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电子文库(www.xys.org)(www.xys2.org)】 ———————————————— 给美国人一张黄色的脸 ——亚裔在美国 徐剑梅   时光倒流到1860年,美国人口普查表中只有白、黑和 黑白混血三大类。而在100多年后的今天,美国人已被分 出了30个大类,仅拉美裔项下就又细分出11个亚类。预计 到2010年,拉西裔将超过黑人而成为美国最大的少数民 族;到2050年,白人占美国人口总数的比例也将跌至53%。 时光在改写“美国人”的定义。美国早就不再只有单纯的 “黑”“白”对垒。“褐”、“黄”,还有“红”等等词 汇之间的细微差别远比过去更加重要,同时也更不重要。 这是一场静悄悄的种族关系革命。其中,亚裔美国人由于 其教育素质和在新经济中的活跃程度,备受人们关注。 硅谷是一面折射镜    在美国人心目中,硅谷似乎是个培育“超级移民英 雄”的地方。早在两年前,白人在硅谷就成了少数派。网 景公司的技术人员中至少有一半是印度人。在思科系统公 司总部,45%的员工是亚洲人。印度和中国多年来一直向 美国源源不断地输送人才。尽管美国工会组织不停地就此 提出抗议,但国会仍然坚定不移地增加着给“知识工人” 的H1—B移民签证数量。美国对高科技人才的需求仍在水 涨船高,硅谷不过是一面忠实的折射镜。   起初,硅谷的印度人大多只是“电脑界的苦力”,主 要从事计算机编程和单调的技术工作。但现在,他们中有 许多人都成了公司首席执行官,甚而是风险资本家。印度 裔美国人创立的公司——诸如维诺德·科斯拉创立的太阳 微系统公司和萨比尔·巴蒂亚创立的热邮,在硅谷都是响 当当的天字第一号招牌。在硅谷中心地带的圣克拉拉县, 白人比例已从30年前的82%降至49%,亚裔则猛增到23%。 随着信息经济的扩张,像硅谷这样的地方不断增加。硅谷 因而被视为美国多种族聚居的微缩景观。 美国《新闻周刊》认为,在硅谷,似乎还存着一种“种 族等级制度”。位于顶层的是华裔陈丕宏(Chen Pehong) 一类的人物。陈丕宏来自台湾,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博 士毕业后开始创业。如今,42岁的陈丕宏是电子商务年营 业额达30亿美元的Broadvision公司的首席执行官,属下 雇员多达2000名。   而在最低层,如硅谷的数字化“血汗工厂”里,许多 越南和柬埔寨妇女却在恶劣的劳动条件下装配电子元件。 大量土著、黑人和拉美裔美国人也没能享受到信息经济的 好处。他们身处硅谷,终日做着没完没了的服务性工作, 一辈子都没发过一份电子邮件。   硅谷的一位黑人企业家抱怨说:“如果你有一位白人 首席执行官、一位犹太首席财政官和一位亚裔首席技术 官,你很容易得到银行投资。但往黑人公司圈钱的想法却 仍然令人生畏。” 新一代美国人    格丽丝·蔡在新泽西州一个台湾移民家庭长大,今 年夏天成为日本裔加拿大人理查德·津行的新娘。他们的 婚礼绝对别开生面:先按罗马天主教仪式在教堂举行婚 典,接着驱车到费城中国城宴会大厅大摆宴席,吃新婚蛋 糕。华尔兹舞曲余音未落停,新娘便冲进更衣室脱下白色 婚纱,穿上紧身的红旗袍,再出来为客人表演日本的茶 道。茶道之后又是中国式的盛宴,正当客人们努力咽下14 道丰盛的中国菜时,新娘又进去换了一身精致的日本和服 出来见客。最后一项仪式是新人对饮。格丽丝举起手中细 小的日本式葡萄酒杯时,已是昏头昏脑,精疲力竭。   美国有关方面统计,每6个亚裔美国人当中,就大约 有一个嫁给(娶了)来自不同种族背景的亚裔美国人。