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1.dyndns.org)(xys.3322.org)◇◇   被遗忘的和被宠爱的   朱蓬蓬   在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中,每一个社会的集体,都有可能由于不需要而遗忘 一些人和事,同样,也由于需要而重新宠爱一些曾经被遗忘的人和事。这就是所 谓的“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了。   2003年伊始,媒体就翻出了一群这一代人颇为生疏的、“被遗忘30年的法律 精英”(2003/1/9《南方周末》),诸如:盛振为、周柦、卢峻、蔡晋、许之森、 徐开墅、王毓骅、俞伟奕、郭念祖、陈忠诚等等。这一批1949年以前就是东吴大 学出身,有些还在英、美、比利时等国家取得博士学位的法律学专家。在中华人 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由于中苏友好、中美对立的国际环境,我们“一边倒”向苏 联老大哥学习,这批留学西方国家的人才就被遗忘了,他们“在近三十年的被管 制、被流放生活中,几乎每位老人的心灵都受到深深的伤害。除了宝贵的时光, 被剥夺的还有他们的才华和智慧。”在历次运动中,他们不幸地经受了坎坷命运 的作弄,幸运的是,比起已经冤屈而死去的,他们中的一些人坚持着活到了今天。   经过拨乱反正,再到改革开放。由于中国要走向世界,更由于编辑《英美法 词典》的需要,中国政法大学的薛波先生奔波三十多次,找到了这些已经接近奄 奄一息的老人,并花了若干年的功夫,基本完成了《英美法词典》的编撰。   广大读者看了记者这些充满感情色彩的文字报道,除了对被遗忘30年的法律 精英们表示同情和钦佩之外,也对这时代的愚蠢和不作为感到了气愤。   不过,细读被国内外许多家网站转载和评说的《被遗忘30年的法律精英》一 文,也不能不生发出一丝疑问。   疑问一:按照记者吴晨光、万静波、谢春雷的报道,编辑这部《英美法词 典》,“本应由政府承担的基础文化建设项目,却没有得到任何官方的资助。而 薛波先生奔波了这些年,已39岁了,孑然一身,还负债四十万元。”如果事情真 是这样,英美法律词典又如此重要,那么,三十年前由于国际国内的形势,我们 对这些精英遗忘还可以原谅的话,三十年后我们已经出版了各式各样各种不同类 型的词典,“有关部门”为什么对英美法词典还是这么冷漠呢?   疑问二:按照记者吴晨光、万静波、谢春雷的报道:“中美入世谈判多次陷 入僵局,与双方是用两种概念说话有很大关系。”据查,中美入世谈判,当年谈 判代表龙永图已经介绍过多次,主要是美方要价太高,而形成了一个讨价还价的 漫长过程。所谓两种概念说话,不等于是我们在语言上没有汉语对译词。实践证 明,中国人并不笨,有没有《英美法词典》并没有太大的关系。   疑问三:按照记者吴晨光、万静波、谢春雷的报道,1990年代国内某银行给 美国开了十几张汇票,因具名问题,美方可以领取100亿美金,后来高宗泽律师 出征,为中方挽回损失,但办案费高达人民币九位数。   这个人民币九位数的例子有点令人吃惊。应该说,金融业自身有一套办事程 序,也有一套专业用语和专业词典,记者一定要和英美法词典拉扯到一起,是不 是有点勉为其难呢?   疑问四:按照记者吴晨光、万静波、谢春雷的报道,对法律精英们的忽视所 付出的代价是严重的。文章引用中国政法大学教授潘汉典所举的例子说: “Asylum(政治庇护权),一个世界通用的法律术语,却被我们译成居留权,而 且写进宪法,一错三十年,到1985年修宪时才得以改正。”笔者查询了1954年宪 法,第29条说:“受到迫害的外国人,给以居留的权利。”   应该说,Asylum一词,就算是普通学英语的人,也知道是“庇护”之意,而 我们当年的宪法用了“居留”的说法,不过是就事论事,有什么根据就认定是从 Asylum翻译过来的呢?1982年宪法第32条,改为“可以给予庇护的权利”,是符 合开放后的国际惯例,又有什么根据说过去的宪法就“一错三十年”呢?无论如 何,这是牵强附会的举例。   总之,被遗忘的和被宠爱的人和事,不断出现在我们的生活当中,我们应该 实事求是地“承认他们的价值。” (XYS20030113) ◇◇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1.dyndns.org)(xys.3322.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