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电子文库(www.xys.org)(www.xys2.org)】 ———————————————— 博导考博:清除学术泡沫!? 杨曾宪 身居文化边城,消息闭塞。前不久听一位现代文学教授告我:杨义考博了,随后借一成语发 出连声感叹。我有些怀疑:这难道是真的? 果然是真的。《中华读书报》文章一披露,网上立马“众语喧哗”。只是我没听到我想听到 的声音。于是,便谈谈我的观点。需首先声明的是,由于我身处高教体制之外,且只有干巴 巴的教授(研究员)名份,以下所论,难免站着说话不腰疼并有酸葡萄心理,望知者不怪并 见谅焉。 由于高校种种合理或不合理的“土政策”规定,副教授为进正教授而读博,正教授为当博导 而读博,这些现象尽管未必正常,却很好理解。这就叫政策前导,利益后驱,熙熙嚷嚷,学 界皆为虚名实利所忙。但无论怎样后驱前导,这博导考博,而且考本专业的“博”,从学理 上讲,却总是不通的。如果文学博导考哲学或考宗教学博士,我想应属正常的学术进阶。现 代学术需要这样交叉学科博士头衔或博导兼博士头衔的博导。 杨义显然不属于这种情况。他读的就是文学,提交的博士论文基本属于现当代文学范畴,这 便给人一个谜:《博导读博士,究竟为哪般》(《中华读书报》报道标题,以下引文不再注 明)。杨义本人是怎样想的,他保持低调,文章没能披露,但据类似情况的一位博导讲,考 博读博给他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学术交流”机会。“在这样一个‘缺乏动力感的时代’,学 者们也经常找不到‘学习方向’的时代,读博士难道不是一个挺好的选择吗?他表示,博士 上边如果还有什么学位,他还愿意去拿,‘因为这样做至少并不会影响或降低我已经取得的 成就’”。对于一般的学者特别是青年学者来说,如此读博态度及治学精神显然是该肯定 的,而这也是读博的意义所在:一是学位进阶,二是学术有成。前者是虚名,后者是实力。 这即是说,博士要既有学,更有术,有足够的学问基础和学术功力,能独立选题并从事研究 工作。 但问题是,他们自己已经是博导了!他们已经指导了若干博士,并通过传道授业使博士们获 得独立“从业”的“执照”了。而现在,他们再来读博时,却原来是连自己的“学习方向” 都搞不清!那他当初是如何带的博士,如何给博士“导”的向,这岂不令人捏着一把汗吗? 这决不是个人自由权利的问题,而事关我国最高级别的教育公共产品的质量问题,是博导们 合不合格问题。我不禁想起那个著名的剃头匠不给自己剃头的悖论。人家那悖论虽“悖”却 不“谬”,而我们“博导读博”却既悖且谬。因为这是一个教剃头匠的剃头匠究竟自己会不 会剃头的问题。如果剃头匠的师傅都不会剃头,我们的孩子再掉到这些师傅带出的徒弟或徒 弟的徒弟手中,那咋能整出个好模样呢(不整日悬心吊胆就不错了)!这是不是中国特色的 “文化悖论”呢?愿有逻辑学博导赐教。 其实,细细一想,如上所谓悖论,只是一种基于名份义理的“应然”推断。这就像有人反对 高薪养廉的理由一样:我们的干部不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吗?怎能拿高薪呢?问题 是这种干部标准只是一种“应该”的标准,当众多干部在寻租,在将权力私有化一点不“应 然”时,这种理由就很可笑了。同样,“博导读博”放到今天的现实中去,按“实然”推 理,它便并不悖谬。这些读博的博导,无论其个人动机如何,但所传递出的却是中国学界泡 沫泛滥的真实信息。学界一些所谓博导,的确就不具备导“博”的学识水平学术功力,既少 学又无术。滥竽充数的博导多了,便使那些有真才实学的博导想证实一下自己的学术水平。 杨义说的很诚恳,也很真实:“如果他们尊重我的学术,我就要;如果他们不尊重,说不定 明天我就不要了”,“如果这个学位是有人恩赐我,我就佛袖而去。”从这个意义上讲,尽 管许多人不理解,我对杨义此举倒是非常赞赏非常尊重的,因为这恰恰是对学术泡沫泛滥、 学术名份“乱伦”的荒谬现实的一种刺讽。它无形中给那些泡沫博导一种压力:人家杨义都 勇于接受考博检验,那么你呢?如果此举果真有利于掠去学界泡沫,那我举双手赞成。 问题却又来了。即便真制定出这样的“土政策”,那又能怎样呢?杨义不戴“恩赐”的博士 帽,是因为他的学问撑起个把博士帽来绰绰有余。而对那些学问捉襟见肘的博导来说,它却 根本无效。他们彼此跳个桑巴“交易”舞,互赠个博士帽,岂非小菜一碟!且既能遮掩学 问,又能增进友谊,实属一举两得!如此想来,此路不仅不通,且造成的泡沫学术后果将更 为恶劣。正如有识士所担忧的,如此“论文博士”大门一开,很可能给那些谋名图利者以 “浑水摸鱼”的机会,只能使博士学位加速贬值。如此这般,便只能使人一声长叹,徒奈其 何了! 今日中国,教授已名声扫地了,然后博导;这博导一考博,博导的威信便要骤降,便又重视 博士;而那些末流博导培养出的末末流博士正在糟践博士的声誉。唯盼大智大慧者能再设计 一个更高的学阶(博士后似不算),一个更权威的名号了……。不过依笔者拙见,更现实的 做法还是在这新名号没设立或还没被糟践之前,积极开展正常的学术批评,用学术评价学 术,让学术名号只属于学术,逐步使各阶学术名号名至实归,名符其实。对此,我在相关文 章中已阐述了,此处不缀。 杨义考博,以他的学术良知和勇气,在泡沫的学术浆缸中,丢下一块巨石。无论你承认不承 认,它都将激起人们的深思,至于能否因此而清除一些学术泡沫,我们且拭目以待。 杨曾宪 研究员 青岛社科院 ———————————————— 【新语丝电子文库(www.xys.org)(www.xys2.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