拉 丁裔美国人之间通婚的情形也很相似。这种结合正在改变 着美国的种族概念。不过,西方人看不出东方人彼此的差 异,总以为他们来自相同的文化背景。这种想当然有时候 令人十分恼火。   格丽丝和理查德属于新一代美国人,他们拥有共同的 价值观,但又十分珍视各自的民族习俗和传统,在日常生 活中也非常重视“把不同的文化背景融合在一起”。现 在,他们马上就要有第一个女儿了。两人决定为女儿取一 个易于用英语发音的日本名字,再根据出生时间为她取一 个中国式的中间名。他们还搜集了一大堆日本儿歌和中国 童话整天播放。在婴儿室的三面墙上,一面墙贴满英语字 母,另一面贴满中国汉字,还有一面挂着日本的平假名和 片假名字母表。格丽丝说:“我们有义务保持我们文化的 丰富性。”   理查德这位未来的爸爸有时候会瞎想:将来女儿嫁了 一个菲律宾人和韩国人生下的混血儿可怎么办呢?格丽丝 侧头想了一下,乐观地回答说,“那恐怕她就只是一个亚 裔,再不然,就只是一个……美国人。” 从格丽丝和理查德的家庭生活中,可以窥见美国多元种族 和文化共处、融合和发展的前景。 伯克利的新色彩    每到中午,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校园中心的 斯普劳尔广场上总是挤满学生,热闹非凡。吃便餐的学生 将罐头盒盖敲得叮铛作响,校园爵士乐队竖起彩旗招揽新 乐手,高年级学生骑着自行车来来往往,车铃声汇成悦耳 的合奏曲。校园生活看起来丰富而多元,只有一点除 外——那就是学生的肤色——黑头发黄皮肤的学生多得实 在如加州阳光般耀眼。   事实上,伯克利的亚裔学生之多,在全美国都出了 名,并因此引发美国人对高等教育中族裔额度问题的大辨 论。多年来,伯克利的亚裔学生总数扶摇直上,而非裔、 拉美裔和土著美国学生的比例却直线下降。目前,伯克利 每年招收的亚裔学生大约占新生总数的45%,白人新生占 30%,拉美裔新生占9%,而非洲裔学生只占到4%。在研究 生院,这种情况更加突出。极力主张抑制亚裔学生数量的 校董威廉·巴格莱忿忿地说,伯克利的校园已经成为“颠 倒过来的犹太人隔离区,尽是亚洲人和白人,缺少别的肤 色。”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据说从伯克利建校时起,申 请在伯克利就读的亚裔学生就如过江之鲫,而且个个成绩 优异。本来在旧金山一带工作的亚裔美国人数量就格外庞 大,加之受文化背景、家庭压力和移民意识的影响,亚裔 学生往往在中学时就是各自班上的尖子。据加州大学校董 沃德·康内利说,在出台有关限制规定之前,人们“真担 心要不是因为种族原因,整个(伯克利)校园里就会都是 亚裔美国人了。”目前,加利福尼亚大学正拨款1.5亿美 元来提高比例过低的族裔学生的入学人数,期待着学生人 流中,汇入更多的色彩。   总而言之,美国从来没有比现在这个时候更像一座熔 炉。然而,因此发生的种种挣扎、斗争、冲突都远未结 束。正如前人所言:“历史,就像大自然,不可能大踏步 前进,倒有可能大踏步后退。”事实上,在美国,种族融 合和和谐共处的潮流并非势不可挡,在将来某个时候,尤 其经济出现萧条的时候,还很可能会出现逆转。在这个 “肤色时代”,到处仍潜伏着逆流、漩涡和暗礁,人们对 此不应忘记。 (《环球》杂志2001年第1期) ———————————————— 【新语丝电子文库(www.xys.org)(www.xys2.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