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电子文库(www.xys.org)】 ———————————————— 曹丕创俭葬法 尹韵公   魏明帝母亲郭太后之妹卒后,家属欲厚葬,建祠堂。郭太后闻讯, 力表反对,说:“首阳陵可以为法。”   何谓首阳陵法?首阳陵法乃魏文帝曹丕于曹魏黄初三年(公元 222年)所创,因“表首阳山东为寿陵”而名,又称《终制》。在这封 诏令中,曹丕精到而简练地阐述了他的丧葬观:“夫葬也者,藏也, 欲人之不得见也。骨无痛痒之知,冢非栖神之宅,礼不墓祭,欲存亡 之不黩也,为棺椁足以朽骨,衣衾足以朽肉而已”。故此,他疾倡俭 葬:“无施苇炭,无藏金银铜铁,一以瓦器,合古涂车、刍灵之义。 棺但漆际会三过,饭含无以珠玉,无施珠襦玉匣,诸愚俗所为也。” 他还强烈要求其家属和后代以及朝廷大臣共同遵循这条法规,不然的 话,“若违今诏,妄有所变改造施,吾为戮尸地下,戮而重戮,死而 重死。臣子为蔑死君父,不忠不孝,使死者有知,将不福汝。其以此 诏藏之宗庙,副在尚书、秘书、三府。”曹丕的这段话近乎咒语,且 相当“恶毒”。   曹丕制定俭葬法规是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的。自两汉以来,社会 世风一直倡行厚葬。显然,这跟两汉社会独尊儒家有关,因为儒家主 张“葬其亲厚”,“君子不以天下俭其亲”,于是“生不极养,死乃 崇丧,或至刻金缕玉,棂梓梗楠,良田造茔,黄壤致藏,多埋珍宝, 偶人车马,起造大冢,广种松柏,庐舍祠堂,崇侈上潜”(王符: 《潜夫论》)的现象便大炽于天下;加之两汉社会又强调重孝,认为 “令先人坟墓俭约,非孝也”,而厚葬者“则称以为孝,显名立于世, 光荣著于俗”,故“世以厚葬为德,薄终为鄙”。此外,尽孝者还可 以通过“孝”来猎取声名,进而达到入仕的目的——这在当时亦不失 为一条捷径。由于占统治地位思想的引导,社会各界竞相厚葬,有些 人甚至不惜“废室卖业”,倾家荡产。从以后的发掘情况看,两汉厚 葬的随葬品之丰,确实达到了惊人的地步。我国于本世纪70年代从长 沙马王堆汉墓和满城汉墓出土的大量文物,便是其有力的证明。   然而,东汉末年天下大乱以后,这些墓茔却遭到了空前的劫难。 这倒不是因为当时人们的思想观念骤然发生了重大变化,不愿意尽孝 而厚葬了,而是战乱和动荡的现实,逼迫人们不但不能厚葬,反而不 得不有目的、有组织地进行掘墓行动。掘墓至少有两大好处:其一, 掘得的金银财宝可以保护和加强个人或集团的生存能力。据说,曹操 曾“率将校吏士亲临发掘,破棺裸尸,略取金宝”。曹氏武装集团里 还有专门从事掘墓的武官,叫做“发丘中郎将、摸金校尉”(《三国 志·袁绍传》注引《魏氏春秋》)。大概这样做的目的主要是为了筹 集军费。其二,掘得的上好棺木可以制成兵器。这在当时恐怕是普遍 性行为。正如曹丕在分析掘墓的原因时所说:“丧乱以来,汉氏诸陵 无不发掘,至乃烧取玉匣金缕,骸骨并尽,是焚如之刑,岂不重痛哉! 祸由乎厚葬封树。”郭太后也说:“自丧乱以来,坟墓无不发掘,皆 由厚葬也。”其他有识之士也深感“厚葬无益于死者”。   由此看来,三国时代出现的否定厚葬之风,主要是“无骸不露” 的残酷现实教育了人们,致使他们在无奈之下对其一贯尊崇的孔孟之 道做出了“微调”。从这个角度审视,它具有不容忽视的必然性。同 时,也因为积年战乱,人们普遍缺乏财富积累,故厚葬不起;即使少 数人有实力,但因曹魏政权大力推行节俭方针,他们也不敢厚葬。毫 无疑问,这种种因素,促进了曹丕之俭葬法的形成和出台。   不过,需要指出的是,根据史书记载,第一个倡导俭葬的并非曹 丕,而是曹操。东汉建安十年(公元203年)春,曹操提出:“令民不 得复私仇,禁厚葬,皆一之于法。”(《三国志·魏武帝纪》)曹操 本人率先垂范,带头实行俭葬。他在遗令中说:“天下尚未安定,未 得遵古也”葬毕,皆除服。……敛以时服,无藏金玉珍宝。”(同上) 所谓不遵古,就是不厚葬;所谓敛以时服,就是死者穿上平时的衣服 入棺。曹丕死后,根据其生前遗嘱,完全按照俭葬行事。正是在曹氏 父子的大力倡导和榜样作用下,曹魏政权的许多文臣武将纷纷遗命俭 葬。   曹魏的俭葬影响颇大,甚至波及到了吴国和蜀国。孙吴元老重臣 张昭卒前“遗令幅巾素棺,敛以时服。”(《三国志·张昭传》)诸 葛亮之弟诸葛谨亦是“遗令素棺,敛以时服,事从省约。”(《三国 志·诸葛谨传》)蜀汉名相诸葛亮的葬礼也是简单行事。   应当承认,曹魏的俭葬有十分重要的进步意义。它不但冲击了沿 袭几百年的陈规陋习,而且还使人们冲破了旧的思想牢笼,形成了新 的社会风尚,同时也有利于社会财富的积累朝着健康的消费方向发展。 这一运动的首倡者是曹操,使之法律化和规范化的集成者则是曹丕。 曹氏父子的这一举措,值得后人肯定和赞扬。历史也应该毫不犹豫地 在他们的功劳簿上记下这一笔。 光明日报1998.5.29. ——————————————— 【新语丝电子文库(www.xys.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