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沧桑变迁录   望明   1、文天祥与“宋王台”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中华民族英雄文天祥的这句绝命诗,可谓世界华文经典。南宋末年,宋丞相文 天祥率军抗元,寡不敌众,仍死战不降。被捕之后,元帝百般诱惑,文天祥始终坚 贞不屈,他的事迹和诗篇,成为中华民族爱国精神的典范。   全世界的华人都知道文天祥,但是,许多人可能忽略,文天祥这首诗是在香港 附近作出的。南宋末年,元军攻占宋都临安,恭宗皇帝投降。不甘心亡国的大臣们 ,护卫恭宗之弟出逃,从温州乘海船到福州。为了光复大宋朝,众大臣拥立恭宗弟 、九岁的端宗。不久,右丞相文天祥也逃到福州,组织抗元。元军穷追猛打,直扑 福州。端宗赵正的临时朝廷无法立足,从泉州经厦门逃到广东,进入香港的大屿山 地区。后来,香港的九龙官富场、南佛堂东龙岛、荃湾一带,就成了宋帝的根据地 。元军继续南下,小皇帝病死在大屿山。宋军又拥立其弟,在崖山抵抗。元朝派大 军数十万,海陆夹攻,击败并俘获文天祥。宋军大将军张世杰海战捐躯。护卫小皇 帝的丞相陆秀夫誓死不降,背着小皇帝蹈海殉国。   历史上,南宋末年的两个皇帝到香港避难十个月,留下了宋皇台、侯王庙、二 王殿村、金夫人墓、梳妆石、落马洲、宋少帝陵等传说遗址。至今,香港九龙启德 机场附近,两条街道之间有个不大的“宋皇台”公园,园中一块大石上雕刻“宋王 台”三字,成为香港的历史胜地。   文天祥被元军俘虏之后,拥往北方大都,途经香港附近的零丁洋。海天茫茫, 故国何在?零丁洋,这凄凉的地名引起通感,文天祥写下这样的千古绝唱《过零丁 洋》: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的堂弟文天瑞,从那时起定居香港。如今香港的本地文姓,都是他的后 代。文天祥家族,怕是最著名的香港移民了。   香港考古发现新石器时代中期遗址12处。公元前四千多年,这里已有居民, 估计是中国南方百越族出海的驻脚地。一些考古发现,又显露华北龙山文化的特征 ,证明这里很早就与中原文化相通。华人远古祖先的足迹,早已踏上了香港岛。秦 始皇统一中国,香港属番禺县管辖。秦朝从中原移民50万到岭南,使先进的中原 文化传播海隅。以后历代王朝,都管辖着香港地区。香港至今有多处“天后庙”, 就是“妈祖庙”。妈祖,是中国渔民的航海保护神,因而也是广大海外华人共同信 奉的神灵,妈祖原籍在中国福建,唐宋年间,福建沿海的船民,经常迁居香港,捕 鱼捞虾。   陆地的北方移民,海路的南方移民,在香港和睦相处,香港逐渐热闹起来。   2、新界五大姓   比起香港岛来,新界的居民更多。英国人占据香港时,新界已有村庄423所 ,居民36000人。五大姓更是历史绵长。至今,新界锦田有一处围墙高耸的“ 吉庆围”,就是邓家老屋。“吉庆围”的大铁门,铸造坚固,雕刻精美,已有30 0多年历史。北宋徽宗年间,江西吉水人邓符协考中进士,奉调到广东阳春任县令 ,看上了新界屯门这块宝地,卸任后,就举家迁到这里定居,逐步发展为新界大姓 。   北宋年间,香港已有书院20多所。   明朝初年,香港已有大小村庄60多个。明政府在此设置官府巡检司,驻有官 兵数十。   锦田邓族、新田文族、上水廖族、河上乡侯族、粉岭彭族,组成了新界历史悠 久的五大姓。还有大屿山白沙澳的翁氏、长洲的东黄氏、元朗屯子围的陶氏、沙田 大围的韦氏等旧族大姓。香港的土著居民,大多在新界,新界旧族,又都是有据可 考的移民后裔。   3、禁海令   香港位居珠江入海处,在古代已是南中国海的交通要道。避风良港青山湾古称 屯门湾,是外来船只等候进广州的驻泊地。南朝刘宋年间,印度高僧杯渡来中国传 经,回国途中留居此地。