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眼睛看中国———三位外国青年考察长征路的心路历程   南雁   1996年9月11日,3个外国青年沿着红军长征的路考察了一圈,他们是 美国的魏杰明、秘鲁的马丁和乌克兰的尤利娅,他们分别来自不同国度,有着不同 文化背景,他们对长征路上的经济环境、人文景观以及精神风貌有一种全新的感受 ,他们对红军长征沿途上今天的变化格外的关注,他们把红军长征作为人类的共同 财富,以特殊的眼光,对当前全世界所关注的一些问题,从人性、人的生存状态、 人的生活方式、人类的发展的角度来看今天的中国。   北京电视台为此专程前往,拍摄了10集电视纪录片《新西行漫记》。他们审 视了当代人精神的状态,也关注了跨世纪之际的热点问题。魏杰明关心的是长征沿 线的经济、环境、教育、发展和地方行政等问题。马丁关心的是沿途少数民族的文 化,还时不时把南美印加文化加以比较。而尤利娅更为关心的是精神、信仰和价值 观的疑问。如果说,长征在魏杰明眼里是经济之旅,在马丁的眼里就是文化之旅, 在尤利娅的眼里就是精神之旅。做为撰稿人,由于《新》剧的后期制作时,我接触 、整理了素材带,对这3名外国青年的举动很感兴趣,最后,总导演安排我们在制 作间进行了一次访谈。   【一】中国梦   问:魏杰明,你作为一个美国青年走长征路,来到这些穷乡僻壤,给你感触最 深的是什么?   答:我们走长征路,是了解中国的一个宝贵的机会。爱一个国家就得真正了解 它,就应到它最穷、最破的地方,我感到了中国发展中的困难,中国政府在做着一 项了不起的工作。沿线大部分都是山区,交通和信息都相当落后,几乎是一个不被 人了解的世界。老百姓除了朴实之外就再没有什么了。农业还是处在很原始的操作 下,脱稻谷还需要人手工摔打,我还参加了当地的打谷。看到了于都的船工、乌江 的渔火和渔民的网箱养鱼。这里公路是唯一与外界沟通的主要渠道,也是连接各种 生产关系的纽带。当地人已经深刻认识到这一点———“要想富,先修路!”我们 还参观了遵义华航汽车厂,60年前的红军路经此地时,是连穿草鞋都在发愁,许 多战士大冬天还光着脚丫,对汽车他们想都不敢想。如今仁怀县都有了“的士”, 只需招招手,就能停在你身边,要是当年有……   当地政府希望用汽车、旅游业带动百业,尽快把政治优势变成资源、市场及经 济优势。美国有些人说中国采取专权政治,过去我感到那是很厉害、很无情的东西 。可是来到这里一看,有些基本政策,是为了改善人们的生存状况。要发展经济提 高人民生活水平,就需要加强与外界经济的来往和沟通。在于都我们专程看了于都 的“百报长廊”。   红军的艰苦努力和今天的努力是一样的,他们都是通过不同的方式改变自己的 生存状况,都是在用一往无前的精神,来改变自己的命运。只不过是背景不同,一 个是红军长征,一个是新长征。在松潘红原县,我们参观了开发的泥煤资源,当年 红军征服了草地,现在的人民是第二次开发草原。如果这些贫穷的地方都变成发达 富裕的地方,那么就会有更多的人施展自己的聪明才智。经济的灵魂是什么?它不 是统计数字,不是数学模式,它是对人们生活行为的一种判断。   问:魏杰明,你觉得一个民族经济建设的生存和发展,是否会对周边国构成威 胁呢?   答:西方有些人对中国威胁论很感兴趣,让每个人都过上好日子,中国搞好了 会成为非常了不起的国家。我觉得中国是在进行发展经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中国的首要的问题是生存和发展,根本谈不上什么“威胁”别人。