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电子文库(www.xys.org)(www.xys2.org)】 ———————————————— “天演速生杨”弥天大谎的诞生 朱强 杨海鹏        唐天林,一个年仅29岁,自称毕业于复旦大学生物系大专班 的青年企业家,和他的“发明成果”——一种据说足以改变中国未 来的植物“天演速生杨”,近来频频见诸报端,引起了不小的轰 动。   一本关于这种神奇杨树的《项目简介》称,这种已经被国家权 威机构审定为“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速生杨技术工程项目,如果 能够迅速推广并在我国以木材为原料的造纸业中占到10%市场份 额,在21世纪最初10年仅卖纸浆材即可达到约1020亿元的 产值”。   按照唐天林的设想,从黄河源头到入海口数千公里的两岸遍栽 “天演速生杨”,“黄河有一天就能变清”。   据报载,“西北五省区党委、政府”也相信这种生命力极强的 新品种杨树能够再造西北地区的山川秀美,并积极向党中央、国务 院推荐。   “天演速生杨”真的那么神奇吗?    神话诞生    去年,一家原在新疆注册的公司,长途迁徙到上海,在邻近复 旦大学的国定路一处“高科技公司孵化场”安营扎寨。三间简易办 公室,四面墙壁上却不乏年轻的老板与众多名人的合影。   这家“上海天演生物技术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就是被一些 媒体称为“科技名星”的唐天林。他见人时笑得非常谦逊,衣着朴 素得像个中学教师,但就是他,却称在国内各大院校和科研院所聘 请了27位著名科学家作为顾问,在各地基地雇有500多职工, 公司固定资产据说达8000万元。   热情的唐天林和总经理徐柏林拿出厚厚一叠材料,其中有北 京、新疆几家报纸和重庆《商界》杂志对“天演速生杨”和它的 “培育者”唐天林的介绍。徐总经理还给记者放了盘VCD,其中 有新疆、河北等几家电视台的报道。   据中央某报头版头条的文章称,“天演速生杨”用“拇指之粗 的一节枝杆插入土壤,一年之内,便可长成高约7米、直径可达4 厘米的茁壮的树”绝不是“天方夜谭”。   该公司的《项目简介》称其“生长速度为其他杨树的30 倍”,“这种杨树的成林期仅为168天,抗寒性和适应性强…… 有土即活,有水即长。而且一亩‘天演速生杨’可产鲜枝叶数十 吨,一年可收割两茬,其树叶蛋白质含量高达13%左右,营养高 于一般饲草……甚至连生物法造浆浸出的废液,还可以提取优质蛋 白饲料,可养殖牛羊数万头(只),还可以生产工业酒精……”   一亩产鲜叶数十吨,这几乎相当于一个立体草原。目前,在我 国东北地区很大一个生态问题,是由于过度放牧而导致的土壤沙 化。如有“天演速生杨”,既可防止沙漠侵袭,还能使大片草原得 到保护,牧民也能得到廉价优质的饲料,这真是功德无量!   记者问徐柏林,在干旱土质贫瘠的黄土高原能否种植?徐称, 杆插要深一些,“60厘米左右,加上早期保证成活加一些水,没 有问题,成活可达到95%以上。”   “天演速生杨”的用途还远远不止这些。由于这种杨树种植密 度很高,达一亩6000株,一个轮伐期仅一年,每公顷的产材量 达222·7至251·2立方米,是东北落叶松的20多倍,可 以用作造纸的原料,这样会使多少宝贵的森林免于砍伐?而且,这 种杨树如同韭菜,一年一伐,只要根在,可以连伐6年。   天演公司《项目简介》不惜篇幅对“天演杨”令人瞠目的市场 前景和无与伦比的经济效益作了说明,说明建立在“假定”之下, 例如“如在我们林业部30年育林3860万公顷的宏伟计划中, 天演杨能占10%份额,每年仅种苗收入即为173·7亿元(该 公司按每亩6000株,每株售价2元计算,净利润以5%计)。” 记者晕眩了。     唐天林说,他已在青海的龙羊峡种下了几十万株“速生杨”, 而在黄河下游,准备和“少林寺”合作,建大片树林,名唤“功德 林”,让全世界的中国人每人都可以自愿出资认一片,活动叫做 “在黄河岸边拥有一片树林”。