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电子文库(www.xys.org)(www.xys2.org)】 ———————————————— 大将军走上刑场之后 蓝洁   阴历八月十六,正是秋高气爽时节。可是,京城却是一派肃杀的气氛。一辆 囚车缓慢地驶向刑场,囚笼里是一位犯有“通敌罪”的大将军——袁崇焕。   这是380多年前的一个场景。   10万多个日日夜夜过去。而今还是有人知道袁崇焕。是因为这位大将军的可 敬,还是由于相关历史人物的可耻、可憎?抑或是我们民族忠奸斗争怪圈的可叹?   历史的惊人之处会不断闪现。可历史就是历史。人死了,就成了历史。历史 上所有的人都有一死。但死的原因与形式却千奇百怪,死后给后来人留下的记载, 也是或有或无,或褒或贬,不尽相同。但是,多数人是死后无声无息,永不再现。   明将袁崇焕惨烈含冤屈死为世人所痛。可你知道冒着灭绝九族之罪掩埋壮士 遗骨的人是谁吗?宋代佘老太君是为国明义尽忠的楷模,可你知道为一个义字守 墓17代的另一门佘氏子孙吗?现如今人们不再讲尽忠尽义,甚至也很少听到真 正为朋友两肋插刀的义举,打爹骂娘的不孝子孙时有报道,为个人利益与得失出 卖朋友、出卖友情的不义之徒时有耳闻。难道忠贞、仗义真的就不再有了吗?当 《中华儿女》的总编告诉我北京有一户人家17代为袁崇焕守墓的义举后,我被 深深地感动了。顶着暮春霏霏细雨迫不及待地找到了她的家。   走进东花市斜街一个拥挤的大杂院,敲响屋门,想象着就要见到一路上描绘 了不知多少遍的义士的形象,我不免有些激动。门开了,一个面容苍白瘦削的女 人热情地将我让门,这位苍白的脸上戴着一副近视眼镜的女人告诉我,她就是余 幼芝。呵!这就是佘幼芝,我紧紧地握住她冰冷无力的手。——她就是传说中义 士的后代,一个极为普通的孱弱女子。 先祖冒着杀身之祸,抱回了袁崇焕的人头,从此佘家世代开始了为袁崇焕守墓的 漫漫长路   佘幼芝的祖籍是广东顺德,可那是300多年前了。从1630年起佘家就再也没 有回过他们的祖籍,到如今已经整整 17代了。17代子孙无言地守着袁崇焕将军 的遗骨,守着中华古国的忠义。   在北京59中学操场的东南角有一座半人多高的青砖围墙,围墙呈前方后圆, 在佘幼芝与她爱人焦老师的带领下,我走进了围墙。眼前是一大一小两座墓碑, 碑后面是一大一小两座呈馒头状的圆坟碑上刻着:有明袁大将军墓,那苍劲有力 的碑文告诉我这就是袁崇焕的墓。佘幼芝指着旁边一座小的墓告诉我,这是她先 祖的墓。问起佘幼芝先祖的名字,她却摇摇头说不知道。   我近前细细地抚摸着她先祖的墓碑,我正惊异怎么碑上没有字,佘幼芝告诉 我说:碑上的字在“文革”中被毁了。望着眼前一忠一义的两座墓碑,荣辱得失、 功名利禄顷刻间飞逝得无影无踪,只剩下满怀的崇敬。   1630年明代大将军袁崇焕遭陷害被处以凌迟,身体被一刀刀斩碎。示众的旗 杆上,只剩下一颗头,一双不瞑目怒向青天。   袁崇焕的罪名是通敌谋反,替他掩埋尸骨是灭门九族的大罪。先祖是将军身 边的谋士,功夫也很深,他深知大将军受了天大的冤枉。就在袁崇焕被害的当天 晚上,他来到刑场,去盗将军的头。要说是老天也有眼,本来处死袁崇焕那天是 阴历的八月十六,一轮明月照得大地一片雪亮。就在先祖急得没法下手的时候, 月亮忽然被一片浓云遮住,而且刮起了大风,先祖飞身上杆将旗杆上的人头摘了 下来。出不去城,先祖只好抱着人头回了家,埋在了自家的后院里。