西方人对急剧变 化的中国不了解,感到中国神秘,既令人好奇,又令人着迷。中国能走多快,中国 能走多远,中国人究竟怎么生活,是一个世人憧憬的梦。   【二】桫椤树   问:魏杰明,你能否谈一下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的关系?   答:我们来到了当年红军四渡赤水的地方,赤水是红军出奇兵之地,出乎我们 意外,赤水市四洞沟竟是这样的美,江心岛上有白鹭,风景区内有瀑布、水帘洞、 榕树,还有桫椤树。桫椤树可是一种和恐龙同时代的古老的植物,世界上十分珍稀 的物种,被称为活化石。中国人真该感谢大自然的恩惠。赤水市环保局陈局长还撑 着竹排载着我们在水上畅谈了生态旅游。   我们在卧龙保护区还见到了大熊猫“迪迪”,中国的长城、兵马俑和大熊猫都 被视为国宝,是中国的三大标识,长城坏了可以修,兵马俑也得到高技术的保护, 可大熊猫却是一种濒危物种,它要是消失了,就是一种生命的消亡。   这灵秀的山川,似乎因当年红军惨烈的牺牲,总显出淡淡的一丝感伤。碧水静 静地流淌,水上的漂浮物,却带给人一股莫名的忧伤,这些白色泡沫是赤水河下游 造纸厂的污染。赤水还有一个名字叫酒河。因为这里盛产中国的国酒———茅台。 赤水河还寄予了中国的老一辈革命领袖周总理的嘱托。周总理早在1962年就指 示过,赤水河上游100公里不准有化工企业。我们来到茅台酒厂,进行环保的专 题采访。采访后我们还在思索,尤利娅在想什么,她可能想起了切尔诺贝利核电站 事故中,她受到伤害的那些同学姐妹们。我在想,我们只有一个地球,我们应当珍 惜自己的家园。人类在建设现代化文明的同时又打破了大自然的平衡,人类如果与 大自然的冲突日益加深,是否有一天,人类在征服自然的过程中同时又毁灭自己呢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在沿途,特别关注了这些全世界都共同关心的主题———环 境和发展。   问:魏杰明,你是不是对环境问题很喜欢?   答:环保问题不是因为我特别喜欢,而是因为它对中国很重要。中国如果保护 好环境,中国就会变成一个非常了不起的国家。不然的话,中国就会变成一个很拥 挤,污染很严重的地方,到处都是废塑料袋和易拉罐。中国应当像仁怀县和卧龙保 护区一样,保护赤水河,保护桫椤树,保护大熊猫,这样我们的收获才会更多。   真正的文明,应包括人类对自然的感情。   【三】民族包   问:马丁,你在红军长征沿线见到很多少数民族,今天少数民族的文化是否已 受到现代文明的冲击?   马丁翻着自己的两个包。   答:一个是我们国家的包,一个是藏族的包,隔着大洋,这两个包是不是很像 啊?   他翻出了袋里的宝贝,有苗家的,有瑶家的,有布老虎,有草鞋,还有哈达, 就像一个百宝箱。每一个纪念品都是一串故事……   我们看到苗家的推磨,打糍粑,做豆腐,喝匝酒。苗家老人的长烟杆。苗家女 的刺绣。到瑶家劝酒,瑶女的劝酒歌。瑶家酒席上有另一种女人,劝酒的歌声淳美 ,她绝不同于都市里酒桌上的女人。淳朴的民风就像是一瓶没开封的老酒,时间越 久,酒味就越醇香。在苗女的服饰表演中,在苗女的台步中已经看出了现代模特的 影子。在她们转身亮相的一瞬,我已经感到了现代派的影响,当地人不愿穿自己的 民族服装,觉得太麻烦了。我觉得这些宝贵的少数民族文化有的在萎缩,有的已在 丧失,要保护这些珍贵的东西……   在大同古镇,我们看到人们过着从容的日子,现代人不是很想回到这种民风淳 朴的世外桃源。