“树木”边上安上摄影探头,连上 互联网,就可以坐在千里之外,看看自己林子的长势。   他的计划中还有长江。唐天林说,去年的大洪水为他推广速生 杨创造了机遇,他已向团中央青农部捐赠了价值20万元的树苗, 用于在长江黄河沿岸575个城市开展“母亲河我与你同行”绿色 传递活动。   唐天林说,在长江流域种植“天演杨”,没有多少技术上的难 题。在浦东,他有一块苗圃,“你们随时可以去看看,长得非常 好”。    名单上的专家    记者最初的疑问来自于媒体对这一“伟大创造”过程叙述的过 于简单化的报道。   《光明日报》称唐天林培育“天演杨”的过程是:“他组织专 家,卧薪尝胆,昼夜兼程,在生物世界里拓荒、跋涉、搏击,终于 使构思变成现实。”《科技日报》则更为简单:“他请到了全国最 著名的林业专家来共同研究————五年的辛苦终于换来了成功的 喜悦。1998年,一种名叫‘天演速生杨’的杨树展现在世人面 前。”   至于这些林业专家姓甚名谁,报道都没有提及。对此唐天林的 解释是“不方便说,他们都在大专院校科研机构工作,不是我们的 职工,而与我们保持着密切的合作”。   唐天林自述是重庆市开县人。据《商界》报道,80年代末, 他到复旦大学上生物系的大专班。1991年毕业,进入乌鲁木齐 食用菌研究所。他的研究成果是立体栽培黑木耳和“FA旱地 龙”。从1994年开始,他将课题研究转向杨树。   唐天林自称在复旦读过MBA,徐柏林是他读书时的同学。徐 柏林名片的职称是教授。正式身份是“上海某局的三产负责人”, “来这里工作是利用业余,大家都有绿色的梦想”──一家拥有8 000万固定资产的企业,其总经理竟是兼职。   记者请唐天林提供一些专家名单,他频频提到两位中国科学院 院士:田波和魏江春。但当记者好不容易拨通这两位院士的电话, 才发现他们并不是研究杨树的专家。他们同在中科院微生物研究 所,田波院士研究生物工程病毒学,魏江春院士研究真菌。   两位院士都是通过别人介绍才认识唐天林的,魏春江院士说, “我没见过那种杨树,只是看到了他带来的叶子,比一般的杨树叶 要大得多。他说是自己的发明,还给了一些报道。我觉得真是这样 那将是了不起的成就。”   “我建议他写一份科学报告,只有经过技术整理和专家认定, 才是可信的东西。”魏院士说,“我对这种树有些好奇,曾问他要 一片年轮切片,他没送来;如他所说,有空去树种现场看一看,但 他也没有安排。”   田波院士则说:“没有亲眼见过他的树种,只是听他的一面之 词,没有对他说的那种杨树本身发表任何意见。”   即使如此,两位院士还是应唐天林的请求题了词,“内容是关 于绿化方面的”。   在唐天林提供的资料中,有一份“天演公司”与“中国‘三 北’009项目”共同开发速生杨项目及科技合作的意向书。作为 一份合作协议的草拟件,它首先以“三北009项目”的名义对 “天演杨”进行充分肯定,又罗列了这一项目的国际国内专家名 单。   其中被列为国内专家的北京林业大学林业资源学院院长、林木 育种专家续九如教授说:“(天演杨)从来没见过,我从未签过 字。”同样作为国内专家的杨自湘对记者说,009项目主任张卫 东曾打电话征求她的意见,她说:“我不相信(有那么神奇)。”   而009项目官员杨自力在接受电话采访时说,今年元月去过 新疆,不过他对这份意向书一无所知。   意向书写明,双方应在今年2月10日前正式签订合同,包括 “共同出资,建立5000亩苗圃,提供营建20万亩纯林的种苗 及技术服务等”。对此,徐柏林称:“合同没签是因为我们的种苗 卖得太快,供应不上,无法完成他们的要数。”   但在《商界》报道中,唐天林披露他拥有的种苗基地已种植种 苗500万株,再加上“天演杨”育苗速度快的特点,“供应不 上”,似乎不合情理。   记者打电话给唐天林,问他与团中央青农部的合同签没签,他 说“签了”,但记者电话采访团中央青农部部长王晓东,他询问了 有关经办人,答说唐答应捐赠20万元树苗,只是“口头协议”, 没有正式签定合同。    天演杨的种子    中国林业科学院林业研究所分子遗传室韩一凡研究员、遗传育 种室主任杨自湘则向记者提供了关于“天演杨”的另一个培育版 本。        