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战青锋劈泾渭-中国军队援朝战史 双石中校 第五章 得陇望蜀 联合国聚众涉险 厉兵秣马 志愿军整装待发 寇压东邻逼国门, 哀兵奋起逐嚣尘。 经邦济困两相顾, 擎起江山挽陆沉。 ——笔者咏史绝句《七绝·出兵》 麦克阿瑟仁川登陆在战略上达成了最大效果,朝鲜人民军两面受敌首尾难顾的被动态势 已经形成。在阿尔蒙德率美十军登陆的第二天,沃克将军即率釜山防御圈内的美骑兵第 一师、步兵第二、第二十四、第二十五师,韩国首都师、第一、第三、第六、第七、第 八师等部开始向朝鲜人民军猛烈反攻。 朝鲜人民军被迫转入战略退却。 局势已不可逆转。 但登陆的美十军在战役和战术行动的发展上,却并不顺利。 朝鲜人民军在汉城附近的部队兵员不足两万,都是新组建的后备兵团,装备和训练都很 差,有些甚至连武器都没有。但为了为洛东江前线的人民军主力迅速北撤赢得时间,他 们在民族保卫相崔庸健次帅的指挥下,对登陆的美第十军部队进行了英勇的阻击。其顽 强精神和牺牲勇气令美国士兵们大为震惊,也大大出乎麦克阿瑟的意料之外。他们惊异 的发现,这些东方人与他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遇到的德国人或意大利人完全不同,他 们不会跑到公路上举手投降。只要有几袋大米和几发子弹,一两个北朝鲜士兵就可以给 整排整连的美军制造很大的麻烦,一有机会就打死他能看得见的任何美军官兵。陆战队 和陆军常常就朝鲜人民军游击队给后方和侧翼造成的麻烦相互恶语相交,争吵不休。 9月25日——战争爆发三个月的日子,麦克阿瑟的参谋长阿尔蒙德少将在记者招待会上 发表汉城已获“解放”的公报。可陆战队的军官和士兵却对那份公报厌恶不已,都说 “在报上读起来比实地进行要容易得多。”虽然仁川距汉城不到30公里,美十军8万之 众在优势炮火和航空兵的支援下,爬行了13天,在这份扯乱谈的公报发表的第四天,在 付了惨重伤亡的代价后,才得已完全占领。 对于美军来说,攻击汉城确实是一次得不偿失的行动,也是好出风头的麦克阿瑟奇谋之 后的败招。从美方的战争全局利益出发,仁川得手后,正确的做法应是置汉城于不顾, 充分发挥其机动力强的优势,全力绕过汉城由西向东突击,迅速掐断朝鲜人民军北撤退 路,力争在朝鲜南部解决问题,以避免日后触动三八线这个敏感问题。虽不敢说会将金 日成全部解决,但至少会大大加重他们的危机。而麦克阿瑟却为了一时的风光,孜孜于 汉城这个只有象征意义的目标,让高度机动力的陆战队在汉城的大街小巷上与北朝鲜人 逐屋逐房的较劲。这与中国内战时蒋介石孜孜于延安一城之得失如出一辄。无怪乎,愤 懑的沃克将阿尔蒙德的美十军尖刻地讥讽为麦克阿瑟的“公共关系部队”。 真够刻薄的了! 但仁川的效果对麦克阿瑟来说已经足够了。 他又一次证明了他比白宫那些坐在办公室里发号施令的蠢材们强过千百倍。 时任陆军副参谋长的马修·李奇微中将后来对仁川登陆行动作出了不算过分的赞扬: “这次作战行动从构思的大胆、制定特种作战计划的才干以及实施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 勇敢、锐势和艺术,在军事上都是很突出的。” “不过,”这位麦克阿瑟后来的继任者接着说,“仁川登陆的胜利带来了一个更加微妙 的后果,是人们对于麦克阿瑟将军的一贯正确性几乎发展到了迷信的地步。就连他的上 级也好象开始怀疑自己对麦克阿瑟的任何决定提出疑问是否应该了。结果,麦克阿瑟失 去了得到坦率而有见识的批评的机会,而每一个指挥官本来是应该获得这种机会的,尤 其是当他力图从700英里之外‘指挥战争’时。” 这不,骄矜之状形于色的五星上将要抖抖威风摆摆谱了——他要和李承晚总统一起,乘 轿车返回大韩民国的首都。 可是现在汉江上的桥都已被炸毁。 “乘直升机行不行?”有人询问麦克阿瑟的司令部。 “不行,如果没有桥,就现架一座。” 陆战第一师师长史密斯少将正在为汉城外围的战斗忙得焦头烂额,接到这个出风头瞎摆 谱的命令真是怒火中烧,但也只好骂骂咧咧地把大部分陆战队员撤出战斗来为招摇过市 的司令官架桥。 