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3322.org)(xys.freedns.us)◇◇   澄清刘亦婷父母的一个误解:附赠《刘亦婷的作文为何越写越差》   萧愚   刘亦婷父母的一个误解是,我的书是读过他们书之后的“读后感”,所以必 须对他们书中的每一句话精读、精解且记忆犹新,只有如此,才能推断出正确的 结论,但事实并非如此。下面我介绍一下我写作此书的心路历程,可能会消除他 们的这种误解。   我第一次对刘亦婷产生印象是在读了此人的作文之后,有个邻居阿姨拿来一 本《哈佛女孩刘亦婷》,问我里面的作文水平到底怎样。我仔细看了看,感觉水 平低的可怜。究竟怎么低,读者可以通过我附的《刘亦婷的作文为何越写越差?》 一文己评判。   看了她的作文,就觉得这个据说是天才的哈佛女孩水平并不怎么样。时隔多 年之后,没想到这个哈佛女孩重出江湖了,我于是便忍不住要看看这个人现在的 水平如何。   看她的第二本书是在网上,先看的是她的“自述”,这篇自述讲述其在哈佛 四年的经历, http://book.sina.com.cn/nzt/1082430743_liuyiting2/index.shtml我发现通 篇都是自我表扬,从头把自己夸到尾。我的直觉告诉我,这个女孩缺乏基本的人 文素养,常言说文如其人,一个人有没有思想,有没有足够的人文素养很容易通 过文章看出来。(但也有另一种可能,就是其父母为刘亦婷代言,这篇自述反映 的是其父母的素质)   于是,我便动了念头,想看看这个素质如此值得质疑的女孩究竟是怎么被培 养出来的,究竟怎么进哈佛的。于是便找来《哈佛女孩刘亦婷》来看。   不看不要紧,看了以后有种很不舒服的感觉。书中到处是夸、夸、夸,把这 个女孩夸得完美到了极至。在其家长笔下,此女世出名门,祖上是太史公司马迁。 其智商也是高得离谱,五万人里挑一,情商更是不得了,能捏冰15分钟,意志力 堪比铁人。她3岁时便能即兴在钢琴上作曲,6岁就开始自学电子琴,长大后出落 成大美女,小孩子都叫她美人鱼姐姐。思想境界更是常人难以企及,重实力,轻 虚荣,面对名利气定神闲,视荣誉如同粪土。而且志向高远,学经济不是为了钱, 而是为了救助祖国的穷人。进了哈佛更是不得了,好像拿到了“哈佛天才”的荣 誉证书。书名虽然标榜“纪实”,可这个女孩没有一丝缺点,面对父母的教育, 全是感激没有一丝抱怨。所以我在给刘亦婷父母的《九个问题》里问的第一个问 题就是:你们认为刘亦婷到底有没有缺点?   可是,自夸像泡沫,一挤就破,将其还原之后,我能感觉到这个女孩其实很 普通,她很可能就是我们在中国学校里经常遇到的那种典型的“好”女孩。勤奋, 听老师的话,听家长的话,认真读书但缺乏独立思考能力,缺乏思想,缺乏智慧, 缺乏人文素养,更缺乏创造力和想象力,这种女孩子适合做办事员,普通的技术 人员,螺丝钉人才,但是,不会成为很好的研究人才,创新人才。   我不是说做一个螺丝钉人才就不优秀,他们中间也有很优秀的人,但是,把 这类人美化为天才,或者说具有不寻常的综合素质我便觉得很别扭,而这正是其 家长在《哈佛女孩刘亦婷》一书中不断向读者强化的一种印象。   而且,我发现刘亦婷家长对其实施的家庭教育也根本不是素质教育,而完全 是我们熟悉的应试教育。随后,我又发现一个事实,就是一些素质一般的人也能 进入美国名校。这个发现提醒我研究了刘亦婷的申请过程,发现她的推荐人起了 很大作用,而这个推荐人之所以推荐刘亦婷,也并非由于她的素质有多全面,而 是一些文化差异以及其他一些主观的东西。