相传,有人见他乘一木杯横渡大海。因此,屯门山亦名杯 渡山,只因这里屯兵护卫海门,方改名屯门。唐代,在屯门湾旁的屯门山设置屯门 镇,建立海防要塞,大诗人朝愈有诗为证:   “峡山逢飓风,雷电助撞摔。   乘潮簸扶胥,近岸指一发。   两岸虽云牢,木石瓦飞发。   屯门虽云高,亦映波浪没。”   五代十国的南汉,在屯门设立海关,收取外国商船的关税。明代,这里更成为 军事重镇。屯门,真是香港的出入境要地。《新唐书》已有这个地名,成为香港地 区最早见于文献记载的地名。   清代顺治年间,为了防止沿海民众支持台湾的郑成功,政府颁布“禁海令”, 将沿海居民内迁80里,香港,就成了无人区。当地百姓强烈反对,两广总督周有 德和广东巡抚王来任上书皇帝请求复界,才得康熙帝准许。人口内迁20多年,房 屋倒塌,土地荒芜。政府采取鼓励政策,内地客家人纷纷迁居。香港又有了127 个村落。为了纪念这次大迁移,新界锦田建有“周王二公书院”。到了嘉庆年间, 香港已有村庄270个,成为近似内地农村的地区了。   香港,可以说,自古以来就是移民地区,出入境要地。   4、近代大移民   文字记载最准确、最丰富的香港移民,还是1841年开埠之后。   1841年,英国占领香港后,进行人口普查。那时香港岛的人口为5650 人。   1851年,香港人口就达到32983人,是上次统计的5.84倍。   不过10年,人口增长如此迅速,最高的出生率也达不到。这是因为,香港成 了鸦片贸易的转口港,大批外国商人涌入,又吸收了更多的中国劳工。   1861年占领九龙,扩展了香港人口。五十、六十年代,中国发生太平天国 运动,先是官员、商民逃港,后来失败的起义军民避难香港或通过香港移民海外。 这个阶段,香港人口迅猛增长。   1881年,香港人口160402人,是30年前的4.86倍。   从1911年起,香港每10年进行一次人口普查。1911年,香港人口4 56739人,是30年前的2.85倍。这里,包括1898年英国展拓新界得 到的近10万人。   1921年,香港人口625166人,是10年前的1.37倍。   1931年,香港人口878947人,是10年前的1.40倍。   1941年,香港人口1640000人,是10年前的1.82倍。这期间 日本侵华,香港吸收了内地避难人口75万。   1945年8月,由于日军的迫害,香港人口急剧下降,只有60万人了,战 后恢复不过两年,1947年,香港人口已经超过1941年,达到180万人。   1950年,香港人口突破200万大关。1951年,香港人口220万人 ,是10年前的1.34倍。   每10年翻一番还多,真是少有的人口增长速度。   列强入侵,军阀混战,灾荒连连,革命不断,中国近代政治动荡、战争频繁, 使香港这个避难地吸收了巨大的内地人口。经过近代百年,香港已经从一个人烟稀 少的小渔村变成人口繁茂之地了。   5、“欧人社会”   同其它列强殖民地一样,英国人在香港建立了充满了英国人与欧美白种人特权 的“欧人社会”。欧美白人,在香港有自己的居住区,华人不得入住。欧人住在“ 半山区”,华人住在低洼之地。1901年,华人人口增长迅速,开始渗入半山区 ,欧人就退居“山顶区”。还借口公共卫生,由立法局通过《山顶区保护条例》, 将山顶区划为清一色欧人住宅区,华人不得入住。九龙半岛本是华人活动区域,1 906年,当局借口预防疟疾,划出两万英亩欧人居住区。那时,山顶没有公路, 每天,欧人官员、大班坐着华人抬的轿子上下山。后来,还专为山顶欧人修建山顶 缆车。有个美国人还投书英文《南华早报》,提议在电车和公园上划出欧人专用座 位,不许华人混入!   到处划分的“中西界限”,激起全港华人愤怒。华商李惠霖等投书《南华早报 》批驳。英国人办的学校,不准华人儿童入学。1902年,华商何东在九龙尖沙 嘴建造一座小学,声明招生不分种族。