在吹吹打打的“还都”仪式上,老泪纵横的李承晚紧紧握住院麦克阿瑟的手说: “我们敬佩你,我们把你看作我们民族的救星来热爱你。” 一向对麦克阿瑟不感冒的杜鲁门总统也着实地夸奖了他一番: “军事史上没有任何军事行动能同你以空间换取时间的迟滞战相比拟,……也无法同你 的最终的解放汉城的功绩卓著的作战行动相比拟……我向你们大家致敬,并代表我们在 国内的所有人对你们大家说:‘干得好,干得漂亮!’” 这个时候,谁也不吝惜赞美的词汇,纷纷争先恐后的往五星上将那张老脸上涂脂抹粉。 颂歌盈耳神仙乐! 兴头上的麦克阿瑟更是觉得意犹未尽。 再露一手? 9月23日,从洛东江反攻的美国骑兵第一师与从仁川登陆后向东南突击的美国步兵第七 师在水原会合。完成对朝鲜人民军第一军团的合围。 9月29日,沃克中将的第八集团军与阿尔蒙德少将的美十军进抵三八线。 下一步该怎么办? 一个棘手的问题摆在了白宫面前。 李承晚才不管什么三八线呢,他要的是全朝鲜。 当他挺胸昂首地从国会大厦里热闹的“还都”仪式上走出来的时候,心中充满了志得意 满的良好感觉,尽管连他自己也觉得这种感觉中多多少少有那么点狐假虎威的意思。但 现在最要紧的是把这种感觉保持到底,这种感觉对于一个70多岁的老头来说太重要了。 他立即召见了大韩民国国防军总参谋长钟日昆将军。 “三八线上有什么标记吗?”他问道。 “没有,所有的碑界和标记均被拿掉了。”钟答。 “你觉得我们还该把这些玩艺儿当回事吗?” “这条线只是划在地图上的一条线。实际上根本不存在。” 李承晚要听的就是这句话。 他咄咄相问:“为什么不让你的部队越过这条不存在的线?” “只有联合国军总司令麦克阿瑟将军才有这个权力。” “死脑筋,”李承晚骂道,“你是联合国军的总参谋长还是大韩民国军队的总参谋长?” “当然是大韩民国军队的总参谋长!” “既然如此,你不认为你应该服从大韩民国总统的命令吗?我可以授予麦克阿瑟将军指 挥韩国军队的权力,也可以收回这个权力。今天我就收回这个权力。” 诚惶诚恐的总参谋长立正答道:“是的,总统先生,如果你给我命令,我立即就执行!” 身处深秋却沐浴着春风的总统潇洒地信笔一挥,一纸手令落在了总参谋长的手中。 捧着尚方剑的钟将军乘轻型飞机赶到前线,韩军第三师团已有一个营靠近并准备越过三 八线。 他找到了正准备跟进的团长。 “立即给我叫通这个营长!” 团长通过电台找到了这个营长。 总参谋长决定给这个冒失的营长开个玩笑: “你知道你这样干是违反了军规吗?” 营长吓得声音直哆嗦: “知……道,知道,不过三……三八线不……不是不再管用了吗?” “我知道你是怎么想的,但你已违犯了军法,准备上军事法庭吧!” 营长反而豁出来了,声音也不再哆嗦: “请给我们下命令继续前进吧,别丧失这个大好时机,我们都想做第一个进入北方的人!” “好小子,真有种!”总参谋长一边想一边接着问:“你看见北儡军了吗?” “看见了,他们正忙着逃跑和焚烧粮仓呢。” “一个连够用了吗?” “这会儿一个排就足矣!” “现在没有联合国军,没有麦克阿瑟和沃克,也没有李总统,也没有我这个总参谋长, 只有你这个勇敢的营长!懂吗?” “明白!” 总参谋长搁下了话筒。 子系中山狼,得志便猖狂! 新中国的领导人立即面临一次重大而艰难的选择。 仁川登陆的当天,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内务相朴一禹次帅奉金日成之命到达安东, 向第十三兵团领导人邓华、洪学智等通报情况并恳请中国出兵援朝。朴一禹长期在中国 工作,曾在八路军中任职,与邓华等熟识。正在惭愧中的金日成派他先给中国吹吹风, 作个铺垫。 毛泽东已预感到了一个历史关头的来临。 仁川登陆后的第三天,他致信代管东北边防军的东北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高岗,要东 北边防军作好出发准备,看来不出兵是不行了。同时,急调正在湖北的第四野战军第五 十军赶赴东北西丰、辽源、磐石、海龙一带集结,暂归东北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高岗 指挥,准备用作第十三兵团预备队。