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电子文库(www.xys.org)(www.xys2.org)】 ———————————————— 为什么要出国 徐佳 潘高峰 俞明骁 金耘 (《新民晚报》) 一年一度,又到了学子们背上行囊,告别亲人,飞向遥远未知世界的时候。或许 是为了“镀金”,或许是为了充电,或许还有别的理由……近两年来,出国的人 是越来越多了,随处都能感受到出国的“热浪”。据来自市教委自费出国留学审 核办公室的数据,从1998年起,上海每年大学以上学历出国的人数以30%的速度 向上攀升,今年上半年的人数已经达到了3266人,这个数字是1997年全年出国人 数的1.5倍多。那一颗颗向往着外面世界的心究竟在想些什么?让我们走近他 们…… 为有个好前途 如果问一个人为什么要出国,看看外面的世界,换一种活法也许是大多数人的回 答。有这样的想法的人很多,但最终到达大洋彼岸的却是少数,两者之间的差别 就在于,后者有毅力,还要有足够的运气战胜其间的种种困难。朱军就是众多有 毅力,但缺乏运气,至今还在苦苦奋斗中的一个。 朱军本科就读于华东理工大学,当时并没有要出国的打算,后来研究生考到了复 旦。一进校,他就被浓浓的出国气氛给包围了,周围的同学无一不在背单词,准 备考托福和GRE。“在这样的环境下,你想不出国也难,再说,我也确实想到外 面的世界去看看。”就这样,刚入学不久的朱军开始为自己的“出国梦”做起了 准备,写信到学校要资料,背单词,准备GRE,“那时我过着算得上了混乱无序 的生活,每天生活的内容就是为GRE作准备,复习累了睡觉,睡醒了再复习,背 一阵单词做一会儿题,做一阵题回头再背单词。正好又碰上大热天,气温高得让 人受不了,可我全顾不上了。”就这样复习了七八个月的时间,朱军信心十足地 上了考场,并考出了2320的高分———一个众多GRE考生梦寐以求的好成绩。 凭着这样的高分和自己优秀的学习成绩,朱军把目光对准了美国排名前二十位的 名校,还给自己挑了个好专业———工商管理。可令朱军伤心的是,尽管他成绩 优异,但所申请的十五所学校竟然没有一所录取他。 “现在想想可能是因为自己定的目标太高了,对于一个一点工作经验都没有的学 生来说有些不切实际。”回想起一年前的“噩梦”,已经是国家公务员的朱军显 得很坦然,“不过在准备出国的那段日子,我收获还是挺大的,至少英语水平有 了很大的提高,2320分可不是人人都能考出来的,”说到这里,朱军颇为得意地 挑挑了眉毛。一次失败并没有让朱军打消出国的念头,稍做休整,他已经开始准 备明年的申请,不过这次他打算把目标稍微放低一些。 这是一种交流 马上就要和女友一起登机、双双赴美的黄先生,在“出国热”这个话题上,无疑 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然而谈起来才知道,黄先生的出国决定竟是在毕业找工作的最后一刻才定下来的, 与那些一进大学就忙着托福、GRE,铁了心要出国的人相比,他们的想法无疑也 代表了一部分人出国的动因。 黄先生是学生命科学的,他的专业在整个学科中属于基础性学科,并不能“直接 转化为生产力”,这让他在找工作中遇到了不少挫折。虽然名校毕业的他很快在 网站找到了一份报酬不菲的工作,但离开了自己的专业,离开了曾经有过的理想, 他感到一种失落。 周围同学纷纷出国深造给了他很大触动。从他们那里,黄先生了解到由于经济相 对发达,国外很多大专院校对于基础学科也能有很大的资金投入,创造比较好的 研究环境,这让他动心了。恰好,黄先生的女友是学电子通讯的,她的工作让她 有深刻感触:出国“镀金”,意味着在这个行当里将会有更多更好的发展。于是 两人决定一起出国,一起奋斗。 黄先生认为,近年的出国热,其实是一种链式反应:过去国外对中国不了解、对 中国学生更不了解,很多学校不愿招收中国学生。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外国人 来中国的越来越多,出国的学生也越来越多,中国和中国学生的出色表现,给当 地的学校和导师留下了良好而深刻的印象,他们对于中国学生的态度也由陌生抗 拒转为熟悉欢迎。“这就是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道理,我们要感谢那些为我们开 辟道路的师兄师姐们。” 出国热的另一个原因是中国人有钱了,可以付得起高额的申请费用;与此同时, 国外的经济发展相对比较平稳,也使他们能够拿出大笔的钱来支付奖学金。说得 大一点,就是整个世界经济相对稳定繁荣,为出国热创造了条件———黄先生的 分析听起来头头是道。 出国后还回来吗?黄先生的回答很坚定:“肯定要回来。我觉得不是每一个出国 的人都是冲着对方优越的生活条件而去的,出国其实是一种交流,把我们的生活 方式和思想传递给别人,也把先进的东西带回国内。我们国家这些年的发展非常 迅速,我觉得将来如果学有所成,在国内完全可以开辟自己的一方天地。” 只是换个活法 围城外的人想进来,进了围城,遂了出国愿的人,又是怎样看待出国的?我们通 过电子邮件采访了几名留学生,他们的想法也许有一定的代表性。 白显明从复旦研究生毕业后就到美国留学,至今已有一年多了。让他谈对出国读 书的看法,他却大倒了一番“苦水”。他说,这里学习挺紧张的,考试特别多, 每学期只能选3门或4门课,否则就没有精力学习。不过,这一年来白显明已经拿 了6个A,比他在复旦读书时拿A容易多了。他还告诉记者,到了美国要适应语言、 饮食、文化等方面的差异,这并不是件容易的事。白显明已经学会自己做饭吃了, 而且进步很快,自称“可以达到复旦中央食堂水平”。他还透露自己蛮想买一辆 车,但是那边二手车也不便宜,开了七八年的日本车至少也要5000美元,加上每 个月200美元的养车开销,这个“穷学生”只能继续辛苦攒钱。 白显明就读的地方大概还没有上海繁华,以至于这位“老兄”大谈美国娱乐场所 很少,美国生活无聊乏味,就连美国的许多饭店都比不上复旦南区旁边的一个叫 做“年年红”的小餐馆。说到最后他才点到了正题:哪里都有优缺点,现在还是 要好好学习,为将来多创造机会。 郑华如今已经在新加坡工作两年了,作为过来人他对出国有自己的看法。当年郑 华在一家外资企业做得还不错,每月起码四五千的薪水,应该算是个“小白领”。 突然有一天,他觉得日子就这么过去颇有些心不甘,升职、加薪、升职、加薪, 如此可以预见的前景让他觉得有些可悲。于是他放弃了一切,来到了美国,后来 又辗转到了英国,最后两个地方都没留成,就到了新加坡。 郑华说得很坦率,他觉得每个人出国的理由应该就事论事,不必去复杂化,因为 每个人的情况是不一样的。像有的人,出国后就不好找工作,那就不要出国。这 几年来他也看到过不同境地的留学生,因此他好心建议想出国的人,出去前先扪 心问一下自己:要不要出国?出国的目的是什么?当然,在他看来,不管怎么样, 出去也没有坏处。因为出国首先可以满足人们“崇洋”的心理,而且这是镀金的 好机会;其次出国就好比出天花,钱钟书说过:“你出了以后,看到出过的就不 怕了。” 郑华回国探望老朋友时,从来没有衣锦还乡的感觉,但他的确是换了一种活法。 ———————————————— 【新语丝电子文库(www.xys.org)(www.xys2.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