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1.dyndns.org)(xys.3322.org)◇◇   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起伏与进退   ——以介绍分析一份重要的高等教育统计为中心   刘海峰   随着高等学校的扩招和高等教育大众化目标的提出,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规 模与速度问题成为高等教育界讨论的热点之一。要深入地探讨这一问题,不仅需 做国际比较研究,而且须回顾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进程。对当今中国高等教 育发展程度大家都较熟悉,而对以往高等教育的发展状况,即使是一些高等教育 专业研究者也不太了解。本文以介绍一份1931年度的高等教育统计资料为中心, 在横向比较和纵向考察的基础上,分析中国高等教育在世界各国中的相对位置之 起伏进退,从中可以看出中国走高等教育大众化道路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一、各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时间之比较   按美国学者马丁·特罗关于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理论,毛入学率达到15%以上便 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现在,不仅发达国家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早已超越 15%的门槛,甚至已超过50%,进入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而且,许多发展中国家 也纷纷进入大众化阶段。1995年全世界毛入学率总计16.2%,其中发达国家59.6%, 最高的是北美洲84%;发展中国家平均8.8%,其中拉丁美洲17.3%,阿拉伯国家 12.5%。亚洲国家如菲律宾1965年的毛入学率为19%,1980年韩国、泰国的毛入学 率都是14.7%,新加坡1985年为13.6%,1990年已达18.6%。[1] 而1995年中国高 等教育的毛入学率才6.86%,到2000年才刚超过11%,比不少发展中国家落后。当 然,中国的高等教育发展道路有其特殊性。由于存在着巨大的城乡差别,在一些 农村地区连中等教育都还未普及,而在多数大中城市实际上毛入学率已远不止 15%了。因此,中国高等教育局部出现了一些大众化甚至是大众化后期的阶段特 征。另外,1998年以前中国高等教育统计也不够全面,数百万自学考试考生没有 纳入统计范围,即使1999年以后,自学考试考生折算的比例也过低。[2] 但无论 如何,从世界范围来看,1998年以前中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是偏低的。   表1 每万人口中高等教育学生数比较表[3]   国(地区)别    年份     每万人口中高等教育学生数   台湾地区      1993     274(305)   中国大陆      1992     19   香港        1989     85   新加坡       1991     103   日本        1992     228   韩国        1993     383(477)   印度        1986     63   美国        1990     411(569)   加拿大       1991     525   英国        1990     209   法国        1991     323   西德        1991     257   意大利       1991     266   澳大利亚      1991     309   新西兰       1991     379   阿尔及利亚     1990     114   埃及        1990     134   前苏联       1989     183   除了采用毛入学率的指标之外,较早时通行的另一种衡量高等教育发达程度 的办法是计算每万人口中高等教育学生数。我们看一下1991年前后一些国家和地 区每万人口中高等教育学生数,便能了解中国与其他国家高等教育发展的差距 (见表1)。   由此可见,1992年中国大陆每万人口中高等教育学生数仅19人,比表中各国 各地区都落后不少。当时的统计未计入成人高等教育,但即使加上成人高等教育, 中国大陆的数字也不会很高。特别是较有可比性的人口大国印度,1986年每万人 口中已有63名大学生,超过中国许多。然而,中国高等教育在世界上的相对位置 并非始终如此,而是经历过大的起伏和进退的。   二、1931年度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相对位置   民国时期,中国的高等教育曾有过稳步的发展,尤其是在1930年前后,教育 和学术都曾有过一个相对稳定而良好的发展时期。