怕引来杀身 之祸,他将自家的园子辟为广东义园,从此辞去官职,在家隐姓埋名,终日里守 着这座无碑坟。早上洒扫,夜晚上香。每到袁大将军的生辰、忌日就供上鲜花、 香果,对着地下的将军诉说着心中的悲愤。   官儿是不能做了,也不好再在外面抛头露面,生活也没了来源。好在广渠门 外和右安门外还有几亩薄田,秋天院子里几棵枣树上的枣熟了,打下来换些油盐, 一家人勉强度日。   就这样一年又一年,先祖领着一家人默默地守着袁大将军的坟,满想着有朝 一日能有人为袁大将军洗雪了这天大的冤情。可谁知等了14年,等来了清军入关, 明朝垮台。望着满街的大辫子兵,一家人的脸色更阴沉了。想到袁大将军的忠心 报国,想到袁将军身后无子,先祖下定了决心永远守在袁大将军身边。   转眼先祖已近百年,临终前他将家人叫到身边,昏花的老眼满是泪水,他对 家人说:死后将我埋在袁大将军身旁,永远与大将军为伴,佘家子孙从此不许做 官,不许回南方家,要世世代代为袁崇焕守墓。   先祖去世之后,家人按照他的要求将他埋在了袁崇焕的身旁。一年又一年过 去了,家中无人再提起先祖的名字,他的名字也和他一同埋在了地下。   从此,佘家世代遵照先人遗训,开始了为袁崇焕守墓的漫漫长路。   说起来佘家人与袁崇焕本无亲无故,佘家先祖也只是袁崇焕帐下的一个谋士。 可他们敬佩袁崇焕的报国忠心,他们心甘情愿地以一个后生晚辈的身份在将军坟 前尽忠尽孝。 佘幼芝问母亲,我们都是人,怎么先祖是块石头?毛泽东的一封信使袁崇焕的墓 得到了保护。   一朝沉冤,百年遗恨。漫漫的黄沙可以掩埋逝去的岁月,却抹不掉历史的真 相。蒙尘的历史终于大白于天下,袁崇焕的冤情在 155年后终于得到了昭雪。当 人们要为袁崇焕大将军修坟立碑时,才想起不知袁崇焕的遗骨在什么地方,隐姓 埋名了 150多年的佘家后代,讲出了当年先祖盗头守墓的义举。人们问起佘谋士 的名字,可惜佘家的后人却没人知道。   正邪自古同冰联,毁誉于今辨伪真。人们敬重袁崇焕的精忠报国,更敬重佘 家代代为将军守墓的义举,从此称佘家先祖为佘义士。   民国初年由康有为出面,京城各界商号、钱庄感叹袁大将军的忠心报国,感 叹佘家的仗义之举,纷纷解囊,在墓地旁建立了袁崇焕祠。   佘氏一门仍旧谨遵祖训代代与墓碑祠堂为伴,尽管生活日渐艰难,却始终矢 志不渝地守护着袁大将军和他们先祖的英魂。   说起来也怪,自打先祖立下遗训起,佘家竟是代代单传。本来到了佘幼芝这 一代真可以说得上是人丁兴旺:佘幼芝行九,上有6个哥哥两个姐姐。可好好的 一大堆孩子说没就一个一个地没了,更邪乎的是同一天里竟死了一个哥哥一个姐 姐两个人。活下来的就剩下佘幼芝一个。这守墓的担子也就落在了她的身上。   佘幼芝自小就爱听大人说话。她听到父亲和伯父管先祖叫谋士。因为父亲有 口音,她错听成了“磨石”。她好奇地跑去问妈妈什么是“磨石”?妈妈告诉她 磨石就是磨刀石。她纳闷了,我们都是人,怎么先祖是块石头?后来她知道了先 祖是位谋士。也知道了院子里两块墓碑的来历。   从那时起,佘幼芝从父亲和伯父的嘴里知道了不少关于袁崇焕的故事。   佘幼芝9岁那年父亲去世了,父亲的死使本来就拮据的日子更如雪上加霜。 靠着妈妈给人做针线活儿勉强维持着娘俩的日子。尽管日子过得苦,可一到傍晚, 伯父总是带着幼芝和堂姐来到袁崇焕和先祖的墓碑前,春天拔去地上的野草,秋 天扫去地上的落叶。无论冬夏从来没有间断过,这情景在小幼芝的心里留下了深 深的印记。   1952年北京市政府要对内城进行改造,准备将内城的坟迁出城外。