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电子文库(www.xys.org)(www.xys2.org)】 ———————————————— 书生放牛 □方方 (摘自:《被封锁的消息》,马莉、鄢烈山 编,文化艺术出版社,ISBN 7503918519 光有七色,人秉七情,人的感情随着文明程度的提高而丰富。虚情、矫情、滥情不 足取、但一切属于人的真情实感,尤其是至情至性;是文学不可缺少的,是文学的 灵魂。《南方周末》的“芳草地”聚拢的许多朋友,多是真心实意地倾诉自己的心 曲,坦陈个人的的意见,而少做作,去矫饰。本书是发表在“芳草地”上优秀散 文、杂文的合集,分为“生命的细节”、“离散的记忆”、“风雨之前”、“野 草莓”、“思索是一把剪刀”、“不识时务者为俊杰”、“把嘴张圆”、“被 封锁的消息”等八个专题,真实地反映了普通百姓的真情实感。 汉林书城(www.hanlin.com)推荐) “文革”期间,一大批书生被赶到乡下,他们中很多人都干过一件事, 即:放牛。在乡下,大约放牛是一件最简单容易的工作,所以,我们常能见 到许多五六岁的小孩子或是老得不能劳动的老人出门放牛。他们仿佛学都不 用学,天生便能把牛放好。但书生却不行。书生之所以是书生,是因为他比 别人多了一种书呆子气,即使让他们放牛,也不例外。曾经有两个书生放牛 的故事让我笑得几乎跌倒。 一个是徐迟放牛,那年徐迟被通知去五七干校。城市长大的徐迟虽说天南 海北跑过不少地方,但对乡下生活究竟如何一定缺少了解。徐迟得知他到五 七干校的活儿是放牛,便立即去街上买回一支笛子。他脑中想必出现过牧童 坐于牛背,一支竹笛横吹的画面,背景上或有炊烟袅袅,或有山水田园。总 之他觉得放牛是一定要吹笛子的,哪怕让他放牛的人目的是要他改造思想。 他拜了老作家骆文的儿子--一个中学生为师,突击学习了几天,然后便带着 那支笛子去了五七干校。故事到这里,皆是机关里的传说。为证实其真实 性,我特地去问徐迟,徐迟说,是呀,我吹了好些天,可是牛都不听。他的 女儿小音说:“什么呀!他对着牛吹,吹得牛连草都不吃了。”小音的话, 令我大笑一场。说给谁听,谁都笑疼肚子。 另一则放牛故事却是我父亲说的。那时父亲也由机关下放到五七干校。父 亲所在机关是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三峡大坝的设计便在他们那里。那是个 工程师成堆的地方。这一群工程师在那年头都得轮番地去干校种地和放牛。 有一回,两头牛在田里打起架来,牛角抵着牛角,谁也不相让。这便急坏了 工程师们。上前去拉架,又不敢,毕竟太危险;由着那两头牛打,也不行, 伤了牛也是不小的责任。工程师们便像论证三峡大坝似的,一个方案一个方 案地论证,以便找出一个最佳的方案。最后他们终于一致地选定了一个:即 派出两个人,一人拿一根绳子,分别从两头牛的身后接近牛,人不知鬼不觉 地将绳子套住牛的某一部位,最好是腰部,然后把人分为两帮,有如拔河, 同时往后拉,从而一举把牛分开。于是有两个勇于献身的工程师报名套牛。 他们分别在距离两头牛屁股约10米处开始匍匐前进,其他所有的工程师都伫 立远处屏气观望。然而这两个人虽是勇敢,爬至离牛约两三米远时,终因胆 怯,败下阵来。回来时说,这个方案只有在牛处于静态时方可用之,而动态 中使用便有可能被牛踩伤。众工程师们便说,哦,哦,原来如此。牛架未 解,只能再想新的办法。讨论正激烈,走过来一个老农民,他手上拿着一簇 火把,仿佛十分随意地走到牛的跟前,将火把往两牛之间一扔,掉头便去。 头角抵得正紧的牛,见有火把,竟一下松开,各自调头,分别朝两个方向跑 去。过程和方式简单得令一群工程师目瞪口呆。我父亲说时自己也大笑不 止,笑完又说,当时我们真是空有满腹学问,没有一个主意。 书生放牛虽出尽洋相,但书生的能耐不在放牛。书生能做无数远过复杂于 放牛的事。比方著书立说,比方设计大坝等等。所以,最好的法子还是让会 放牛的去放牛,让书生去做他能做的事情。 ———————————————— 【新语丝电子文库(www.xys.org)(www.xys2.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