香港当局却强迫将该校址让给英国小学,另 划一处地方建中国小学。   早期的港英当局处处维护欧人利益,只重视香港经济和欧人生活,对全港的社 会福利毫无概念。香港被人为地划分为两个区域,各有不同的种族、不同的生活方 式。   落后、混乱的街道以内地地名命名。中环、上环的心脏地带,以英国著名人士 命名。香港有以女皇命名的维多利亚港,有以英国王子干诺命名的街道,从第一届 港督甸乍到第二十任港督罗富国,都有至少一条以自己名字命名的街道。   坐轿子、乘缆车,欧人高高在上。到跑马地打猎、郊游、赛马。在亚洲过欧式 生活。海滨大道有长廊式建筑,使这个远东港口充满了欧人习惯的地中海气息。可 是,华人居住区却毫无规划和管理。临时建筑挨挨挤挤,到处是垃圾,鼠疾等传染 病流行。帮会、堂口横行,多次发生大规模械斗。   哪怕是个流浪汉,只要是欧人,在香港就可以拿高薪、用仆役。而逐渐富起来 的华商,却不能享有相应的医疗、教育条件。   这样的移民社会,能够和谐发展吗?   6、百年生根   早期来香港的人,不管是欧人还是华人,都没有打算在这里生根。他们的想法 ,不过是在这个生财之地挣一笔钱,然后回到自己的祖国置产。所以,他们还是认 同自己祖国,谁也不认为自己是香港人。但是,香港的魅力,使一些人无法拔足离 去。   英籍的施怀雅家族,1816年在英国创建贸易公司,经营美国棉花转口。1 861年,美国的南北战争断了他们生意,他们就到远东发展,成立了“太古洋行 ”。太古洋行1866年在中国上海开业,1869年在香港设立分行。1872 年开办轮船公司,1894年在香港建立糖厂,从古巴等地进口赤糖,加工成砂糖 后运销中国及海外。香港的生意太好,太古洋行的大班就留下不走了。这里的英籍 雇员,薪水比英国本土还高。在香港政府的支持下,太古又取得国泰太平洋航空公 司的控制权,垄断了香港航空运输。终于成为称雄香港的三大英资财团之一。   犹太人嘉道理家族,1880年就到中国定居。以区区500元在香港投资股 票,很快取得香港唯一的电力公司的控股权。1899年,罗兰士·嘉道理诞生在 香港。可以说,他的香港资格,比许多香港华人都老。老罗兰士·嘉道理1981 年被英国女皇封为终身贵族,成为贵族院议员,但是,他始终以香港人自居。他说 :“除了香港,我在世界任何地方都没有家,从我父亲开始,我们四代在香港居住 。”   这样的外国移民,已经在香港落地生根。   一切中西界限,都不能隔断各国人们的友谊,特别是爱情与婚姻。英国人何仕 文,与中国宝安妇女施氏生了五子三女。外貌七分洋人,语言、习惯却与华人无异 的混血儿何东诞生了。混血儿精通中英语言,正好作外商与华人之间的代理人—— —买办。1906年,何东成为第一个获准进入半山区居住的“华人”。   香港,繁荣的香港,吸引着越来越多的移民,而富裕起来的移民也开始以香港 为家。   另一个现象更出乎大英帝国的意料。英国人以香港为进军中国及东南亚的桥头 堡,中国人也以香港为出发地远游东南亚。英国以军舰和资金占领东南亚,但是, 华人却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尽管这个时代英国大班“招募”华工充满了血腥,但 华工毕竟还是得以流下南洋。南洋的华商,也开始在香港、上海建立自己的祖国基 地。   欧洲人打开南洋市场,华人迅速跟进,在沙捞越、苏门答腊、婆罗洲、缅甸、 印度支那,都有这种现象。华人出洋移民,与列强的殖民没有共同之处。但是,在 中国政府丢失了香港之后,普普通通的华人,却赢得了东南亚各国的欢迎,无论是 大英帝国还是中国的清朝皇帝,都没有料到香港的这种历史作用。   《大地》杂志  〔1997年 第05期〕 ---- 〖新语丝电子文库(www.xys.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