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1.dyndns.org)(xys.3322.org)◇◇ 13名人畅想高考未来 《天津日报·假日100天》2003.6.4. 温元凯   1973年在中国科技大学任教,曾任安徽省教育委员会副主任、全国人民 代表大会代表,现任北京南洋林德企业顾问有限公司总裁。1977年8月在 国务院科教工作座谈会上曾建议邓小平要恢复高考制度,派遣留学生,提议被采 纳成为恢复高考的推动者。 黄全愈   教育管理学博士   1993年获美国Miami大学教育管理学博士学位   2000年编写的《素质教育在美国》高居非文艺类畅销书榜首,并引起全 国关于素质教育的大讨论。  李金元   天津天狮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2001年位居《福布斯》中国富豪第32 名。天狮集团在积极开展全球业务的同时,极富远见地将目光投向了教育领域, 在天津地区率先创办起了第一家民办大学--天狮职业技术学院。 方舟子   1985年参加高考,是福建省语文状元。1995年在美国密歇根州立大 学获生物化学博士学位。1999年,参加国内知识界对高考语文的讨论。20 01年,方舟子主持的新语丝网站开始揭露上海一大学招生黑幕。 李阳   1986年自新疆实验中学勉强考入兰州大学工程力学系。大学期间,李阳 摸索总结出一套集“听说读写译”于一体的“疯狂英语”。1994年,创办李 阳·克立兹国际英语推广工作室。李阳的英语教学模式疯狂地超越了传统、僵化 的中国英语应试教育体制。  何建明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常务理事、《中国作家》杂志副主编   首届鲁迅文学奖获得者   是现今文学界最具实力的报告文学作家之一,著有《龙门圆梦--中国高考 报告》。 黄田   天津大学机械学院院长、教授、长江学者、博士后   曾在英国排名前七的Warwick大学任教三年,并在欧洲、美国多所大 学讲学任教,对国外的高等教育有切身的体会。 谢维和   首都师范大学党委书记、教育学教授   著有《论教育对市场经济的适应和保留》、《我国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走向 及其分析》等论文,对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向问题有很深的研究。 康岫岩   天津市南开中学校长、天津市政协常委、全国硕士专业学位专家指导委员会 委员。1967年开始从事教育工作,迄今为止,已有36年的教育经验,历任 副校长、校长近二十多年,见证了整个高考历程。在办学治校中,康校长较早地 提出了以素质教育为办学思想的理念。 齐二石   天津大学管理学院院长   教育部学科发展与专业设置专家委员会专家   教育部管理科学与工程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   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批大学生 胡坚   1983年11月出生。2002年《愤青时代》出版,胡坚公然声称出此 书的目的是为了获得北大的特招,从而获取以他的天才写作能力为资本的大学教 育的许可证,享受国家的教育资源。2002年9月上旬被武汉大学录取。 张宝贵   天津教育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   著有《发展也是教育的硬道理》、《世界一流大学的形成模式研究》等论文   曾参与策划天津市1997、1998年高考改革。 王秋苍 天津协和商贸进修学院院长、董事长;天津民办教育协会常务理事   再过三天,高考又将走过新的一年。   