第五十军是1948年10月由曾泽生将军长春起义的国 民党第六十军及第四野战军加强的战斗骨干改编而成的,六十军是滇军部队,抗战时在 台儿庄战役中有上佳表演,起义整训后又参加了南下解放四川的战斗,也是一支劲旅。 曾泽生、徐文烈将军时任该军军长和政治委员。 与此同时,周恩来命令在京待命的柴成文率东北军区后勤部长张明远、第十三兵团侦察 处长崔醒农、第三十九军参谋处长何凌登、第四十军一一八师参谋长汤敬仲、军委炮兵 司令部情报处副处长黎非等人以武官名义入朝了解情况,堪察地形,进行战场准备。 9月20日,在毛泽东的赞同下,周恩来以个人名义致电中国驻朝大使倪志亮,请他向金 日成转告他的建议,坚持自力更生,长期奋斗的总方针,力争保持三八线以北地区,使 持久作战成为可能。 当时,中国领导人的基本方针是:对外应先向敌人发出警告,争取让他知难而退。如果 敌人打到三八线时提出和谈,就不应放过这一机会;对内则请各大区负责人再议一议, 掌握好出兵的时机。 9月27日,中国人民解放军代总参谋长聂荣臻对求见的印度驻华大使潘尼伽阐明中国政 府的态度: “一旦战争起来,我们除了起而抵抗之外,是别无他途可循的。” 与东西方人士都保持着良好关系的潘尼伽大使似乎不经意的提起,1949年人民解放军占 领南京时,麦克阿瑟曾对美联社记者托宾亲口说过:“给我500架飞机就可以摧毁他 们。” 曾在日寇重兵围剿中开辟了晋察冀抗日模范根据地的聂荣臻轻轻一笑: “我们把原子弹都看成是纸老虎,何况几百架飞机?!” 9月30日,中国政务院总理周恩来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庆祝国庆一周年的讲话中向 全世界宣布:“中国人民决不能容忍外国的侵略,也不能听任帝国主义者对自己的邻人 肆行侵略而置之不理。” 最后一句是周恩来加进讲话草稿的。 其意不言自明。 可就在同一天,韩国军队越过了三八线。 第二天,朝鲜外相朴宪永携金日成的亲笔信飞到北京,面呈毛泽东、周恩来,正式请求 中国人民解放军出兵支援。 同日深夜,金日成在平壤召见中国驻朝鲜大使倪志亮和政务参赞、武官柴成文,希望中 国尽快派出部队支援朝鲜人民军作战,反对美国侵略。 事急矣! 正在兴头上的麦克阿瑟从来就没有想过要在三八线止步。 早在美国刚出兵的7月间,他就毫无掩饰地对来访的柯林斯将军和范登堡将军说: “我要歼灭北韩军队,而不是把他们赶回去。我也许要占领整个朝鲜。” 而现在,胜利女神已经向我们投怀送抱,凭什么还要刹住脚步? 国务卿迪安·艾奇逊也和麦克阿瑟看法一致,要在指挥官们在抵达前线进脱离接触并转 守为攻,这在军事上是绝对荒谬的。不能让他们“挺进到一条正式疆界就停止不前。” 李承晚更是欣喜若狂,韩国部队已经首先越过了三八线。 自从美国军队介入朝鲜以后,白宫就始终在这个问题上争执不下,国务卿艾奇逊等鹰派 极力主张突破三八线的约束,在朝鲜全境采取军事行动,让李承晚的“大韩民国”完成 朝鲜统一;而乔治·凯南等鸽派则认为远东地区的力量平衡排除了任何一方完成统一的 可能,而且联合国军在三八线以北的军事行动可能“导致与苏联和共产党中国发生冲 突”。凯南早在8月21日就上书劝谏,“我们并无必要一定得看到一个反苏的朝鲜永久 地扩展到全朝鲜。”因为,美国“并无能力使朝鲜永远置身于苏联轨道之外。” 应该说凯南等人是真正为美国利益着想且富有真知灼见的。 可惜凯南此时已离开国务院政策研究室主任的职位,变成了顾得上才问,顾不上就不问 的“顾问”。 他的意见未被采纳。 美利坚合众国为此付出了昂贵的代价! 20多年后,一个名叫尼克松的人把握着橄榄枝的手伸过太平洋,才为这种漫长的支付打 上了句号。 出于政客的圆滑,白宫一直含含糊糊地不对朝鲜统一问题作出明确决定。 现在事到临头,杜鲁门仍然想耍滑头。 9月27日,杜鲁门授权参谋长联席会议给麦克阿瑟发布正式命令: “你的军事目的是摧毁北朝鲜的武装力量。为达此目的,授权你在朝鲜的三八线以北进 行军事行动,包括两栖登陆和空降或地面行动,……” 但这句斩钉截铁的话的后面,却带有诸多条件状语从句: ……,只要在采取这此些行动的时候没有大量的苏联或中国共产党的部队进入北朝鲜, 没有要进入北朝鲜的声明,也没有恫吓要对我们在北朝鲜的军事行动进行抗击的话。” 也就是说,白宫把这个本该由他们自己来完成的抉择,交给了政治判断方面一贯表现弱 智而又自命不凡的麦克阿瑟。 