韩杨两人说法大致相同,都提到在70年代末,本所研究员黄 东森所在的课题组在北京顺义搞杨树杂交试验,属于国家“七五” 攻关项目,共培育出“中林46”等12个品种,并通过了国家验 收和鉴定。   韩一凡说:“有这么个品种,没有经过正式选育,也没有鉴定 过,也就没有编序号。大约80年代中期,新疆林科院来了一个 人,叫陈聚恒,花钱在顺义选了些条子带回新疆去种了,后来又卖 给了一家公司。”   “后来陈聚恒和那家公司到了北京,将在新疆的苗圃100万 元卖给了唐天林,这个品种的所有权是林科所的。唐天林就找到黄 东森,据说花了20万搞了个新品种鉴定,并和林研所签定了品种 转让合同。”   林研所副所长张建国证实这桩买卖确实存在,但对方不是唐天 林,而是新疆美汤灵国际保健品公司的老板唐天成(唐天林的哥 哥)。“我们转让的是一个品种,即‘中林美荷杨’,是黄东森搞 出来的品种,今年二三月份签的合同,目前正在组织通过国家林业 局的鉴定。”张建国说此次转让与“天演公司”没有任何关系。   至此,唐天林向记者承认,所谓“天演速生杨”是从别人手里 买来的。同时他还承认,已退休的黄东森,是他聘用的27个“著 名专家”之一。他解释是为了商业炒作的方便,“更有利于宣 传”。   6月15日,原新疆林科院副院长、现北京建林牧有限公司董 事长陈聚恒先生给记者发来一份传真说,他们公司将在呼图壁种苗 场的104亩速生杨种苗基地卖给唐天成,唐天成以其作为资本注 册成立了以唐天林为总经理的“新疆天演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所 谓“天演速生杨”,实际上是“呼图壁基地林的四个品种的杨 树”。   陈聚恒说,这四个品种中一个是他自己培育的,另外三个是从 北京顺义苗场引进的。其中有三个没有做鉴定,两年没有进行区域 性试验,因此进行推广是无效的。由于陈聚恒已经在1997年将 “超短周期木本饲料林的栽培方法”和“超短周期杨树造纸原料林 的栽培方法”申请了国家专利,所以,“唐天林实际上已严重侵 权”。   黄东森却不同意陈聚恒的观点,他说:“天演速生杨实际就是 中顺1号,是我在顺义用美洲黑杨进行种内杂交的品种,现在我们 正在组织进行鉴定。”   “天演杨”到底是一个品种还是四个品种?陈聚恒说,对这个 问题他和唐天成都应该心知肚明,因为“新疆那104亩地里只有 20亩地的中顺1号,只占极小一部分,而这是天演公司注册成立 的基础树种林。”    “天演杨”真面目    据记者了解,“天演速生杨”树种尚未列入国家保护树种的名 单之列,也没有通过国家林业局科技司的品种鉴定。   陈聚恒说:“四个杨树品系,三个是欧美杨杂种,既不抗旱也 不抗寒。”连黄东森对唐天林的吹嘘也颇感不满,“这种杨树具有 生长速度快,出材率高,出饲料量大等优点,但其生存性与中林4 6差不多,主要适于在长江以北的暖温带等气候条件下生长,抗病 虫害抗干旱都是相对的,我和唐天林见过一面,只知道他是搞经济 的,有些问题他夸大了,有些问题他没有讲透。”   也许唐天林是知道这一切的,他对“研究杨树的同行”发过许 多牢骚,并说现在的品种审定鉴定制度不利于新品种的推广,“一 审20年,什么时候能产业化”?   他建议记者采访一下“全国绿化委员会办会室主任”魏建生先 生,但魏的实际职务是“办公室综合组负责人”。魏向记者证实了 唐的“天演杨”是从“林科院买来的”,还说,“三北一期”曾经 因单一用杨树,生态单一,损失惨重,“全是杨树,清一色‘杨家 将’,闹了天牛,银川平原,渭河平原,内蒙的敕勒川,树都死 去,说不清多少亿,全打水漂了。”“所以树必须杂一些,病虫之 间也有相克,否则野火似的全是爱吃杨树的天牛,呼啦啦全没 了。”   但一个谎言就这样诞生了,新闻炒作关心的只是那些膨胀的泡 沫,科学家们发出了自己的声音,但没有多少人听到。也许至今仍 有人为这种“神奇的杨树”夜不能寐,憧憬着诱人的市场前景和巨 大的商业利益。   (选自《南方周末》) ———————————————— 【新语丝电子文库(www.xys.org)(www.xys2.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