我还随着弹棉花的旋律跳起了舞。我同镇上的老船工聊天,问他, 如果你到大城市里,没有水,也没有船,你愿意去吗?老船工当然不愿意离开他的 船,更不愿离开他熟悉的水。人们和水土有一种说不清的感情。世界上的土看起来 是一样的,但文化却不一样。   在红原的篝火晚会上,我们3个“老外”和藏民跳起了舞。76岁的老红军罗 尔伍12岁就参加了红军,因腿负伤掉了队,走不动了,就留在藏区,他由汉入藏 ,连汉话也不会讲了,妻子是藏民,到此定居61年,有了儿子,也有了孙子。他 有一张内容无比丰富的脸,60年的岁月沧桑在他脸上留下的痕迹,像老墙上的裂 缝……我与他对话,需要藏族少女来翻译,女孩子是在新时代的教育下由藏入汉。 这正是藏汉一家的典型。   问:马丁,你见到的这个老红军,是否觉得对命运的接受比向命运的挑战要需 要更大的决心?   答:我是这个意思。我们在松潘还参观了藏民一座小楼,20间房子,小楼起 码要两三千万元,男人在四川做生意,11口人,收入11万,可是一大家子人。 金钱并不能带着人们经受世纪的风雨。支撑人们精神力量,正是融汇古今的民间文 化。   问:您觉得文化的核心是什么?   答:文化的核心就是人。不同家庭,不同的文化。高原文化,红军文化和现代 家庭文化,红军带来了革命文化,像一条红飘带将一颗颗珠子般的少数民族文化紧 密串起来。我觉得要爱自己的国家,首先要爱自己的文化,不爱自己的文化你又怎 能爱别人的文化呢?我感到要抢救和保护少数民族的文化,这也是世界性的问题。 拥有文化比拥有金钱更重要,千百年来积淀的文化可以帮助我们穿过世纪的风雨, 而金钱不能。一个民族的文化的本质是什么?就是一种百折不挠的精神,这和当年 红军的精神是一脉相承的。   我在黄帝陵、轩辕柏前,祭祀的撞钟的轰鸣声在我心里久久回响。我想,中国 太大了,东西太多了。爱中国就像爱一个人,应该爱她的方方面面,传统文化、民 族文化、革命文化。   要想真正了解文化,你必须了解人……   【四】红军坟   乌克兰女青年尤利娅,她信基督教,她来中国留学,像一只小鸟从动荡的前苏 联出来,似乎逃避着什么,也在追寻什么。      问:尤利娅,你沿红军长征路走下来,当年红军长征死了那么多人,为什么这 支队伍没有被打散,是什么精神在支撑他们最后取得了胜利呢?   答:这是我一路上的追寻,我在追问信仰,追问生命的价值。这是一个基督教 青年的追问,也是时代变化中的一代人的追问。我问过老船工,茅草铺老人,问沿 途老乡,问江西的老表,还问过当年的老红军,想找寻一条精神永恒的支柱,我还 试图向佛门寻求真谛,向湘山寺老尼求解。让基督与佛交流,结果还是有些茫然。   我们来到遵义红军坟后,我方感有些顿悟,当地人要是病了,就来求红军菩萨 的保佑,当地富了成了亿元村,就说是红军菩萨显灵了。红军坟是当年一红军卫生 员为给群众治病,而被反动武装杀害。他是红一军13团二营的卫生员,名叫龙思 泉,可60多年以来当地老百姓就叫他小红,人们都以为她是女的。小红是男是女 ,已不甚重要,红军魂早已融化成当地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在中国民间这种传说 很多,有妈祖,还有观音。伸手摸一摸鞋尖,你就能和红军的血脉相通,看一看红 军坟,你的灵魂就会得到新生。有反抗就会有牺牲,有牺牲就会有痛苦的心灵。   崇拜是一种心境,崇拜也是一种感情,老百姓就是用他们最习惯的方式,表达 他们对红军的真情。