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3322.org)(xys.freedns.us)◇◇ 中国古代科场上的作弊关节全揭密 李国荣 中国档案报-《档案大观》   科场关节作弊,始自两宋,盛于明清。这是科举时代隐蔽性最强的一种舞弊 手段,是在科场采取弥封和誊录两项防范措施后出现的作弊新招,其花样繁多, 危害极大。   所谓关节,就是指考官与考生通过卷面上特定的字眼来进行作弊的暗号。北 宋真宗景德年间,朝廷制定了两项在古代科举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考场规则:一 是糊名,二是誊录。糊名,是将试卷上考生的姓名、籍贯等项都用纸糊盖起来, 使批阅试卷的考官不知道手头的卷子是何人所作;誊录,则是在考生交卷后,另 由考场专雇的誊录人员将考卷全部重抄一遍,然后再交考官评阅,这样,就连考 生的笔迹,考官也无法认出了。可是,就在有了弥封糊名和誊录易书这两项防弊 措施之后,又有了新的作弊“对策”,即订关节递条子。具体讲,就是考生与考 官串通作弊,考前约好,在试卷内诗文某处用什么字作为记号,为确保录取时准 确无误,每个关节条子都订三、四处的字眼。对订好的关节,写在条子上。考官 入场后,留心于他要关照的人,凭手头字条上的关节暗号录取,一找一个准儿, 决不会遗漏。那些送了银子通了关节的考生,哪怕是答卷驴唇不对马嘴,也能取 中,这便是关节的妙用。这里我们看到,官府为防止考官知晓考生姓名或认识考 生笔迹从而徇私舞弊而推出了用心良苦的弥封和誊录制度,可是作弊者紧接着就 又想出了暗订关节的绝招,这真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下面就让我们看看花样 百出的关节作弊———   (一)北宋的“丕休哉”   据载,北宋真宗时,朝廷刚刚制定了弥封、誊录等一套防范措施,就有关节 之弊在科场上产生了。当时,有个叫杨亿的翰林学士,声名很高,在省试开考前 夕,他特地招待来京应试的同乡举子。应邀前来聚会的考生个个兴奋不已,席间 极尽阿谀奉承之能事,有的称颂杨学士诗名著天下,此次必作“文衡”(主考官), 有的则直接请求杨亿给予“指导”。听到这些,杨亿勃然变色,口中边说“丕休 哉”,边甩袖而去。“丕休哉”三个字出自《尚书》,是一句骂人的话。在场的 同乡举子们,死脑筋的以为碰了钉子,聪明点的则听出话中有话。果然,数日后 杨亿出任知贡举,几位卷子中用了“丕休哉”的,都被录取了。   (二)南宋秦桧的关节把戏   南宋奸相秦桧,有个叫秦暄的族内子弟将要应试。临考前,秦桧派人把中书 舍人程子山召入相府,只让仆人用美酒好饭侍候,秦桧本人并不出面接待。程子 山独自一人呆得无卿,便翻看桌子上标有“进士秦暄呈”的札文浏览再三,几乎 背诵下来。几天后,程子山接到入闱典试的任命,并得知秦暄参加考试。这时, 程子山立刻想到日前秦桧刻意安排的用意,遂以秦暄的札文作为考试内容。那秦 暄自然高中榜首。应该说,秦桧在这里就是在做巧通关节的把戏。   (三)明时的土语“囡”   明代,暗通关节之弊日渐盛行。史载:“明季即有以关节进者。每科五六月 间,房考就聘之期,则先为道地,或晋谒,或为之行金以贿诸上台,使得棘闱之 聘后,分房验取如操券而得也,每榜发,不下数十人。”看来,棘闱之内,场场 有关节之弊,而且干此勾当者不在少数。   明神宗万历年间有一起典型的关节作弊案。那是万历十六年(1588年)戊子科 乡试,宰相黄洪宪充任北闱考官。这位主考大人在入场前接收了大把的条子,录 取时单看“字眼关节”是否相符,“势高者无子则录其婿,利重者非子则及其 孙”。当时,有位叫李鸿的浙江士子,场前重金买通黄洪宪,暗中订下关节,在 两场卷文中都使用了与上下文毫无关系的吴地土语“囡”字,结果取为第十一名 举人。在黄洪宪手下以关节取中的卷子,“文理讹谬,章章若是”。由此引起众 怒,“榜出而人人切齿,无不欲唾洪宪之面而笞其背也。”刑部主事饶伸上疏弹 劾,说:“今邪臣所为罔上行私者,莫如科场之弊。”他直言指陈:“未有大通 关节肆无忌惮如黄洪宪之为者。”   (四)清代的“统筹全局”、“水烟袋”及其它   1、隐姓埋名在卷中   把关节用到皇帝主持的朝考上,可以说这一作弊行径在科举的塔尖上也在所 难免。而用隐姓埋名的办法来作暗号,其手法就更绝了。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 已丑科殿试之后进行朝考,读卷大臣将准备录取的卷子进呈皇帝。乾隆帝打开弥 封,一边看士子姓名,一边看卷文,结果发现了问题:第一名严本,卷子中有 “人心本浑然也,而要必严办于动静之殊”两句,严本的姓名显然藏于文中。