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电子文库(www.xys.org)(www.xys2.org)】 ———————————————— 一个老知青的曾经经历 梁小斌 文革后拨乱反正,落实政策受益面最广的恐怕要数下乡知青“农龄转工龄”了。 知青们欣喜若狂,也心怀感激。但人们并不知道这是因为一个叫肖芸的湖南女知 青给胡耀邦总书记写的一封信..... 我是15岁那年初中毕业后下乡的,因为家庭政治历史问题,日复日,年复年,在 农村一呆就是15年,年纪大了只好匆匆忙忙地把婚结了,把孩子生了。1979年, 中央允许我们返城,我才结束15年的下乡生涯,招工到原航空部在湖南的一个大 企业就业,分配在厂幼儿园当保育员。回来了,以为什么都好了,谁知回域更有回 城的尴尬。工资级别,住房,培训,福利都从零开始。我们缺乏一个关键的砝码 ——工龄。我因为擅写报告,有绰号叫“小报告”。所以,陆陆续续有知青来找我, 要我打个报告给厂领导,改变一下我们这些最后一批回城知青的待遇。抱着为知 青出口气的想法,我应承下来,之后几天里,下乡时的动员令,下乡后的苦和累, 回城后的屈和泪,天天在脑海里翻腾。1982年国庆节那天,我用家中的板凳当桌 子,坐在门坎上,一篇千字文一气呵成。这就是后来有幸登上胡耀邦总书记的书 桌、被誉为“知青福音书”的那封信。信中写道:作为社会历史的一朵浪花“上 山下乡”成为了过去,并即将被遗忘。但作为我们这些亲历者,对自己的不寻常 的历史却是铭心刻骨的。因为,我们把人生最美好的一段献给了她,犹如将军回 首戎马生涯一样,我们常常回味那不寻常的“磋跎岁月”。在国家机构几乎瘫痪, 生产停顿的动乱时期,我们几千万知青在农村自食其力(不与城里同胞争饭吃, 争穿用),身居茅棚(不与城里同胞争房住),荷锄掮担(不与城里同胞争饭碗)。 粮棉油里,我们曾经洒下了多少汗水,这对当时国家经济状况的平衡、社会秩序 的稳定应当是有积极作用的,若不如此,国家又会是何模样?这些看不见的,因 而不被人重视的贡献,不应当随着历史的推移而被抹煞。令人费解的是:在城里 复员军人军龄算工龄,家属、闲散劳力转正前的合同期,临时期算工龄,而作为有组 织、有号召,有计划上山下乡运动的积极参加者——下乡知青的“农龄”却被一 笔勾销了,这点我们不能理解,也不能忍受。上山下乡在当时来说是党的工作的 一个重点,知青回城也是党的工作的一个部分。可以毫不惭愧地说,最后回城的 我们这些知青几乎都是勤勤恳恳,踏踏实实干在农村的老实人。中国有句俗话: “不使老实人吃亏”。我们希望国家在调整低工资、制定工资改革制度的时候能考 虑到我们的客观情况和实际困难,能在国家财政经济允件的情况下,适当提高我 们的经济地位使我们能和全国人民一道富起来不致于永居“第三世界”。更重要的 是要使“下乡吃大亏”论无立足之地。人们真诚地希望我们微弱的呼声能唤回国家 领导传送的福音。这封信的落款原本是:“湖南省湘潭,株洲部分老知青”,后 面准备了几张纸,让大伙签名。可是当我傻呵呵地拿着这封信找大家签名时,情 形完全颠倒过来。当初大家求我,现在变成了我求大家。“大家”接过信读了之 后,不是挥笔署名,而是说:写得好,写得好。“那就签名吧。”“呃,他们先 签,我后签吧!”绕了一大圈之后,大家都那么客气,竟一个名也没签上,尤其 是一些男知青也是言辞闪烁。我傻眼了。当时文革“文字狱”的遗风还相当盛行。 