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电子文库(www.xys.org)】 ———————————————— 胡适的早期教育 智效民   如今,人们都很注意孩子的早期教育,其实这种事情在过 去也很讲究。比如被誉为现代孔夫子的胡适,其早期教育就颇 有特色。胡出身于一个特殊的家庭:他的父亲胡传,早年因为 太平天国战乱而误了功名,这恐怕是其一生中最大的遗憾;他 的母亲冯顺弟,是一个不识字的乡村女子,与胡传结婚时,胡 已经年近50岁,她只有十六七岁。据说他们俩虽然年龄悬殊, 却异常恩爱。胡适出生前,胡传是四品衔的淞沪厘卡总巡。为 了教妻子识字,他做了许多卡片。公务之余,教妻子认字是他 的一大乐趣。即使是顺弟身怀六甲,这种翻卡片的游戏也没有 间断。于是,这对老夫少妻的“扫盲”活动,便成了最好的胎 教。   胡适出世后,母亲依然坚持识字,这种襁褓中的婴儿具有 不可低估的作用。胡适两岁左右便闹着要识字,那一大堆卡片 便成了他的玩具,父母亲也成了他的第一任老师。结果,在短 短一年时间里,他就认了七八百字。   甲午战争爆发后,胡传在保卫台湾的战争中牺牲,剩下孤 儿寡母只能返回家乡,相依为命。为了把儿子培养成材,以弥 补丈夫的遗憾,冯顺弟在儿子四五岁时就把他送进私塾。每天 早晨天还不亮,她就把儿子叫醒,先给他讲述父亲的故事,再 让他去上学。   丈夫去世后,冯顺弟的日子自然十分艰难,可是她在儿子 的教育上却舍得投资。当年的私塾,主要是以背书为主,这往 往使学生感到索然无味。为此,冯氏在每年两元学费的基础上, 逐年递增两元,直到12元为止,为的是让先生给儿子讲书,以 便提高其学习兴趣。胡适说,这使他养成了勤奋好学、长于思 考的习惯。   这并不是说单纯的金钱投入能在任何人身上收到成效,比 如胡适的二儿子就是一个相反的例证。胡二公子名叫胡思杜, 就是当年留在大陆,公然在报上写文章批判父亲,以至被迫自 杀的那一位。按理说他的读书条件比父亲不知要强多少倍,但 是他自己却不走正路。胡适当驻美大使时,为了把他接到美国 读书,曾写信与妻子江冬秀商量,要“储蓄一笔学费,……作 为小儿子求学的费用。”没想到他去了美国后,仍然是花天酒 地,不思进取,读了两个大学都没有拿到文凭。   胡适晚年时曾经颇有感慨地说,找太太一定要找受过高等 教育的,这显然是他的肺腑之言。不过,单纯从教育子女的角 度来看,母亲的文化程度固然重要,但是其身传言教的作用也 不可低估。冯顺弟和江冬秀都是没有文化的家庭妇女,她们的 最大区别,就是婆婆勤学好问,媳妇酷爱打牌。胡适父子之所 以会有那么大的差距,恐怕这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 天津《今晚报》1999年9月18日“今晚副刊” ——————————————— 【新语丝电子文库(www.xys.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