我还发现,刘亦婷当年申请时国内竞 争不大,也可能让一些素质一般的人进入哈佛。   可刘亦婷的家长却认为刘就是靠不寻常的综合素质进入哈佛的,而且他们以 这个尚待验证的看法为根据,写书、办讲座来讲述“我们是如何培养出这些不寻 常综合素质的”,然后又大笔一挥,把原来《花儿为什么这么红》的书名改成 《哈佛女孩刘亦婷》,并将其命名为“素质培养纪实”。一些媒体跟着炒做,一 本“育儿真经”正式推向市场。   至此,我觉得自己的思路理清了,便主要从这上述几个方面对“哈佛女孩” 这个现象提出了质疑。   可见,本书并非精读刘亦婷两本书后的读后感言。而是有明确的主题,主要 探讨刘亦婷进入哈佛的真实原因以及她的培养模式和学习方法。所以对其两本书 我并非全书细读,精读,而是有所选择的略读,跳读。   刘亦婷父母提到的关于《卡尔威特的教育》是伪书的文字是关于早期教育的, 由于当时我自觉学养不够,对早期教育并没有深究,在我的书中谈早期教育的文 字也极少,总共15万字左右的书稿中,只有1200余字,其实写这部分的意义更多 是存目给读者提个醒,所以题目含混,是《科学性难以评估的早期教育》,并没 有旗帜鲜明地否定他们。   早期教育是我最近偶然涉足的,佟平先生对《卡尔威特的教育》的批判给了 我很大启发,所以才有了《从卡尔威特到哈佛女孩》这篇万字长文。此时,距离 当时写书已经有七、八个月的时间,怎么可能对那两本书的内容如数家珍呢?更 何况我当时并无深究这部分内容。   刘亦婷父母非要说我看过这段文字,且时隔几个月仍应记忆犹新,并对他们 的话深信不疑,我对此毫无办法。不过这里,我提醒一下读者,就是,我用所谓 的伪书批判他们对我来说并无特别的好处。   道理很简单,根据一位读者的考证,我的《从卡尔威特到哈佛女孩》一文中 所引用的事实大部分都存在于《早期教育与天才》一书中。也就是说,我用《早 期教育与天才》批判他们跟用《卡尔威特的教育》一书批判他们效果是一样的。 那么,我故意用伪书的动机何在?   如果真如他们所言,我用伪书是为了歪曲老卡尔,进而否定他们,那么,请 他们行事严谨一些,如果真的是为读者考虑,请告诉读者真实的老卡尔是什么样 的。真实的老卡尔与我文中描述的老卡尔有什么具体不同,我的哪个观点是错的, 借用一位读者的话,驳斥我,请堂堂正正走正门。   我想跟刘亦婷的家长说,你们可以质疑我,但是,请不要借质疑混淆视听。 通过否定我来否定文章和书的观点。我问了你们九个问题,你们根本不作正面回 应。我的文章你们不作正面回应,我的书中的一些观点你们不作正面回应,只是 围绕着我写书的动机说三道四,或者就是乱扣帽子,不断用谎言、诽谤、诬陷、 造假、借你们出名等等诋毁人格,这不是光明正大的做法。   我还要教你们一个逻辑问题,就是在没有确切证据说别人是谎言、造假的时 候,请在前面加上“可能”或者“涉嫌”两个字,这是写文章的基本规范和操守 问题。你们连这样的常识都不懂,怎么还好意思出书教读者怎么写作文?   还是请你们仔细阅读下面这篇文字,好好学习一下为文之道吧。   附录:   刘亦婷作文为何越写越差   质朴却比巧妙的言辞更能打动我的心。   ———莎士比亚   鲁迅在《南腔北调集·作文秘诀》一文中写道:“白描”却并没有秘诀。如 果要说有,也不过是和障眼法反一调: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而已。 莎士比亚也曾说过,“质朴却比巧妙的言辞更能打动我的心。”   按照鲁迅和莎翁的说法,写作文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真”,即真情实感,朴 实无华,而最忌讳的一点就是做作。   