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电子文库(www.xys.org)(www.xys2.org)】 ———————————————— 寻访城市新新人类 闵捷 程瑛    谁是城市“新新人类”?大部分人都说:“我不是。”当我们走在隆福寺后 面一条被称为“扮酷一条街”的窄巷里的时候,这个概念着实使我们困惑。   专家说,“新新人类”是沿用台湾的流行说法,指出生于70年代中后期至80 年代的一群自我意识很强、张扬个性、我行我素的一代人。当“新新人类”也成 为挂在我们嘴边的时髦词汇时,停下脚步向身边看看,究竟谁是标准“新新人类” ?   “新新人类”   形象透视   在按图索骥地搜寻了几个“目标”之后,我们发现他们的特征与我们先前确 认的“新新人类”有很大出入。这时,两位年轻女孩吸引了我们的目光,她们青 春的朝气洋溢在光洁的脸上,新鲜得像将熟还没熟的青苹果。   这是一对17岁的高中女生,在北京一所名校就读。染着酒红色头发的梁小姐, 面目清秀。高个子的王小姐,个性倔强。她们对“酷”的理解是:“长得比较帅, 不爱说话,极富个性。代表人物嘛,就算王菲吧。”   她们认为现在对她们来说最重要的是学业,但课余闲聊时最喜欢谈论的话题 是时尚服饰,还有正在播出的电视剧《真情告白》之类。有点儿出乎我们意料的 是,她们宣称不喜欢“小燕子”,认为她太闹了。与老师之间,她们认为有代沟。   她们的父母是40多岁的那一代人,与他们的审美观点不太一致,但彼此都觉 得无所谓,没什么大冲突,心态比较宽容。   这两个女孩子自己也不敢肯定自己算不算新新人类,至少她们不太极端,但 是她们在这一代年轻人中很典型。实际上,“新新人类”是媒体上的一个时髦名 词,是商家极具号召力的一面旗帜,是标志“年轻”的一块金字招牌,是外来文 化与现代个性从渗透到融合的见证。   打开收音机,一个在青少年中人气正旺的嗓音带着童稚的单纯、青春的热望 和无暇他顾的自我陶醉,呓语般地诉说着:“新世纪来得像梦一样,我猜明天阳 光会好,我要把自己打扫,把破旧的全都卖掉。”呼唤着“快点来吧,奔腾电脑, 就让它们代替我思考。穿新衣吧,剪新发型呀,轻松一下,Windows98”。继而 感叹“我们的生活甜得像糖”,“我们的未来该有多酷”——这是以“新新男 孩”为代表的“新新人类”的自白吗?   翻开报纸杂志,“都市消费圈”中有“新新人类”,他们“努力地挣,开心 地花”,倡导“零储蓄”,对BP机、手机、电脑等现代化工具有着永不停步的追 求,充满物质日益丰富的消费时代赋予他们的绝对自信。   文坛也有“新新人类”,他们用饱蘸孤独、绝望、激情、敏感的笔触,抒写 放纵恣肆的个人故事,直率感性、惊世骇俗的语言,坦白大胆、不加掩饰的欲望, “都市宝贝”们“欲望的尖叫”中有对传统桎梏的不满,对张扬自我的迷恋和对 身处边缘的茫然。   热门电视剧中,总有一两个“新新人类”式的角色,无牵无挂,蹦蹦跳跳, 无所事事,不知疲倦,五彩缤纷的装扮和“没所谓”的天真表情,像是与现实生 活格格不入的“天外来客”,而他们那种似乎与生俱来的轻松洒脱也不免带有对 “敬业”、“执着”之类的善意调侃。   每一季的时尚装扮中,总有一部分是指名为“新新人类”度身定做的,袋袋 裤、松糕鞋、Swatch塑胶表、HelloKitty的呼机套、手机链,背带上带手机袋的 斜挎背包,琳琅满目地更像是一些符号,跳动在时装杂志的彩页间,“顶好”一 类小饰品店的柜台上。   不少新鲜前卫的产品,尤其是代表高新科技的电脑、电讯类产品更是频频打 着“新新人类”的名义作招牌,有“专门适合新新人类需要”的最新型打印机, 有亮出“我行我酷”口号的新款手机,有只求“高兴就好”、“给我感觉”的软 饮料。   走进网络,在检索栏中敲出“新新人类”,与之有关的信息多得令人吃惊。 凡与时尚和新生活方式有关的各种范畴,似乎都能与“新新人类”扯上关系:“ 飞行新人类”、“素食新人类”、“单亲欢乐新人类”,尽管有点“无厘头”, 却无不表现出对“新新人类”的一往情深。不少网站都发出这样的号召:“新世 纪的新人类,谁不想做自己故事中的主角,那就没有道理不让生活变得更加精彩。”   一时之间,似乎“新新人类”已经无处不在。某些聚焦“新新人类”的评论 文章为我们描绘出这样一幅“新新人类”的画像:身着遍布童装元素的时装,一 副扮鬼脸、作怪相的卡通式表情,一口“樱桃小丸子”腔,手捧《七龙珠》之类 的卡通书,哼着朴树、花儿乐队的新摇滚,兜里总有各种各样的小零食,将毛绒 加菲猫、巴布豆、电子娃娃视若珍宝……称赞也罢,批评也罢,至少这些特点已 经被不少传媒当做制造流行风潮的假想目标。   “追求自己想   要的生活方式”   在北京某杂志社工作的容小姐说:“其实我们并不是刻意要与众不同,我们 只是追求一种自己想要的生活方式。”她每天六七点钟下班,然后去喝咖啡、健 身、逛店买东西,九十点钟回家,上网看看邮件,与网友聊聊天,一天也觉得过 得很充实。   在消费观念上,她比较随心所欲,但也不过分追求名牌,她的价值衡量尺度 是:是否物有所值,是否适合自己,只要是喜欢的东西就不吝啬金钱。容小姐每 月月薪五六千元,但银行账上基本没有什么余钱,属于零储蓄一族,她喜欢旅游, 有点钱就出去玩儿一圈儿。重消费、轻储蓄的原因,她解释为对自己的能力和前 途比较有信心,不担心失业问题。“如果我失业了,我会找到更好的工作。”她 的人生目标很简单:“做自己喜欢的工作,与自己喜欢的人在一起。”   老一代人不禁感叹:这群七八十年代出生的“孩子”已经长大成人,并且正 逐渐成为社会中一支不可小觑的力量。他们承担着相当数量的消费,引导着惹人 注目的流行,创造着充满生气的文化,并且正身体力行着一些未来将成为社会主 流的行为方式。   但是,当用“新新人类”这个概念去归纳他们时,这个概念的主观臆想和僵 硬呆板就暴露无遗。当王小姐、梁小姐、容小姐们坦率地表达着她们的观点时, 她们也同样坦率地表示不知道自己算不算“新新人类”。那么,“新新人类”是 不是由掌控着媒体、流行趋势的人们构造出来的呢?是不是在作为“卖点”的意 义上才更让人心动呢?   专家质疑   “新新人类”   “在我的身边似乎没有什么‘新新人类’,尽管我经常和本科低年级的师弟 师妹交流。”北京大学中文系博士生赵强表示。   对大众文化相当关注的赵强说,“新新人类”应该是从台湾流传过来的概念, 它诞生于六七十年代。自诩为“新新人类”的年轻人都有着极强的自我色彩,他 们怀着主宰世界的坚定信念。他们以忽视整个社会道德体系的行为表达对既定游 戏规则的反抗。他们有自己的交流圈子和“黑话”,如果与他人交流则目的在于 改造他人。   “我把这种状态称为‘另类的理想主义’,”赵强说,“而目前的这群年轻 人却不是这样。他们并没有形成某种群体的自觉,也没有明确的宗旨、信念。事 实上,他们显得缺乏责任感。”   “应该说,他们是适应社会的产物。此前的一批人对于社会的游戏规则产生 了巨大的影响,使社会发生了巨变,事实上,对于现在的年轻人来说,要想适应 并完善这些游戏规则已属不易,又遑论改变呢?”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夏学銮认为,“新新人类”这个概念尽管频频见诸媒 体,并偶尔出现在少数青年学者的文章中,但是仍旧属于大众文化范畴,尚未进 入学术领域。一个概念的确定应该有量的标准,或者是有一群人以之自我标榜, 但是,“新新人类”没有内在的质的规定性,也没有相关的文化、社会环境。   “应该说这个概念的提出和探讨还不是时候,”多年研究青少年心理的夏教 授说,“不能轻易给年轻人贴上标签,把他们从人类整体中区别开来,将代际关 系对立化,这样做不是‘捧杀’就是‘棒杀’,都不利于青少年的成长。”   对于青少年中的流行风潮,夏教授将之归结为一种“亚文化现象”,它在其 群体范围内有存在的合理价值。“这些年轻人对于传统的价值观并不反对,而是 在默认的情况下以其它方式表达自己的观点。对于他们的行为方式,只要不是反 文化的,就应该宽容。”   在最近的一项调查中,青少年最为关注的多是学历、人际关系和金钱,信仰 已退居次要地位。这样一群似乎越来越“圆滑”的青少年日后能否承担起社会的 重任,夏教授认为,青少年对于自我的重视和对社会责任的淡漠,原因之一是他 们尚未进入社会主流文化,没有稳定的社会地位;同时,这种现象的产生并不仅 仅是青少年自身的问题,处于转型期的社会,价值规范尚未确立,整个终极价值 都在发生变化,只不过在年轻人身上表现得更为明显。   “年轻人有他们的可取之处,他们敏感,富于创造性,是先进科技、文化、 思想的积极传播者。长辈在与年轻人的沟通上存在一个相互学习、共同成长的问 题。”夏教授认为,应该对青少年进行引导和教育,给他们创造投入、发展的机 会,让他们不感到自己只是旁观者。夏教授引用“新人文主义”的代表人物阿尔 文·巴比特的一句话:“与整代人作战绝对不是件愉快的事。” ———————————————— 【新语丝电子文库(www.xys.org)(www.xys2.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