而1931年是民国高等教育史上 的一个重要的年份,该年做过详细的全国高等教育统计。1933年7月,民国政府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编印出版了《二十年度全国高等教育统计》一书,1935年5月 出版的《第一次中国教育年鉴》丁篇“教育统计”所载内容基本上是用1931年度 的数据。其中的“学校教育统计”载有一份珍贵的高等教育统计资料,即教育部 高等教育司编制的《我国二十年度高等教育与世界主要各国之比较》,这份统计 表列出了1930年前后包括中国在内的28个国家的高等学校数、学生数、每校平均 学生数、每百学生中之教员数,以及各国人口数和每万人口中之大学生数,从中 可以清楚地看出当时中国高等教育在世界上的相对位置。原表除中国以外按各国 大学生数多少排序,为了便于比较阅览,现以当今的通例更改原表中的少数国名, 并根据该表数据按每万人口中的大学生数多少重新排序列表如下(见表2)。   表2 1931年度中国高等教育与世界主要国家比较表[4]   附图{略}   续表   附图{略}   由上表可见70年前世界各主要国家高等教育发展的大体格局。从人口与大学 生数的比例来看,在这28个国家中,美国和加拿大数一数二遥遥领先,与当今北 美高等教育在世界上的地位一致。南非当时的位置也十分靠前,与奥地利并列第 3,而今南非的位置已后退了。从表中第5位的新西兰到第23位的葡萄牙,都是欧 洲和大洋洲国家。日本第24位,每万人口中有大学生6名。中国排在第27位,每 万人口中有大学生1名,是第28位的印度(0.3名)的3倍。当时中国有4亿7千万 人口,在校大学生数是44167名,在今天看来学生数并不多,且已远远落后于先 进国家,但当时世界上大部分国家高等教育都很落后,印度与中国已有很大的差 距,其他一些没列进表中的国家的大学生数就更微不足道了,因此,1931年中国 在世界各国高等教育的排名还算是靠前的。当然,当时世界上国家数不像现在这 么多,现在的许多国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陆续独立的。然而以上数据也在相当 程度上说明中国的高等教育在世界各国中的位置曾经是不算太落后的。   在世界各国中,同为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大国印度往往是中国的一个重要的参 照系。虽然当时中国高等教育绝对量还很小,但在世界各国中排名还不算太后, 每万人口中受高等教育的人数至少比印度高出许多。而到1986年,印度每万人口 中大学生数已有63人,中国大陆在1992年却只有19人,即使加上成人高校学生, 也比印度少。是什么原因使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规模和速度受到影响?考察分析 之后,可以看出,部分是因受到日本侵华战争的摧残,而从长远来看,则还有其 他原因。1947年出版的《第二次中国教育年鉴》载有1927~1945年全国高等教育 情况,表明抗战后期高等教育仍有较大的发展,请看下表(表3)。   表3 1927~1945年中国高等教育概况统计表[5]   附图{略}   从表3看来,在1927-1945年之间,除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导致高等学校数和 学生数出现顿挫以外,中国高等教育总体而言是处在一个不断上升的发展时期。 1940年以后,高等学校数和在校生数甚至超过了1936年,至抗日战争胜利的1945 年,高等学校数达到创记录的141所,在校生83498名,8年抗战中高等学校在校 生数增加了1倍。在“平时作战时看,战时作平时看”的思想指导下,抗日战争 时期高等教育的数量仍有稳步增长。抗战胜利后,高等教育仍然继续发展,虽然 在解放战争后期一定程度上到受战乱的影响,但并未出现大的波动。   1949年新中国建立,当时有高等学校205所,在校生116504名。此后不久进 行院系调整,高校数有少量的变动,但在校生数则是逐年增长。至1957年有高等 学校229所,学生441181名。此后3年大跃进,1960年高等学校猛增到1289所,在 校生达961623名。1961年以后开始调整压缩,至1965年高校数为434所,学生 674436名。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高等学校连续4年完全停止招生,即使 1970年开始招收工农兵大学生,数量也很少。直到1977年恢复高考之后,中国高 等教育才走上稳步发展的轨道。1999年扩招,高等教育又进入一个快速发展的时 期。   三、结论   从以上对近70年来中国高等教育的简要回顾,我们可以得出几点认识。   1.中国高等教育受政治的制约特别明显。教育的发展要受政治、经济、文化 的制约,高等教育的发展更是与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密切相关。普通教育同社 会政治、经济发展的关系,相对而言是较为间接的,中小学校的兴衰变动受政局 等变化的影响也较小。