之灾,使俄罗斯现在的遗传学落后美国数十年。 在中国,虽然自改革开放以来,科学技术尤其是技术有长足的发展,但目前在一 定程度上的权力分配学术,官学不分,就是这一怪兽作祟。有些博导和学术带头 人,不是凭自己的学识和水平,而凭貌似公平的中国式一刀切给予的机会(同时 也给一些人带来了伤害)、权力支撑和关系网圆场,再加上自我粉饰一番,甚至 弄虚作假。有一位教授在申报某级学术带头人时,手中无国家级科研项目,就把 别人的国家级科研项目填在自己的申报表中。一旦桂冠在头,依仗靠山,下统一 些轿夫和吹鼓手,在内联的一些学术刊物上发表点所谓的学术评述文章,便“欺 行霸市”起来,自称所谓的某行道专家,把捡到的封皮当信条,写的评述是博士 生论文综述的改写,博士生错,他也错,谁指导谁?此人为我所用,篡改国际学 术会纪要精神。不择手段,钱到位,招上数位博士生,每年发表十几篇文章,名 利双收,可谓“良性循环”。一旦交椅坐“稳”,占山为王,谁奈何得了我?研 究生培养过程中的怪诞不经之事还表现在,有的导师连自己招收了多少研究生都 不知道,叫不出自己研究生名字的也不乏其人,研究生做课题,写论文无人指点 或由他人代劳。名不副实的导师能培养出高质量的研究生吗?研究生培养也成了 某些人的专利,不是能者为师,这合理吗?(异地)做官的导师,虽然无精力和 时间来指导研究生,但有钱。对于他们来说,是鱼和熊掌兼得,但对于教育学术 系统则是人力和财力资源配置的不合理,是极大的国家资源浪费。   四、几点建议   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是现行高校存在的深层次问题中的冰山一角。 在增加研究生招生数量的同时,要着重营造提高研究生尤其博士研究生质量的环 境和运行机制,改革现行的导师选拔制度和研究生培养机制。为此必须进行高校 全方位的体制改革和制度建设。   高校消肿瘦身,轻装上阵,提高工作效率。中国目前的高校管理机构庞大, 人浮于事现象严重。   彻底改革高校的现行人事管理和考核制度。建立设岗不定人的公平、公正竞 争机制。用人不唯学位论,不拘一格选能人。   政教分离,学术民主自由,兼容并包。制订学术方面的游戏规则,规则面前 人人平等。   制订健全的学术评估体系,规范评审制度,建立非圈内的同行专家评审制度。 若在评审中有“吹黑哨”的专家,也应受到处分。   建立学术道德委员会,改变目前这种正不压邪、邪压正的局面,及时清除学 术腐朽和纠正不正之风。   立法处置学术弄虚作假、剽窃等不正当行为。实践已经证明单靠“自律”不 能遏制学术腐败。   逐渐改变高校的“近亲繁殖”。高校的近亲繁殖既是形成牢固圈内文化和氛 围的重要原因之一,又是高校学术理念倒退和水平下降的群众基础和根源之一。   加强高校的软件建设。对于高等学府,在加强硬件建设的同时,更应加强软 件建设。这种建设是无形资产,在一定程度上比硬件更重要。抗日战争时期的西 南联大就是例证,在那样艰苦的物质条件下培养造就了无数精英,其中的杨振宁 和李政道就是在这样的环境打下了为尔后获诺贝尔奖的坚实基础。而当时的一批 资深教授,如物理学界的泰斗吴大猷教授的学术理念和水平起了不可磨灭的作用。 但近半个世纪以来,在中国却未培养出顶尖级的国际科学大师,值得深思。   笔者旁听研究生答辩的一孔之见令人担忧,但愿实际情况比我见到的好得多。 笔者写此文的目的是想唤起有关部门的重视和学术领域的争鸣和回应。 (XYS20080729) ◇◇新语丝(www.xys.org)(xys2.dxiong.com)(www.xysforum.org)(xys-reader.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