报上的文章尚是革命八股,人际之间的交流也多豪言壮语,我的那一语中的的倾诉, 口味不对是明显的了。加之我们厂区还有一条反动标语的悬案未破呢。我的这封信, 上点纲上点线,再加上家庭背景定个反革命罪不是太难的事。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百辩无用。难道我命中注定要遭劫,使出浑身解数,躲过了文革,莫非要倒在文革 后?于是薄薄的4张纸,握在手里仿佛是身上绑了一枚定时炸弹,随时都可能引爆。 我急于处理它,晚上躲在厨房里准备对它付之一炬。火柴划燃后,没有烧到纸上却 烧痛了我的手指,理智在提醒我,烧了就完事了吗:已经有几十人看到了,有的已 经能背下其中的句子了。既然已经写下了,纸包不住火了。只要有人去报告,照样跑 不掉审查,毁了原件,别人可以信口开河,要多严重有多严重。销毁罪证还要罪加 一等。就这样我被逼上梁山,进入了两难之中。而人到了没有退路的时候,反而会 坚强起来,这时候我的天不怕地不怕的个性又占了上风,一不做二不休,干脆寄出 去,实际上也只有寄出去才是唯一的出路和万全之策了。于是,在信的末尾,划去 了“湘潭,株洲部分老知青”几个字,加上 “执笔人:株洲市湘江机器厂南华 幼儿园肖芸。”改写此处时心中甚至浮起过一丝豪气,“谁说女子不如男”的。我再 次找了那些诱我“报告报告”的同事,“信我寄出去,责任我一个人担了,如果出 事了,你们帮我把女儿照顾好,不然的话我变鬼都跟你们没完。” 我把信寄给了湖南人民出版社的潘书记,潘书记是从我们厂调到出版社去的,也是 我当时唯一能够写得出名字的与高层领导对话的人。信投进邮筒,我在惶恐中煎熬 了3个多月。这期间我办了三件大事,第一件事是请3天假回到老家为老父母打了2000斤 煤,第二件事是把自己所有的毛衣毛裤拆了,又买了几斤毛线,日夜加班为女儿打了 几件毛衣。当时她才6岁,其中一件毛衣一直穿到她进了大学。第三件事向丈夫交底, 留下君子之言,如果我出事了他马上与我离婚,以免株连殃及他和孩子。一直熬到元 旦过后。有一天团长突然通知我到工厂信访办去,糟了这下该出事儿了,肯定开始调 查了。抱定“壮士一去不复还”的心情我来到了信访办,毕恭毕敬地坐下。主任开言道 :“你给省委领导导写过一封信?”“是的”我脸上的肌肉马上僵住了。“写的什么内 容啊?”“要求知青衣龄转工龄。” 主任鼻子里嗯了一声,抬起头来,高深莫测地扫了我一眼、我怔怔地盯着主任的五官, 捕捉着吉凶的信息。但见主任脸上慢慢绽开一朵菊花:“我们厂出了人才哩!可以批 来个中央文件……”“天哪!我这才像跑完了一万米到达终点,浑身都散架了。3个月不辞 寒暑,一百天不知五味,今天透过主任身后的窗户,我突然看到冰融雪化的景象,才知 道春天就要来了。原来潘书记接到信后,十分重视。因为“知青问题”家家有,也算 是一个比较重要的问题。他转交并建议有关领导,以出版社收集的民情民意的名义, 提交省委。出版社党委附了呈辞,加盖了鲜红的大印。这封载着知青期盼的信便长出 了翅膀飞到了湖南省委办公厅。当时正好省委有一批急件派专人坐飞机到北京,于是 这封信又加封了省委的大红印章直达了总书记的桌子上。胡耀邦对知青待遇做了批示, 于1982年12月下达了1982[58]号文件。 ———————————————— 【新语丝电子文库(www.xys.org)(www.xys2.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