佘幼芝的 伯父听到这个消息,情急之下找到叶恭绰、柳亚子、李济深、章士钊,恳请他们 想办法。4位民主人士联名上书毛泽东,请求对袁墓进行保护。忠臣义士人人敬 仰,毛泽东也不例外。两天后毛泽东回信亲自过问此事。袁崇焕的墓碑不仅得到 了保护,而且对墓碑和祠堂进行了修葺。   毛泽东的大力支持,深深地鼓舞了佘家,对守护袁墓愈发忠心不改。   这时的袁崇焕墓地左右树木成荫,祠堂内肃穆庄严。每逢清明,一些广东籍 的军人和文人墨客就相继来到这里。到了这天往往一大早就会有一辆轧道车隆隆 地开来,先把黄土道轧平,然后再在上面一遍一遍地洒上清水,跟着就戒严了。 等到下午3点钟过后戒严的人散了,小幼芝走进祠堂就会看见高高的供桌上摆放 着一盘盘的水果和鲜花。有一年也是清明节,幼芝听说周恩来也来祭拜袁大将军 了,虽说没有亲眼看见,可她的心里还是激动极了。这以后她还听说国母宋庆龄 也来过。这时的袁墓与袁祠是最为鼎盛的时期。在佘幼芝的心里升起的还不仅仅 是崇敬,还有民族的大义与忠贞,这是心中不可亵渎的神明。余幼芝很为自己的 祖先感到骄傲。   可谁想象得到,这体现着忠义的精神圣地竟会在某一天被破坏得一片狼藉。 “文革”中袁崇焕的墓被作为“四旧”推倒了,望着凄凉的景象,佘幼芝流下了 眼泪。   “文革”的烟云不可阻挡地遮住了头上的一片蓝天,一群无知与盲动的红卫 兵冲进堂,不容分说拉倒了墓碑,拉下了牌匾。看着眼前一片狼藉,佘家的人胆 战心惊,没有一个人敢上前。   而后,不知从哪里传来谣言说袁崇焕的头是黄金做的,这还了得,于是一场 空前的掘墓开始了。墓地被挖开了近一丈深,可谁也没有看见传说中的黄金头。 临走红卫兵宣布袁墓是“四旧”,是“封、资、修”,一句话宣判了它的死刑。   直到现在说起当年推倒袁大将军墓碑的事,佘幼芝仍然有些激动。当时的佘 幼芝正生小孩儿在婆家坐月子,也听说红卫兵满世界破“四旧”的事儿,可她怎 么也没想到袁崇焕的墓和祠堂也成了“四旧”。等她满月回到家里,叔伯嫂子忙 不迭地进了她的屋:幼芝啊,不好了,后院的墓碑和祠堂都给破坏了。佘幼芝吓 了一跳,她拖着虚弱的身子,赶忙就往墓地跑。没有了,什么都没有了!墓碑没 了,坟平了,碑前的石桌也不知去向,两道围墙被拆,通向墓地的通道也给封死 了,墓地上一片凄凉。看着十几代人用心血苦守的墓地成了这个样儿,佘幼芝说 不清是气还是怒,禁不住浑身哆嗦。她使劲捂着嘴不让自己哭出声儿来。   红卫兵走了,可践踏还在继续,祠堂里的石刻、楹联有的被人拿走,有的用 洋灰抹进了砖墙。一家家无房户搬了进来,一间间小厨房盖了起来。从此祠堂再 也没有了以往的庄严肃穆,成了拥挤嘈杂的大杂院。   佘幼芝一家被迫搬进了原来养羊的羊圈。曾经是羊圈,所以就与一般的民房 不同,2.5米宽、不足4米长的屋子只有10平方米的样子。房子一头高一头低,一 边儿大,一边儿小。整个屋子看起来就像一口棺材。窗户还特别高,得跳着脚儿 才能看见外头。屋子的地面比外边矮好些,人进了门儿得往下走,就跟进了一个 大坑差不多。每到下雨的时候,雨水不停地往里灌,得不住手儿地往外淘水。就 甭提那屋里有多潮了,连床上的毯子都长了白毛。   有史以来中国就是一个多冤案的国家,数不胜数的忠臣死在奸佞小人的谗言 之下。可唯有袁崇焕的死最让人惊心动魄。佘幼芝眼前时常闪现着袁崇焕含冤惨 死的情景。   袁大将军死得太惨了。说这话的余幼芝眼中闪动着亮光。现在的人没有几个 知道什么叫寸磔,那是用刀子一刀一刀活活地把人给割死,袁崇焕受的就是这种 刑。   大将军死得太惨了。那些日子,每当深夜佘幼芝想到这儿,心里就紧缩成一 团。