尽管恢复高考只有25年,但高考似乎已经是饱经忧患。从当日的横空出世, 到如今的疲态尽显,由当时的民心所向,到现在的备受责难,如果她能够回首前 尘,肯定会油然生出一股莫名的沧桑感。一次次的改革,伴随着一年年的岁月, 为这位曾经让无数青年废寝忘食、孜孜以求的女子脸上平添了风霜颜色。   谁能看到她明日的表情? 1 素质教育测评系统取代高考   “将来我们如果能够建立一套全新的素质教育测评系统,和一个类似于美国 SAT或者ACT那样的考试体系,到那时我们现行的高考制度可能会自动消 亡。”   尽管这一天离我们为时尚远,但作为“恢复高考元勋”的温元凯仍旧有些伤 感。1977年8月,在国务院科教工作座谈会上,他提出恢复高考制度的提议 被邓小平当场采纳。   如今的温元凯开始更多地思考高考的局限。他认为,高考教育体制的主要问 题是出在应试教育上。“我们的教育教学都是围着分数和考试转的,结果是培养 了大量只善于考试的学生,而素质教育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   温元凯认为,高考不应该作为选材举能的惟一标准,应该建立一套全新的素 质教育测评系统来考察人才。“理想中的系统应该是一个能够测试出一个人‘成 功基因’的系统。我通过研究各界成功人士发现,他们身上无一不是具备超乎常 人的能力。他们的眼光、洞察力、胆略、胆识、毅力、意志力、整合资源的能力 以及学习沟通的能力决非一般人所能比拟。我想说的是,以上这些才是一个真正 的人才所应具备的重要素质,培养和发掘这些素质才是素质教育的重点。而现在, 我们大学招生只看高考那一次的最后成绩,至于学生平时的成绩以及成绩以外的 综合素质怎么样就没人过问了。以这么少的信息来评估‘未来人才’的素质显然 很不科学。”   温元凯以美国为例勾勒出了这套素质教育测评系统的雏形。“美国没有全国 统考,影响最大的是‘学校评估考试’(简称SAT)和‘美国大学测评考试 ’(简称ACT)。美国大学大多要求入学申请者提交这两种考试成绩,但除了 看重少数特别突出的成绩之外,一般只作参考之用。他们更看重学生在高中时平 时的学习成绩、个人表现、推荐信以及家庭能否承担学费的情况。高中学习综合 成绩至关重要。美国大学要求申请入学的学生必须提交高中时代的学习成绩单, 有时甚至要求提交初中和小学时期的成绩单。如果从小学到高中,成绩一直出类 拔萃,这样的学生不仅学费全免,而且会享受到优厚的奖学金。个人表现和推荐 信同样不可或缺。美国大学都要求入学申请者提交个人陈述信和两三封推荐信。 而这些要素则构成了一套基本完整的素质教育测评体系。”   他认为,这种体系今后将取代高考,在大学招生的过程中起到主导作用。 2 高考将采取高中会考的形式   现任天津市南开中学校长、在教育行业已经奋斗了36个春秋的康岫岩女士 则更愿意结合我国当前的国情和中学教学的实际来看待问题。“畅想也得有畅想 的标准,在我看来,高考制度的变化要符合社会发展的需求,符合人才培养的规 律,符合国情,这三点一个都不能少。”   “从中国人的民族心理来讲,高考是目前让我们都比较信服的、公平的考核 方式。”康校长说:“尤其是对于那些来自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地区,那些农民子 弟来说,高考给了他们上大学乃至改变自己生活的机会,可以说是’学而优则生 '。他们一时间难以接受那些不好测评的非标准化的素质考核的东西,认为那些 东西是虚的,会有暗箱操作的嫌疑,尤其是如今社会风气不是非常好的情况下, 他们宁愿相信高考,因此高考至少在名分上,相当长的时间内不会改变。”   康校长认为,作为高校和考生之间的双向选择,高考的一大弊端就是偶然性 太大,一考定终身。她认为以后的理想模式是用会考的方式逐步取代高考,可以 把会考改成150分加50分的拔高题目,让它同时具有水平性考试和选拔性考 试的功能。