仔细阅读刘亦婷所有的作文、日记等等,我们会发现,刘亦婷的作文越写越 差。而越写越差的一个重要原因正是逐渐违背了鲁迅所说的作文要诀———有真 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   借助《哈佛女孩刘亦婷》和《刘亦婷的学习方法和培养细节》这两本书我们 可以看到大量刘亦婷写作的文章,甚至包括其3岁时写的。这的确是一份很宝贵 的资料,可以供我们研究出很多有意思的问题来。   三岁:妙语连珠   下面就是刘亦婷3岁时“写”的小品文。   花儿为什么会开?   ———婷儿3岁时“写”   从前有一个小朋友,   看见路上有很多花。   小朋友问:花儿为什么会开呢?   花儿说:因为人们要看哪!   (引自《刘亦婷的学习方法和培养细节》 第262页)   滑稽的故事   ———婷儿3岁多“写”   从前有一个巨人,他的手非常大,比房子还大。   可是他的手帕很小,比我的手还小。   这个巨人用这么小的小手帕擤鼻涕。你说滑稽不滑稽?   (引自《刘亦婷的学习方法和培养细节》 第264页)   这两篇小品文写的很好。我把它们推荐给我的朋友们看,其中还包括念文学 博士的朋友,大家异口同声地说,写得好!   这两篇小品文为什么写得好呢?原因一点都不复杂,就像鲁迅先生讲的作文 秘诀那样:“白描”。虽然寥寥数语,却充满童趣童真。不过可惜的是,刘亦婷 的这种童趣和童真到她10岁的时候便过早中断了。   十岁:失去童真   我们从下面这两篇文章,可以清楚地看到,在9到10岁之间,刘亦婷的小脑 瓜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假若我也有希望丸   ———刘亦婷9岁时所写   1990年7月9日 星期一 大雨   希望丸,是《幻乡魔迹》中的一种有很强魔力的药丸。不管谁吃了,只要他 能成双成对地数到17,再提出一个愿望,这个愿望就可以马上实现。但是,成双 成对地数到17,那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17是个单数,数不到17就不能实现 愿望,怎么办呢?不过我有一个办法,能成双成对地数到17,数法是这样的,1 的一半儿,l,3,5,7,9,11,13,15,17,你看这样不是就很容易了吗?   我想,如果我有了希望丸,我的第一个愿望是,我要100个希望丸,这样, 我就可以有100个可以实现的愿望了。我再吃下一个希望丸,数到17,然后说: “我要一套灰姑娘在舞会上第三次穿的衣服和鞋子。”我的第三个愿望是:希望 我成为世界上最有知识的人。我的第四个愿望是:希望我们家的人都永远年轻, 永远不死。   我也经常问我的爸爸和妈妈有些什么愿望?爸爸说:“我希望你长大以后成 为一个有用的人。”妈妈说:“我希望人可以不吃饭,但又可以活下去。”后来 爸爸变了愿望,现在他的愿望是:让世界上所有的好人都变成最有能力的人。妈 妈也变了愿望,她现在的愿望是:让世界上没有一个小偷,没有一个坏人。我的 愿望是:让世界各地到处都是树、花、草。我还有两个愿望,第一个是,希望我 书架上的书都全部换成新的字书;第二个是,希望我们很有钱,想要什么东西就 可以买到。   这本书是3年以前买的,那时我才上一年级,只认得很少的字,所以第一遍 还是妈妈念给我听的呢!   《荒岛奇遇》读后感   ———刘亦婷10岁时所写   1991年7月22日   今天,我读了法国著名作家儒勒·凡尔纳的一本有名的著作———《荒岛奇 遇》。   