私下里她时常跟丈夫叨唠这事。她的丈夫是一位小学教师,人老实厚道。看 着眼下“文革”闹成了这样,国家领导人都被赶下了台,你一个袁崇焕的墓谁还 敢说长道短。听着幼芝的叨唠,丈夫也只能劝她,别的又能说什么呢?   墓是没法儿扫了,难道佘家十几代人苦心苦守的义举也这么付之东流了吗? 两个人谁心里都没底,这要闹到什么时候才算一站呢? 为了袁墓的重新修复,佘幼芝付出了很多。苍天不负苦心人,1992年袁崇焕的墓 碑终于在原址上耸立起来   天终于晴了。佘幼芝心里别提多高兴了,她跟丈夫商量要去找有关的人把袁 崇焕的墓碑再立起来。想着容易,可具体做起来就不那么简单了。她开始找有关 的人员,市政府、市政协、全国政协、中宣部、市文物局、区文物局……所有她 认为有关的地方她都去找了。那时候她还在上班,可这些都是政府部门,机关单 位星期日都休息,幼芝下班了人家也下班了,怎么办?没办法只好请假。有人说 她:你可真傻,别人请假都是为活人,你可好,为死人,为死人谁给你开工资?   为了墓地的重新修复,星期天幼芝顾不上家里该做的家务,与丈夫一块儿给 上级部门写材料。每一份材料都是丈夫一笔笔地写,她一笔笔地抄,然后再分别 寄给有关的人士。十几年里她写的上访材料竟有厚厚的16本之多。   那时幼芝一家4口人,幼芝每月只有35元的工资,而丈夫也不过才37元, 每月还要寄给婆婆5元。日子过的很紧,可她仍然从少得可怜的生活费里挤钱买 纸,寄材料。   这年亚运会要在北京召开,据传香港袁氏宗亲也要来北京。佘幼芝听了这个 消息急了,她不顾正因关节炎住院,求丈夫用自行车驮着又上了文物局。见了文 物局领导就说:袁大将军的后人要来了,我们跟人家说什么?那一次她可真急了。   有不少好心人看她跑得这样苦,这样累,就劝她:算了吧,这又不是你一个 人的事,干吗这么上心?她说,别人家留给后代的是金银财宝,房子、土地,可 我们祖先留给我们的是守墓。把爱国、爱民的民族气节继承下来是我们最大的心 愿!一股子倔劲儿。   一次,病中的佘幼芝与丈夫路过王府井的“八面槽”,丈夫看她睑色发青, 直出汗,就说:你一上午没吃东西,可能饿了,你坐在这儿我去给你买点儿吃的。 谁知就让单位的同事看见了,人家认为她住院还逛大街,回单位就报告了领导。 第二天领导把她找去跟她谈话。她想不通了,觉得委屈:自己不是去逛街,是去 为国家办事,楞是这么没人理解。这回她哭了,哭着哭着她又一把抹去眼泪,她 想:不知者不怪,将来大家总会理解的。   像这样误会她的事太多了,为了让袁崇焕的墓早日修复,她不知听了多少讽 刺的话,看了多少白眼。有人说她:你一个看坟的整天瞎折腾什么?她板着脸认 真地说:我们不是看坟的。看坟的是雇佣关系,雇主要给看坟的人钱,可我们不 是别人雇的,没人雇我们,也没人给我们钱。   就是凭着这股倔劲儿,本来不大理解她的丈夫和孩子也逐渐和她想到了一块 儿了。1990年,那还是她的小儿子焦平上中学的时候,一天,他与几个小伙伴一 块儿在59中学踢球,休息的时候,焦平看见曾是袁崇焕墓地的地方如今已是一片 废墟,便用自己稚嫩的笔写下一首小诗:独守义园思袁祖,勇镇宁锦慑贼胆。大 破后金敌百万,身前功名身后传。应当说这不是一首完美的诗,可却说明了袁崇 焕的故事已经从妈妈的嘴里,深深地印进了这个仅有14岁的少年的心里。   “文革”之后佘幼芝的堂兄搬走了,她也有几次搬家的机会。可墓没有修复, 佘幼芝说什么也不搬家,为此爱人与她生了气。她对爱人说:袁大将军的墓没修 起来,我不能走。