不知麦克阿瑟是压根就没看出这是政客们的小算计呢,还是看出来了仍然不以为然。反 正最后的结果是他一意孤行地让他手下的联合国军从三八线冲进了北朝鲜。 不过,参谋长联席会议最后还是有一点明确的指示:“出于政策上的需要,在与苏联接 壤的东北各道或在沿满洲边境的地区,不得使用非朝鲜人的地面部队。” 而对于联合国,杜鲁门决定避开它,现在苏联人回到了安理会,一张否决票可能会使联 合国军越过三八线的合法性丧失殆尽。他实际上采取的是这样一种做法:在消灭北朝鲜 军队统一朝鲜之前,避免使三八线成为一个有争议的问题。 9月29日,在这种背景下,那个一向对麦克阿瑟不感兴趣的国防部长乔治·马歇尔发来 一封很重要的电报: 我们希望你认识到:你在向三八线以此推进时无论在战术还是战略上都不受限制。…… 人们显然不愿意出现必须对越过三八线进行投票的局面。相反,人们希望看到你在军事 上已证明有必要这样做。 飘飘然的麦克阿瑟一定从这封信中读取了君临万物的感觉。 就凭这一点,他日后成为白宫的替罪羊也是其本性所使然——今天不倒霉明天也要倒霉。 也是一种冷峻而公正的历史选择。 飘飘然的总司令开始飘飘然地行事。 10月1日,麦克阿瑟以联合国军总司令的名义发表广播讲话,向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 国发出“最后通谍”,要求他们无条件投降。 金日成当然不会予以理会。 麦克阿瑟也没有指望他理会。 10月2日,麦克阿瑟下达“联合国军总司令部第2号作战命令”,命令沃克中将指挥第八 集团军从陆地推进,占领平壤;阿尔蒙德少将指挥美十军在元山实施两栖登陆,两支部 队在平壤——元山蜂腰部会合,切断朝鲜人民军退路,继续北进。 麦克阿瑟称此为“绝妙一击”! 第八集团军司令官沃尔顿·沃克中将犟头犟脑地对“绝妙一击”提出了置疑。 “把劲头正足的新锐之师第十军从仁川撤出,重新装船,在海上兜个大圈子到元山登 陆。而让在釜山被打磨得精疲力竭的第八集团军担任陆地主攻,是何道理?第十军在海 上兜圈子的时候,正在迅速前进的韩国军队大概已经占领了元山,很可能将费心劳神的 两栖登陆变成一场毫无意义的玩笑。更严重的是,此举将分散联合国军的兵力,从而让 北朝鲜人获得喘息之机。为什么不让第八集团军和第十军合兵一处,全速向前推进呢?” 可麦克阿瑟根本不屑一顾。 他根本不容沃克染指第十军的指挥权。 ——在这正需要集中兵力和争取时间的当口,实在是很荒谬的举措。多少年后,参谋长 联席会议主席奥马尔·布雷德利将军为此懊悔不已,认为这可以算得上是美国军事史上 最为引人注目的大错之一。要知道,假如此计出自陆军参谋学院的一名少校的话,那位 少校一定会在哄笑声中被赶出课堂。 后来的事实发展确如沃克所预料,第十军在海上兜完圈子到达元山,又排了半个月的水 雷,当他们好容易爬上岸时,岸上的韩国军队已经在这里泡了20多天了。 最重要的是,在战局的紧要关头,一支精锐之师却在置身事外进行了近一个月的海上旅 游,从而使联合国军方面失去了可以迅速解决北朝鲜主力部队的机会。 还有比这更荒谬的事情吗? 可是,在此之前,除了那个憨头憨脑的“兵呆子”沃克外,很少有人愿意对一位刚刚创 造过奇迹的将军的远见卓识公开质疑。他后来的继任者李奇微将军也说,当时“哪怕他 (麦克阿瑟)建议由一个营涉水走到元山港,大概也会有人情愿一试。” 至于本应在麦克阿瑟之上的参谋长联席会议,现如今在麦克阿瑟面前,就象学校里的男 孩子在城里的恶霸面前那样怕得发抖。 麦克阿瑟再不会象上次一样,让华盛顿那帮笨蛋再有对自己的计划指手划脚品头论足的 机会了。 他对他的将军们说:“诸位将军,我认为我们每个人以后都不要再涉及什么三八线的问 题——没有任何限制,就象踢足球时可以任意越过球场中线一样,有本事你就猛攻对方 大门。” 他要再现一次奇迹。 可北京准备把奇迹留给自己用。 从10月1日起,毛泽东主持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讨论出兵朝鲜问题,各大区负责人 和中央党政军负责人都陆续到会。同时,紧急电召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司令兼西北军区 司令员彭德怀进京赴会。 