60年后他们烧香,100年后他们还会烧香……谁在这儿说 话,像风。谁在这儿低语,像雨。谁在这里思索,像云雾,让人捉摸不定。在红军 塑像的眼神里,总有一种我无法描绘的东西……   问:尤利娅,你觉得在变化动荡世界中把握自身的东西是什么?长征给人最深 刻的启示是什么?      答:长征给人的启示很多,人应当有牺牲精神,只有这种精神才能达到永恒。 或许这就是当代人最缺乏的,我走完长征路接受报社记者采访时说,长征告诉我们 ,人生应当有远大的理想,生命应当承受苦难,苦难成就人生,一个人只是一滴水 ,只有汇到一起,才能形成生命的洪流。这才是跨世纪之际青年所最需要的。   【五】戒毒所   问:尤莉娅,你是不是觉得人们克服了物质、文明和偏见的纠缠,还有一种说 不清的东西……   答:也许生命中最沉重的,可能就是我们的心。   在一个阴雨天,我们3人来到遵义戒毒所。心情都很沉重,因为,毒品危害人 类生命,吸毒戒毒已成为世界各国政府严加防范的重点,凡是有人道主义精神的人 ,都会对此寝食不安的。   这个不大的戒毒所里有吸毒病员180多人,两年来,已有1300多人出入 。在中国实行的是强制戒毒,病员统一着装,实行军事化管理,发两套夏装,一套 冬装。这似乎不符合西方人的观点。病员中60%都负有其它刑律,要先戒毒然后 服刑,病员中有85%的复吸率,也就是说,大多数病员终身要与铁窗高墙为伍。 真是“一朝吸毒,终身戒毒”。套用一句中国的成语说,防止犯罪的最好办法,就 是使人“知其然”,防止受害的最好办法,“并知其所以然”。   在监管干警老张给病员打饭时,每个病员都喊一声“谢张哥!”让我们有些不 解,原来,戒毒所的干警既要做好管教工作,也要当好大哥哥。他们是病员大墙里 的亲人。警员们有时都自嘲,自己是终身在押犯。自嘲完了,还得照样拯救别人的 心灵。   我对这些病员尤为关心,他们为什么要毁掉自己的幸福,毁掉自己的家庭,进 而毁掉自己的一生?在病员的自述中,他们大多是有了钱了,精神空虚,总想寻找 刺激,寻求一种解脱的方式。18岁、30岁、50岁,人间有亲情,青年有父母 ,父母有儿女,男女有家庭。女儿执法,母亲犯法,最最叫人心痛。他们需要亲情 ,也需要真心,他们更需要全社会人人的关心,多一双温暖的手,多一颗慈爱的心 。   “一支烟枪打得妻离子散,一张锡纸烧尽房屋田产。”   “我最最害怕见到亲人,特别是关心自己的人……这里更像个大家庭,病员们 相互帮助,相互关心。”   “遵义是红军路过的地方,有着光荣的传统,作为遵义人,我感到很遗憾…… ”   从病员的自述中,有他们的悔恨和自新。“1—2—3—4”从病员的出操、 踏步、喊号中,可以看出奋发向上的精神和重新做人的决心。我想得最多的是拯救 灵魂和珍惜生命,钱———能拯救人类的精神,摆脱不幸吗?病员在排队唱歌,在 这歌声中,听得出他们心灵的呼唤……   我们爬上了雪山———四姑娘山,在4600多米的雪峰上,空气稀薄,天风 怒号,经幡飘舞,心灵似乎还是在发问,问地,问天,问雪山!站在这雪峰上,心 直接能跟大自然交流,脚踩雪山,冰层深处可能还留有当年红军的行迹,头顶蓝天 ,我们感觉到了天空的博大与空灵。   善待生命,实际就是维护人权。   (作者系电视纪录片《新西行漫记》总撰稿)   《大地》杂志  〔1997年 第03期〕 ---- 〖新语丝电子文库(www.xys.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