余家为袁将军守墓已经17代了,要是在我的手里把袁大将军的 墓给丢了,我上对不起祖先,下对不起后人。几次搬家的机会就这样让她给错过 了。   为了坚定重修袁墓的决心她曾发下誓言:不修复袁墓就不剪头发。真是这样, 直到1992年碑立起来以后,佘幼芝才剪掉已有了些许白发的长长的发辫。   是的,佘家代代守墓完全是自觉自愿,没人给他们钱,甚至没人给他们任何 一点儿报酬,这完全是忠义之举,它来自中华古国的精神,来自佘家17代367年 的耿耿忠心。   这比起那些忘恩负义的小人,比起那些向耿耿忠心的朋友射去黑箭的小人, 佘家的忠孝节义该是让人多么为之扼腕,让人多么为之肃然起敬啊?   苍天不负苦心人。在她的努力下,在市政协秘书蒋建国、市政协委员王灿炽、 公方治和市提案办公室李任曹玉华等人的大力相助下,1992年袁崇焕的墓碑终于 在原址上又耸立起来了。 这不是一般的墓碑,它代表着国人的精神,它凝聚着国人的大明大义。   1992年4月4日,袁大将军的墓碑重新在原址上耸立起来的那天,市政协副主 席甘英来了,市里的领导来了,全国政协的领导来了,文物局的领导来了。一大 一小两座墓前立着遗失了26年的墓碑。面对袁大将军的墓碑和先祖那座没有了任 何印记凹凸不平的墓碑,佘幼芝长跪相拜,双泪长流。一双儿女恭恭敬敬地肃立 在袁崇焕与佘家先祖的墓地前,当懂事的女儿伸手搀起母亲的时候,她对佘幼芝 说:妈妈您真不容易。佘幼芝的眼睛再一次被泪水模糊了。   如今已经退休在家的佘幼芝像她的先人们一样,秉承着先祖的遗训日日来打 扫墓地,看着她天天不落地来扫墓,有人问她:文物局给你多少钱?佘幼芝没有 回答,而是反问道:“您说呢?”其实本来文物局是要雇人来扫墓的,让幼芝给 拦下了,她对文物局的领导说:不用请人了,为修墓国家已经花了近5万,再请 人扫墓又得花钱,还是让我来扫吧,可以给国家省下点钱。文物局的领导要给她 钱。她也拒绝了:我不能要,当年先祖为了保护袁大将军的头不怕舍去身家性命, 为了什么呢?   是的,这不是几个钱可以做到的事,整整17代人,历经了367年的风风雨雨, 这里融汇着佘家对忠臣的敬仰,融汇着一腔爱国之情,融汇着一个大写的义字。   要说这些年,为修墓的事儿不仅占去了余幼芝大部分时间,而且还用去她不 少花费。她的家并不富裕,家里没有一件像样的家具,唯一的一台电视机还是黑 白的。可虽说这样她还常拿着不多的一点儿去帮助别人。   一个经常跟佘幼芝借钱的同事有一次到她家来串门,看到她家里这么困难, 哭了,拉着幼芝的手说:“我真没想到你们家生活这么困难。我一定想办法把钱还 给你。”   她的热心肠也是一般人没法比的。院儿里有一位寡妇带着3个孩子,有一次 这寡妇生了病,佘幼芝一大早跑到医院去给她挂号。把她送到医院后,放下自己 的两个孩子不管,去照顾寡妇的3个孩子。   无论是同事,同院,还是大街上不认识的人,谁有了困难她都愿意帮忙。   这不重钱财,这古道热肠,也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形成的,她自幼的家庭环境, 父亲和伯父身上那种文人的儒雅之气时时给她以熏陶。父亲常说:静坐常思过, 闲谈莫论人非。   这几年也常有海外的华人寄钱给佘幼芝。她从不为自己和家里动用一分钱。 她有一个账本,那上面记载着每一笔钱的来源和支出,她将这钱做为袁墓的基金。 到了清明和袁崇焕的生辰、忌日和一些纪念日,她就代远在异国他乡的海外人士、 袁氏后代买上供品,代他们祭奠。   