第 二名王世维,卷中有“维皇降衷”之句。第三名鲍之钟,文中用“包含上下”之 句,包是鲍字的一半,又同音。第五名程沅,试卷内说“成之者性也”,成与程 音相同。看到这些,乾隆帝感到:“其字迹可疑,且不止一卷,岂得尽谓偶然适 合?似此隐藏字样,非关节而何?若谓此非关节,亦不解复有何等字样为关节 者。”乾隆帝认为,“如此拟取,不足以昭公道而服人心。”他谕令军机大臣会 同原来派出的阅卷官,将所有朝考卷文重新评阅,被乾隆帝点名的那四份卷子这 回排在了末尾,几位读卷大臣则“交部议处”。   2、翁同龢有心栽花花不开   清代科场多关节,就连皇帝的老师都在做手脚。那是光绪十八年(1892年)壬 辰科会试,状元出身的光绪帝老师翁同龢出任正总裁。参加此次会试的有后来成 为中国近代史上著名实业家、教育家的张謇。张謇其人,自幼聪颖好学,刚16岁 就考上了秀才,可是在光绪十五年(1889年)参加礼闱大试时,却榜上无名。这次 会试前,张謇与好友刘可毅一起去拜访江苏老乡翁同龢。作为考官的翁同龢一直 很赏识张謇的才气,也很为他上次礼闱落榜而遗憾。见面之后,先是一阵寒暄, 接着翁同龢便反复叮嘱说:“今日时势,宜统筹全局。”正直的张謇只以为翁同 龢是在议论时局,没有想到这是一种暗示,而旁边的刘可毅却默记在心上了。第 一场考试,刘可毅就将“统筹全局”四字嵌入八股文稿的破题之中,翁同龢看到 这份卷子时,以为必是张謇的,没有细阅全卷,就在上面批道:“为国家得人 庆。”定为这场的第一名。等到拆封才发现该卷不是张謇的,而是刘可毅的。翁 同龢对刘可毅不甚了解,所以十分沮丧。经过打听才知道刘可毅也是江南名士, 心里才稍安些,自我安慰道:“差强人意”。第二场考试,翁同龢发现一份卷子 中有“策马三韩,雪花如掌”之语,因为张謇曾随清军去过高丽,翁同龢遂认定 此卷必是张謇的,取为第一。待拆开封号一看,还是刘可毅。张謇会试又没通过。 在考官翁同龢这里,真可以说是有心栽花花不开,无意插柳柳成荫。   3、误事的“水烟袋”   在科场关节作弊中,也有不少弄巧成拙张冠李戴的事。这里试举两例:其一, 清代翰詹大考,试卷不用誉抄,于是以关节作弊者,其手法也就可简单些。道光 时,某届翰林院、詹事府词臣会考,主事者是朝中重臣许乃溥,一位熟识的老翰 林求他阅卷时多加照应,尽量取在三等之上。许乃溥当面答应,让这位老翰林在 写完卷子后微洒几滴墨水,作为暗号。当时曾国藩正任职翰林检讨,他答完卷子, 在插戴笔套时,墨水被挤出几滴,不慎沾在卷子上。许乃溥阅卷时,遂把曾国藩 的卷子误认为是老翰林的,取在二等。最后,经道光帝御览,曾国藩列为二等第 一名,升擢为侍讲学士。那位虽点墨水未被推荐的老翰林,则因名列末等降级使 用。   其二,据晚清文人钟毓龙回忆,湖南士子李幼梅曾向他讲了这样一桩十分懊 丧的事:某年,李幼梅考试举人,开考前他特请一位“至好”代订关节,当时社 会以吸食水烟为时尚,所订关节便为“水烟袋” 三字,那位好友“令其于诗中 必用之。”不料,这事让李幼梅的岳母知道了,岳母共有三婿,她想让三位女婿 一同中第,也好光耀门庭,便把李幼梅的关节偷偷告诉了另外两位也在准备应试 的女婿。李幼梅入场后,即把“水烟袋”三字写入诗文的开头:“烟水苍茫里, 人才夹袋中。”闱中主考受托录取有“水烟袋”字样的卷子,可是接连发现三本 卷子都有这一关节,主考犹豫了一下,决定取其中的两个,没想到被遗落下的恰 是李幼梅。   4、鲁迅祖父的条子   鲁迅的祖父周福清,是同治十年 (1871年)辛末科三甲第15名进士。光绪十 九年(1893年)三月,身为内阁中书的周福清,因母亲去世,丁忧回乡。这年八月 浙江乡试,主考官通政使司参议殷如璋,恰是与周福清一同登科的进士。当周福 清得知浙省主考是殷如璋后,便想“为子求通关节”,同时为几位亲友子弟请托, 以图在亲友那里得到“酬谢之资”。七月二十七日,主考殷如璋乘船自京抵达苏 州。早已在此等候的周福清,为避人耳目,派家仆陶阿顺登船送上密信一封,信 内请殷如璋关照其子周用吉等6位考生,暗订关节均用“宸忠”“茂育”四字, 另在一张纸上写着“洋银一万元”,是许诺事成酬谢的价钱。由于家仆陶阿顺的 莽撞,周福清递送关节之事在考官船上当众败露。殷如璋立刻翻脸不认人,把陶 阿顺连人带信送到苏州府审讯,信内提到的几位举子“一并扣考”,不得参加考 试。至于周福清,先是逃到上海躲避,后来听说朝廷已下令将他革职,正四处查 拿,便回到浙江会稽投案自首,被押赴杭州审讯,最终坐了八年的大牢,周家也 从此衰败下去。 (XYS20040518) ◇◇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3322.org)(xys.freedns.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