会上,毛泽东作了开场白,他说这是个诸葛亮会,请大家来讨论出兵援朝问题,着重摆 一摆出兵的不利条件和出兵后会遇到的困难。 与会者畅所欲言,摆出了不少不利因素和困难,也提出了不少建设性的意见,经连日讨 论。在毛泽东主持下,中共中央首次作出了出兵抗美援朝的决定。并向斯大林作了通报。 但毛泽东仍然不愿放过最后一线避免中美交战的机会。 10月3日凌晨,周恩来紧急约见印度驻华大使潘尼伽,请他向印度总理尼赫鲁报告,并 转告美国和英国政府: “美国政府正在企图超越三八线,扩大战争。美国军队果真如此做的话,我们不能坐视 不顾,我们要管。” “第一,美军企图越过三八线,以扩大战争,我们要管,这是美国政府造成的严重情 况。第二,我们主张朝鲜事件应该和平解决,不但朝鲜战事必须即停止,侵朝军队必须 撤退,而且有关国家必须在联合国内会商和平解决的办法。” 消息经过新德里和伦敦,立即就传到了华盛顿。 这叫言之有预! 周恩来的警告恰恰是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给麦克阿瑟命令中那几个条件从句之一,按 理,应该引起白宫决策者们的足够重视。 可通常都很务实的美国人这回全象吃错了药。 白宫和五角大楼的上上下下都把周恩来的警告视作“恫吓”和“讹诈”。 杜鲁门指示国务院让驻印度大使转告印度政府:“中共的这一说法在法律和道义上都站 不住脚,是对联合国意愿的藐视。” 象上回说“一只手”的大话一样,麦克阿瑟毫不掩饰他的轻蔑: “我认为周恩来的声明更多的意义在于实行一种政治恫吓。中共没有发动战争的能力, 他们不具备相应的工业实力。而三八线没有什么军事意义,它不过是一条纬度线,没有 什么能阻止联合国军跨越他。” 国务卿迪安·艾奇逊更是一脸的不屑: “如果中国人打算参加扑克游戏的话,他们就应该比现在亮出更多的牌。”他很有把握 地说:“我们不应该对大概是中国共产党的一个恫吓过分惊恐。” 中南海继续讨论参战问题。 10月4日下午4时,彭德怀奉毛泽东电召,从西安乘飞机赶回北京,参加政治局扩大会议。 当他走进颐年堂时,脑子转的还是大西北开发建设计划。 虽然毛泽东此前曾给他去电谈过集中部队的问题,虽然戎马一生的他也非常关注和了解 朝鲜的战局,接到毛泽东电报时也向第十九兵团司令员杨得志和第二十兵团司令员杨成 武打过招呼,但的确没有想到这次会议会使他此生第一次迈出国门,到另一个国度去指 挥另一次战争。 不是有林彪吗?第十三兵团是四野的老部队,朝鲜又毗邻东北,按照指挥关系的惯例, 挂帅者当是那位常胜将军林彪。 会场气氛既凝重又热烈。 各方领导人发言非常踊跃,意见也相持不下。有的说,我们准备不够,最好能待三五年 经济发展了,海空军有基础了,准备充分了再打;有的则反驳说我们准备不够,美国准 备也不够;美国军队分布全球,战略重点在欧洲,与其坐着等美国打进来,不如打出 去。有的说,还是加强东北边防,不要轻易打出去,国内人民太需要和平环境了。反驳 者则说,暂缓三五年打这场战争当然好,但形势的发展再也不容许我们再等三五年了。 同时,即便我们暂缓三五年,也不能指望在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上有根本的改观,并且 三年五年辛辛苦苦建设起来的东西还是要被打烂。晚打烂不如早打烂,打烂了再建新的。 但不管反对还是支持,多数人对出兵一事都表示了不同程度的担忧。原被毛泽东瞩意的 挂帅人选林彪,很明确地表示了对出兵的反对意见,要求中央慎重考虑,稳妥行事。 中央军委副主席周恩来对出兵持坚定不移地支持态度,他说出了一个很重要的意见。 ——消极地防,结果是防不胜防,最好的防守是进攻。与其年复一年地被动防守,不如 坚定信心奋力一搏,早点打出去,尽早解决问题。既然美国决定从台湾、朝鲜和印度支 那三个主要方向来实行对中国大陆的进攻,我们还是选择朝鲜与其较量为好,因为朝鲜 北方多山地,便于遏制美军机械化方面的优势,也便于我们打运动战。朝鲜与中国工业 基地东北和苏联毗邻,后方补给也更方便。 这一天,彭德怀在会上没有发言。 散会时,毛泽东叫住了他。 “老彭,”毛泽东从卷宗里取出一份电报递给彭德怀,“这是金日成和他们的外相朴宪 永10月1日那天给我打来的电报。你看看,形势危急呀,我们的总理虽然多次发出警 告,但人家当成耳旁风,他们仗着飞机大炮,还有那个原子弹,欺人太甚啊!” “主席,你下决心了?”彭德怀问。 “老彭呐,我这个决心不好下哟!一声令下,三军出动,关系到数十万人的性命。打得 好好说,打不好危及国内政局。甚到丢了江山,没法子交代哟。今天会上大家的担心都 是有道理的,但见死不救,说不过去咧。何况,真让人家堵上门了,也威胁到我们自己 的安全嘛。” 凭多年的了解,彭德怀知道毛泽东决心已定。 “主席,看来现在不是打与不打的问题,而是如何战而胜之的问题。” “你说得对,打是早晚要打的。”毛泽东肯定地说,“去年我们渡长江,斯大林就说美 国人可能要干涉。我们过了长江把三野放在华东几个月不动,也是防着美国人这一手。 结果我们把蒋介石赶到台湾岛上去了,美国人也没来。看来这口气没有咽下去咧!迟早 要跟我们交一下手。这不,现在打上门来了。我们当然要打,而且要打出中国人民的威 风!” “斯大林怎么配合,”彭德怀不自觉地被毛泽东带进了统帅的角色,“金日成他们好象 很吃美国空军的亏,我们的空军又没搞起来……” “苏联答应负责空中,地面由我们负责”毛泽东看彭德怀进入角色,微微一笑,“他们 谈了我们的困难,依我看,美国人也困难哟。美国人战线太长,从北冰洋、黑海、波罗 的海、地中海、太平洋、印度洋一直搞到远东来,战线太长罗!十个指头按跳蚤——他 顾不过来,此其一。后方太远,远隔太平洋与大西洋,此其二。不义之战,士气必然不 高,侵朝鲜部队又大都是驻日占领军,是‘榻榻米部队’,打不了硬仗,此其三。虽称 联合国军,可大都不强,兵也不多,此其四。至于原子弹,也不是他一家独有,而且对 于经济落后国土广阔的地区,没什么实用价值。此其五。有此五弊,何虑不能破之,你 说对不对?” “有道理,有道理。”彭德怀折服之中,又被毛泽东往挂帅的角色牵了一步。“如果出 兵,第一批第十三兵团是否够用?” “我们准备把第五十军和第六十六军编入第十三兵团,你看如何。”毛泽东完全是和出 征的统帅探讨问题了。 “主席,林彪同志现在怎样?”彭德怀觉得还是该问一句。 “不谈他不谈他,此君打仗谨慎有余而胆略不足,现在身体不好,马上要到苏联休养去 了。……天气不早,你先回去休息吧!” 回到住处,彭德怀彻夜不寐。 想到如果听任事态发展,美国鬼子打到鸭绿江边,倘若要发动战争,随时都可以找到借 口打进来。想到毛主席说的“你们说的都有理由,但是别人危急,我们站在旁边看,怎 样说,心里也难过。”想到假途灭虢唇亡齿寒的古训,想到曾和自己一起工作战斗过的 朝鲜战友武亭,…… 他一夜未眠,头脑却更加清哳,精神也更加振奋。 次日,他在会上声如洪钟: “出兵援朝是必要的,打烂了,等于解放战争晚胜利几年。如美军摆在鸭绿江岸和台 湾,它要发动侵略战争,随时都可以找到借口。老虎总是要吃人的。我们还是不得安 宁。不同美帝国主义见个高低,要想建设社会主义是困难的。这个兵我看是非出不 可。” “讲得好!” 毛泽东大声喝彩:“可是,德怀同志,这件事情的确风险很大,以我们说,一个,不出 兵则已,一出兵就要解决问题。也就是说,要在朝鲜境内歼灭和驱逐敌人;二个,既然 打起来,就要准备着美国同我们宣战,就要准备着他们至少要轰炸我们的大城市和工业 基地,使用海军攻击我们沿海城市,甚至到处轰炸,一直到丢原子弹。” 点将加激将! “这个,我也考虑过了。”彭德怀说,“关键是是否能打胜,打胜了,风险就小,打不 胜,风险就大。我想,最后无非是他们进来,我们再回到山沟沟里去,就当我们晚解放 几年!” “好,彭德怀同志的意见我看很好。” 毛泽东拿起一封信来扬了扬,“你们看,连傅作义先生都给我写信,认为应该出兵朝 鲜,不然后患无穷……民主人士尚且如此,我们共产党人还怕什么?” 这次政治局扩大会议共开了6天,最后终于取得一致意见: “中国出兵参战,既是朝鲜人民利益和世界人民利益的需要,也是中国人民眼前利益的 需要。因此,我们党中央认为:中国人民应当参战,必须参战,参战利益极大,不参战 损害极大。” 同时决定,参战部队由彭德怀挂帅。 