这两年祭拜袁氏墓碑的人更多了,有的海外人士下了飞机顾不上安置住处, 就先来祭拜袁崇焕大将军的墓。这之中有70多岁的老人,也有20几岁的年轻人。 他们有的人进门后,一下子扑倒在墓碑前长跪不起,问他们都是谁,他们只说是 袁氏子孙。   现在佘幼芝还在到处呼吁修复袁祠,我问她为的是什么?她抬起激动得微微 有些发颤的手抿了抿头发说:应该让忠义代代流传下去。她的眼睛在黑暗中闪着 亮光:我知道自己的身体太差了,我要和时间赛跑,要在最后的几年里完成修复 袁祠的心愿。   也许你会问:佘家17代、三百六十多年不怕死,不怕苦,不怕累守墓修墓到 底是为了什么?这位袁崇焕又是个什么样的人呢?让我们且拂去历史的尘沙。翻 开明末记载中那沉重的一页。 宁远大使、宁锦大捷……袁崇焕百战百胜。百战百胜的将军没有战死疆场,却死 于小人的谗言   明末天启年间战乱纷争,被熹宗朱由校宠用的他的乳母与同伙宦官魏忠贤操 纵政治,残杀忠良,形成了一股腐朽的政治势力。东北边境少数民族后金在首领 努尔哈赤的带领下不仅占领了东北大部分地区,而且向着明廷在关外的守军频频 进犯,所到之处明军闻风而逃。1622年努尔哈赤的战刀指向了关内的明廷。   这一年38岁的袁崇焕以其胆识与军事才能,由福建邵武县令升任兵部主事。 这时许多朝臣主张放弃关外,只守山海关。袁崇焕并不争辩,而是只身一人出了 关。正当朝内失去袁主事踪影、家人亦不知去向的时候,袁崇焕又从关外回到了 京都。他带着详细查阅的地形和实际战况,上书朝廷:予我军马钱谷,我一人足 守此。他认为:坚守宁远,守关外以卫关内。   同年9月袁崇焕来到宁远,他与将士同甘共苦,加固城墙,安抚民众。以宁 远为据点逐渐扩展,仅用了两年的时间几乎收复了辽河以西的全部失地。   1626年金兵渡过辽河再次发起攻势。魏忠贤的党羽高第撤走了关外所有守军, 袁崇焕拒不撤军仅以万余人坚守宁远,很快,宁远成了一座孤城。   金兵直逼城下,袁崇焕与众将上刺血为书,誓死固守。战火中袁崇焕肩臂受 伤,鲜血染红了战袍,将士劝他下城,他厉声道:区区宁远,中国存亡系之,失 此不守,数年后吾族皆左衽矣。说完撕下战袍裹住伤口,继续指挥。此时正值严 冬,袁崇焕被血染红的战袍很快与胳膊冻在了一起。主帅誓死抗敌,将士们争失 效命,三天三夜杀得金兵尸相遍野。这就是史书上记载的闻名遐迩的“宁远大 捷”。   京城官员闻讯膛目结舌,继尔拍手相庆。此次战役中努尔哈赤身受重伤,回 首几十年的累累战绩,他不禁仰天长叹:我举兵所向,无不摧破。诸将罔敢议战 守,议战守自崇焕始。   一声无可奈何的哀叹结束了一代天骄的历史,不久努尔哈赤病逝。   1626年, 42岁的袁崇焕被朝廷授为兵部右侍郎、辽东巡抚。   1627年皇太极率兵进攻,袁崇焕指挥了一场更大的战役“宁锦大捷”。正当 袁崇焕在关外浴血奋战,本该在大捷之后得到嘉奖的时候,却由于魏忠贤党羽捏 造谎言,遭到了免职的处理。   1627年8月熹宗死,崇祯继位。之后再度起用袁崇焕,授兵部尚书兼副都御 使,督蓟、辽,兼督登、莱、天津军务。   袁崇焕不仅是一位骁勇善战的军事家,而且是一位治国兴邦的良才。他一上 任便提出:守为正着,战为奇着,和为旁着,法在渐,不在骤,在实不在虚。   好一个谋国安邦的良将!孰料正当袁崇焕以一片精诚,图忠心报国之时,远 在北国的皇太极与他的谋士暗暗定下了两条计,一是声东击西,避开袁崇焕。二 是反奸计,除掉袁崇焕。   1629年金兵避开宁远,绕道古北口,直围北京。   敌兵已放出谣言说袁崇焕要勾结金兵入京夺位。