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电子文库(www.xys.org)(www.xys2.org)】 ———————————————— 毛泽东标准像的故事 康胜利 新中国成立以来,毛泽东标准像的印数曾创下了世界之最。据有关部门统计,在报刊 著作中使用和各地张贴、悬挂的数量,已高达上百亿幅。从5O年代初至今,我国共公 布过4次毛泽东标准像。殊不知,这4次毛泽东标准像版本的选片、修整、技术加工和 制片,均出自一人之手。他就是被我国摄影界称为“一代暗房宗师”的陈石林先生。 在新中国举行开国大典时,毛泽东还没有标准像。挂在天安门城楼上的领袖像头戴帽 子,是在延安时期拍摄的。这在一些西方人眼中,颇有些“土八路”的味道。标准像 的要求是免冠照片。作为党的主席和国家元首,庄严的标准像是必不可少的。制作毛 泽东标准像,是迫在眉睫的大事。 开国之初,百废待兴。毛泽东日理万机,不可能到照像馆去拍摄标准像。于是,195O 年的深秋的一天,中央新闻总署副署长兼新闻摄影局局长萨空了叫来摄影局摄影处副 处长陈正青,让他在局里物色一名在照片后期制作方面具有较高造诣的同志,在主席 以往照片中遴选并制作出一幅标准像。经各方面衡量,陈石林被选中了。 荣膺大任的陈石林,激动得心都要跳出胸膛。他一头扎进局资料室,把建国一年多来 记者们拍摄的全部照片都翻了出来,终于选中了一张1950年9月主席同几位全国战斗 英雄、劳动模范的合影,虽然只是半侧面,布幕影调也太深,也只能退而求其次了。 陈石林小心翼翼地将主席人像从第三枚钮扣以上裁下,放大至12英寸。然后把左侧背 后的其他头像修除,再运用不同的技术手段对主席像各处进行加工修整。很快,新华 社向全国正式公布了主席的标准像。当年这幅标准像就印刷了2000万张,除中国外, 还发行到全球40多个国家。建国50周年我国发行的最新版百元人民币、2000年1O月发 行的2O元面值的人民币,上面的毛泽东头像,就是雕刻家临摹第一版毛泽东标准像精 心刻制的。 第一版标准像面世不久,加工制作第二版毛泽东标准像的任务又下达了,这次要求必 须是正面的。那时相机还是个稀罕物,因而领袖的照片也不太多。一天,陈石林从许 多卷片中,发现了一张主席与一个团体合影的照片,便单独剪裁下来。遗憾的是,这 张照片用的是美制航空卷片,不仅反差大,而且颗粒粗,层次差。陈石林到底是技高 一筹,他将主席头像单独放大成12寸,用锋利的刮刀把膜面上的黑色影像细心刮掉, 修成白色背景。现在看来美中不足的是发型修得过于整齐,好像贴在背景上似的,面 部的光比跟衣服的光比也不一致。尽管有缺憾,因画面的形象端正庄重,面容和蔼可 亲,后来绘制天安门上的标准像时以及在四卷《毛泽东选集》中,采用的都是这张正 面标准像。 建国十周年大庆前夕,中央有关部门决定拍摄、制作第三幅毛泽东标准像。记者在主 席住处拍摄了一张半侧面像,清晰度较高,皮肤的明亮部分和阴影部分的质感很强。 但由于灯光不柔和,面部光影没有照像馆拍摄的人像所具有的那种润泽而柔和的光线 效果。上级听了陈石林的意见,便指示交给中国照像馆加工修整。但经翻版再制作出 的照片,中间影调损失较多,影响了面部的质感表现。于是,领导决定让陈石林再作 加工。他用反转显影复制底片的方法,对面部的条纹和光斑,一丝不苟地用黑灰水涂 淡、涂均匀。最后,还适当加大了高低光部位的密度。后经毛泽东主席亲自审阅,选 定了陈石林加工制作的这一幅。自1960年到“文革”兴起的1966年,天安门城楼上悬 佳的毛泽东巨幅画像,都是以此为摹本绘制的。1976年在天安门广场悼念毛主席的百 万人大会上,也是用这一版放大的。 第四版毛泽东标准像的制作是应群众的要求开始的。1964年,人民群众对领袖的崇拜 正趋向一个新的高峰。有些同志发现第三版毛主席标准像单突出了一只左耳,并且左 眼珠偏上,显得毛主席“偏听偏信”,有损于光辉形象。为此,上级要求陈石林他们 再拍摄制作一张显露两耳的正面标准像。陈石林动了不少脑筋。他要求记者用长焦镜 头,拍摄5英寸以上的底片。可记者限于条件,只拍摄了1英寸的照片。 照片上的毛泽东,眼轮匝和嘴角影调很深,眼神不够明亮,显得比较苍老。面对这种 情况,陈石林用自己经多次试验刚刚成功的“透正拷负”最新工艺,在透明正片和负 片上仔细修整,校正过深的影调。经过一周多时间的不懈努力,第四版毛泽东标准像 黑白鲜明,层次丰富,质感强,公布并悬挂后,深受广大群众的好评。从1967年元旦 至今,天安门悬挂的巨幅毛泽东正面标准像,就是以这幅照片的形象为摹本,按比例 放大绘制的。 其实,人们不知道,陈石林曾制作过第五幅毛泽东标准像。