故事是这样的:一个黑沉沉的夜晚,在巨浪翻腾的茫茫大海之中,一只帆船 被风暴抛上抛下,颠簸不定,风帆已经被吹破了,桅杆也断了,15位少年危在旦 夕。船随时都会被大海吞没,船上的少年们奋力与风浪拼搏,终于被一个巨浪掀 到了一个无名的荒岛沙滩上。船已经损坏了,但15个少年却安然无恙。从此,这 群“鲁滨逊”式的少年漂流者,在与世隔绝的荒岛上过了两年“野人生活”。他 们捉海龟、猎海豹、寻食粮、建屋洞、斗猛兽,绘制出一幅惊心动魄的画面,最 后,奇迹般地回到了亲人身边。   这15位少年都是切尔曼学校的学生,他们是13岁的杜尼凡·库洛斯和巴库思 培,12岁的维布·威尔科、库斯·卡内特和沙毕斯。9岁的杰克斯和爱巴森、8岁 的科斯塔和小多尔。这些都是英国人。14岁的少年戈顿是美国人,13岁的布里昂 和9岁的弟弟杰克都是法国人。   杜尼凡是新西兰上层社会的有钱地主的儿子,人品高雅而且服饰漂亮,是同 学公认的最优秀的学生。杜尼凡不但天资聪明,而且勤奋好学,学习成绩名列前 茅。恨不得出人头地的杜尼凡,一向不甘心居于人下。正是由于这种好胜心理, 几年来一直在和布里昂竞争,在这次冒险中,布里昂的威信,更燃起了他的嫉妒 之火,定要和布里昂争个高低。于是杜尼凡处处和布里昂作对,找他的麻烦,让 他们这个15人的小集体发生了分裂,直到布里昂从美洲虎口里救出了杜尼凡,他 才明白过来,布里昂完全是为大家好,根本不是为了出风头,不禁惭愧极了,和 布里昂重归于好。   这本书教育我们,要互相团结,大公无私,勇于开拓,冒险,是本好读物。   这两篇文章一经对比就能看出,第一篇文章充满机智、童趣和想象力,我们 能够感觉到,刘亦婷从这本童话中感受到的是快乐、有趣;而第二篇文章则开始 “玩深沉”了,不仅整个行文流水账一样平淡无奇,而且结尾那句“本书教育我 们,要互相团结,大公无私,勇于开拓,冒险,是本好读物”,更是“画龙点睛” 的败笔。我们能够从这篇文章中看到,刘亦婷在读这本小说时已经不快乐了,与 其说她是在读,不如说她在完成作业;与其说她在写,不如说她在完成任务。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变化呢?还是从刘亦婷继父的教育理念中找原因吧。 《哈佛女孩刘亦婷》一书中写到:   爸爸认为,童话类书籍在婷儿的婴幼儿阶段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丰富了她的 想像力,培养了她基本的是非感,现在,它们的历史使命基本完成了。对婷儿来 说,继续以童话为主读课外读物,是一种低水平的重复,弊大于利。他准备向前 跨一大步,从高起点切入,瞄准10年、20年后的需要,尽快给婷儿提供新的精神 食粮。   爸爸十分有远见地提出:我们给婷儿提供的精神食粮,应当来自优秀的中国 文化和优秀的西方文化,而且应当使二者的精华有机地融为一体,为婷儿塑造一 个尽可能完美的内心世界。   请各位读者仔细看看上面这段话,请问大家,这不是拔苗助长是什么?   9岁的孩子算不算儿童?纵使这个孩子已经能够征服歌德巴赫猜想,但也改 变不了这个事实,她仍然是个孩子。   可是,这位家长却已经不把她当孩子了,扼杀了她读童话的爱好,开始勇攀 高峰,研读优秀的中国文化和优秀的西方文化了。这跟卡尔威特的老爸一个路数, 卡尔威特的老爸不就是让小卡尔在10岁之前就研读六七国语言,广泛研究数学, 天文,化学,动物学,植物学,矿物学,物理学,地质学等等吗?   俄罗斯著名批评家别林斯基说:“凡事各有其序。勉强地过早成熟的儿童是 精神上的畸形儿。”   