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 10月6日,中央军委副主席周恩来主持召开了军委扩大会议,研究讨论入朝作战具体问 题。会上,林彪老调重弹,说为了拯救一个几千万人口的朝鲜而打烂一个五亿人口的中 国,实在不划算。我们打国民党军队有把握,但打美军行么?美国有强大的海空军,有 原子弹,有雄厚的工业基础,把他逼急了,扔两颗原子弹来或轰炸我国本土,也够我们 受的。如果一定要出兵,最后是出而不战,出去看看,不行就回来。 这点子够馊的, “出而不战”,那出去干什么?到时往回跑,不是更被动?还不如那 不出兵的主意来得直接! 真不敢相信这是用兵出神入化的林总出的点子。 周恩来当众批评了林彪,说现在不是出不出兵的问题,而是讨论怎样落实军委决定的问 题。 彭德怀态度坚决地支持了周恩来。 会议决定周恩来、林彪赴苏联与斯大林商洽提供空军掩护和武器装备方面的问题。 师出当有名,名正事必成。 既要投入人民解放军的主力部队与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作战,又要使中美两国从国际 法的意义上不进入战争状态,从而限制战争规模,出兵的名义当然非常重要。 从组建东北边防军那时起,毛泽东等中央领导就在考虑出兵时应当采用的名义。如果继 续采用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名义,就等于是中国政府的军队正式同美、英、法等国组成的 联合国军开战,就可能使新中国与这些国家进入战争状态,扩大战争的规模。为此,毛 泽东、周恩来、朱德等商定,不以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名义参战,入朝部队冠以“支援 军”名称,总参谋部在拟定计划方案时,也开始使用“支援军”字样。 但政务院副总理黄炎培老先生对“支援军”名义提出异议。 耿直了一辈子的老先生认为,“支援军”名义仍然难以区别官方与非官方的军队——支 援军,谁派出去支援的,政府嘛!不如采用“志愿军”名义,可以更清楚准确地表达军 队的非政府军性质,有利于将战争局限于朝鲜半岛。 毛泽东欣然纳谏。 从此,诸多国家的军事辞典中都增添了“中国人民志愿军”条目。 中国人民志愿军的英名,永垂史册。 联合国当然不知道鸭绿江这边已森严壁垒众志成城。 10月7日,联合国在美国操纵下通过了“统一”朝鲜的决议。联合国军一意孤行,置中 国政府的严正警告于不顾,大举越过三八线,向北进攻。 此时的白宫,胆越来越壮,又给麦克阿瑟放了一马。 10月9日,参谋长联席会议致电麦阿瑟: 今后中国共产党要是不事先声明就在朝鲜任何地方公开或隐蔽地使用大量的部队,你应 该根据自己的判断,只要在你指挥下的部队有可能获得胜利,你就继续行动。 废话,“事先声明”?什么叫事先声明?周恩来已经有言在先五日有余!——“不能坐 视不顾,我们要管!” 什么意思? 意思就是小人动手老子也动手!三岁的毛孩子也能听出里面蕴藏的杀机,非得跟你们说 白了不成?“根据自己的判断”?那你们这些声名赫赫的二战名将是干什么吃的?把一 件可能触发两国大战的大事用莫棱两可的方式交给一个战区统帅,你们就那么心安理得 ?你们就那么相信这个自命不凡的老家伙? 笔者从中读出的只能是自私、圆滑、轻率和对美利坚合众国根本利益的极度不负责任! 不过,这也使接下去戏就变得更加好看! 10月8日,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毛泽东发布命令: “着将东北边防军改为中国人民志愿军,迅即向朝鲜境内出动,协同朝鲜同志向侵略者 作战并争取光荣的胜利。 任命彭德怀同志为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 切切之令,殷殷之望,正正之旗,凛凛之帅! 何敌不可破?! 同日,毛泽东将出兵决定通知了金日成。 当夜,彭德怀和高岗即赶赴沈阳。 次日,东北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高岗主持召开第十三兵团军以上干部会议,传达军委 命令,筹建志愿军司、政、后指挥机关,部署入朝作战事宜。