那是在“文革”中,当时 照片拍摄及制作的技术和质量都已日臻完善,陈石林精心加工制作耗时长达两个月。 但由于种种原因,他想,这幅标准像发出去是一定不能被接受的。最后只能是放弃 了。 “文革”前,中央规定毛主席像均由新华社统一制作。陈石林当时任新华社摄影部技 术组和翻修组组长,负责审定主席像制作质量符不符合标准。“文革”开始后,新华 社老领导石少华下台,就有人贴大字报说陈石林有“海外关系”,单位也审查他。但 尽管在这种不利形势下,大家还是推选他当领袖照片工作小组组长,负责领袖照片在 全国的生产印刷工作,因为人们了解他———当时全国人民非常熟悉的毛泽东最早的 一张青少年时代的照片,是他从已受潮褪色的家庭合影中挖下来精心复原的;那张著 名的毛主席头戴八角帽照片,在无法得到底片或照片的情况下,是他从一本早期出版 的英文书籍上拍摄制作出来的;还有毛主席头戴草帽视察人民公社、毛主席重上井冈 山等照片,也是他制作的。从技术角度来讲,大家也认为非他莫属。 在那个把领袖推向“神坛”的非常年代,这个职务非同小可。既要生产出质量最高的 主席像,又不容许出现丝毫的质量纰漏,稍有差池就是“罪大恶极”的“政治问 题”。那时人人都谨小慎微,记者送来的主席照片即使拍得不好也不能说“不好”, 政治上最忌讳这一点。陈石林还记得有多次某领导交给照片时,经常是一句话也不 说,他也默默地双手接过。修版时,他必须独自关起门来,在完成之前是不容许被别 人看到的。 “文革”中,全国山河一片红,毛主席像需求量极大,而首都生产能力有限,供应不 上。造反派扬言:“你们是封锁主席照片!”为此,有关部门决定在全国各省、市、 自治区生产印制,仍由新华社统一发稿和管理。在生产过程中,制版最重要,故由新 华社把底片和标准样品发向各地宣传部门,同时发布生产技术程序及质量标准。各地 在正式大量印制前,都要将样片返回到新华社经陈石林逐一审签“同意”后才能生 产。当年除台港澳地区,全国生产制作毛主席像的有28个省、市、自治区的重点照像 馆和印制单位数百个。几年下来,印制数十亿幅竟未出现任何问题,可见陈石林把关 之严。 1966年12月27日,宣武公安局的人来新华社找到陈石林,手拿一沓毛主席像片,说出 现了反革命事件,抓到一个人,是广安门新影照像馆的经理,姓秦。他在12月26号主 席生日这天胆敢烧毁毛主席像片,被红卫兵当场抓获,打了个半死送到公安局。你们 认定一下照片,我们定的性质是现行反革命,准备判处死刑。陈石林看后,不紧不慢 地说:“应该烧毁。”那人一听脸色陡变,大叫:“不得了啦,你敢再说一遍?”陈 石林把照片拿给那人看:“这样质量的照片能让革命群众看见吗?为了维护伟大领袖 毛主席的光辉形象,你说你有什么办法?新华社就是这样,后院有锅炉,我可以领你 去瞧瞧。”那人一下子懵了,竟脱口而出道:“要不烧,埋掉行不行?”“不行,你 怎敢说埋掉伟大领袖?”陈石林立即抓住了把柄,那人已经吓得面色如土。听说第二 天放了人。去年,陈石林还听说,那次被救下性命的人如今已是区劳服公司的副经理 了。 狂热的年代必然会产生狂热的人,歇斯底里式的斗争不足为奇,神经质的“彻底革命 者”更比比皆是。1966年,在一次毛主席接见红卫兵后,有三四百名大中院校红卫兵 从四面八方聚向宣武门,包围了新华社。原来有人在毛主席检阅红卫兵时挥手的照片 上,发现主席上衣口袋上,隐含着刘少奇的像。这本是发现者在不正常心态的驱使 下,鸡蛋里挑骨头的无稽之谈,却挑动了造反派队伍。面对蜂拥而来又满怀阶级义愤 的人群,陈石林走到已经被人摆好的桌子前。他说:“红卫兵小将们,你们出于对伟 大领袖毛主席的一颗忠心,发现照片有问题,革命精神很好。我的家庭出身是工人阶 级,我本人也是工人阶级,所以我也无限忠于毛主席。但我看不出来,哪里有问 题?”说着他在桌上摆开照片和纸,“你们谁讲的,请来写一下!”顿时,场面冷 了。陈石林的嗓门一下子大了起来:“不行,谁讲的谁上来,讲话要负责!”场上雅 雀无声。见此状,他斩钉截铁地吼道:“我们新华社的照片质量是最高的,是主席信 任的。我们经过努力,刚使伟大领袖毛主席的照片同广大红卫兵见面,就有人跳出来 破坏,是可忍,孰不可忍!这个阶级敌人一定要查到!”话音未落,下面已是树倒猢 狲散了。 1998年元月,陈石林在广州与李讷见面。李讷诚恳地对他说:“那第四张标准像为什 么就那么好,无论在哪个方向看,主席的眼睛都在看着你。主席很喜欢,是亲自圈定 的。” 这一番话,难道不是最宝贵的嘉奖吗? ———————————————— 【新语丝电子文库(www.xys.org)(www.xys2.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