世界学前教育组织在《童年宪章》中写道:“所有的儿童都不应受成人剥削, 他们的心、脑和身体是属于他们自己的,必须不受侵害。”儿童的世界一旦掺杂 了成人的功利观念,孩子也就必然丧失人格的独立,完全异化成父母满足愿望的 工具。   我们看到,正是在刘亦婷老爸的完美蓝图下,刘亦婷的童年时代可以说在9 岁的时候便提前结束了,童趣没了,童真也没了。著名儿童文学作家秦文君说: “大自然不需要早熟的果子,因为那是生涩的,不甜美的。人类需要渐渐长大的 儿童,揣着童心的儿童样子的儿童,那才是长久的、健康的、醇美无比的。”   可是,刘亦婷此时尽管只有9岁,可已经不被当作儿童看待了。家长要提早 采摘果实了。所以我们看到,童真之外,刘亦婷的快乐也没有了。球王马拉多纳 说过,如果没有快乐,成为世界上最伟大的球星又有什么用?   可惜,刘亦婷的父母却没有这样的思维,他们那个时代人的思维,是根本不 会把孩子当成一个具有独立生命意识的个体的,孩子某种程度上是被当作一部机 器。这是一种典型的计划经济思维,我们的孩子们先是被有计划地生育出来,然 后被有计划地教育、培养、灌输,最后被送上一条条生产线。当这些计划出来的 学生被送到市场经济的生产线,这才发现,他们根本就不是什么龙啊凤啊,不过 是一颗颗平淡无奇的螺丝钉。   再举一例,看看这位擅长计划的爸爸是怎么从9岁起扼杀刘亦婷的童真的。 《哈佛女孩刘亦婷》中写到:   本来,小孩子看书是只注意故事,从不看什么“前言”“后记”的,婷儿也 一样,但是为了写读后感,婷儿也开始看起这些相对高深的文学评论来了。为了 从数千字的评论中找到她要的内容,她不得不反复研读、筛选专家学者的文章, 这不仅直接帮助她深入地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还使她提前熟悉议论文的样式, 更重要的是,对她发展理性思维具有莫大的促进作用———事实上,婷儿报考哈 佛时写的那篇大作文,就是记叙文和读后感的混合体。   对比婷儿最早写的两篇读后感和小学写的最后两篇读后感,可以明显地感觉 到婷儿的理性思维在迅速地走向成熟。   让一个9岁的孩子“不得不反复研读、筛选专家学者的文章”,而且冠冕堂 皇的说,“这不仅直接帮助她深入地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还使她提前熟悉议论 文的样式。”我真的对这种教育方法反感之极。现代文学研究专家王富仁教授说: “我们每一个人都会发现,我们现代的儿童不是懂事懂得太晚了,而是懂事懂得 太早了;他们的幼年、童年和少年的心灵状态不是被破坏得太晚了,而是被破坏 得太早了。”可以说,刘亦婷读大学前后文章作文越来越“做作”,跟她9岁时 边遭遇的“灌输”有着直接的关系。   时光荏苒,一晃刘亦婷被“灌输”3年多时间了,我们再来看看她13岁上初 二时写的文章:   细节与心理   1995年2月7日 星期二 多云   昨天,我看了《辛德勒的名单》这一部名片。   看了这部片子,我的感触很深。它第一次使我看到了纳粹们对犹太人的残酷, 也感受到了辛德勒的人道主义行为的高尚。   我尤其佩服片中细节对人物的刻画作用。如最后,犹太人们把一个金戒指送 给辛德勒做纪念时,要表达辛德勒的心情。导演没有安排华丽的言语和眼泪,而 是辛德勒激动得发抖,使戒指掉进了土中,他忙趴在地上找,捡了几次才捡起来, 一边抖,一边套在自己手上。   我从中得到一个启示:要表达某人心理,不必用那些陈词滥调来做不准确的 描写。用语言,不如用一个细节、一个动作表达得真实而贴切。   (引自《刘亦婷的学习方法和培养细节》 第281页)   这篇日记虽然只有短短的250个字,但我们可以清晰地嗅出八股文的味道。   首先,给日记起标题已经是一个伟大发明了。可以说,这根本就不是日记, 这是带主题的作文。它如同孙悟空头上的紧箍咒一样,把孩子的想象力牢牢地束 缚住了。   这根本不是在看电影,而是在学习,在受教育;这也不是在写日记,而是在 用八股的形式应付差事。这样的观后感还要当作正面典型来炫耀,不知道会有多 少可爱的儿童会被误导?   时光继续蹉跎,我们发现,那个可爱的小精灵变得越来越灵气全无,家长刻 板的教育方法,催促早熟的灌输,以及学校里的沉重功课,将她的童年合力扼杀。 布迪曼说过,最本质的人生价值就是人的独立性。可是,刘亦婷的独立性在哪里? 再回顾一下刘亦婷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的一段话:   对我的成长,我想父母的作用是决定性的。父母在我小时候还没有选择能力 时,帮我考虑了比较好的“人生时刻表”,也帮我做了很多有意义的好决定。还 有我性格的培养、世界观的形成,主要得益于父母的熏陶。我做人的基本原则、 一些根本性的东西,受到了爸爸妈妈的重要影响。   十七岁:灵气全无   进入高中的刘亦婷做了一件更加让人匪夷所思的事情。《哈佛女孩刘亦婷》 写到:   高一开学快两个月的时候,婷儿做了一件让我们多少有些意外的事。她把以 前只肯让老师看的日记本送到我们面前说:“你们不是想看我在学校里写的日记 吗?我想通了,不应该拒绝爸爸妈妈的辅导。”   一个没有隐私的孩子,一个没有个人世界的孩子,一个连日记都要经过学校 和老师的审阅,一个读到高中还需要家长辅导写日记的孩子,你能指望她能写出 有真情实感的作文吗?   我们看到,此后刘亦婷的文章开始越来越频繁地与“做作”为伴,这个写作 习惯竟然一直跟随她到了读哈佛的前夜。下面将引述刘亦婷申请哈佛时写的作文, 我发现,此时的刘亦婷已经基本丧失了独立思考能力,可以说,刘亦婷的大脑已 经完全被她爸爸、妈妈的意念所占领。   来看看这篇申请哈佛时的所谓范文:   继父的礼物   我的继父是擅长家庭教育、富有爱心和责任感的知识分子。从决定做我的父 亲那天起,他就打定主意,要把我培养成杰出的人。   我6岁那年,继父送我的生日礼物不是漂亮的布娃娃,而是一台旧的显微镜。 继父教我用显微镜观察那些植物和动物的切片,我惊讶地发现,树叶、水滴和所 有的观察物在显微镜下都与肉眼看见的完全不同。可以想象我的好奇心受到多么 强烈的刺激……就这样,继父成功地培养起我探索未知领域的兴趣,这种兴趣随 着年龄和学历的增长越来越浓。   继父说:“光有兴趣是不够的,兴趣只能带来一个开始,综合能力强才能赢 得成功。”为此,他和妈妈想了种种办法来培养我的道德情操和基本素质,就连 洗碗和拖地这样的琐事,也负有培养我的耐心、细心、责任感和条理性的多重使 命,也必须做到“该干就干,干就干好”。   干到什么程度才叫“好”呢?继父的要求是:消灭航天飞机上的每个坏零件。 写着这个要求的纸条,从“挑战者”号爆炸那年到现在,一直贴在我的衣柜门上, 经常提醒我注意重要计划的每一个细节。   为了让我的努力更有成效,继父很早就对我讲解了“短板理论”(一只木桶 能装多少水,由最短的那块木板来决定),并指导我运用“短板理论”来解决上 学后遇到的种种问题。无数次寻找“短板”和加长“短板”的经历那是很多伴随 着眼泪和欢笑的故事,使我养成了从关键部位入手解决问题的能力与习惯,并且 不断强化着我积极进取的性格特点。   