世界多数国家高中会考的成绩是大学入学的主要参考,因为它更能体 现常态的东西,体现学生三年来的学习状态和成绩,综观全局,而并非纠缠于一 时成败。   她进一步解释道,我国的高中会考是9门必修课,4门考察课,修满为止, 类似于大学的学分制,从覆盖面上比高考大得多,还能够拉开档次与时间段,让 学生的负担减轻。她进一步强调,从1997年开始,南开中学就尝试在选修课 上实行学分制。   3 考试时间、试卷不再全国统一   康校长同时认为,在未来,高考将由全国性考试变为省级考试。   她说,高考的这种全国统一试卷、统一时间的做法,只能让高考越来越热。 而实际上,除了在出题、阅卷等操作层面上方便一些,全国统一时间、试卷没有 任何意义,因为录取不是全国统一的,是分省阅卷,分省录取,分数线各省差几 十分,同一张卷子又有什么用呢?近年来,上海、北京纷纷独立命题,以天津为 首的十个城市也开始统一使用自己的一份考卷,未来的高考实际上就应当是变成 省级考试,不统一规定时间。   对高考弊端深恶痛绝的著名学者方舟子则提出了更为大胆的观点。他认为, 干脆一年应该多举行几次高考,让考生随意参加,即便是一次考坏了,也可以迅 速弥补,而不必再等一年,或不得不将就坏成绩。方舟子援引美国的SAT考试 为例,这种考试一年举办多次,考生可以自己决定参加哪一次或哪几次,以考得 最好的一次为准。   教育部学科发展和专业设置专家委员会专家、天津大学管理学院院长齐二石 教授进一步认为,以后的高考将会在形式上种类多样,完全灵活自主。它不一定 是在七月份考,可能是全年考,每年可以考很多次;也可能每个大学单独考,像 考托福,考GRE那样,每年的4月份到6月份这一段时间,随时可以考,而且 最重要的是不会只有一个出路,除了高考没有办法,而是就跟去考托福、雅思、 GRE、GMET似的。你想要去不同的国家,学不同门类的课程,你就考不同 的试。 4 无需估分,可以同时申请几所学校   著名教育管理学博士、在2000年以一本《素质教育在美国》引发国内素 质教育大讨论的专家黄全愈认为,考生应该有自己的自主权。在美国,学生可以 同时申请几所高校,然后作出最佳选择。但是中国的学生就没有这样的条件。这 不仅限制了人才的发展,而且使得学校之间缺乏竞争,难有活力。   方舟子也认为,对考生申请学校的多少也不应该做严格的限制,由考生自己 选择报考学校并与之联系、申请,而不是将这些工作归入体制内而非个人来完成。   方舟子同时认为,应允许考生在考完试并获悉成绩之后,再申请学校。像现 在这样在成绩公布之前先填报志愿是非常不合理的,每年都会造成很多悲剧,而 且是完全不必要的悲剧。 5 引进多种考核方式,高考成绩不再是惟一标准   采访中,几位专家不约而同地谈到了高考的考核方式问题。在这方面,几位 专家的意见稍有不同,但他们取得的共识是:反对单一标准,坚决反对将高考成 绩作为录取与否的惟一标准,一定要有别的因素在起作用。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常务理事何建明先生认为,高考和素 质教育之间并不存在着矛盾,它是素质教育的一部分。未来的高考应该会采用平 时成绩和未来教育相结合的手法。三分之一依据平时成绩,三分之一考察基础教 育的成绩,还有三分之一则是看专业技能。如果中国照现在这种趋势稳定发展的 话,在30年之内肯定能够完成对高考的改革。   而齐二石则认为,如今高考最大的一个弊端就是它单一化的标准,一切全靠 试卷说话。“德智体不能全面发展,德和体被放到了下线的标准上,全看智力因 素,而且这种单一的衡量标准--考试试卷,也不能很好地体现智力因素。所以 未来的高考,至少在形式上应该相当的灵活,德智体全面发展,全面考核。”齐 二石认为,未来的高考很可能打破了我们现在固有的模式,不是语文、数学几门 课的那种考试,而演变成一种真正的能力测试。   黄全愈博士则总结道:“我们要取消、要改革的不是高考这种全国统一的考 试形式,而是要改革以高考的考分作为衡量人才惟一标准的一考定终身的传统的 高考招生模式。”