高等教育同社会的生产力、科学技术、经济活动、政治制 度的关系是直接而密切的。政局变化、教育政策的调整对学校有所影响,首当其 冲的往往是高等教育。[6] 而比起具有自治传统的西方大学来,中国的高等学校 很少独立性可言,即使是古代的私学与书院也是如此。从古至今,中国的高等教 育都受到政治的强大制约,中国现代高等教育发展曲线的抑扬顿挫明显与政治风 波密切相关,1958年高等教育超高速发展是“大跃进”的产物,1966-1976年高 等教育陷入谷底是“文化大革命”造成的恶果。像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大起大落的 现象,在一般国家尤其是欧美国家中是罕见的。因此,观察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 历程和预测其未来的走向时,政治视角是极为重要的一个方面。   2.高等学校扩招势在必行。从纵向发展来看,70年间中国高等教育有了巨大 的发展,但从横向比较来看,1990年中国接受高等教育人口的比例在世界各国的 相对位置却并不令人满意。中国每万人口中大学生的比例居然曾排名世界第27位, 这是很值得我们深思的。当时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程度远高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 水平,而1995年发展中国家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平均为8.8%,中国只有6.86%。[7] 而相对位置的落后,最主要在于“文革”十年的耽误和倒退。近20年来,中国经 济有了长足的发展,在世界上的经济地位有了很大的提高,高等教育理应相应地 有较大的发展。经过1999、2000年的扩招,中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已超过11%, 并已化现迈进高等教育大众化门槛的势头。作为一个日益崛起的大国,扩大高等 教育的规模是势所必然的。   3.高等教育应在长远规划的基础上渐进地发展。从理论上说,高等教育的发 展最好要避免大的起伏波动。但实际上,受中国特定政治和经济形势变动的影响, 中国高等教育规模扩张的周期性波动仍是不可避免的。由于高等教育规模扩张的 起伏大,其发展速度反而慢,起伏小反而发展快,起伏过大还会给高等教育的发 展带来负面的影响,因此,在高等教育规模扩张的过程中,应尽量避免大起大落。 [8] 以往中国高等教育史上曾出现急于赶超时加大油门、支撑不了时又急刹车的 现象。中国高等教育发展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都很深刻,那种进两步、退一步, 甚至是进一步、退两步的历史最好不要重演。较理想的发展是在长远规划的基础 上渐进地增长。虽然实际的发展很难是一条平稳上升的曲线,但至少应力求使其 波动不要过大。这便是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起伏与进退历史留给我们的启示。   【参考文献】   [1] UNESCO, Statistics Year Book,1980,1989,1997,Part Ⅱ.17-67.   [2] 刘海峰,郑若玲.自学考试是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重要途径 [J]. 高等教育研究,1999,(5).   [3] 据李泽yù@①,武毅英等.战后台湾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 [M].厦 门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238页.表(15)制成。原表为“高等教育学生占人口 千分比.本表换算为每万人口中高等教育学生数。台湾地区括弧内数字包括空中 大学及专科补校之数据,韩国、美国括弧内数字含空中大学、开放学院及开放研 究所之数据。   [4] 第一次中国教育统计年鉴(丁篇).教育统计.第一学校教育统计. 开明书店,1934.29.   [5] 据第二次中国教育年鉴.商务印书馆,1948年版第1400页所载《历年 度全国专科以上学校概况》统计表制成.   [6] 刘海峰.中国高等学校的校史追溯问题 [J].教育研究,1994.(5).   [7] 谢作栩.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道路的研究 [D] 厦门:厦门大学博 士论文.2000.96.   [8] 谢作栩,黄荣坦.20世纪下半叶中国高等教育规模发展波动研究 [J]. 教育研究,2001,(2).   字库未存字注释:   @①原字或加两撇 (XYS20050203) ◇◇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1.dyndns.org)(xys.3322.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