在继父的督促和鼓励下,我从小就习惯于按时或提前完成各个阶段的奋斗目 标,在不断扩大的范围内始终领先于同龄人,而且始终是快乐的、受欢迎的人。 上高中之后,我日益强烈地意识到,继父在我的少儿期培养的高情商,和妈妈在 我婴儿期开发的高智商一样,都是世界上最宝贵的礼物。我只有加倍努力,成为 杰出的、造福于社会的人,才能不辜负爱我的人们对我的殷切希望。   (引自《刘亦婷的学习方法和培养细节》 第295页)   在这篇文章里,充满了“继父说”、“继父的要求是”、“继父很早就对我 讲解了”、“在继父的督促和鼓励下”等等文字。看得出,刘亦婷对其家长简直 到了无限崇拜、言听计从的程度。   此外,这篇文章里到处都是空洞的口号和自我表扬,比如:“在继父的督促 和鼓励下,我从小就习惯于按时或提前完成各个阶段的奋斗目标,在不断扩大的 范围内始终领先于同龄人,而且始终是快乐的、受欢迎的人。”“上高中之后, 我日益强烈地意识到,继父在我的少儿期培养的高情商,和妈妈在我婴儿期开发 的高智商一样,都是世界上最宝贵的礼物。”   这两段文字犯了作文之大忌,就是毫不掩饰的自我表扬。大家可以看一下刘 亦婷在《刘亦婷的学习方法和培养细节》里面写的自述,文风和这篇作文何其相 似啊。我记得里面有一句话是:我从小就没有和别人攀比的习惯,总是专注于自 己的计划和目标。与上面这句“我从小就习惯于按时或提前完成各个阶段的奋斗 目标,在不断扩大的范围内始终领先于同龄人,而且始终是快乐的、受欢迎的人” 简直如出一辙。   而且,诸如“(我)始终领先于同龄人”以及“(我)始终是快乐的、受欢 迎的人”这样言过其实的话,则不仅是作文之大忌,而且是做人之大忌。记得刘 亦婷的家长曾十分“有远见”地提出:“我们给婷儿提供的精神食粮,应当来自 优秀的中国文化和优秀的西方文化,而且应当使二者的精华有机地融为一体,为 婷儿塑造一个尽可能完美的内心世界。”我真的想问问刘亦婷的家长,难道你们 给刘亦婷提供的精神食粮不包括“谦虚”这项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吗?   而且,“谦虚”这项美德不仅仅为中华民族所珍视,外国人也同样对这一美 德视若珍宝。著名经济学家贝弗里奇说过,“大多数的科学家,对于最高级的形 容词和夸张手法都是深恶痛绝的,伟大的人物一般都是谦虚谨慎的。”作家列夫 ·托尔斯泰也说过,“切忌浮夸铺张。与其说得过分,不如说得不全。”   除了毫不掩饰的自我表扬之外,刘亦婷的这篇作文里也不会缺少“高调”和 “套话”。比如:“我只有加倍努力,成为杰出的、造福于社会的人,才能不辜 负爱我的人们对我的殷切希望。”   我想,经过近10年的灌输,刘亦婷写出这样的结尾简直是必然,莱辛说过, 本性流露永远胜过豪言壮语。可在刘亦婷的作文里,处处是“豪言壮语”,却难 以看到多少“本性流露”。至此,刘亦婷的作文可以说已经灵气全无,剩下的只 是:无真意,粉饰,做作和卖弄。   结语:   3岁始便妙语连连的刘亦婷,经过9岁后的“灌输”,到了17岁的时候已经不 会写有趣味、有真情实感的文字。这是教育的大失败还是大成功呢!而且,即便 刘亦婷在世界最高学府镀金4年,写下的文字从境界到思维与17岁时也无甚区别。   基础教育之重要可见一斑。 (XYS20041226) ◇◇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3322.org)(xys.freedns.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