他认为,全国统一高考的形式仍然保留,要改革的是考试的内 容和形式。高考分数占整个录取的考核因素的百分之几,各个大学可以根据各自 的情况和办学特点进行通盘考虑,可以作为考虑录取的重要因素,有的学校甚至 也可以作为最重要的因素。但是,高考成绩绝对不能成为录取与否的惟一标准。 至于其他的考虑因素,可以包括高中三年的成绩,初中以及高中的社会活动、课 外活动(各种文体活动和学术活动)和获奖情况等。还可以考虑面谈(面试)、 提交作文、老师的推荐信等诸多方式,不要让考试成为单一的标准。 附:方舟子回答记者采访的原文 ·本人参加高考的经历与感触。 我是在1985年参加的高考,平时学习成绩一直不错,也善于考试,准备高考时并 没有感觉到什么压力,反而因为只做复习、不必学新课程而觉得更轻松些。最后 是以高分被中国科技大学录取。我虽然学的是理科,文科课程也不坏,高考时得 了全省语文第一名。所以我的高考经历没有什么代表性。高考对我来说也和许多 人一样,只是一块用完就扔的“敲门砖”。上了大学后就不再去管它了,出国后 更少关注。1999年我参加国内知识界对高考语文的讨论,2001年有人向我主持的 新语丝网站揭露上海交通大学招生黑幕(后来国内媒体也纷纷报道了此事),此 后也经常有人给新语丝投稿讨论高考的弊端,因此我才对高考有些关注。 ·你认为中国现行高考制度和中国高校选拔人才体制有何弊端? 经过恢复高考以来20多年的实践,高考暴露出来的弊端大致有: 一、过分注重考试,特别是一次考试,所谓一考定终身。二、考试过分注重对知 识的掌握,而非学习潜能。三、填报志愿的方式不太合理,未能给考生充分选择 的机会。四、虽然高考招生是目前中国最公平的制度之一,但仍然有许多漏洞可 钻,所谓招生内幕就是其中的一个表现。另外,各个省市有差别很大的招生分数 线,这本身就是不公平的表现,在这方面,北京、上海等地的做法一直饱受非 议。 ·你理想中的高考应该是什么样子?高校选拔人才应该如何进行?(详细谈一下) 参照美国高校招生的办法,我想可以考虑逐步做如下的改革: 一、让高考成绩只做为招生的一个重要指标,但不是最重要的指标。美国的“学 习能力测试”(SAT)类似于中国的高考,其分数也是高校入学的一个重要标准, 但是同时还要看候选人的平时学习成绩(平均分数以及在班级中的排名)、老师 的推荐信、个人的申请文章(向申请学校递交一篇叙述自己的志向的文章)等。 除了考试成绩和学习成绩,还参考候选人的社会活动参与程度、领导才能等各 方面的综合素质。目前国内也考虑到综合素质的问题,但是往往折算成分数,所 以仍然离不开高考成绩。 二、一年应该多次举行高考,让考生随意参加,这样一次考坏了,可以迅速弥补, 而不必再等一年,或不得不将就坏成绩。美国SAT一年举办多次,考生可以自己决 定参加哪一次或参加多少次,以考得最好的一次为准。 三、变知识考试为主为能力考试为主。像美国的普通SAT考试只考考生的语文和数 学能力,有点像是考考生的“智商”,这是为了反应出考生是否有接受高等教育 的学习能力,而并非其知识水平。SAT另外有专项考试是考各学科的知识的。美国 高校在招生时,除了普通SAT考试,一般只要求有三项SAT专项成绩,考生可以根 据自己的专业志向选择考哪三项(英文专项一般为必考)。 四、应允许考生在考完试并获悉成绩之后,再申请学校。像现在这样在成绩公布之 前先填报志愿,是非常不合理的。对申请学校的多少,也不应该做限制,由考生 自己选择报考学校并与之联系、申请。 五、关于如何做到公平的问题,涉及到中国的整个体制和社会风气,不是通过改变 高考或招生制度就能改观的。在中国现有体制和社会风气下,不管高考和招生如何 改革,总会有不公平的现象出现。 (XYS20030721) ◇◇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1.dyndns.org)(xys.3322.org)◇◇