彭德怀决定于10月11日先 行入朝,与在德川的金日成会晤,商讨联合作战问题。 其间,彭德怀还与金日成的联络员、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次帅朴一禹会面,听他通 报了朝鲜战况。因朴一禹所言敌情极其严重,彭德怀当即电请中央军委改变先出动两个 军的计划,让第十三兵团四个军和三个炮兵师全部出动,在鸭绿江彼岸集结待机。 10月11日,毛泽东复电批准彭德怀的方案。 参战各部队同时开展政治动员和报名誓师活动。 其实用不着动员,许多已经复员到地方的官兵一听说要打仗了,纷纷跑回部队,死乞白 咧软磨硬缠地要求随队参战。部队士气旺盛,斗志昂场,一夜之间,将具有中国人民解 放军符号特征的服装、旗帜等全部清装入库,全军换着朝鲜人民军服装。团以下干部的 笔记本和中文书籍都留在国内留守处。 军以上干部会议后,彭德怀与即将上阵的将军们共饮出征酒。这位沙场老将豪迈地举杯 致辞: “从井冈山到朝鲜,还是咱们这些人。咱们叫志愿军,其实我也不是志愿的。要不是美 国军队压到了鸭绿江边,我也不会是志愿的。现在他打到了咱们家门口,我志愿挂帅出 征,你们志愿不志愿?” “志愿!”阳刚之气冲出丹田,震荡屋宇。 谁都想跟盛气凌人的美国鬼子过过招。 挽弓控弦,引而待发! 只等一声令下! 与此同时,中共中央也将此决策向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爱国人士作了通报。 各党派一致拥护中共中央的决定。并决定成立以郭沫若为主席,彭真、陈叔通为副主席 的“中国人民保卫和平反对美国侵略委员会”(战争开始后称“抗美援朝总会”),动 员全国人民支持抗美援朝战争。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支持蒋介石进行内战的对华政策激起了中国人民的愤怒, 在中国社会各阶层的群众中种下了深深的反美情绪,既或是受过美式教育的知识分子, 除了部分人存在有畏美情绪,担心战争打不赢外,绝大多数人在政治态度上也都认为美 国欺人太甚,应该坚决予以抵抗。 同仇敌忾! 而在当时,中国国内形势非常严峻。 革命刚胜利一年,长期战争创伤尚未恢复,财政经济状况相当严峻,物价不稳,城市有 400多万职工和知识分子失业,农村有近四千万人口遭受水旱灾害。国民党残余部队和 大批土匪还十分猖獗,西藏还未获解放。而且,对手又是世界头号强国美国,双方国 力、军力和经济力对比悬殊,根本不在一个数量级上。以1950年为例,美国钢产量达 8772吨,工农业总产值达2800亿美元;而中国钢产量为60万吨工农业总产值为人民币 446亿元(折合美元100亿)。美国还拥有世界上最强大最先进的军火工业,掌握有原子 弹,仅各种弹药每年的年产量就达数百万吨。不要说中国,就是被视为中国后台的苏 联,当时的工农业总产值也只有美国的1/3,虽然也有原子弹,但却难以打到美国的本 土。作为这次战争的始作俑者,苏联也不愿因援助朝鲜而冒和美国发生冲突的危险。只 是通知中共中央:“金日成同志到中国东北组织流亡政府。” 在这种情况下,作出这样的决定,“英明决策”、“非凡气魄”等字眼都难以通达其 意,尽传其神。 谁来想个更好的? 30多年后的1986年10月,美国兰德公司研究员乔纳森·波拉克在为北京举行的中美关系 学术讨论会提交的论文中说: “北京决定参加朝鲜战争是受形势的支配,而不是按计划。” 1989年5月5日,美国军事历史学家约翰·托兰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与他的中国 同行们交流时说: “中国出兵朝鲜是出于国家利益的考虑,是不得已的。如果苏联打到墨西哥,那么美国 在5分钟之内就会决定出兵。” 1994年,美国前国务卿享利·基辛格在《大外交》中写道: “毛泽东有理由认为,如果他不在朝鲜阻挡美国,他或许将会在中国领土上和美国交战; 最起码,他没有理由去做出相反的结论。” 此语信然。 寇能往,我亦能往! ---- 〖新语丝电子文库(www.xys.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