面对着回师护京有可能招来 杀身之祸,不回京则大明将亡的局面。袁崇焕心如火焚,他咬紧牙关义无返顾地 率飞骑军星夜疾驰,先于金兵3日到达北京。待金兵到京发现袁字大旗高高飘扬, 顿时大惊,以为袁军自天上飞来。   面对着10万金兵,袁崇焕将9000兵马排成品字形,自己居中。他下令全体将 士每人口含一枚铜钱,只准死战, 不准惊呼喊怕。七天七夜的战斗,袁崇焕带头 冲锋,跃马横刀,从早杀到晚,直杀得天昏地暗,直杀得人困马乏。袁军犹如一 道坚不可摧的长城将金兵阻挡在京城之外。   就在袁崇焕率兵挥戈御故于国门之外时,皇太极与谋士范文程定下的反奸计 正在暗中进行着。   一天金兵俘获了两名太监,守监人故意说给两个太监听:今天退兵乃是一计, 袁大将军派人前来与皇太极商定下密约,只等袁兵一进城就可以里应外合冲进北 京。之后,金兵故意放走了太监。   然而,若只有敌人的反奸计恐也难以达到杀袁的目的,朝廷内一些与袁不和的 人早已对袁忌能妒功日久,他们不时地在皇上面前施以谗言,而恰恰皇上又是一 个多疑的人,他全然不念袁崇焕舍命保国的一片赤诚,由信至疑,由疑至怒。   金兵暂退,袁军士无粮,马无草。袁崇焕身上多处受伤,请求皇上放军马入 城,皇上不准,只逼着再战。袁请求皇上让将土进城休整,待大队援兵到来与金 兵再战。谁知就在援军到京前两日皇上突然召袁崇焕进城。此时谣言已经飞洒进 京城的各个角落。   袁崇焕虽说早已听到城内的谣传,但他的内心一片坦荡,奉诏进城并没有想 到大难就要临头。才进城,一道圣旨便把袁崇焕下了死牢。   可怜袁崇焕身上血染征农,腹内空无粒米,关进了死牢却沉沉睡去。   众将上得知袁大将军被关,一怒之下弃城而去,金兵再次围城,皇上请兵回 城,副将祖大寿不肯,无奈皇上只得让人到死牢中向袁崇焕求助。   袁崇焕知道,写下书信自己的性命必然难保,可为了城中的百姓,他写信命 祖大寿回城解围。祖大寿手捧书信跪地大哭,他深知自己只要率兵进京,也就定 了袁崇焕的死罪。   果然,北京解围了,可怜袁崇焕被定以纵兵、纵敌、通敌罪处以凌迟。   几百年过去了,如今的人们知道这位将军冤案的不少,可很少有人知道当年 他屈死的惨烈,历史对那天有着这样的记载:   1630年8月16日一个风霾昼闭,白日无光的日子。京城百姓在官方舆论的误 导下对这位百战百胜的将军恨得咬牙切齿。人们手执剪刀与利器拥挤在街道两旁 等候袁崇焕的囚车,这位令敌闻风丧胆的赫赫战将,未得百姓一菜一饭却身受数 刀,一路上血流滴滴,及至来到刑场,早已奄奄一息了。刽子手寸寸脔割之,割 肉一块,百姓以钱买来生啖。开膛取出肠胃,百姓群起抢之,得一节者和烧酒生 吞,血流齿颊间,犹唾地骂不已。拾得其骨以刀斧碎之,骨肉俱尽,只剩一首, 高悬于旗杆之上。   当年袁崇焕被人们誉为“长城”,而自毁长城,国还能安吗?不久明朝灭亡, 也正是应着天数尽了。   155年后,乾隆49年,乾隆皇帝修清史,始知当年皇太极利用反奸计除袁崇 焕的真相,遂为他平反。百年沉冤终于得到昭雪,而这昭雪却是来自当年的敌人, 世人在展望历史的同时该是悲还是喜?   袁崇焕身后无子,佘义士诚信忠义,便有了为忠臣良将守墓17代的义举。   采访结束,佘幼芝请我在签名册上签名,我写下:仰万代忠臣,敬千秋义士! 《中华儿女》1997.8. (思远扫校) ———————————————— 【新语丝电子文库(www.xys.org)(www.xys2.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